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往前一步是愛情,退後一步是婚姻,無論怎麼選擇都是錯

2020-12-17 大司徒侃娛樂

以婚外情為題材的電影有很多,但大多數都不免俗套,可有這樣一部電影卻讓觀眾們不自覺地為之動容。電影中有這麼一句話讓人思緒萬千:「這麼確切的愛,一輩子只有一次,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這麼漂泊就是為了向你靠近。」這是轟動全美的影片《廊橋遺夢》中的經典語錄。

影片的男女主人公,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一個是四處漂泊的浪子,一個是家庭幸福的主婦。他們本是不會相交的兩條平行線,但命運卻意外地讓他們相遇相知到相愛。

這是一段世俗的婚外情,也是一場超脫世俗的精神戀愛。但是個人情感與家庭責任從來就沒有能真正的能達到平衡,就像人們說的那樣:中年女人的愛情,就像鞋櫃裡的高跟鞋,即使再怎麼耀眼,欣賞完也只能平靜地放回去。

這種社會道德被普遍認同,他們的悲劇也是一眼能看到盡頭,所以弗朗西斯卡最終還是選擇回歸家庭,羅伯特也只能將這份愛意深藏心中。然而,這部影片卻在掀起了眾多美國家庭的離婚狂潮。當已婚之後再度遇到真愛,我們應何去何從,這可能就是《廊橋遺夢》想要給世人的思考。

但是觀眾對這部影片的評價有很大的爭議,有人說,這部片子是對婚外情的過度放縱和美化;也有人說,這是對人類心靈情感的細膩洞察。

但其實,這是在反世俗婚外戀表象下,一種對激情與變化的訴求。如果看過男女主人公的相愛經歷,你必定會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們的戀愛僅僅只有四天的時間,這短短的四天究竟有什麼魔力,竟然能與貫穿女主人公一生的婚姻相媲美?

其實,羅伯特的出現無疑是給弗朗西斯卡平淡的生活帶來了一絲鮮活,她看到了婚姻之外的不一樣的人生。越美的東西人們就越想用力去抓住,就像羅伯特對弗朗西斯卡而言。

弗朗西斯卡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嫁與丈夫之後,來到了閉塞的小鄉村,生活平淡得像一碗水,幾乎沒有什麼波瀾。而羅伯特是一個《國家地理》的攝影師,走過山川大河,與地球的一切幾乎都有過對話,見到羅伯特,她內心的少女夢仿佛被喚醒一般。

特別是在羅伯特吟出那句「月亮的銀色蘋果,太陽的金色蘋果」之後,她的內心早已柔軟,羅伯特早已是她命定的靈魂知己。

但是弗朗西斯卡早已是因一日三餐而操勞的家庭主婦,羅伯特對她而言,不僅是欣賞的異性,還想未完成的夢想,從相遇相知到相愛,兩人一起度過了她最嚮往的時光,採花、攝像、談論詩歌,每一個細節都在潛移默化地打動著她,正是出於這種相對於平淡生活而展現出來的激情與變化,弗朗西斯卡愛上了他。

究其本質,是愛情與婚姻的差異造成了弗朗西斯卡的困局。男女主人公的戀愛持續了四天,四天中他們相識相愛到決定廝守終生,但是最後她還是不忍傷害善良的丈夫,選擇回歸家庭。其實弗朗西斯卡只是眾多角色中的一員,生活中不乏「弗朗西斯卡式」的困惑,究其本質,這是由是愛情與婚姻的本質造就的。

戀愛時期,每個人都能不顧一切地去追求美好,享受自由,但是一旦結婚生子,就不得不犧牲個人的時間,回歸家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婚姻是弗朗西斯卡逐漸失去了自我,而羅伯特的出現喚醒了她內心的自己,為她乏味的生活打開了另一扇大門。一時間,她忘記了身份,只顧與羅伯特相愛。

但是理想總得回歸現實,還記得裡面最讓人動容的場景:在暴雨橫掃的十字路口,羅伯特的車就停在前面,但是丈夫也在自己的身邊,無數次的掙扎,弗朗西斯卡想要不顧一切的奔向她的理想,可自己的腳步仿佛有千斤之重,挪不得半步。她明白:這是與羅伯特最後的告別。

影片的最後,讓許多人都潸然淚下,與羅伯特的相愛已經過去20年有餘,她的丈夫病入膏肓,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用盡全部的力氣擁抱著對她說說:「我知道你有夢想,很遺憾我沒能給你,但我一直都很愛你」。

這樣的結局讓人心裡難以釋懷,但這是對這場戀愛與婚姻最好的結局。這場婚外情的結局是美好的,羅伯特與西斯卡的選擇是對彼此最好的成全。其實對西斯卡來說,羅伯特註定成為過客,因為她無法拋棄家庭而隨他浪跡天涯,如果選擇前者,她註定會愧疚一生。所以她選擇將愛定格,不沾染柴米油鹽,將美好一直埋藏於心。

其實《廊橋遺夢》之所以美好,也是因為羅伯特和西斯卡最終沒有越過道德底線,但在影片的最後,西斯卡受到了羅伯特的遺物。七年之後西斯卡再次去追逐自己的愛情,她告訴子女:「孩子們,我把所有的愛都給了你們,在我死後,我希望將我的身體留給羅伯特」。女兒被母親的故事所打動,最後將她的骨灰撒滿大地,也許,他們會在另一個世界相遇。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覺得自己失去了什麼,但其實,曾經的那些美好只是被自己的忙碌偷偷收藏了,生活縱然是無趣的,但攜手到老的伴侶卻是這無趣中最浪漫的陪伴,不要因為時間和忙碌而忘記了最初的美好。

相關焦點

  • 《廊橋遺夢》:婚外戀的背後,是對婚姻的堅守與責任
    這是《廊橋遺夢》中男主人公羅伯特.金凱對弗朗斯西卡說的話,一部講述四天婚外情的電影之所以成為經典,我想絕非是故事本身。作家想通過一段浪漫悽美的愛情告訴我們:自由與責任、激情與平淡、短暫與長久、該如何取捨的問題。
  • 《廊橋遺夢》:婚姻不是愛情的保險罐,出軌更不是尋找愛情的出口
    無非是希望下一次婚姻,能保住這個愛情。你勢必要幻滅。你搞錯了方向,婚姻不是用來保存愛情的,愛情一進入婚姻,就會轉變為其他的東西,它會轉變為家庭,它會轉變為親情,它會轉變為信任與依賴,它就是不會一直是當初的那個愛情。《廊橋遺夢》為什麼讓我們這麼多人為之打動?因為它沒有變成下一個婚姻。如果她跟著那個攝影師走了,變成下一個婚姻,那個今生摯愛會變成一個醜陋的、尷尬的、冰箱裡的、罐頭裡的故事。」
  • 《廊橋遺夢》的選擇
    文/ 黃孝芳    美國攝影師兼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小說《廊橋遺夢》在全美暢銷書排行榜上「滯留」100多個星期而不去。後來又成為中國的暢銷書。一部小說在短時間內受到兩個不同國度的讀者的青睞,定有它的價值取向。
  • 廊橋遺夢:愛情最好的樣子
    ----摘自《廊橋遺夢》很多時候,我們在錯誤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那是兩顆心擦出的剎那火花還是真正的愛情?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執子之手,愛情是白首不相離,有緣無分的愛情,最好的歸宿是廊橋遺夢。愛情是什麼?愛情是激情、親密和承諾。
  • 《廊橋遺夢》作者沃勒永別「廊橋」
    《廊橋遺夢》講述了一對兄妹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翻出了一段塵封往事。中年女性弗朗西斯卡婚後生活平靜瑣碎,缺乏激情。《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羅伯特·金凱為拍攝麥迪遜縣的廊橋而來,與居於此地的弗朗西斯卡相遇、相識和相戀。面對遲來的愛情與家庭責任,弗朗西斯卡選擇了後者,而金凱則選擇了成全。
  • 《廊橋遺夢》給人們的啟示是什麼
    《廊橋遺夢》用一個表面被人所不齒的「婚外戀」故事,教人思考:一個女人,面對家庭、責任,世俗限制太多,哪怕是一輩子僅有一次的真愛,也只能存於記憶,成為活著的嚮往和死後的歸宿,既無奈又現實。一、《廊橋遺夢》故事梗概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人到中年,有一個丈夫、一雙兒女,在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個農場,相夫教子,過著波瀾不驚的生活。如果不出什麼意外,她也許會一輩子這麼生活下去。
  • 《父母愛情》與《廊橋遺夢》,什麼是真正的愛情?沒有固定的答案
    《父母愛情》與《廊橋遺夢》,故事情節的驚人相似這些天小區封閉,難得的陪父親在家,我在一旁看書寫作,他都坐在電視機旁看他喜歡的電視劇。雖然電視上的節目很多,但他看的只有兩個,一個是講述老年人與子女間矛盾的《都挺好》,另一個則是描述上一代人感強生活的《父母愛情》,似乎在這兩部電視劇中,他就能找到某些共鳴。
  • 《廊橋遺夢》:婚姻不幸,所以出軌有理?
    今天,我們來聊聊奧斯卡經典電影《廊橋遺夢》。相比愛人的出軌,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父母的出軌。好比《廊橋遺夢》裡,人到中年的子女們讀到母親的遺書,翻檢遺物,才得知母親弗朗西斯卡隱秘的情事。不管父母哪一方的出軌,對子女的衝擊都是非同小可的,會讓他們質疑父母感情的深度與忠貞程度,懷疑婚姻的價值,這都將消解他們自身面對婚姻與感情時投入的意義。電影構築了一段看起來非常美好的情事。
  • 《廊橋遺夢》:短暫歡愉成為情感永恆,藝術之外才是真實人生
    文 | 雪憶柔《廊橋遺夢》是一個關於出軌卻能念念不忘,且能保持餘生忠貞的浪漫故事。它的經典不在於揭穿了婚外戀的真相,而是在殘忍的真相下包裹著以真愛為名的甜美外衣。有多少女人在弗朗西斯卡身上讀懂了婚姻的真諦,原來生活本就是一場虛無的幻象?
  • 我媽62歲了,非要跟我爸離婚,她說遇到了「廊橋遺夢」裡的真愛
    她的兒女本來都面臨著快要結束的婚姻,在了解了母親的這段過往後,都選擇了回歸家庭。他們為什麼,不是選擇愛情和自由,而是選擇了回歸家庭,因為婚姻,不僅是愛情,更是克制和責任。一個讀者後臺留言說:「我不知道怎麼勸我媽。
  • 一個被上帝遺忘的世界——關於《廊橋遺夢》
    1在兩個ddl的夾縫中熬夜看完了《廊橋遺夢》,又找了些影評來看,其中有王小波的一篇《奸近殺》,還包括些別的,一篇篇大致翻下來,印象深刻的卻只有一句標題:被上帝遺忘的世界。2除去社會環境的變化不說,我私心希冀是大眾的審美角度改變了,變得更純粹些,發覺愛情的美,而不僅是拘泥於這種愛情產生的環境和背景。或許會有朋友來反駁我,若是拋開感情產生的環境和背景,豈不是一切的感情都是無罪的了?
  • 如何評價電影《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講的是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情感與家庭之間的割捨,衝破道德束縛,最終沒有過脫家庭的禁錮的一部經典電影。也是一部剖析女性在乏味生活之中尋找自己曾經失落的夢和擁有不變的情感。當年看電影《廊橋遺夢》只覺得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浪漫、唯美的愛情感動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再來看這部電影,感覺女主人弗朗西斯卡在生活中並不幸福,枯燥乏味的生活讓弗朗西斯卡有點厭倦,是情感無處適放,就像電影臺詞說的一樣,"當一個女人結了婚,就意味著,生活的起點,也是終點"
  • 《廊橋遺夢》:那時只關注婚外真情,今天方讀出靈魂甦醒
    我曾經看過的《廊橋遺夢》版本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在本市圖書城瀏覽。不經意看到了這本薄薄的小書《廊橋遺夢》。因為封面上的幾個字——"風靡美國的暢銷書"而對它發生了興趣。我們從古典文學中看到的那種理想的"一見鍾情"或"青梅竹馬"式的純粹愛情,那些"海誓山盟"或"白頭偕老"的理想婚姻,如今都日益減少,如同鳳毛麟角……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在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謳歌和讚美理想的愛情。
  • 電影《廊橋遺夢》,最美好的感情,是戛然而止的回味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一起來談談一下電影《廊橋遺夢》。人一生會遇見很多人,真愛到底有多少?結婚後又發現真愛,然後又離婚?周而復始嗎?結婚了,就要有擔當,負責任。外面的世界誘惑很大不要自以為是,迷失了自己。害自己不要緊,不要害他人。
  • 愛情片《廊橋遺夢》,豆瓣8.6分,你看好中年婚外戀嗎?
    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戀」的電影是粗俗的,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和諧社會,回歸家庭」的電影又是膚淺的,它更多表現的是一種抉擇,一種個人幸福與道德枷鎖下的掙扎。在我漸漸成長的歲月中,我越發感覺,婚姻本質不是為了讓人幸福,它的作用是為了維繫社會組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甚至可以說,它是反人性的。
  • 結婚十年後,我終於明白了《廊橋遺夢》女主為什麼沒有選擇婚外情
    最後許幻山選擇回歸家庭,多半是因為怕了。但是很多糊塗的人,卻是會為了所謂的真愛放棄原家庭的,結果,大部分卻成了悲劇,因為選擇婚外情的代價,真的太大了。10年前,在看《廊橋遺夢》的時候,我和老公說:如果以後我遇到了更愛的人,我一定會義無反顧地跟他走,也請你理解我。
  • 《廊橋遺夢》中的浪漫婚外戀情,是愛情典範還是道德背叛
    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並與梅麗爾·斯特裡普聯袂主演的經典愛情電影《廊橋遺夢》在1996年上映後,受影片中婚外戀劇情的影響,曾在當時引發了美國的離婚潮。影片中那段動人而悽美的浪漫愛情,在被男女主角所終生銘記的同時,所引發關於婚姻、情感、道德等元素之間的相關話題,長期以來也被全世界範圍內的廣大影迷朋友們所熱議不止。
  • 《廊橋遺夢》作者11天寫就經典 成百萬富翁
    就連書中寫到的麥迪遜縣的廊橋都成了國際著名景點。其實,沃勒在11天內就完成了《廊橋遺夢》,本來是寫給朋友和家人的,但是有人建議他以作品的形式發表。小說出版後極為暢銷,讓羅伯特·詹姆斯·沃勒成了百萬富翁。此後他搬離了自己的家鄉,並與結婚36年的妻子離婚。  《廊橋遺夢》講述了一對兄妹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翻開了一段塵封的往事。中年女性弗朗西斯卡婚後生活平靜瑣碎,缺乏激情。
  • 《廊橋遺夢》:懂得選擇,人生才會活得明白,不犯錯
    有人提問,在你結婚以後碰到摯愛之人,除了離婚和不離之外還有第三個選擇麼?讀《廊橋遺夢》一本風靡全世界的愛情小說告訴你第三種選擇。他提醒人們,愛情本身是美麗的,但更重要的是那一份責任和對生活的態度。讀《廊橋遺夢》,去尋找答案,去思索一段生死相連的愛情背後的人生,他們講的是一對中年男女的偶遇,因為是已經結婚了,所以他們就算只想出了四天就產生了難以割捨的愛戀,但是為了家庭他們斷絕了聯繫,直到死後他們才「在一起」。兩個人在廊橋相見,他們之間的愛情是一種靈魂的升華。
  • 《廊橋遺夢》: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歸屬感與價值感
    題首的這段話,是電影《廊橋遺夢》的經典臺詞。如果用一段話來解釋整個故事的起因,我想沒有比弗朗西斯卡自述的這段話更為貼切的了。《廊橋遺夢》的故事雖然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但它所進行的反思與批判卻適用於任何年代以及任何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