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東圳庫區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培訓班,守護「大水缸」

2020-12-11 身邊24小時

11月23日上午,城廂區常太鎮聯合市區農業部門舉辦東圳庫區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培訓班,邀請市土壤肥料技術站站長黃珍紋、市植保站站長林國飛、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朱錦樂、市經濟作物管理站站長朱德炳等4位專家上課,吸引28個村村主幹和農民技術員、枇杷協會全體成員共92人參加。

培訓班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詳實的案例分析、豐富的知識展示,讓參訓人員明確農業面源汙染現狀、防治的意義和防治的措施等,了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秸稈綜合利用、畜禽汙染防治等技術,實現農業生產「一控兩減三基本」。下莒村農技員陳愛義表示,今天的培訓班讓他全面學習了農業面源防治的知識,今後會帶頭把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工作做實做好。

培訓班結束後,常太社區舉行農業面源汙染防治現場觀摩會,市、區農業局農業專家現場指導農業農業施肥。

舉辦此次東圳庫區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培訓班是常太鎮落實市委木蘭溪專項巡察整改的重要舉措。該鎮作為東圳庫區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所在地,主動適應農村經濟發展新常態,以綠色發展的新理念,促進生產發展、農民增收,全力保護好全市人民的「大水缸」。(鄭林倩)

來源:城廂區融媒體中心

【來源:東南網莆田站】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莆田市東圳庫區水環境保護條例(全文內容)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東圳庫區的水汙染防治、生態保護和監督管理等工作。  第三條 東圳庫區劃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的範圍,包括東圳水庫環庫公路範圍內的水域和陸域(不含公路);二級保護區的範圍,包括東圳水庫的整個匯水流域(一級保護區範圍除外)。具體邊界按照省人民政府的批覆劃定,並向社會公布。
  • 《泉州市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方案(2021—2025年)》全文,農業面源汙染...
    泉州市生態環境局 泉州市農業農村局 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關於印發泉州市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各縣(市、區)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行業主管部門,泉州臺商投資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   現將《泉州市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方案(2021—2025
  • 奉節縣4000萬資金治理草堂河流域農業面源汙染
    近期,市發改委、市農委下達了2017年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投資計劃,落實我縣草堂河流域農業面源汙染綜合治理試點項目資金4284萬元,其中中央及市級財政資金3400萬元,縣級配套及業主自籌資金884萬元。
  • 莆田市東圳水庫管理局:築牢綜治基礎防線 助推平安莆田建設
    東圳水庫管理局平安志願者入戶開展平安宣傳工作(莆田市水利局供圖)東南網莆田12月10日訊(本網記者 吳炳端)東圳水庫是莆田人民的「大水缸」,擔負著莆田市160萬人口的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用水東圳水庫管理局堅持以「防大汛、抗大災、保安全」為出發點,汛前組織工作人員每天開展對大壩、渠道的安全性、穩定性、完整性進行排查,定期組織專業隊伍人員深入水雨情設備採集點進行準確度校準及故障排查,發現隱患及時處理。大壩監測組人員每月對大壩壩體、壩坡進行位置監測,顯著提升了大壩安全的預警信息。
  • 秀山縣烏楊街道「三著力」打好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攻堅戰
    華龍網11月28日10時22分訊 記者從重慶市秀山縣人民政府網獲悉,秀山縣烏楊街道「三著力」打好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攻堅戰。一是著力加強畜禽汙染治理。查出禁養區規模養殖戶21戶,協議關停16戶,拆除養殖房屋、圈舍、圈欄設施1306.3平方米,發放關停拆除補償資金45萬餘元,消除一大批養殖汙染源。
  • 莆田東圳水庫景點介紹和位置
    東圳水庫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區西北8公裡許的延壽溪中遊(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東圳尾村)。東圳水庫具有灌溉、防洪、發電、航運、養殖、遊覽等作用。是福建省大型水庫之一,也是莆田市唯一的一座大型水庫,是莆田市的「大水缸」和生命線工程。
  • 東圳故事丨為誰風露穿山中
    「有山有水大平原,土壤水利條件好,作物收成產量高,東西連貫數華裡……」古嶺藏幽,順著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的記憶軌道,常太鎮嶺下村移民紀念館裡的這首被掛在牆上的鄉愁詩再入眼帘。詩中藏著常太區霞田鄉東圳庫區移民年久不忘的祖籍情,也記錄下建庫前的昔日風光。1958年,東圳水庫破土動工。
  • 東圳水庫:熱血鑄就水利豐碑
    1962年初冬,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郭沫若為東圳水庫題詞,描繪了水庫的壯美與氣勢。聳立在崇山峻岭間的東圳攔河大壩,如一顆璀璨明珠,照亮了莆田人民與自然奮鬥的前進徵程。修建水庫 治理水患20世紀50年代的莆田,農村基本沒有水利設施,沿海地區水源極其缺乏,平原地區又屢遭水患,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製約。
  • 東圳水庫:六十年前建庫的崢嶸歲月
    時任東圳水庫庫區工區副主任的閔慶昌,負責壩頭物料運輸工作。「那時候物資極其匱乏,沒有船,縣裡就從公社籌集來50多條木船,還配套臨時搭建起修船廠,船工需要的桐油灰、麻繩、木材要到閩西、閩北一帶採購。」複雜的船運工事不僅繁雜,工種還十分危險,為了保證夜間航船安全,工區想出了空船掛馬燈的方案,避免與相向而來的運載船相撞,庫區上甚至安排專人負責燈油,可見當時工程量的浩繁程度。
  • 東圳水庫:六十年前建庫的崢嶸歲月
    聳立在崇山峻岭間的東圳攔河大壩,如一顆璀璨明珠,照亮了莆田人民與自然奮鬥的前進徵程。東圳水庫庫區風景秀麗,環境優美。葉偉民 攝修建水庫 治理水患20世紀50年代的莆田,農村基本沒有水利設施,沿海地區水源極其缺乏,平原地區又屢遭水患,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製約。
  • 湖北荊門:《荊門市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條例》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
    為加快推進湖北省荊門市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法治建設,打好農業領域汙染防治攻堅戰,荊門市出臺《荊門市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1年1月1日施行。《條例》為全國首創,是全國第一部專門規範農業面源汙染防治的。
  • 東圳60周年丨閔慶昌:最憶東圳情
    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思水源 見今朝》12月4日開欄站在東圳水庫壩頭,放眼圳湖映碧美景,千島如畫入湖中,環庫水鏡出平湖。家住東圳水庫之畔,總會有一截難忘的時光,在心中閃著粼粼的光芒……一天,一位東圳水庫建設參與者問7歲的小孫女,「你知道水從哪裡來嗎?」孩子天真的說,「水龍頭出來的」,歷經世紀的老人大笑了起來。
  • 環保普法 | 《重慶市水汙染防治條例》 有哪些特點和亮點?
    03 細化管理措施 推進農業面源汙染防治 重慶日報:在防治農業汙染源造成的水汙染方面,《條例》作了哪些細化規定? 張山 《條例》對此從多個方面作出了規定:推廣農業節水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進化肥和農藥減量使用,推廣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從源頭上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防止農業面源汙染;毗鄰江河湖庫的農田,所在地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引導發展綠色農業;禁止在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河道管理範圍內的非耕地上從事種植等生產經營活動
  • 濰坊高密市農業農村局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5日訊 為進一步推進「河長制」深入開展,處理好河流管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係,高密市農業農村局堅持精準施策,緊緊抓住改善河流生態這一目標,精準發力,在濰河周邊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
  • 江蘇加強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土地輪作休耕 化肥農藥減量增效
    由於資源開發強度大、生產經營方式不合理、歷史欠帳多等原因,很長一段時間,農業農村面源汙染都是長江水體汙染的重要來源之一。為持續改善長江水質,修復長江生態環境,近年來,我省以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土地輪作休耕、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為重點,持續加強農業面源汙染治理,積極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 彭水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守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近年來,彭水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學好用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著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著力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深化水汙染防治。全面落實河長制,強化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主要內容的責任體系,加強督促指導、明察暗訪、督查督辦,壓實全縣各級河長責任。
  • 守護生命之源 打響水汙染防治「攻堅戰」
    水,之於廈門,既是賴以生存的基礎,更是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之源。也正因為如此,水汙染防治工作之於廈門,之於廈門市民的幸福生活,更顯得尤為重要。  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及省環保廳指導下,我市全面實施《廈門市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落實河長制為抓手,聚焦飲用水源保護、小流域綜合整治、溪流養護、汙水治理以及工業、農業汙染防治等重點內容,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不斷創新方式方法,系統推進水汙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
  • 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
    5、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工作開始受到重視。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保護水環境的重要工作。三省(市)已經認識並開始重視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工作,但是這方面的工作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
  • 農業面源汙染咋治?璧山建溼地5800畝 有效消納氨氮總磷排放量,璧北...
    重慶日報記者11月28日從璧山區生態河長辦了解到,該區通過建生態溼地修復水環境,對於治理農業面源汙染、促進河庫水質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璧山區已在15個鎮街建設生態溼地5878畝。「以前河裡的水又髒又臭,村民建房子都不願靠近河邊。今年,河邊的農房成了『搶手貨』,大家爭著開農家樂!」璧山區七塘鎮將軍村三組村民江朝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