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批住粵全國政協委員抵京,萬米高空熱議改革發展)
住粵全國政協委員熊水龍在飛機上接受媒體採訪。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李細華 攝
南方網訊 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將於3月3日在北京開幕。2月26日,首批28名新任住粵全國政協委員從廣州集中乘機抵京。省政協副主席黃武到機場送行。
在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住粵委員共64人,其中連任委員17人、新委員47人。新任委員們將參加從今日開始的為期三天的培訓。
「今年您帶了什麼提案?」「您在會上將重點關注哪些方面的問題?」……26日上午10時多,在廣州白雲機場候機室裡,委員們被記者們團團圍住,介紹起自己今年重點關注的問題和準備向政協大會提交的提案。大家深入調查研究,收集社情民意,精心撰寫提案,做足了準備。有的委員還準備好了多份提案,隨身攜帶赴京參會。
上午11時15分,飛機平穩升空。委員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紛紛就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建設、健康中國等熱點話題發表看法。
深化改革,確保瓊州海峽安全通暢;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建議將春節假期延長到9天……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提案委員會專職副主任熊水龍這次精心準備了5個提案。
全國政協委員、賽萊拉幹細胞研究院院長陳海佳說,201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因而備受關注,他最為關注的是自主創新和健康中國這兩大主題,並且寫好了相關提案。
「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紐帶,也是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表示,希望未來能夠借大橋的通車,綜合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的立體交通發展,實現交通一體化。
當天下午1時20分,客機緩緩降落。住粵全國政協委員走下飛機舷梯,精神抖擻,分頭奔向各界別委員駐地。
首批住粵全國政協委員抵京,車輛滯留海口等成關注焦點
26日,首批28名住粵全國政協委員乘機抵達北京。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李細華 攝
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將於3月3日開幕。26日,首批住粵全國政協委員抵達北京。他們準備了不少提案,涉及粵港澳大灣區、瓊州海峽通暢、文化「走出去」、弘揚中醫藥文化等。
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建議,以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為契機,成立綜合規劃機構,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立體交通體系,實現交通一體化發展,助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廣州雕塑院院長許鴻飛則準備提交提案,建議在文化「走出去」中要重視培育「大家」。
焦點1
瓊州海峽運輸
建議設立水上飛機航線
前幾天,霧鎖瓊州海峽,輪渡反覆間斷性停航,上萬車輛滯留海南海口,引起了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提案委員會專職副主任熊水龍的關注。
「這是一個老問題,我們從去年開始就著手準備,專門進行深入調研。」熊水龍表示,瓊州海峽運輸除了運力趨緊外,目前在行政管理體制、企業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安全生產等方面也存在問題。例如,交通部門管理港口、船舶,海事部門管理水上安全,漁業部門管理用海,海南、廣東兩地政府管理營運組織,導致管理權限分散。
他建議,要深化現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由交通部牽頭組織瓊州海峽通暢工作聯席會議,每半年召開一次,研究解決海峽通暢及安全生產問題。儘快批准設立高速客輪航線、高速客輪營運,批准設立水上飛機航線、水上飛機運營。
熊水龍還建議,以資本為紐帶組建瓊州海峽聯合航運公司,整合港航資源,集港口、船舶、調度等資源運用權力於一體,實現統一管理,統一分配收益,統一規劃發展。
此外,他還帶來建議春節假期延長到9天的提案,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進一步拉動內需。
焦點2
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
建議綜合規劃大灣區立體交通
「第一次參加全國『兩會』,想了很多問題。」蘇權科的熱情很高。
本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交工驗收,即將通車。蘇權科認為,港珠澳大橋建成後,如何更好地發揮效力,進一步發揮其綜合效應,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他分析說,要從安全保障、通行暢通、三地聯動等角度看待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的港珠澳大橋。當前,三地需要突破通關制度障礙、交通管理障礙、保險互認障礙等瓶頸,便利三地人流、資金流、物流互通,讓港珠澳大橋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真正發揮作用。
在蘇權科眼中,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紐帶,也將和大灣區內各大交通樞紐一道,成為促進大灣區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的試驗田。
隨著2017年11月《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關於在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設立口岸實施「一地兩檢」的合作安排》在香港籤署,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一地兩檢」邁出了堅實一步。目前,廣深港高鐵工程已經完成了95%的工程量。蘇權科說,廣深港高鐵通車後,香港將進入國家高鐵網絡,乃至連接東歐、東南亞等。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相互補充,香港、澳門、深圳等大灣區機場協調發展,前景可期。
為此,他建議成立綜合規劃機構,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立體交通體系,實現交通一體化發展。他正在撰寫相關提案,準備就此積極建言獻策。
焦點3
加快文化「走出去」
建議扶持文化名家「走出去」
隨著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我國文化自信得到進一步彰顯。許鴻飛表示,今年擬提交提案建議文化「走出去」中要關注「大家」的培育。
許鴻飛表示,近年來他帶著自己的經典雕塑作品「肥女」進行世界巡展,將展覽設在當地最具標誌性的廣場,就是要讓作品走進主流、深入人心。「目前我國的對外文化活動普遍是以集體名義開展。」許鴻飛表示,縱觀中外文化藝術史和當今國際著名藝術大家的成功個案,諸如羅丹、畢卡索或者張大千、朱銘等,都是以個人影響力徵服世界觀眾的,並成為國家文化標杆和文化名片,這正是文化軟實力的最好展現形式之一。
他建議政府制定鼓勵個人對外文化交流的相關方針政策,成立支持個人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的基金,向個別藝術造詣高、具有成熟項目方案的文藝界精英提供資金援助。同時,每年開展相應的成果交流展示,將當年個人在國外舉辦展覽的成功案例進行展示、分享經驗,以促進更多以個人為單位的藝術活動走向國際。
如何強化網路遊戲、網絡文化的價值導向,也受到不少關注。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副主席于欣偉準備提交的提案就是關於網遊分級問題。
「網遊分級要根據年齡段,在內容、文化導向、暴力的情況等方面進行區分,比如現在國外有的分級制度,對哪些內容適合多大的人群進行界定。」于欣偉表示,遊戲設計若不尊重歷史,則容易誤導青少年,而槍戰、血腥類遊戲對青少年成長更不利。
焦點4
加快研發乾細胞新藥
建議啟動新藥申報綠色通道
創新驅動是不少政協委員重點關注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正威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銀表示,從20年前的愛立信,15年前的摩託羅拉,5年前的三星,到如今的蘋果,只有不斷創新,企業才能夠不斷生存發展。「我們企業去年的營收額突破5000億元,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創新。」
在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賽萊拉幹細胞研究院院長陳海佳看來,企業作為創新驅動的主體,要在科技成果的轉化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他準備提交加快推進我國幹細胞新藥研發等相關提案,加快推動幹細胞創新技術的產業化。陳海佳介紹,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正在成為繼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之後的第三種疾病治療途徑,應用於糖尿病、神經系統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難治性疾病領域。目前,全球共有10個幹細胞新藥已通過審批上市銷售,而我國幹細胞研究水平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但幹細胞新藥數量仍然為零。
陳海佳建議,針對幹細胞特點,建立幹細胞新藥申報綠色通道審批模式,依據幹細胞的生物學特點,建立有別於化學藥和常規生物製品的審評體系,啟動針對幹細胞技術特點的新藥註冊、審評、臨床評價的特別政策法規,開闢幹細胞新藥綠色通道,促進幹細胞新藥的研發。
焦點5
健康謠言「滿天飛」
建議對養生宣傳進行信息把關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這也是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
「老百姓對健康養生日漸重視,但是不少所謂養生知識打著中醫旗號做廣告,其實並不科學。」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說,她在刷朋友圈時發現這一問題,比如號稱常吃綠豆治百病,但其實由於生活習慣的改變,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呈現脾陽虛體質,並不適合吃過多綠豆。
為此,她準備提交弘揚中醫藥文化的提案,其中建議對養生知識宣傳建立信息把關機制、建立專業宣傳隊伍等。
全國政協委員、東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張巧利也表示,當前微信微博健康謠言「滿天飛」,專業醫療機構公眾號應有所作為,真正服務好百姓。「我們要利用好公眾號等『網際網路+』的手段,第一時間闢謠,發出權威聲音。」張巧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