揭秘上海「網紅」麵館:80後室內設計師和IT男辭職創業,為了一碗...

2020-12-14 中國青年報

「我和弟弟就想開好一家本幫麵館,不要做網紅,要長長遠遠開下去。」徐秉華說。若不是服務員提醒,記者壓根想不到這個穿著白色工作服的是店老闆。在他面前,是幾小碟當天即將上市的面澆頭:辣肉、鹹菜肉絲、洋山芋(土豆)肉絲……他把每一樣都吃上一口,「如果味道不對,今天就不賣這個澆頭了,中式餐飲標準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嚴格把關」。

徐秉華不想開網紅店,但他和表弟楊宇慧開的「滬西老弄堂麵館」頗有「網紅」氣質——飯點時經常要排隊用餐、入選網友口口相傳的「大眾點評必吃榜」、時不時被知名藝人「暗訪」、被社交平臺上多個熱門美食帳號點名……但最吸引記者的,是表兄弟倆的創業故事——土生土長的80後上海小囝,原本一個做室內設計師,一個做IT男,工作體面,收入穩定,卻辭職創業開出這家麵館。即使麵館已經走上正軌,仍親力親為,包括每天凌晨四點去批發市場採購、每天品嘗當天上市的澆頭、每天去店裡與顧客聊天……

「記者姐姐,你能理解嗎?我們就是想做一碗好吃的面。」表兄弟倆的這份初心,體現在小店的宣傳口號上:「有時候美味並不因為有多特別,只是你記憶中的那個味道」;更遠一點,還有一個夢想,「做好上海和中國的餐飲文化,讓全世界的人都喜歡這碗來自上海的麵條」。

祖輩的面,上海的味道

「我和弟弟是很傳統的上海人家的小孩。我好婆(即奶奶)、也就是弟弟的外婆家在虹口區的一個老弄堂裡,我和弟弟家都在附近,一家人走動得很勤,感情非常好。好婆在弄堂口開了一家麵攤,從我有記憶開始,就看到好婆在做麵條,媽媽和弟弟的媽媽在幫忙。在好婆家吃一碗熱騰騰的本幫麵條,是我最美好的回憶之一。」徐秉華86年出生,楊宇慧比他小一歲,他倆就像很多弄堂裡長大的上海小囝一樣,好婆的面既是家的味道,又是上海的味道。

大約2008年,因為動遷,好婆的麵攤撤了。但已經70歲的好婆沒有閒著,而是在附近租了個小門面,請了一名廚師幫忙,繼續做本幫面生意。差不多在2012年的時候,好婆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關掉了麵店,徐秉華和楊宇慧才不再在好婆的店裡吃麵。

「但是好婆的面已經在我們記憶中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上班後,我們也經常去各種麵館吃麵。尤其是聽到有好吃的本幫面,一定會去『打卡』。」愛吃麵不僅是兄弟倆的情結,更有工作的緣故,「吃麵節約時間呀。你看中午,多少白領用一碗麵解決午飯」。

但是,兄弟倆都覺得,好吃的本幫麵館越來越少。「有一次我去一家網上很有名的本幫麵館,回來後非常失望,味道不好,服務也不好。我覺得,就算名氣大了,也不能這樣對待消費者。」徐秉華說,從小長在一起,他和弟弟感情特別深,經常討論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各自吃的麵館,「聽了我的抱怨,弟弟勸我說,又不是自家的麵館,不要太講究了。如果是自己的店,才值得認真一點。」

討論了幾次關於麵館的話題,表兄弟倆突發奇想:「要不自己開一家麵店?把好婆的味道傳承下去、把童年的記憶傳承下去?」這個話題討論多了,兩人真的認真起來,決定辭職開店, 「如果上海的年輕人自己都不願意開麵館,又怎麼能把地道的本幫面傳承下去呢?」

「要有上海人的腔調」

對於表兄弟倆的決定,父母自然反對。好婆一共有五個子女,大部分子女都在麵攤和麵館幫過忙,深知做餐飲的辛苦。所以當時麵館歇業時,兄弟姐妹五人都表示支持。沒想到,作為第三代的徐秉華和楊宇慧居然想開店,而且要放棄已有的安穩工作。

可最終拗不過下定決心的表兄弟,長輩們抱著讓孩子們鍛鍊一下的想法,點了頭。

於是,兄弟倆分頭辭職,拿出各自積蓄並借了點錢,湊出60萬元,開始創業開店。

「最初我們想回虹口開店,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成功,機緣巧合選在了定西路上的一條夾縫中,很有弄堂的感覺。」徐秉華說,選店面的時候他倆就是「愣頭青」,沒做市場調研就付了租金和押金,附近素不相識的「阿姨媽媽」和「爺叔伯伯」還為他們著急,「他們說這個地方市口不好,做不長久的。可押金和定金都付了,只能做起來。但在選店的時候,我們發現,陌生的阿姨媽媽和爺叔伯伯很有小時候弄堂裡的感覺,熱情又好心」。

除了店面,還缺大廚。好婆很早就把下面、做澆頭的訣竅告訴了楊宇慧,但兄弟倆都不太會做。最後,還是徐秉華的父親出面,將當初與好婆一起經營麵館的廚師請回來做大廚。

對於上哪幾種澆頭,大廚建議參考現在「網紅面」的做法,引入年輕人喜歡的牛蛙、黃魚等原材料。但兄弟倆堅持本幫面的澆頭,只肯在好婆的澆頭上進行微調。比如,在炒豬肝裡加了蛤蜊提鮮;在榨菜肉絲裡添了洋山芋絲(土豆絲)。麵館的名字也起得樸實,充滿上海味道——滬西老弄堂,這是兄弟倆在紀念好婆。

2017年4月,麵館開業。第一天,營業額1000元。

「1000元是什麼概念?等於一天幾乎看不見客人。」徐秉華說,面對這樣的營業額,心裡不是不急,因為分明花了大功夫研究澆頭、麵條。可一連幾天,營業額變化不明顯。這下,連店員也跟急,「每天都問我們,營業額有多少」。

期間,還發生了「澆頭事件」。

第一次是辣肉麵的澆頭。那天,徐秉華覺得辣肉的味道不對勁,一追查,是調味出了問題,醃製時間不夠。他當機立斷,決定當天午市不供應辣肉。對於這個決定,員工不理解:「口味才差了一點點就不賣了,還是招牌澆頭,太可惜」。可兄弟倆很堅決:「差一點也不行,這是原則」。

還有一次是大腸澆頭。那天是周日,兄弟倆因前一晚參加朋友婚禮,當天早上沒有親自去採購原材料,而是讓供應商送貨上門。「但就是那一天,我們發現送來的大腸不如自己採購的,不能賣」。兄弟倆對這個失誤很懊惱,但也立了新規矩:從此以後,絕不讓對方送貨,而是由楊宇慧每天凌晨4點出門,開車70公裡進貨。徐秉華說,就連他這個做哥哥的都覺得弟弟不容易,「要知道,365天,天天如此,風雨無阻。他以前可是我們家最寶貝的小囝」。

一個月過去了,麵館仍舊起色不大,連員工都有些動搖,「他們勸我們不要這麼較真,說我們太理想化了,成本太高,沒法持續」。可兄弟倆不為所動,「從小到大,我們吃的好婆的面都是這樣做出來的,好婆從沒有含糊過。而且我們開這家店,就是希望讓大家能吃到一碗地道的本幫面,不要像我們去部分網紅店時遇到的『趁興而去,失望而歸』。上海人開的麵館,要有上海人的腔調。用現在流行的一個詞,就是『堅持初心』」。

於是,兄弟倆給員工做思想工作:不要關注每天的營業額,而要注意客人出門的表情——是滿意還是不滿意——「不要求10個客人10個滿意,但至少要有七八個滿意,還有一兩個有意見,可以請他們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兄弟倆覺得,當時好婆的店吸引人,還因為有著傳統麵攤特有的「家長裡短」特點,來吃麵的大多是回頭客,聊聊天,點評點評澆頭。所以,這個老傳統也被「移植」到新麵館裡,兄弟倆帶頭與消費者聊天。「以前我也不習慣和陌生人說話,一開始還臉紅。但和客人交流多了就習慣了。我還發現,如果你關心客人,客人會真心鼓勵你。」徐秉華說。

慢慢地,麵館的虧損越來越小,兄弟倆的信心越來越足,「開業第二個月的最後一周,單天保本。那一天,我們真的很開心。我們相信,所有的堅持是值得的。」

「要做好面,更要做上海的驕傲」

「我們開這家麵館真的不是想做網紅,就是想讓大家看到,我們能做好本幫面。我們想做一家百年老店,把好婆留給我們的傳統延續下去。」類似這樣的話,兄弟倆在採訪中給記者說了好幾遍。

「開業之初是一天都門口羅雀,但現在中午很忙,下午也很忙,晚上更是關不了門。被阿姨媽媽、爺叔伯伯說『做不下去』的市口,一天可以賣出500碗面。老客人也越來越多,有了好婆麵攤的感覺。」表兄弟倆說,以前工作的時候,每天回家還能像很多年輕人那樣打打遊戲、放鬆一下,但現在倒頭就睡。父母輩雖然心疼,但也很開心,因為兩個小夥子真的把麵館開出來了,而且開得還不錯。

其實,在登門採訪前,記者就以普通消費者的身份去吃過面。普通的裝修、傳統的上海口味澆頭,讓記者這個上海人覺得很親切。還有,記者在「暗訪」時並不知道,在收銀臺前笑臉相迎,熱情地介紹不同澆頭特點、或是提醒女性消費者「我們的面量比較大,你要二兩還是三兩,不夠可以再添」的服務員,就是「老闆」徐秉華。

一邊收銀一邊與顧客聊天是徐秉華(右)的工作常態

「不要叫我們『老闆』,我們不是老闆,只是麵館團隊的領導者,帶領大家一起努力。」楊宇慧說,經過兩年多的打拼,麵館在市場站穩了腳跟,員工也早已和兄弟倆結成一條心,從而有了一個更遠大的夢想,「我們想把店開到美國去,在紐約的市中心開一家中國的麵館,做的是上海的味道、中國的味道。它是上海文化、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國慶假期裡,楊宇慧(前排左二)與麵店的員工們一起看了電影,合影留念(採訪對象提供)

在實現這個夢想前,麵館走出了擴張的一小步:在南京東路步行街附近的一幢寫字樓裡,開出了分號。「本來不想開分店,因為我們的目標不是做大,而是做精,做一家百年老店。但我們的員工和我們一起成長,最早加入麵館的二廚如今也能獨擋一面了,他是年輕人,我們也要考慮他的職業前景。」徐秉華說,經歷過開業初期的低落,麵館的所有員工都更認同「初心」的價值,所以他們在經營時也會考慮員工的職業發展,不能辜負員工的信任。

開分店的時候,徐秉華還知道了一個秘密:當初大廚回來幫他們時,只是和之前打工的麵館請了個長假,「他不相信我們能幹好,但拗不過我爸爸的面子。後來看到我們真的能吃苦、能做下去,才決定辭職,安心和我們一起努力。」徐秉華說,每個員工都是麵館的「寶貝」,要一起實現夢想。

選擇在步行街附近開分店,兄弟倆也有個「小九九」:步行街上的遊客多,可以讓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的遊客試試這碗上海味道。

分號開在寫字樓裡,兄弟倆最初有點擔心,「寫字樓與我們想開的傳統麵攤不同,有點不接地氣」。但讓他們高興的是,這家沒做推廣的新店引來了老顧客,又因為在寫字樓裡,積累了上班族作為新顧客,而顧客們在點評網站和社交平臺的七嘴八舌,真的帶來的外地、外國的消費者。如今,新店大約十分之一的顧客是遊客。

「說起來,像大眾點評這樣的網際網路平臺也給了我們機會。」兄弟倆說,創業前兩個人對移動網際網路興趣不大,連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不怎麼用。後來為了收銀方便,才在門店裝了行動支付設備。但對於大眾點評這樣的網站,他們並沒有推廣的概念,「一來我們不做外賣,因為麵條不太適合外賣,會影響口感;二來我們一直希望靠顧客口口相傳,沒想過推廣。可以說,網上的店是顧客『踩』出來的,他們留言多了,才熱鬧起來。」

網店為兄弟倆提供了新視角。「大眾點評上的每條反饋,我們都會儘量回復,這是對客人的尊重。尤其是客人反饋的問題,我們會自查。我們始終覺得,任何進步都要從認錯開始。所以我們這個團隊對錯誤和批評從不忌諱和反感,有錯就改,才能進步。」楊宇慧還說,每一個差評都被格外重視,「如果出現了差評,意味著對客人來說,這是一次很糟糕的體驗。我們一直想成為上海的驕傲,所以會更努力做得更好,不讓客人留遺憾。說不定哪一天,客人就是因為吃了一碗我們的面,會對整個上海都有美好的印象。」

讓表兄弟倆意外的是,認真對待每一碗麵、每一個評價的態度,讓麵館入選了今年的大眾點評「必吃榜」。這是一個完全根據網友評價得到的榜單,全上海只有5家麵館入選。「當大眾點評的工作人員通知我們這個消息時,我們還以為是騙子呢。」兄弟倆笑著指著已經掛在店堂裡的「必吃榜」銅牌,「這是客人給我們最好的肯定。當然,我們也有了壓力,因為現在有跟著必吃榜來吃麵的客人了,意味著我們得做得更好,不能砸了這塊招牌」。

兄弟倆覺得,在很多人眼裡,入選「必吃榜」意味著麵館成為了「網紅」,但這不是他們所追求的,「我們不要曇花一現的網紅,而是希望做好上海的餐飲文化,讓全球各地的人都知道——原來,本幫面是這個味道的」。

楊宇慧還說,眼下很多店強調基於數據分析判斷消費趨勢並進行創新,但他們的想法不同,「我們也有調整、有創新,但不是靠數據,而是靠看、靠聽、靠想——看的不是數據,是民生、是大家喜歡什麼;聽的不是專業人士的意見,而是市井市民的想法;想的是我們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我們從沒想過要隨大流,也沒想過要以誰為目標或敵人。我們就想走好自己的路,保持產品質量,用心招待客人。」

「想想在紐約市中心開個中國麵館,插面中國國旗,多讓人興奮呀!也許這個夢想要20年、30年,到我們退休都不一定能實現,但仍舊值得我們踏實地做好現在。現在也許覺得我們在吹牛,可說不定哪一天,它就實現了呢?」說這句話的時候,兄弟倆的眼裡放著光。

相關焦點

  • 上海這家麵館,巷子深也藏不住,明星網紅經常去吃
    上海這家麵館,巷子深也藏不住,明星網紅經常去吃!現在人們對於美食的要求還是比較高,但是對美食不僅僅局限於五星級酒店的那些飯菜,而是我們隨處可見的美食。只要它吃起來夠好吃,在我心裡就是最好吃的美食。作為一個在上海打工好幾年的上班族,不得不說上海的美食確實非常的多,畢竟也算得上是我們中國的四大一線城市,但是物價也是真的貴。今天我也來跟你們分享一下,我在上海吃到的印象最深刻的麵館,這家麵館是在一個老巷子裡面,主要販賣的是青菜肉絲麵,看上去營養非常豐富。
  • 越南網紅麵館,筷子騰空不掉落,知道真相後:感覺智商受到侮辱!
    如今的吃貨隊伍越來越大了,大家對美食的請求也就漸漸的變高了,真正的美食不僅要色香味俱全,而且還要有特色,所以隨之而產生的各種頗具噱頭的網紅餐館也越來越密集。相信大家現在也感受到了,由於網絡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多的網紅美食進入大家的視野。越南網紅麵館,筷子騰空不掉落,知道真相後:感覺智商受到侮辱!!
  • 吳昕的麵館一夜爆紅,點一碗「豬腳面」花68元,端上來後:退錢!
    導語:吳昕的麵館一夜爆紅,點一碗「豬腳面」花68元,端上來後:退錢!明星開店,早就不稀奇了吧?畢竟很多的藝人都開始自己開店了,不僅僅是為了賺錢這麼簡單,更多的是宣傳自己的人氣,但有的明星店,裡面賣的小吃,還是比較貴的,並不是一些常人可以吃得起的,所以大家看到明星店的時候,還是要考慮清楚,再進去要不要選擇進去吃,不知道大家都去過哪些明星的門店裡面吃過東西呢?
  • 虹口區麵館第1名!制霸上海外灘30年的麵館,消失半年後回歸啦
    - 鮮味麵館 -虹口區麵館第1名開了30多年,制霸北外灘因為動遷消失半年憑一碗「牛舌拌麵」大火做地道的上海味道老闆卻是四川人01. 79路終點站搬過來的「老王牛肉麵」# 一家麵館,開了30年 #「鮮味麵館」開了30多年了
  • 2020年鎮江鍋蓋面「十佳金牌鍋蓋麵館」、「十佳網紅鍋蓋面」名單
    」「十佳網紅鍋蓋面」評選活動!!!△鏡頭下360度無死角的「盛世美顏」鎮江人最美滋滋的事兒,就是在早晨吃上一碗鍋蓋面!外地人到鎮江旅遊最想吃的特色美食,也是吃上一碗香噴噴的鍋蓋面!一邊吃麵一邊喝湯,直到滿頭大汗,一氣呵成,非常過癮~目前根據《2020年「中國銀行杯」鎮江鍋蓋面大賽活動方案》的安排,經過兩個階段的比賽,產生了「十佳金牌鍋蓋麵館」、「十佳網紅鍋蓋面」。大賽由鎮江市公證處全程公證。
  • 美食攻略|上海最好吃的七家麵館,值得收藏!
    可選擇的澆頭種類很多,可以自由選擇~蟹黃魚位於新天地的這家蟹黃魚麵館可以說是新晉的網紅店。無時無刻都在排隊,而且還有不少明星打卡,人氣爆棚。調味則是上海典型的濃油赤醬風,但是帶著一點辣味,不會過於甜膩,吃起來更可口。麵條很勁道,份量挺大的,一碗管飽。
  • 一個80後在三線城市,月入五千想辭職創業,但沒有方向怎麼辦呢?
    講真,創業不是賭,不是賣情懷,保持理性判斷是一個成熟創業者必備的素質。時下經濟情況,選擇創業這條路子去賺錢,不是不可行,但對於一個沒有方向的80後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在三線城市能夠月入五千,想要去創業,這裡給幾個建議權作參考。
  • 戚薇在四川在麵館,粉絲去吃一碗「豬腳面」,結帳時:活該你紅!
    其實今天小七很早就出門了,就是為了吃上一頓美味的麵條;其實國內好吃的麵條還是有很多的,今天小七就吃了一碗「牛肉麵」,才花了10元,還不算是很貴的。現在除了一些普通的麵館,就連明星都開啟了麵館,像戚薇、李晨、陳小春等人,他們就開了麵館,當然很多人都去明星店裡面打卡了。
  • 上海老弄堂的一家麵館,只在深夜賣麵條,王思聰常來吃
    上海人吃麵食也有不少花樣,湯包小籠包生煎包以及各種上海特色的麵條都是很受歡迎的上海麵食,有一家隱藏在弄堂裡的老舊麵館受不少名人親賴,包括王思聰和潘瑋柏。這家隱藏在老弄堂裡的長腳麵館是一對老夫妻在經營,他們開這個麵館已經30多年了,我們改革開放也才40年,可見這家麵館主人是多麼的有經商意識。
  • 吃貨攻略|上海最好吃的10家老字號麵館,不可錯過的老味道
    說起上海遍地林立的麵館,相信每位吃貨都能說出自己的吃麵清單。尤其是這幾年網紅麵館店遍地開花,但是真正能虜獲人心的還是那些地道的老味道。是那些悄然走過的崢嶸歲月經久不衰的麵館。德興麵館建於1878年,一碗麵搭配澆頭,燜蹄、爆鱔與爆魚,百年老招牌歷經三朝,梅蘭芳、杜月笙等人都去過。德興館最經典的一碗就是燜蹄面,一直被上海人視為"上海第一面"。蹄髈燉的很爛入口即化,湯底很鮮,麵條很有嚼勁。除了蹄髈,還可以加辣肉、雪菜、海鮮等。
  • 蘇州松鶴樓重開麵館扭虧為盈
    蘇州松鶴樓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曉一記得很清楚,剛開始,很多蘇州人不理解,有很多老客人來店內打聽,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是,換老闆後,菜系會不會有變化?品質和服務會不會有變化?還有人問,松鶴樓會不會改做火鍋?儘管再三保證「不會變」,但種種擔憂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是能看到的。
  • 謝霆鋒的麵館一夜爆紅,粉絲吃一碗「豬腳面」,結帳時:你飄了!
    導語:謝霆鋒的麵館一夜爆紅,粉絲去吃一碗「豬腳面」,結帳時:你飄了!早上吃一碗美味可口的麵條真的是太幸福了,因為夏天裡面大家的胃口都不是很好,這時候就要吃一些熱乎乎的麵條來開胃,當然國內的麵條口味有很多種,像擔擔麵、炸醬麵、熱乾麵等,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麵條的味道都很不錯,當然各大地方的麵食不盡相同,除了這些當地出名的麵條外,現在就連很多的明星都開了麵館了。
  • 辭職創業做生意,真的比打工強嗎?我開麵館3個月,賠了50萬
    做生意比打工強,這是我準備辭職去開餐館前跟自己說的話,每天待在這家公司超過6年了,每天做著同樣的工作,出來同樣的,抱怨同樣的情緒,終於有一天我下定了決心,要自己幹一場,否則10年後我可能會後悔年輕時沒有去闖沒有去拼。
  • 胡潤光谷助推80後新銳空間設計師
    而這次論壇,我們集合了優秀的80後新銳設計師,說是設計界的一次「小碰撞」。在這個最好的時代,相信設計的未來將更加精彩!中國市場正迎來空間設計的藍海,本次最受青睞80後設計師獎就是要鼓勵這些年輕的新銳設計師們,他們正在成為設計行業的中堅力量!」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員胡潤表示。
  • 上海麵館打卡:吃的不僅僅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情懷!
    大家都知道上海的糕點非常有名,但其實除了點心之外,上海各式各樣的面也是非常受歡迎的,相信很多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的那份吃麵清單。雖說這幾年網紅麵館店遍地開花,但真正能抓住大家味蕾的還是那些地道的老味道!那麼上海都有哪些受歡迎的麵館呢?
  • 彭于晏的麵館開張了,食客點一碗「豬腳面」,結帳時:不會再來!
    咱們今天就來講一下彭于晏的麵館開張了,食客點一碗「豬腳面」,結帳時:不會再來!說起麵條,小七要跟大家說的,那就是明星家的麵館,都知道明星麵館都是也是挺多的,像孟非、李晨、彭于晏等人,其實他們開店,不僅僅是為了賺錢,還是給粉絲們還有食客們,提供一個吃飯的地方,最後來提高自己的人氣,簡直是一舉兩得好事情呀,反正小七覺得還是挺不錯的,像彭于晏本來就是一個廚藝很好的人,平時自己要愛吃。
  • 杭州餘杭這家麵館,一碗清水面賣60塊錢,還有人大老遠開車去吃
    餘杭這家麵館一碗清水面賣了60塊錢,還有人大老遠,開車去吃,就讓人看不懂了。這家麵館就是餘杭人都知道的明華麵館,這是一家老字號的麵館,有人認為他家是餘杭最好吃的面。這家麵館的門頭很不起眼,就是一家普通的麵館,裝修的也非常普通,看不出跟普通的蒼蠅館子有什麼太大的差別。可是這家麵館裡的面確實非常高檔,是普通麵館面的三倍。
  • 上海|一到飯點就要排隊的麵館,那是真的好吃呀!
    上海的麵館實在是太多了,究竟哪一家才是你的最愛呢? 茂名南路的知名麵館,每日大排長龍,被瘋狂的食客逼著在陝西南路開了二店,一開業就爆滿排隊。日本NHK電視臺提前兩個月,主動預約上門拍攝橘生淮南。就連各路明星、網紅都來打卡。
  • 上海吃客:30家本幫小麵館,光念面的名字就饞得我唾水嗒嗒滴
    地址:楊樹浦路101號(近遠洋賓館)電話:021-65462846人均:32元春和麵館冷麵一天賣出上百斤,夏天的時候,頂著驕陽烈日也要去吃的老麵館,比很多80後年紀都大。這裡也是很多差頭師傅的老麵館,基本進店喊一聲「老規矩」,老闆就知道他們吃什麼了。
  • 「套餐A」火遍全網 麵館打工人為50餘名特殊食客免單
    原標題:火遍全網的「套餐A」 咱身邊也有近日,北京一家飯店的「套餐A」火遍全網,據悉,在這家飯店門口的玻璃上貼著一張暖心告示,承諾為困難人士提供免費晚餐,只要告訴店員點「套餐A」即可。這一舉動火遍全網,溫暖了無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