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記得那些下崗工人?

2021-01-11 企退之聲

下崗工人對於年輕人來說沒有一點概念,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甚至連聽都沒有聽過,但對於我們這些老人卻是深有感觸,經歷過的人可以說是刻骨銘心。

曾有這麼個故事,流傳甚廣,說的是東北某省礦區夫妻都下崗了,生活十分拮据,有一天尚未成年的兒子對父親說:爸,很久沒有吃肉了,我想吃肉。做父親的沒有辦法回答,用行動來應對兒子吃肉的想法,他跑到菜市場拿了一塊肉就跑,賣肉的也是緊追不放,追到他家的時候看到他家裡破爛不堪,也沒說什麼就走了,而那位父親在給兒子做完肉後,自己走上了絕路。

看完,真的是不敢想像,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永遠的都想不到,有人竟然為了一頓肉做到如此地步。從這個故事的側面反映出當時下崗職工的生活狀態是非常的不好。

10年前,有人對7000多名下崗工人或其子女就其生活、再就業情況進行調查。數據表明:1、下崗職工的收入普遍較低,生存壓力大(值得欣慰的是最低社會保障制度落實較好);2、生活成本及子女的教育佔家庭收入的絕大部分,有近50%的人員表示難以負擔子女的教育問題;3、再就業選擇面窄,一般為做點零售小生意、約22%的人員下崗後就一直沒有找到工作。4、不到10%的人員經過自己的努力過得比之前好。

難道他們就沒有想辦法過好自己的日子?相信不是的。有這麼幾個方面繞不過去。一是下崗時,他們的年紀比較大,據民間調查統計平均年齡在42歲左右;二是學歷低,知青、返城進工廠,又有多少人文化水平高?三是競爭激烈,有多少人能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激流勇進?四是缺少技術及就業觀念影響;五是當時國家對下崗職工有很多好的政策,可落到下崗職工身上到底有多少?

現在十幾二十年過去了,還有多少人還記得他們?

他們中間的大部分都艱難的過著(當然也有少部分下崗後生意做得很大,做了企業家甚至是代表,可畢竟是少數)。

現在這些人有些已經過了退休的年齡、有些就面臨退休,他們中間有多少人是在下崗後還能自己持續繳納社保的,有多少人是交不起社保而選擇斷繳的?相信也沒有具體的數據。但據目前在各平臺看到的消息來看,中斷或按最低標準繳納的人不在少數,那麼他們退休了,還有養老金嗎?即使有,有多少呢?能維持正常的老年生活嗎?

那麼,能否再政策上給予他們一些傾斜呢?比如提前退休、漲養老金的時候給他們多傾斜一些、像東北對待五七家屬工一樣認定他們的退休養老待遇?

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他們的現狀,解決他們的養老難問題。

相關焦點

  • 東北老工業第一批下崗工人誰還記得
    還記得東北工業第一批下崗人員嗎,他們是為國家的發展而犧牲的一代人。東北有這樣一個大型國有企業,高峰時有18000多人,在下崗潮時,只剩下了六七千人,也就是說三個人中就有兩個下崗,一年工齡補償只有300元,工作幾十年的工人,所得到的補償不夠交付當時幾年的養老金。
  • 上世紀90年代的下崗潮:那些國企工人下崗後,都去幹啥了?
    筆者到今天都還記得,那一年父母被買斷工齡後,在家裡失魂落魄的樣子,那時候筆者還小,並不懂他們的心情,而我大學畢業的父親,開始蹬三輪,起早貪黑賣滷豬腳;母親則每天拼命給人織衣服,換點錢買菜…… 後來導演賈樟柯拍攝了一部名為《二十四城記》的影片,講述的就是當年的那段歷史,那時候,一個在廠裡勤勤懇懇工作了20多年的工人,激動地對著廠長說:「20多年了,我有沒有遲過到?20多年來,我哪一年不是先進?」看著滿臉通紅的他,廠長沉默不語,最後,這位先進工人,還是下崗了。
  • 新一輪下崗潮來了,那些經歷下崗的國企工人都如何了?
    在職場上,大家最不願意經歷的就是下崗,被辭退。畢竟誰都想主動權把握在自己手中,但能力決定話語權,社會生產力決定著公司的發展方向,當供求關係不平衡時,作為工廠最沒有話語權的工廠就只能是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 下崗工人的困難在哪裡?怎麼解決?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下崗工人做小買賣免稅,這誰都知道,我下崗了去賣菜照樣納稅,收稅的說沒有辦法,必須納稅,我說國家有規定不納稅,我的下崗再就業的本本裡有這一項,我拿出來給收稅的人看,收稅人說對不起我們不知道,我沒有辦法,為了養家餬口只好拿了稅,而且一點也不比別人少。下崗工人難呀!
  • 什麼是下崗工人?
    下崗工人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現在大多數場合,除開玩笑之外,人們口中提到的下崗工人,大多指狹義的類型,即國企正式編制被下崗人員。1、廣義的下崗工人泛指丟了工作的工人。可以是任何單位,任何崗位,任何年齡的勞動者。
  • 曲婉婷母親涉貪汙3.5億、害死下崗工人:東北人下崗是活該嗎?
    2014年9月,曲婉婷母親因涉貪汙3.5億、違規操控下崗員工安置費而被逮捕,而就在兩個月前,她還在為曲婉婷演唱會票房慘不忍睹而做「小動作」:她想辦法「請」開發商們包下了一部分票房,還稱「這件事兒(票房作假),別讓我女兒知道」。
  • 下崗工人和農民工哪個生活更艱難些?
    我可憐農民工朋友,更心疼當年下崗的那一代人!下崗潮應該是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這幾個年代。近十多年好像沒聽說了,因為現在的人都變聰明了,打死我都不下崗,賴都要賴在單位。因為,下崗了沒有日子過,真的!你知道剛下崗的前些年社會上流傳的什麼順口溜麼:下崗女工你莫流淚,前面就是夜總會……應該還有一句,記不起了。可見,當年的下崗工人,尤其是下崗女工其生活有多艱難。好多下崗工人沒錢買菜,一般要等到天黑時去菜市場撿別人不要了的菜,清出好的沒壞的菜拿回家當菜吃。
  • 上海百萬下崗工人「消失」 下崗已成為歷史名詞
    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自己現在的月收入900多元,自己必須擴充點手藝,「如果不是女兒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家三口生活還過得去」,供孩子讀書,使自己家在經濟上「有些壓力」。  記者調查了解,在上海較早下崗的工人中,與曹師傅處於同樣生活際遇的有不少。三口之家月收入不足2000元,供養一個讀大學的子女,生活顯得「捉襟見肘」。
  • 當初的下崗工人,現在有多少存款?
    下崗工人的存款,大多數基本為零。除了那些當初下崗後,做生意成功的人,會有一定的存款,如果下崗後一直處於打零工的狀態,現在的存款有50000元都是一大關,為什麼這麼說,看看他們的經歷你就知道了。剛下崗的時候,孩子還小,但是社會的經濟發展也不是很好,收入比較低,雖然有一些存款,但是也要留有不時之需。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用錢的地方越來越多,貨幣也在不斷貶值,存款一般都用於子女結婚或者上大學,這兩件大事基本上掏空了所有下崗工人的積蓄。孩子讀完了大學或者結完婚,經濟已經獨立了。
  • 40歲下崗工人,找工作都難,延遲退休的受益者是誰呢?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40歲下崗工人,找工作都難,誰才是延遲退休的最大受益者呢?退休年齡其實這只是實施延遲退休的一小步,大家反對一刀切到65歲,那就只能循序漸進的實施,讓大家一點點接受延遲退休;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延遲退休最大的受益者是誰呢?
  • 當年的下崗工人,下崗的時候,都領取了多少補償?
    近段時間,寫了關於下崗工人的一些文章,讓很多下崗工人想起了剛下崗時的不容易。但是在評論區很多網友留言,說出了自己當初下崗的時候自己領取的補償,今天就挑幾個典型,與大家分享一下,當初下崗的時候,下崗工人都領取了多少補償金。
  • 下崗工人和農民相比,誰的生活更難?
    提要:現在下崗工人和農民的生活如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把最苦的兩個群體拿來對比,比來比去無非兩種結果,一種結果是下崗工人更苦,另外一種是農民更苦。難道還有第三種結果嗎?仔細想來,還是有的,有的農民經過自身努力獲得了工人身份,吃「商品糧」,卻是在國企的改革中「下崗」。
  • 下崗失業工人要求提前退休,該怎麼辦?
    最近,有網友提問,下崗失業工人可不可以要求提前退休,國家在這方面有什麼託底政策?對此,社保專家表示,現在不管你是不是下崗失業工人,都需要執行全國統一的退休政策,即男性達到60周歲,女職工達到50周歲,女性靈活就業人員和女幹部達到55周歲,養老保險繳費達到15年才能辦理退休。
  • 當初的下崗工人,下崗時為什麼會選擇「沉默」
    下崗工人是90年代的一個特殊群體,各地區的叫法也各有差異。初期的時候不叫下崗,有的地方叫「停薪留職」,有的地方叫「廠內待業」,還有些地區叫「放長假」「兩不找」等等。但是總體的意義就是當初為了順應社會的發展,很多國有企業改制,國企正式員工與原單位解除勞動關係(俗稱買斷工齡)轉為靈活就業的人員,如今叫下崗工人。
  • 《地久天長》:一部下崗工人的傷痕文學
    下崗、失獨……的苦痛,並不單單屬於電影主人公,這是結構性的硬傷,甚至,青春期叛逆這樣的個體心理過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也會引發出新的矛盾。最後的最後,只有底層的工人,盡嘗遍世間的恨。那麼,什麼能地久天長?電影《地久天長》展示了中國向著市場經濟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個人和家庭所遭遇的創傷和苦痛,為那個時代留下了一副非常生動的寫照,也為電影史乃至社會史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對象。
  • 當前的下崗工人需要什麼?
    下崗工人,說白了就是失業工人,即沒有工作的工人。造成下崗工人失業的原因是企業破產,企業轉型升級,企業減員生效而被企業辭退。有的是留薪失崗,有的只給一定數額的生活費,儘管這些年對下崗職工進行了各種形式的補助提升,但對大多數下崗職工而言必然失去了原有單位的精神風貌和經濟支撐,亊實上下崗職工的生活狀況受到一定的影響。列入社會大家庭的弱勢群體範圍,基本的生活狀況與農民不相上下,只不過農民有地,而下崗職工全憑基本生活費而維持生計,經濟處於困難狀態!
  • 有人說下崗工人成了國企改革的「冤大頭」,你說對嗎?
    有人說下崗工人成了國企改革的「冤大頭」,你說對嗎?有不少下崗工人是同意這個觀點的。農村還有一分田地,工人下崗什麼都沒有,有能力的就生存下去,沒能力的就就悲慘了,這個社會誰還管你。一個無情無義,為了利益不顧一切的叢林社會。真是悲催。
  • 下崗工人曾經為國家做出了很大貢獻和犧牲,你支持這種說法嗎?
    下崗工人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犧牲,你支持這種說法嗎?我是支持這種說法,下崗工人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和犧牲,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上任何一個群體,都是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的。工人是,農民是,科學家也是。
  • 劉歡唱「只不過是從頭再來」,吳曉波告訴你什麼是下崗工人
    」咱工人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這是黃宏在1999年春晚小品《打氣》的經典臺詞。「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這是劉歡在1997年創作的歌曲。」我不下崗誰下崗「、」只不過是從頭再來「,下崗職工對黃宏和劉歡這兩位演藝明星來說,實在是太容易了,一句話一首歌就解決問題了。一天收入幾十萬的人怎麼會懂得最底層民眾的生活狀態,這與晉惠帝說何不食肉糜沒什麼區別。
  • 90年代中國下崗潮,那些國企下崗工人後來都如何了?
    在90年代,中國迎來了一次全國性範圍的下崗潮,主體人群以國營企業的工人為主。在六七十年代,國營大廠是數億農民追求夢想的起點和終點,能夠成為國企職員那就是一輩子不愁吃喝了。原本抱著擇一事終老的心態卻在90年代國營大廠改革的浪潮中被衝得七零八落,彼時的中國大廠實行的是終身僱傭制,但是下崗潮還是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是為什麼呢?首先,到90年代末,許多國有企業已經有三四十年的歷史了,當初大搞建設的時候,許多官員為了提升自己的政績,擴大產能,使得供給嚴重大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