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影誕生之初的20年,以社會倫理、現代愛情為題材的時裝片始終是電影的主流,即使是「天一」公司拍攝的《梁祝痛史》等「稗史片」也是穿著當時的服裝演過去的故事。到了上世紀20年代的末期,中國觀眾開始對題材有限的時裝片感到厭倦,1927年左右,轟轟烈烈的「古裝片」運動掀起了影壇的一場商業風暴。可惜的是,當年的這批古裝電影大多已經散失,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最早的一部是1927年侯曜導演的《西廂記》。
電影筆記
看「古人」拍「古人」
2001年4月6日,香港第二十五屆國際電影節熱鬧開鑼。在「中華電影經典展」的播放單元裡,列於名單首位的正是1927年由民新公司出品、侯曜編導的這部《西廂記》。因其是默片,主辦方別出心裁地請來香港音樂家哥柏斯,用電子琴為這無聲的古典愛情劇鋪設了一段背景音符。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劃痕閃爍的電影銀幕,「碧雲天,黃花地」的盎然古意,再加上新鮮的現代樂章……怎能不讓人生出一股時空倒錯般的恍惚來。
對於今日的觀眾來說,隔著兩層時空、感受「古人」眼中的古人,無疑是新鮮的體驗。憑著一股好奇心往前追溯,我卻發現關於此片的史料記載只有淡淡的隻言片語。好在零星話語總帶著宏大的歷史背影:《西廂記》的那個年代,中國電影界正經歷著一場「古裝片運動」。
據不完全統計,1927年至1928年間,中國各電影公司共拍攝古裝片多達75部之多。古裝片盛行,有一定的商業原因。這樣的電影迎合了當時被曲藝文化餵養的「主流」觀眾的需求。我們幾乎可以想像,如果說當年光顧放映外國電影的高價影院的觀眾是少數有閒婦女、無聊富商、文藝青年的話,那麼經常趕場看這類電影的一定是那些磕著瓜子,啜著熱茶,習慣叫好捧角的普通百姓……
顯然,這場運動的始作俑者天一公司是有其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商業頭腦的。可惜國人做事的致命缺陷就是起先觀望,一見有機可圖便蜂擁而起,使事物在瞬間垮掉。在古裝片大量盈利,成功地拓展了國外市場(主要是南洋)之後,大小公司便紛紛挽袖上陣,拍起古裝戲來。惡性競爭致使製作成本一降再降,拍攝手段也越發粗糙——你能想像得出把京劇舞臺上的整套行頭原封不動搬到電影裡是什麼樣子嗎——於是這場運動在文人墨客的口伐筆誅加國民黨電影審查機構的禁攝令中很快便銷聲匿跡了。
還好,侯曜的《西廂記》並沒有沾染上當時那種媚俗的惡品味。正相反,在「國片之父」黎民偉的傾力支持下,侯曜使用了當年最先進的拍攝技藝,拍出了一部卓爾不群、緊湊生動的作品。他在江南實地取景,動用真正的軍隊協助,還首次嘗試特技攝影,造出張生在夢中騎毛筆飛翔,與敵人作戰的奇幻畫面。對於當時的觀眾來說,不啻是一次震撼人心的觀影經歷。英國泰晤士報還專門對此片發表過評論,其中講到:「……電影技術,雖尚幼稚,但因劇情幽麗,觀客如同重讀古國神話一樣,全劇表演誠懇……片中無恐嚇和劇烈的刺激,乃一很文靜很清新而有禮貌的作品……」
片中除了鶯鶯扮演者是黎民偉的夫人、大名鼎鼎的明星林楚楚之外,演「紅娘」的李旦旦也是當時紅極一時的青春影星。她是民新影片公司老闆李應生之女,漂亮活潑,遊泳、騎馬、開汽車樣樣都會。她退出影壇後去國外,學會了開飛機;30年代曾回國做過飛行表演,轟動一時。古裝明星竟有歐洲新女性的風度氣派,這會令人忍不住聯想,那個時候的中國——那個古裝片與時裝劇齊飛,神怪片與言情戲共存的時代——和我們現在的都市時髦生活,究竟有多大的差別?(王暉)
關鍵詞
《西廂記》
民新公司攝製,侯曜編導。改編自同名古戲的這部電影是古裝片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部,從當時的評論來看,《西廂記》的藝術水平在當年的古裝片中屬於中遊。本片還是最早在西方作公開放映的中國電影(1928年夏在巴黎)。
侯曜
1924年進入影壇,以編導《棄婦》一片而成名。1926年加入黎民偉的民新公司,除《西廂記》外,古裝片時期他還拍了另一重要作品《木蘭從軍》,耗巨資展現了宏大的戰爭場面。1940年後,他受邵逸夫之邀赴新加坡拍片,1942年被日軍以抗日的罪名當眾斬首。
《美人計》
大中華百合公司1927年攝製,少見地由史東山、陸潔等四位導演聯合執導。本片改編自《三國志》劉備娶孫權妹一節故事,投資達15萬元,被認為是製作態度最嚴肅、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古裝片。
存檔
擺弄他人祖宗不如賣弄自家英豪
年代隔得遠了,子孫都不認得祖宗的本來面目,不曉得祖宗一生的事業,盡涎著臉去看人家擺弄他們的祖宗:赤腳披著整塊的布,穿著銅鐵做成的衣服對打;男的戴著頭套;行禮時曲臂撫胸彎彎腰;女的腰間扎了一支大燈籠殼,行禮時伸了腳蹲一蹲。男的不是亂摟許多女人親嘴,就是為了女人拔劍亂刺。我們這班不肖的子孫看了十分豔羨,人家祖宗怎樣神武,幹下的事業怎樣的偉大……我們不是沒有神武偉大的祖宗,乃是我們做子孫的自己不爭氣而已。現在我們只要能夠照樣有古裝戲一來,使得一般拿黃天霸等你就當作我們祖宗中間的大好老的子孫們能夠改一改向來的觀念,便也可以使他們不致於盡去豔羨別人了。更進一步說,我們也可以照樣來它一下子,也可以把它送到外國去賣弄賣弄,使得那班向來不甚了解我們的,也可以給他們一個忽然的驚醒,知道我們也自有我們神武英豪的民族性。
節選自當年的一片評論,作者陳起雲,身平不可考。但在當時輿論對古裝片的一片喊打聲中,他的這篇文章卻提出了有趣的支持古裝片的觀點。
現在時
「古裝劇」:除了娛樂之外
醞釀於1926年的古裝片創作,經過兩年時間終於演化成一場轟轟烈烈的「古裝片運動」。各家電影公司紛紛從中國古典小說、民間傳說中尋找題材,古裝片佔據了這個時期電影出品的大多數。這一片種雖然受到了觀眾的青睞,但是古裝片不尊重原著或史實粗製濫造的現象也遭到了輿論界的譴責。記者就有關古裝劇改編以及最近幾年的「古裝劇熱」等問題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傳媒學院影視傳媒系副教授張智華。
新京報:在上世紀20年代末的「古裝片運動」中,改編自中國傳統小說、戲曲、詩歌等純文學作品的古裝影片如《木蘭從軍》、《西廂記》等以品質精良、格調高雅獲得了較高的評價,您是如何評價這類古裝片的呢?
張智華:侯曜編導的這兩部影片藝術價值是比較高的。《木蘭從軍》改編自北朝樂府詩《木蘭詩》,最近幾年電視劇甚至迪斯尼的動畫片都改編了此詩,而在上個世紀20年代把它拍成電影搬上銀幕是需要很大勇氣的,此片戰爭場面之宏大、外景地跨越範圍之廣,在中國電影史上應該說也是空前的。而《西廂記》在搬上銀幕之前,舞臺上用各種戲曲形式已表演過很多次,而電影用了許多特技手段表現原著中現實與夢境的轉換,甚至有張生騎著毛筆「空中飛人」的鏡頭,這對於當時的觀眾來講都是一種「奇觀展示」。
新京報:中國電影發展到上世紀20年代不過才短短二十多年的歷史,然而,眾多電影製作者卻感到該拍的題材都拍盡了,似乎只有「吃古人飯」才是出路,最近幾年的「古裝劇熱」是否也與此相關?
張智華:選擇拍「古裝劇」是受諸多因素影響的,相對而言,古裝片的取材範圍要寬廣得多,中國古典文學、民間傳說非常豐富,這是取之不盡的寶庫;編劇選擇歷史故事的改編也省了不少力氣,更重要的是在普通觀眾中影響大、流傳廣,比起一個嶄新的故事來說更易於接受,觀眾面有保障,收視率也就不成問題。攝製古裝劇也被看作是對市場需要的順應,我們說現在的許多電視劇一拍再拍,續了再續,收視率依然火爆其實就是很明顯的市場效應。
新京報:根據最早攝製古裝片的「天一」公司的說法,攝製古裝片還是為了真正的為民吶喊,這是否也是「古裝劇熱」排除商業因素以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張智華:在當時的中國新文壇上是提倡民間文學的,曾興起過「整理國故」運動,古裝影片攝製多是順應了這一傾向,而古裝片運動在相當程度上遏制了歐化傾向,講純粹的中國故事的嘗試也是值得肯定的。而關照近年的「古裝劇熱」,除了娛樂精神以外,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我國電影電視的審片制度比較嚴,創作者們把一些想法賦予到古裝劇中,既表達了想要說的,也少了麻煩,以娛樂的方式「反映民聲」。(實習生 張悅)
坐標系 1927年
一年前,美國人首先放映了用光學法製作的有聲電影,而1927年公映的第一部中等長度的有聲片《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標誌著默片成為歷史的陳跡。
面對美國電影的「入侵」英國國會公布了《電影法》,根據這個法律,英國的電影院必須上映5%的英國影片;每年至少要生產50部英國電影。
《性史》作者張競生在上海創辦「美的書店」,主要銷售性學書籍,並打破中國商店的慣例,僱用女店員。一年後,商店因繳付巨額罰款而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