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弟弟就想開好一家本幫麵館,不要做網紅,要長長遠遠開下去。」徐秉華說。若不是服務員提醒,記者壓根想不到這個穿著白色工作服的是店老闆。在他面前,是幾小碟當天即將上市的面澆頭:辣肉、鹹菜肉絲、洋山芋(土豆)肉絲……他把每一樣都吃上一口,「如果味道不對,今天就不賣這個澆頭了,中式餐飲標準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嚴格把關」。
徐秉華不想開網紅店,但他和表弟楊宇慧開的「滬西老弄堂麵館」頗有「網紅」氣質——飯點時經常要排隊用餐、入選網友口口相傳的「大眾點評必吃榜」、時不時被知名藝人「暗訪」、被社交平臺上多個熱門美食帳號點名……但最吸引記者的,是表兄弟倆的創業故事——土生土長的80後上海小囝,原本一個做室內設計師,一個做IT男,工作體面,收入穩定,卻辭職創業開出這家麵館。即使麵館已經走上正軌,仍親力親為,包括每天凌晨四點去批發市場採購、每天品嘗當天上市的澆頭、每天去店裡與顧客聊天……
「記者姐姐,你能理解嗎?我們就是想做一碗好吃的面。」表兄弟倆的這份初心,體現在小店的宣傳口號上:「有時候美味並不因為有多特別,只是你記憶中的那個味道」;更遠一點,還有一個夢想,「做好上海和中國的餐飲文化,讓全世界的人都喜歡這碗來自上海的麵條」。
祖輩的面,上海的味道
「我和弟弟是很傳統的上海人家的小孩。我好婆(即奶奶)、也就是弟弟的外婆家在虹口區的一個老弄堂裡,我和弟弟家都在附近,一家人走動得很勤,感情非常好。好婆在弄堂口開了一家麵攤,從我有記憶開始,就看到好婆在做麵條,媽媽和弟弟的媽媽在幫忙。在好婆家吃一碗熱騰騰的本幫麵條,是我最美好的回憶之一。」徐秉華86年出生,楊宇慧比他小一歲,他倆就像很多弄堂裡長大的上海小囝一樣,好婆的面既是家的味道,又是上海的味道。
大約2008年,因為動遷,好婆的麵攤撤了。但已經70歲的好婆沒有閒著,而是在附近租了個小門面,請了一名廚師幫忙,繼續做本幫面生意。差不多在2012年的時候,好婆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關掉了麵店,徐秉華和楊宇慧才不再在好婆的店裡吃麵。
「但是好婆的面已經在我們記憶中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上班後,我們也經常去各種麵館吃麵。尤其是聽到有好吃的本幫面,一定會去『打卡』。」愛吃麵不僅是兄弟倆的情結,更有工作的緣故,「吃麵節約時間呀。你看中午,多少白領用一碗麵解決午飯」。
但是,兄弟倆都覺得,好吃的本幫麵館越來越少。「有一次我去一家網上很有名的本幫麵館,回來後非常失望,味道不好,服務也不好。我覺得,就算名氣大了,也不能這樣對待消費者。」徐秉華說,從小長在一起,他和弟弟感情特別深,經常討論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各自吃的麵館,「聽了我的抱怨,弟弟勸我說,又不是自家的麵館,不要太講究了。如果是自己的店,才值得認真一點。」
討論了幾次關於麵館的話題,表兄弟倆突發奇想:「要不自己開一家麵店?把好婆的味道傳承下去、把童年的記憶傳承下去?」這個話題討論多了,兩人真的認真起來,決定辭職開店, 「如果上海的年輕人自己都不願意開麵館,又怎麼能把地道的本幫面傳承下去呢?」
「要有上海人的腔調」
對於表兄弟倆的決定,父母自然反對。好婆一共有五個子女,大部分子女都在麵攤和麵館幫過忙,深知做餐飲的辛苦。所以當時麵館歇業時,兄弟姐妹五人都表示支持。沒想到,作為第三代的徐秉華和楊宇慧居然想開店,而且要放棄已有的安穩工作。
可最終拗不過下定決心的表兄弟,長輩們抱著讓孩子們鍛鍊一下的想法,點了頭。
於是,兄弟倆分頭辭職,拿出各自積蓄並借了點錢,湊出60萬元,開始創業開店。
「最初我們想回虹口開店,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成功,機緣巧合選在了定西路上的一條夾縫中,很有弄堂的感覺。」徐秉華說,選店面的時候他倆就是「愣頭青」,沒做市場調研就付了租金和押金,附近素不相識的「阿姨媽媽」和「爺叔伯伯」還為他們著急,「他們說這個地方市口不好,做不長久的。可押金和定金都付了,只能做起來。但在選店的時候,我們發現,陌生的阿姨媽媽和爺叔伯伯很有小時候弄堂裡的感覺,熱情又好心」。
除了店面,還缺大廚。好婆很早就把下面、做澆頭的訣竅告訴了楊宇慧,但兄弟倆都不太會做。最後,還是徐秉華的父親出面,將當初與好婆一起經營麵館的廚師請回來做大廚。
對於上哪幾種澆頭,大廚建議參考現在「網紅面」的做法,引入年輕人喜歡的牛蛙、黃魚等原材料。但兄弟倆堅持本幫面的澆頭,只肯在好婆的澆頭上進行微調。比如,在炒豬肝裡加了蛤蜊提鮮;在榨菜肉絲裡添了洋山芋絲(土豆絲)。麵館的名字也起得樸實,充滿上海味道——滬西老弄堂,這是兄弟倆在紀念好婆。
2017年4月,麵館開業。第一天,營業額1000元。
「1000元是什麼概念?等於一天幾乎看不見客人。」徐秉華說,面對這樣的營業額,心裡不是不急,因為分明花了大功夫研究澆頭、麵條。可一連幾天,營業額變化不明顯。這下,連店員也跟急,「每天都問我們,營業額有多少」。
期間,還發生了「澆頭事件」。
第一次是辣肉麵的澆頭。那天,徐秉華覺得辣肉的味道不對勁,一追查,是調味出了問題,醃製時間不夠。他當機立斷,決定當天午市不供應辣肉。對於這個決定,員工不理解:「口味才差了一點點就不賣了,還是招牌澆頭,太可惜」。可兄弟倆很堅決:「差一點也不行,這是原則」。
還有一次是大腸澆頭。那天是周日,兄弟倆因前一晚參加朋友婚禮,當天早上沒有親自去採購原材料,而是讓供應商送貨上門。「但就是那一天,我們發現送來的大腸不如自己採購的,不能賣」。兄弟倆對這個失誤很懊惱,但也立了新規矩:從此以後,絕不讓對方送貨,而是由楊宇慧每天凌晨4點出門,開車70公裡進貨。徐秉華說,就連他這個做哥哥的都覺得弟弟不容易,「要知道,365天,天天如此,風雨無阻。他以前可是我們家最寶貝的小囝」。
一個月過去了,麵館仍舊起色不大,連員工都有些動搖,「他們勸我們不要這麼較真,說我們太理想化了,成本太高,沒法持續」。可兄弟倆不為所動,「從小到大,我們吃的好婆的面都是這樣做出來的,好婆從沒有含糊過。而且我們開這家店,就是希望讓大家能吃到一碗地道的本幫面,不要像我們去部分網紅店時遇到的『趁興而去,失望而歸』。上海人開的麵館,要有上海人的腔調。用現在流行的一個詞,就是『堅持初心』」。
於是,兄弟倆給員工做思想工作:不要關注每天的營業額,而要注意客人出門的表情——是滿意還是不滿意——「不要求10個客人10個滿意,但至少要有七八個滿意,還有一兩個有意見,可以請他們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兄弟倆覺得,當時好婆的店吸引人,還因為有著傳統麵攤特有的「家長裡短」特點,來吃麵的大多是回頭客,聊聊天,點評點評澆頭。所以,這個老傳統也被「移植」到新麵館裡,兄弟倆帶頭與消費者聊天。「以前我也不習慣和陌生人說話,一開始還臉紅。但和客人交流多了就習慣了。我還發現,如果你關心客人,客人會真心鼓勵你。」徐秉華說。
慢慢地,麵館的虧損越來越小,兄弟倆的信心越來越足,「開業第二個月的最後一周,單天保本。那一天,我們真的很開心。我們相信,所有的堅持是值得的。」
「要做好面,更要做上海的驕傲」
「我們開這家麵館真的不是想做網紅,就是想讓大家看到,我們能做好本幫面。我們想做一家百年老店,把好婆留給我們的傳統延續下去。」類似這樣的話,兄弟倆在採訪中給記者說了好幾遍。
「開業之初是一天都門口羅雀,但現在中午很忙,下午也很忙,晚上更是關不了門。被阿姨媽媽、爺叔伯伯說『做不下去』的市口,一天可以賣出500碗面。老客人也越來越多,有了好婆麵攤的感覺。」表兄弟倆說,以前工作的時候,每天回家還能像很多年輕人那樣打打遊戲、放鬆一下,但現在倒頭就睡。父母輩雖然心疼,但也很開心,因為兩個小夥子真的把麵館開出來了,而且開得還不錯。
其實,在登門採訪前,記者就以普通消費者的身份去吃過面。普通的裝修、傳統的上海口味澆頭,讓記者這個上海人覺得很親切。還有,記者在「暗訪」時並不知道,在收銀臺前笑臉相迎,熱情地介紹不同澆頭特點、或是提醒女性消費者「我們的面量比較大,你要二兩還是三兩,不夠可以再添」的服務員,就是「老闆」徐秉華。
一邊收銀一邊與顧客聊天是徐秉華(右)的工作常態
「不要叫我們『老闆』,我們不是老闆,只是麵館團隊的領導者,帶領大家一起努力。」楊宇慧說,經過兩年多的打拼,麵館在市場站穩了腳跟,員工也早已和兄弟倆結成一條心,從而有了一個更遠大的夢想,「我們想把店開到美國去,在紐約的市中心開一家中國的麵館,做的是上海的味道、中國的味道。它是上海文化、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國慶假期裡,楊宇慧(前排左二)與麵店的員工們一起看了電影,合影留念(採訪對象提供)
在實現這個夢想前,麵館走出了擴張的一小步:在南京東路步行街附近的一幢寫字樓裡,開出了分號。「本來不想開分店,因為我們的目標不是做大,而是做精,做一家百年老店。但我們的員工和我們一起成長,最早加入麵館的二廚如今也能獨擋一面了,他是年輕人,我們也要考慮他的職業前景。」徐秉華說,經歷過開業初期的低落,麵館的所有員工都更認同「初心」的價值,所以他們在經營時也會考慮員工的職業發展,不能辜負員工的信任。
開分店的時候,徐秉華還知道了一個秘密:當初大廚回來幫他們時,只是和之前打工的麵館請了個長假,「他不相信我們能幹好,但拗不過我爸爸的面子。後來看到我們真的能吃苦、能做下去,才決定辭職,安心和我們一起努力。」徐秉華說,每個員工都是麵館的「寶貝」,要一起實現夢想。
選擇在步行街附近開分店,兄弟倆也有個「小九九」:步行街上的遊客多,可以讓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的遊客試試這碗上海味道。
分號開在寫字樓裡,兄弟倆最初有點擔心,「寫字樓與我們想開的傳統麵攤不同,有點不接地氣」。但讓他們高興的是,這家沒做推廣的新店引來了老顧客,又因為在寫字樓裡,積累了上班族作為新顧客,而顧客們在點評網站和社交平臺的七嘴八舌,真的帶來的外地、外國的消費者。如今,新店大約十分之一的顧客是遊客。
「說起來,像大眾點評這樣的網際網路平臺也給了我們機會。」兄弟倆說,創業前兩個人對移動網際網路興趣不大,連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不怎麼用。後來為了收銀方便,才在門店裝了行動支付設備。但對於大眾點評這樣的網站,他們並沒有推廣的概念,「一來我們不做外賣,因為麵條不太適合外賣,會影響口感;二來我們一直希望靠顧客口口相傳,沒想過推廣。可以說,網上的店是顧客『踩』出來的,他們留言多了,才熱鬧起來。」
網店為兄弟倆提供了新視角。「大眾點評上的每條反饋,我們都會儘量回復,這是對客人的尊重。尤其是客人反饋的問題,我們會自查。我們始終覺得,任何進步都要從認錯開始。所以我們這個團隊對錯誤和批評從不忌諱和反感,有錯就改,才能進步。」楊宇慧還說,每一個差評都被格外重視,「如果出現了差評,意味著對客人來說,這是一次很糟糕的體驗。我們一直想成為上海的驕傲,所以會更努力做得更好,不讓客人留遺憾。說不定哪一天,客人就是因為吃了一碗我們的面,會對整個上海都有美好的印象。」
讓表兄弟倆意外的是,認真對待每一碗麵、每一個評價的態度,讓麵館入選了今年的大眾點評「必吃榜」。這是一個完全根據網友評價得到的榜單,全上海只有5家麵館入選。「當大眾點評的工作人員通知我們這個消息時,我們還以為是騙子呢。」兄弟倆笑著指著已經掛在店堂裡的「必吃榜」銅牌,「這是客人給我們最好的肯定。當然,我們也有了壓力,因為現在有跟著必吃榜來吃麵的客人了,意味著我們得做得更好,不能砸了這塊招牌」。
兄弟倆覺得,在很多人眼裡,入選「必吃榜」意味著麵館成為了「網紅」,但這不是他們所追求的,「我們不要曇花一現的網紅,而是希望做好上海的餐飲文化,讓全球各地的人都知道——原來,本幫面是這個味道的」。
楊宇慧還說,眼下很多店強調基於數據分析判斷消費趨勢並進行創新,但他們的想法不同,「我們也有調整、有創新,但不是靠數據,而是靠看、靠聽、靠想——看的不是數據,是民生、是大家喜歡什麼;聽的不是專業人士的意見,而是市井市民的想法;想的是我們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我們從沒想過要隨大流,也沒想過要以誰為目標或敵人。我們就想走好自己的路,保持產品質量,用心招待客人。」
「想想在紐約市中心開個中國麵館,插面中國國旗,多讓人興奮呀!也許這個夢想要20年、30年,到我們退休都不一定能實現,但仍舊值得我們踏實地做好現在。現在也許覺得我們在吹牛,可說不定哪一天,它就實現了呢?」說這句話的時候,兄弟倆的眼裡放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