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學課本中,古詩改讀音改字一事,小徐老師關注很久了,從近幾年幼兒園教孩子讀詩開始,我就發現「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以前「斜」讀「xia」現在改成「xié」了,「一騎(qí)紅塵妃子笑」以前「騎」讀「ji」現在改讀「qí」了。
如下圖所示,三年級語文課本上的《山行》一詩,「斜」的讀音已經堂而皇之地改變了原有的讀音:
小徐老師從一開始發現這種現象就極力,難道就因為讀錯的人多,寫錯的人多就讓本來對的東西改成錯的嗎?難道不知道,詩詞中的字和音都是和字的意思和韻律有密切聯繫嗎?難道知識的傳播不應該尊重原創嗎?難道知識的教授不該尊重嚴謹學習的態度嗎?
無論從哪一點上來說,小徐老師都不支持古詩詞改音改字,理由如下:
一、古詩詞改音後不符合古詩優美的合平仄壓韻律的詩詞規則。
古詩的韻律在古代是相當嚴謹的,不合韻律就古詩詞創作的大忌,古詩詞的韻律美是古詩詞得以傳承,成為我國文化瑰寶的重要原因,合轍壓韻是詩詞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讓孩子學習時,應該讓孩子來感受這種韻律美,而不應該因為這個字的讀音和現在的讀音而擅自改動。
例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斜」和「家」都押「a」音,因此「斜」在這裡應該讀「狹」的音,字義也有「傾斜、狹窄」的意思,這樣一來,山路「陡峭」的意境由然而生,而改成「xie」的讀音,無論從韻律和意境上都相差甚遠。
二、古詩詞改音後,不符合古今異義字的變化規律,不能表達詞類活用的涵義,這給理解古詩文又增加了一層難度。
古字讀音和今字讀音不同,一般也代表著意義上的不同,比如「一騎(qí)紅塵妃子笑」,此處的「騎」古音讀「ji」四聲,古義「一人一馬才稱為騎ji'」,例如「十萬鐵騎(ji)」的意思是擁有騎馬打仗的兵十萬,戰馬也有十萬。而騎(qí)沒有這個意思。
還有「簞食瓢飲」的「食」讀「si」四聲,意思是「給人吃食」的意思,名詞用作動詞。但是如果改成如下圖的今字的讀音,我們就不容易分辨其字的古義了。
三、知識類的東西本該嚴謹,如果改來改去,造成知識的混亂,無形中卻增加了難度。
對於我們這一代上過學的人,費了很大的勁終於將這些讀音分辨清楚了,然而現在又改了,讓我們這些人怎麼教孩子,讓老師怎麼教孩子。難道我們都上了一個假學。小徐老師覺得這不但沒有簡化了學習漢字的難度,反而增加了漢字的難度。
總之,小徐老師堅決反對古詩改音現象,尊重古詩文原有的韻律並傳承下去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擇無旁待的責任。
幸好最近教育部也為此事作出澄清,明確表示,給古詩詞某些字改音,還未通過,現仍以原讀音為準,但願這項審議不會通過,保留古詩文原來的面貌和韻律,保持我們傳統文化的原汁原味。
另外此事也引起了專家和網友的熱議,專家呼籲,漢字拼音不能隨波逐流丟失表意魅力,極力反對給古詩文改讀音,如下圖所示:
廣大網友也是極力反對給古詩詞改讀音的人明顯多於支持改音的人。看來人們保留古詩文原有魅力的呼聲還是很高的。
不知大家是支持給古詩文某些字改讀音呢,還是不支持呢?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