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工人對於年輕人來說沒有一點概念,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甚至連聽都沒有聽過,但對於我們這些老人卻是深有感觸,經歷過的人可以說是刻骨銘心。
曾有這麼個故事,流傳甚廣,說的是東北某省礦區夫妻都下崗了,生活十分拮据,有一天尚未成年的兒子對父親說:爸,很久沒有吃肉了,我想吃肉。做父親的沒有辦法回答,用行動來應對兒子吃肉的想法,他跑到菜市場拿了一塊肉就跑,賣肉的也是緊追不放,追到他家的時候看到他家裡破爛不堪,也沒說什麼就走了,而那位父親在給兒子做完肉後,自己走上了絕路。
看完,真的是不敢想像,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永遠的都想不到,有人竟然為了一頓肉做到如此地步。從這個故事的側面反映出當時下崗職工的生活狀態是非常的不好。
10年前,有人對7000多名下崗工人或其子女就其生活、再就業情況進行調查。數據表明:1、下崗職工的收入普遍較低,生存壓力大(值得欣慰的是最低社會保障制度落實較好);2、生活成本及子女的教育佔家庭收入的絕大部分,有近50%的人員表示難以負擔子女的教育問題;3、再就業選擇面窄,一般為做點零售小生意、約22%的人員下崗後就一直沒有找到工作。4、不到10%的人員經過自己的努力過得比之前好。
難道他們就沒有想辦法過好自己的日子?相信不是的。有這麼幾個方面繞不過去。一是下崗時,他們的年紀比較大,據民間調查統計平均年齡在42歲左右;二是學歷低,知青、返城進工廠,又有多少人文化水平高?三是競爭激烈,有多少人能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激流勇進?四是缺少技術及就業觀念影響;五是當時國家對下崗職工有很多好的政策,可落到下崗職工身上到底有多少?
現在十幾二十年過去了,還有多少人還記得他們?
他們中間的大部分都艱難的過著(當然也有少部分下崗後生意做得很大,做了企業家甚至是代表,可畢竟是少數)。
現在這些人有些已經過了退休的年齡、有些就面臨退休,他們中間有多少人是在下崗後還能自己持續繳納社保的,有多少人是交不起社保而選擇斷繳的?相信也沒有具體的數據。但據目前在各平臺看到的消息來看,中斷或按最低標準繳納的人不在少數,那麼他們退休了,還有養老金嗎?即使有,有多少呢?能維持正常的老年生活嗎?
那麼,能否再政策上給予他們一些傾斜呢?比如提前退休、漲養老金的時候給他們多傾斜一些、像東北對待五七家屬工一樣認定他們的退休養老待遇?
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他們的現狀,解決他們的養老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