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西廂記》與古裝片

2021-01-17 搜狐網

  在中國電影誕生之初的20年,以社會倫理、現代愛情為題材的時裝片始終是電影的主流,即使是「天一」公司拍攝的《梁祝痛史》等「稗史片」也是穿著當時的服裝演過去的故事。到了上世紀20年代的末期,中國觀眾開始對題材有限的時裝片感到厭倦,1927年左右,轟轟烈烈的「古裝片」運動掀起了影壇的一場商業風暴。可惜的是,當年的這批古裝電影大多已經散失,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最早的一部是1927年侯曜導演的《西廂記》。

  電影筆記

  看「古人」拍「古人」

  2001年4月6日,香港第二十五屆國際電影節熱鬧開鑼。在「中華電影經典展」的播放單元裡,列於名單首位的正是1927年由民新公司出品、侯曜編導的這部《西廂記》。因其是默片,主辦方別出心裁地請來香港音樂家哥柏斯,用電子琴為這無聲的古典愛情劇鋪設了一段背景音符。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劃痕閃爍的電影銀幕,「碧雲天,黃花地」的盎然古意,再加上新鮮的現代樂章……怎能不讓人生出一股時空倒錯般的恍惚來。

  對於今日的觀眾來說,隔著兩層時空、感受「古人」眼中的古人,無疑是新鮮的體驗。憑著一股好奇心往前追溯,我卻發現關於此片的史料記載只有淡淡的隻言片語。好在零星話語總帶著宏大的歷史背影:《西廂記》的那個年代,中國電影界正經歷著一場「古裝片運動」。

  據不完全統計,1927年至1928年間,中國各電影公司共拍攝古裝片多達75部之多。古裝片盛行,有一定的商業原因。這樣的電影迎合了當時被曲藝文化餵養的「主流」觀眾的需求。我們幾乎可以想像,如果說當年光顧放映外國電影的高價影院的觀眾是少數有閒婦女、無聊富商、文藝青年的話,那麼經常趕場看這類電影的一定是那些磕著瓜子,啜著熱茶,習慣叫好捧角的普通百姓……

  顯然,這場運動的始作俑者天一公司是有其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商業頭腦的。可惜國人做事的致命缺陷就是起先觀望,一見有機可圖便蜂擁而起,使事物在瞬間垮掉。在古裝片大量盈利,成功地拓展了國外市場(主要是南洋)之後,大小公司便紛紛挽袖上陣,拍起古裝戲來。惡性競爭致使製作成本一降再降,拍攝手段也越發粗糙——你能想像得出把京劇舞臺上的整套行頭原封不動搬到電影裡是什麼樣子嗎——於是這場運動在文人墨客的口伐筆誅加國民黨電影審查機構的禁攝令中很快便銷聲匿跡了。

  還好,侯曜的《西廂記》並沒有沾染上當時那種媚俗的惡品味。正相反,在「國片之父」黎民偉的傾力支持下,侯曜使用了當年最先進的拍攝技藝,拍出了一部卓爾不群、緊湊生動的作品。他在江南實地取景,動用真正的軍隊協助,還首次嘗試特技攝影,造出張生在夢中騎毛筆飛翔,與敵人作戰的奇幻畫面。對於當時的觀眾來說,不啻是一次震撼人心的觀影經歷。英國泰晤士報還專門對此片發表過評論,其中講到:「……電影技術,雖尚幼稚,但因劇情幽麗,觀客如同重讀古國神話一樣,全劇表演誠懇……片中無恐嚇和劇烈的刺激,乃一很文靜很清新而有禮貌的作品……」

  片中除了鶯鶯扮演者是黎民偉的夫人、大名鼎鼎的明星林楚楚之外,演「紅娘」的李旦旦也是當時紅極一時的青春影星。她是民新影片公司老闆李應生之女,漂亮活潑,遊泳、騎馬、開汽車樣樣都會。她退出影壇後去國外,學會了開飛機;30年代曾回國做過飛行表演,轟動一時。古裝明星竟有歐洲新女性的風度氣派,這會令人忍不住聯想,那個時候的中國——那個古裝片與時裝劇齊飛,神怪片與言情戲共存的時代——和我們現在的都市時髦生活,究竟有多大的差別?(王暉)

  關鍵詞

  《西廂記》

  民新公司攝製,侯曜編導。改編自同名古戲的這部電影是古裝片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部,從當時的評論來看,《西廂記》的藝術水平在當年的古裝片中屬於中遊。本片還是最早在西方作公開放映的中國電影(1928年夏在巴黎)。

  侯曜

  1924年進入影壇,以編導《棄婦》一片而成名。1926年加入黎民偉的民新公司,除《西廂記》外,古裝片時期他還拍了另一重要作品《木蘭從軍》,耗巨資展現了宏大的戰爭場面。1940年後,他受邵逸夫之邀赴新加坡拍片,1942年被日軍以抗日的罪名當眾斬首。

  《美人計》

  大中華百合公司1927年攝製,少見地由史東山、陸潔等四位導演聯合執導。本片改編自《三國志》劉備娶孫權妹一節故事,投資達15萬元,被認為是製作態度最嚴肅、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古裝片。

  存檔

  擺弄他人祖宗不如賣弄自家英豪

  年代隔得遠了,子孫都不認得祖宗的本來面目,不曉得祖宗一生的事業,盡涎著臉去看人家擺弄他們的祖宗:赤腳披著整塊的布,穿著銅鐵做成的衣服對打;男的戴著頭套;行禮時曲臂撫胸彎彎腰;女的腰間扎了一支大燈籠殼,行禮時伸了腳蹲一蹲。男的不是亂摟許多女人親嘴,就是為了女人拔劍亂刺。我們這班不肖的子孫看了十分豔羨,人家祖宗怎樣神武,幹下的事業怎樣的偉大……我們不是沒有神武偉大的祖宗,乃是我們做子孫的自己不爭氣而已。現在我們只要能夠照樣有古裝戲一來,使得一般拿黃天霸等你就當作我們祖宗中間的大好老的子孫們能夠改一改向來的觀念,便也可以使他們不致於盡去豔羨別人了。更進一步說,我們也可以照樣來它一下子,也可以把它送到外國去賣弄賣弄,使得那班向來不甚了解我們的,也可以給他們一個忽然的驚醒,知道我們也自有我們神武英豪的民族性。

  節選自當年的一片評論,作者陳起雲,身平不可考。但在當時輿論對古裝片的一片喊打聲中,他的這篇文章卻提出了有趣的支持古裝片的觀點。

  現在時

  「古裝劇」:除了娛樂之外

  醞釀於1926年的古裝片創作,經過兩年時間終於演化成一場轟轟烈烈的「古裝片運動」。各家電影公司紛紛從中國古典小說、民間傳說中尋找題材,古裝片佔據了這個時期電影出品的大多數。這一片種雖然受到了觀眾的青睞,但是古裝片不尊重原著或史實粗製濫造的現象也遭到了輿論界的譴責。記者就有關古裝劇改編以及最近幾年的「古裝劇熱」等問題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傳媒學院影視傳媒系副教授張智華。

  新京報:在上世紀20年代末的「古裝片運動」中,改編自中國傳統小說、戲曲、詩歌等純文學作品的古裝影片如《木蘭從軍》、《西廂記》等以品質精良、格調高雅獲得了較高的評價,您是如何評價這類古裝片的呢?

  張智華:侯曜編導的這兩部影片藝術價值是比較高的。《木蘭從軍》改編自北朝樂府詩《木蘭詩》,最近幾年電視劇甚至迪斯尼的動畫片都改編了此詩,而在上個世紀20年代把它拍成電影搬上銀幕是需要很大勇氣的,此片戰爭場面之宏大、外景地跨越範圍之廣,在中國電影史上應該說也是空前的。而《西廂記》在搬上銀幕之前,舞臺上用各種戲曲形式已表演過很多次,而電影用了許多特技手段表現原著中現實與夢境的轉換,甚至有張生騎著毛筆「空中飛人」的鏡頭,這對於當時的觀眾來講都是一種「奇觀展示」。

  新京報:中國電影發展到上世紀20年代不過才短短二十多年的歷史,然而,眾多電影製作者卻感到該拍的題材都拍盡了,似乎只有「吃古人飯」才是出路,最近幾年的「古裝劇熱」是否也與此相關?

  張智華:選擇拍「古裝劇」是受諸多因素影響的,相對而言,古裝片的取材範圍要寬廣得多,中國古典文學、民間傳說非常豐富,這是取之不盡的寶庫;編劇選擇歷史故事的改編也省了不少力氣,更重要的是在普通觀眾中影響大、流傳廣,比起一個嶄新的故事來說更易於接受,觀眾面有保障,收視率也就不成問題。攝製古裝劇也被看作是對市場需要的順應,我們說現在的許多電視劇一拍再拍,續了再續,收視率依然火爆其實就是很明顯的市場效應。

  新京報:根據最早攝製古裝片的「天一」公司的說法,攝製古裝片還是為了真正的為民吶喊,這是否也是「古裝劇熱」排除商業因素以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張智華:在當時的中國新文壇上是提倡民間文學的,曾興起過「整理國故」運動,古裝影片攝製多是順應了這一傾向,而古裝片運動在相當程度上遏制了歐化傾向,講純粹的中國故事的嘗試也是值得肯定的。而關照近年的「古裝劇熱」,除了娛樂精神以外,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我國電影電視的審片制度比較嚴,創作者們把一些想法賦予到古裝劇中,既表達了想要說的,也少了麻煩,以娛樂的方式「反映民聲」。(實習生 張悅)

  坐標系 1927年

  一年前,美國人首先放映了用光學法製作的有聲電影,而1927年公映的第一部中等長度的有聲片《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標誌著默片成為歷史的陳跡。

  面對美國電影的「入侵」英國國會公布了《電影法》,根據這個法律,英國的電影院必須上映5%的英國影片;每年至少要生產50部英國電影。

  《性史》作者張競生在上海創辦「美的書店」,主要銷售性學書籍,並打破中國商店的慣例,僱用女店員。一年後,商店因繳付巨額罰款而關門。

相關焦點

  • 1927年,中國首部古裝宮闈歷史片《美人計》誕生,可惜票房慘澹
    在我國的電影編年史中,按照不同片種樣式的問世先後,確定其「第一」,而《美人計》,可稱其為第一部古裝宮闈歷史片,此片由上海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於1927年攝製完成。在正式開拍前,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最終捨棄了小情小愛的《西廂記》,而選取了以《三國演義》故事作為宏大背景的《美人計》,將政治陰謀、香豔愛情、軍事鬥爭等元素熔為一爐。影片根據《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改編。劇情從劉備過江、甘露寺相親起,到回荊州、蘆花蕩止。該片由朱瘦菊編劇,陸潔、史東山、王元龍、朱瘦菊4人聯合導演。
  • 申河均16年首演古裝片 《情慾王朝》情牽姜漢娜
    《情慾王朝》以「朝鮮王族實錄」正史中記載的「王子之亂」為故事背景,演技派男星申河均,出道16年演繹過許多不同的角色,片中他首度挑戰古裝片。 網易娛樂5月15日報導 (圖/文 蔡世偉)改編朝鮮真實歷史的《情慾王朝》,以1398年「朝鮮王族實錄」正史中記載的「王子之亂」為故事背景,描述開國君主李成桂的五子李芳遠,為朝鮮建國立下汗馬功勳
  • 當金聖歎遇上《西廂記》
    譬如,金聖歎遇上《西廂記》。《西廂記》是本什麼書?《西廂記》的全名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王實甫這老頭兒,一輩子共寫了14種劇本,《西廂記》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
  • 武俠電影起源:邵氏兄弟以天一公司開拓古裝片先河
    一部中國俠文化史,堂皇絢麗,豐富多姿,蔚為大觀,而早期武俠電影的真正繁榮,是與「古裝片」的興起分不開的,所以古裝影片的源頭則是人們對「歷史影片」的討論和期待。1925年,經營「笑舞臺」(演出文明戲)的邵醉翁(都氏兄弟的老大),看到電影有利可圖,便創辦了天一影業公司,由邵氏四兄弟合作經營。邵氏兄弟是浙江寧波人,寧波有一座全國知名的古藏書樓,名「天一閣」。此「天」源於《易經》,「天一生水」。
  • 王實甫《西廂記的藝術成就》
    王實甫是元代著名的劇作家,其代表作有《西廂記》,堪稱是一代文學大家,與關漢卿齊名。一、王實甫及《西廂記》王實甫生於1260年,卒於1336年,名為信德,生活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王實甫流傳至今的劇作有十三種,這十三種劇作都堪稱是精品,特別是一部《西廂記》更是廣為傳唱,甚至是被翻譯成為了多國文字在世界上傳唱,至今在國內《西廂記》被多個劇種所演繹,可見其旺盛的生命力。
  • 戲曲《西廂記》何時流入宮廷?沒想到《西廂記》在這些朝代這麼火
    「《雍熙樂府》等是明代前期重要的散曲和劇曲選集,三書都選有《西廂記》的曲文,尤以《雍熙樂府》選輯為多,神宗命玉熙宮學戲承應,《西廂記》自應當包括其中。明武宗朱厚照是個喜遊樂的皇帝,正德十五年(1520),他幸當時以吏部尚書直內閣的楊一清在鎮江的私邸,「以徵寧庶人為名,幸其第,留車駕「。
  • 古裝片《純真時代》曝光劇照 金多藝飾演公主
    古裝片《純真時代》曝光劇照 金多藝飾演公主 時間:2015.03.1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橙小櫻
  • 《忠烈楊家將》打造摩登古裝片 眾型男同臺拼帥
    《忠烈楊家將》打造摩登古裝片 眾型男同臺拼帥
  • 2020年5.19中國旅遊日 雷建德:《西廂記》郵票「新紅娘」
    中視新媒網訊(主編:廣龍)2020年5.19中國旅遊日前夕,為擴大「舜風唐韻、魅力永濟」的影響力,在中國郵政發行《西廂記》集郵珍藏冊中,取材於西廂記文化學者、普救寺文化顧問雷建德46年來收集的《西廂記》當代六件珍品,盡心盡力傾情讓《西廂記》這一經典愛情佳作,通過方寸天地,走向四海,
  • 康佑碩首次執導古裝片 車勝元飾演地理學家古山子
    康佑碩首次執導古裝片 車勝元飾演地理學家古山子 時間:2016.08.0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暖晴
  • 《西廂記》古今中外珍品集錦畫冊面世
    、日本藏黃仕忠畫 《西廂記》、英國巴特勒家族藏清康熙青花 《西廂記》圖盤等。古代的展品有元代《西廂記》書法殘片圖片、明李日華《南西廂記》插圖、明錢穀畫《西廂記》、明萬曆環翠堂本《西廂記》「逾牆」插圖、徐文琴的明刊本《西廂記》插圖研究。此外,還有元青花《西廂記》「焚香」圖罐、明崇禎青花《西廂記》「送別」圖花觚、明萬曆六年局部鎏金《西廂記》清雍正粉彩瓷盤藏品、清康熙青花《西廂記》「送別」圖折沿盤(外銷瓷)、清康熙五彩《西廂記》「長亭送別」圖碗等。
  • 《西廂記》為什麼膾炙人口
    看過《紅樓夢》的讀者,一定不會忘記賈寶玉與林黛玉躲到沁芳閘看《西廂記》愛不釋手的場面。《西廂記》是一本什麼書?它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吸引力?《西廂記》的故事最早是由唐代元稹的《鶯鶯傳》演化而來。金代的董解元作的《西廂記諸宮調》有重要發展。
  • 西廂記為什麼是經典
    》的出現,這個故事的思想才有了進一步的改變和升華,諸宮調大家應該記得吧,是宋金年間出現的一種和戲曲非常接近的說唱藝術,和戲曲不同之處在於它是敘事體,戲曲是代言體,《西廂記諸宮調》我們在戲曲的誕生那一期提過一嘴,後人又稱其為「董西廂」,這一版本的《西廂記》依舊是改編了《鶯鶯傳》的情節,但是一改之前「負心戲」的風格。
  • 西廂記珍品主題系列檯曆出版
    近日,古典愛情名著《西廂記》文化學者、山西普救寺文化顧問、山西省品牌協會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雷建德,相繼推出了首部「2021(牛年)西廂記珍品-主題文化彩色檯曆」「2021西廂記珍品-主題文化木質檯曆」「2021西廂記-文化彩色檯曆」「2021情傾西廂-文化彩色檯曆」等六部系列檯曆,
  • 談談《西廂記》的作者及流傳
    明人李獻吉說《西廂記》可以直接繼承《離騷》,清初人金聖歎說它可以跟《莊子》、《史記》並駕齊驅。這說明它跟我國文學史上第一流的作品產生同樣強烈的光波,具有不朽的藝術價值。《西廂記》的作者,從明代中葉以來一直有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關漢卿作還是王實甫作,也有人說是王實甫、關漢卿合作,即王實甫寫前四本,關漢卿寫第五本,合成一部大型的愛情故事戲。
  • ...匯之《西廂記》:有美一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年)。但這位飽學之士在偶遇鶯鶯時,卻將功名利祿拋向九霄雲外,將23年的艱辛與努力置於十八層地獄,義無返顧地把追求自由愛情放在第一要務。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讀書人,依據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改編成《諸宮調西廂記》,把原來故事中的主人公鶯鶯寫成是博陵郡人。定州在隋代就稱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帶鶯鶯和張生的故事流傳相當廣泛。相傳在定州崔沿士一帶曾有過崔鶯鶯的墓冢。王實甫正是根據這一點,在中山府開始了他的雜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的寫作。該劇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
  • 《西廂記》天下奪魁
    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詞中「風月營」、「鶯花寨」、「翠紅鄉」都是指元代女雜劇演員聚居之地。可見,王實甫經常出入這些地方,和雜劇藝人交往,並為她們寫戲。他的劇作詞藻華麗,風致優美,士林中無不嘆服,代表作《西廂記》更是獨佔鰲頭。
  • 櫻庭奈奈美首觸古裝片 《最後的武士藏》訴苦水
    櫻庭奈奈美首觸古裝片 《最後的武士藏》訴苦水 時間:2010.11.2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編譯/姬忠鵬
  • 中國連環畫名家名作系列之《西廂記》
    說到中國連環畫名家名作系列之《西廂記》,人們一般用的讚美之詞是傳世經典,工筆人物顛峰之作!可見連環畫《西廂記》藝術成就之高!而提到《西廂記》就不得不提我們的老繪畫藝術家王叔暉!王叔暉表字鬱芬,祖籍浙江省紹興市,生於1912年,是我國著名的工筆重彩人物畫畫家、連環畫畫家、郵票設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並曾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二、第三屆的理事。在中國國家文物局所制定的1949年後已故著名書畫家精品不準出境者(107人)名單中,王叔暉是唯一的一位女工筆畫畫家。 1985年7月23日王叔暉於北京逝世,享年73歲。
  • 《西廂記》究竟是「妙詞」還是「淫詞」
    蔣星煜《中日韓戲劇文化因緣研究》翁敏華著學林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369頁,28.00元《西廂記》問世以來,歷來評論家均給予好評,也有一批以衛道者自居的,如明代何良俊之流,認為是有傷風化的淫詞。而翁敏華教授關於《西廂記》的述評,卻讓我大吃一驚。其《性崇拜及其在戲劇中的面影》一文(原載《中國戲劇與民俗》,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將結束時說:東方傳統戲劇的臺本中,每每有大量的豔言猥語,令今人不堪入目。《西廂記》的唱詞賓白就十分淫靡。尤其張生,大量的「下流話」使他幾乎不符合身份。鶯鶯的唱詞也很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