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山一大一附院手術室裡,醫護人員正在手術。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5月13日訊(記者 董昊騫 孫夢媛)在醫院,有這樣一群護士,他們平時穿著綠色的「戰袍」,沒有固定的下班時間,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十多個小時。他們的手機24小時開機,遇到突發情況隨叫隨到。他們是「戰鬥」在手術室裡,不可或缺但並不那麼被廣為人知的手術室護士,他們是無影燈下的「天使」。5月12日,國際護士節,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來到了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近距離接觸這群可愛的「幕後天使」,走進他們的工作與生活,感受他們的心酸和歡樂。
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最長時二十多個小時都在手術臺上
「咔咔」點擊滑鼠和敲擊鍵盤的聲音在手術室響起。
山一大一附院手術室護士長梁淑增在安排當天的急症、日間手術和第二天的手術。
這一天,是5月12日國際護士節。本該過節的她依然忙碌在第一線。
「這些儲物盒,是我們一位同事範老師設計的,申請了專利,是獨一無二的,讓我們能很整齊地放置手術間這些物品。那邊放置鉛帽的架子,也是我們自己設計的,能旋轉,方便拿放。」在各個手術間進行巡迴時,梁護士長指著手術室各處的細節,如數家珍。
「我們手術室的護士人員較為緊張,每天工作持續在十多個小時。」談及自己科室的護士們,梁淑增很心疼,「我們大部分護士家住得很遠,要麼趕頭班公交車,要麼父母來送。但又因為我們下班時間不固定,可能晚上8點或者10點,甚至更晚才結束,比如有一天我們的手術凌晨4點才結束,所以有些住的遠的護士只能讓家長過來接,成年累月這個樣,大家很辛苦。」她以一臺肝移植手術為例,一臺這樣的手術再順利也得10多個小時。而護士還需要提前上臺。不順利的時候,可能要站在臺上20多個小時。
5月12日,手術室裡大家各司其職。
手術室護士的「五點」掌握
時間回到2000年初,山一大一附院開展肝移植。當時,梁淑增出去學習相關技術,但因剛剛開展,每臺手術的時間較長,有這麼幾臺,20多個小時,她自己從頭至尾都在那兒站著。「其實我們護士也和醫生一樣,當我們站在臺上時,勞累、睏乏、飢餓等通通感覺不到,直到手術結束知道很成功,才考慮到自己已經20多個小時沒有閉眼了,20多個小時沒有吃飯喝水了。」
正是這樣高強度的工作,讓手術室的護士們經常有些身體吃不消。「最近疫情漸漸恢復,前來做手術的患者也增加了很多,我們已經有兩名護士累暈了。」一滴淚珠順著眼眶滑落在臉頰,梁淑增語氣中滿是心疼,「比如前段時間,我們手術室的一位同事,她家裡老人手術住院了,但因工作需要,愣是沒有請假,手術結束後,晚上才去父親的病房陪護。」
談起科室的護士,梁淑增忍不住落淚,「我們有的手術甚至要從早八點做到下午六點,甚至晚上八點、晚上十點……這期間不吃飯還可以,不喝水確實渴得受不了。」
所以,梁淑增會給手術臺上的人員準備牛奶、酸奶、巧克力、水等。問問他們想喝什麼,術中把他的口罩稍稍撩起來,用吸管餵給他們,補充體力。
作為手術室護理人員的「家長」,梁淑增深知手術室護士的不易。「手術室護士對能力要求很高。」她說,一名手術室護士至少要做到「五點」掌握:掌握整個人體的解剖,掌握所有20多個專業的實時手術方式,掌握每一名專家的手術習慣,掌握1368臺儀器設備的操作及常見簡單故障排除,掌握800多種手術耗材及不同型號耗材的實施應用。
梁護士長收整查看手術室內物品。
護士節當天,手術室裡準備的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