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照片由節目組提供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姜錦銘、李坤晟、張書旗 實習生孫楠、曾宇清
大年初二到十一,整整10天,顏芳一直保持著等待高考成績的狀態。《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央視一套和十套的黃金時間播出,作為節目總導演的她高度緊張。
但顏芳顯然考了一個好成績。春節7天長假,這檔在網絡上被稱「清流」的綜藝節目領跑收視排行榜。
雖然顏芳和她的領導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總監闞兆江之前都對節目的質量充滿自信。但一款詩詞綜藝節目能在一眾娛樂節目和電視劇中,殺出重圍、拔得頭籌,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大家對節目有共鳴,首先是對我們文化的共鳴。在此基礎上,我們只是做好了電視人應該做的事情。」節目播完兩天後,闞兆江在接受《新華每日電訊》採訪時說。
中國人愛詩詞的心從來沒有消亡過
2月7日晚,16歲的上海復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奪冠。她最後的對手,曾獲得第三屆漢字聽寫大會第四現場年度總冠軍、中國成語大會年度總冠軍的彭敏難免遺憾。
「如果我能再拿下一個冠軍,最後就是一個『三冠王』了。我在報名的時候的確有這樣的期待。」電話那頭,彭敏對《新華每日電訊》說。
《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之後,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CCTV-10)自主研發的第4個「大會」。
為了喚起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記憶,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首先推出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中國詩詞大會》原本是頻道總監闞兆江一開始最擔心的一個「大會」。因為詩詞和人人都要寫的字,常跟日常生活的成語不同,自古為文人雅士所愛,容易曲高和寡。
「詩詞有一定的難度,與普通公眾還是有一段距離,不是每個人都能寫。作為一個大眾節目,不能太有距離感。」闞兆江說。
但《中國詩詞大會》現在卻成了最火的一個「大會」。有網友說,終於有了一款可以和爸爸一起看的綜藝節目。針對這個現象,點評嘉賓康震的解釋和闞兆江所見略同。
康震對《新華每日電訊》說:「歸根結底是中國人愛詩詞的心從來沒有消亡過。熱愛詩詞的群眾基礎從來沒有消亡過,而是一直存在著,不但是存在著而且是一直興旺發達著。節目只不過是藉助中央電視臺激活了藏在人們心中的熱愛詩詞的心。」
「一部中國詩歌史既是中華文明在語言文字上的濃縮精華,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精神風貌的展示。」總導演顏芳表示。
千百年來,詩詞給了中國人太多。
實力強勁的選手陳更最喜歡杜甫的詩,尤其是《贈衛八處士》。「他對人生的感慨,對友人的感情非常真誠,毫不虛偽,毫不做作。藝術內容與形式都臻於完美。任何時代,任何身份地位都可從中找到共鳴。」
這位21歲開始才正式結緣詩詞的女博士對《新華每日電訊》表示,沉浸在詩詞的世界裡,自己的心裡會放鬆、舒展、愉悅。人變得不那麼浮躁,能看到更深更廣的世界,會學著去包容和理解。
陳更的校友彭敏從北大中文系碩士畢業後,進入了《詩刊》雜誌社當了一名編輯。但他很快發現,詩歌與文學在現實生活面前不堪一擊。一段時間裡,股票期貨的季度報告在他的生活中取代了詩歌。
「那時候對文學有種怨念,覺得人生被文學耽誤了。」彭敏對《新華每日電訊》說。
在金融市場幾經沉浮,彭敏現在還是重新回到了文學的軌道上。「當一個人得到鼓勵,他就能走得更遠。而能給我最大鼓勵的是文學。於是,我就回來了。」他說。
最讓闞兆江和萬千觀眾動容的選手還是白茹雲。
2011年,白茹雲被確診患上了淋巴癌。在石家莊住院期間,白茹雲買了一本詩詞鑑賞,以打發無聊的時間,在住院的一年多時間裡,她把一本書看完了。她說:「雖然生活很清苦,但我可以在詩詞裡面品嘗到喜怒哀樂。」
做完化療之後,白茹雲耳朵聽不太清,眼睛老流淚,聲帶發音也不好。在外人看來,白茹雲遭受了太多的不幸,不過,她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滿腹才華的大詩人,他們的人生沒有一個是一帆風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些都會成為過眼煙雲。」
白茹雲說,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古詩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她從中汲取了大量營養。比如,杜甫的詩句「多病所需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讓她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我非常喜歡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就是我該有的人生態度。」
白茹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家裡還有一畝多地,我照顧家,給孩子做飯,閒下來就背背詩詞。我背過的詩詞不下一萬首,現在張口就能說出來的有兩千多首。」
「雖然在節目製作期間,我看了很多遍,但每次看到一些鏡頭時,仍會熱淚盈眶。」闞兆江深有感觸地說。
要進百人團,至少熟背唐詩300首
選手陳更認為《中國詩詞大會》在娛樂和學習的比例尺度上拿捏得特別好。「不枯燥。一些學習節目太小眾,一些娛樂節目沒什麼收穫。」
作為央視的臺級重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一年的節目製作周期,錄製20多天,前期籌備、策劃、討論近3年。
連續兩季擔任點評嘉賓的王立群教授在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採訪時表示,4名點評嘉賓只負責點評,並不涉及出題。
「《中國詩詞大會》是一個央視自主原創的節目,而不是像有些電視臺高價購買國外電視臺的成熟的模式,這是真正的自主創新,極為罕見。」王立群說。
製作第一季時,顏芳和她的團隊整整工作了600多天,修改了20多版。2016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曾獲得第22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最佳綜藝欄目獎。
為了第二季更進一步,製作團隊在2016年又付出了更多努力。
「創新不易,靠的是電視人的覺悟,為電視人的志氣而戰。作為國家電視臺,也有責任去擔當。」闞兆江說。
第一季的時候出題範圍局限在唐宋,第二季入選節目的詩詞則從《詩經》到毛澤東詩詞,時間跨度達數千年,涵蓋中國文學史。
內容設置是《中國詩詞大會》最大的難點。作為一檔大眾電視節目,詩詞太簡單和太難都吸引不了觀眾,必須做到「熟悉又陌生」,不能離觀眾太遠,也不能離觀眾太近。
「比如有一道題『每逢佳節倍思親,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說的哪個節日,大部分人都知道這是在說「重陽節」,這時候觀眾就會有知識上的滿足感,能把觀眾黏住,讓他有參與感,形成一種與節目與選手的互動。」闞兆江解釋。
點評嘉賓康震認為,《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做到了知識性、趣味性、競賽性和高雅性的結合。
選手陳更參加《中國詩詞大會》,更看重專家對自己詩詞世界的引導。「哪些作品開始讀,用什麼方式讀。對我們業餘愛好者而言,這是接觸老師,接觸經典很好的機會。」
至於,怎麼才能成為接近老師的百人團成員。顏芳透露,百人團的詩詞背誦大致在300首—3000首。「至少要熟背《唐詩三百首》。這是最起碼要求。」顏芳說。
除了內容,第二季的比賽還升級了賽制,如「飛花令」的設置,讓節目效果更加出彩。
為了使百人團的選手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劇組在前期花了很大心思和工夫。
「我們今年特意豐富了百人團的構成。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的一百多位選手來自全國各地,不分年齡、不分行業,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歲兒童,既有大學教師,也有普通農民。」闞兆江介紹,「一個人在這裡有好的表現能激發一千個一萬個跟他差不多的人接觸詩詞。百樣人生才能激發最大的文化價值。」
王立群、康震:將來可以搞詩詞創作大會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姜錦銘、李坤晟、張書旗 實習生孫楠、曾宇清
記者:《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這麼火是否出乎您的預料?
王立群(節目點評嘉賓):原先沒有估計到這麼大的反響。第一季我也參加了,反響不錯,但沒有這次轟動,這次成了現象級的電視節目。
康震(節目點評嘉賓):之前沒有完全想到,只覺得花了很大力氣做這件事情,並沒有想到熱到這種程度。
記者:您覺得節目受歡迎的原因是什麼?
王立群:我在微博上寫了選題精準、命題範圍恰當、重視孩子的中國教育、對娛樂至上的反撥、選手出彩、命題精到、點評嘉賓各擅勝場、主持人功底深厚等8點原因。
而且這一次的播出時段好,從正月初二到十一,用了10個晚上在黃金時段準時播出。
康震:一方面中國的古典詩詞的確有很大的群眾基礎,並不像有些人所想的那樣沒落了或者被人遺忘了,恰恰相反,喜愛中國古典詩詞的人大有人在。
第二,詩詞大會組織得非常好。出題範圍從詩經一直到毛澤東詩詞,範圍很廣。毛澤東詩詞思想性藝術性高,也擁有大批的熱情讀者。
第三,節目把競賽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從最開始的百人團和臺上選手的PK到後來的飛花令,再到擂主爭霸賽,每一個環節不僅在推廣知識,也在增強競賽的激烈程度。
最後就是主持人主持得很好,董卿既是一個非常有職業經驗的主持人,同時本身也有很豐富的文化內蘊。針對現場評委、選手、百人團的表現,她都能恰當地調度。
記者:考察選手的題目以記憶能力為主,是否存在偏差,其實也可以從理解、感受的角度入手,甚至讓選手即興創作。
王立群:我們4個嘉賓都沒有參與命題,我在微信中給命題組起了個名字叫「坑神」,也就是挖坑的人,為什麼叫挖坑呢?因為命題和考察的能力遵循一個總原則,必須是廣大觀眾熟悉和勝任的,否則不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所以命題人只能以中小學教材的名篇為基礎,稍微進行擴展,這就叫熟悉的陌生。在熟悉的題中間,找那些有可能被人們忽略的知識點。
康震:我們以前也想過要不要搞一些簡單的創作,因為我們是詩詞大會不是詩詞創作大會,所以核心是通過選手來展示詩詞的魅力,通過評委的講述來理解詩詞的內涵。如果要加入創作,首先環節要增多;第二,在很短的時間內很難評判誰更優誰更好。我倒是覺得創作這塊將來可以單獨設立一個環節或者單獨搞一個創作大會。
記者:您覺得嘉賓點評對節目起到怎樣的效果?
王立群:一是評作品,二是評選手。由此提醒大家容易忽略的古典文化知識。比如有一道題,「如何四紀為天子」的「紀」空出來,讓選手們答。選手填了「時」。一紀是12,四紀是48年,四時就是春夏秋冬。再比如說平仄,這裡「四紀」是仄仄對「如何」兩個平聲字,平平仄仄。選手填了「四時」,你這個「時」又是一個平聲字,也是不對的。
康震:詩詞大會中的主角應該是選手。評委的作用體現在,第一,幫助電視機前的觀眾和選手進一步深化對於這首詩的理解,包括背後蘊含的古典文化、創作背景等。
第二,現場激情點評能夠迅速幫助觀眾和選手進入詩歌創作的意境當中,從而直觀地感受到詩歌的氣象和別樣的風採。
同時,評委可以以自己的身份與選手、主持人進行互動來活躍現場的氣氛。
記者:哪道題誰來點評,是事先約定的嗎?
王立群:沒有約定。誰想說誰說。有的老師愛說,有的老師不太愛說。有的老師愛先說,有的老師愛後說。還有的老師願意多說。每個老師的性格不一樣。
康震:從現場調度來說,導演是充分尊重現場評委的發揮,但是從技術角度來說,會提出指導意見。
記者:您印象深刻的選手?
王立群:一類是年輕的實力選手,一類是有故事的選手,這兩類選手都很感人。第一類是彭敏、武亦姝,還有李宜幸、陳更。
第二類像癌症患者農民白茹雲,生活比較艱難的時候拿著詩詞在記,這一年間背了很多書,最終從百人團中殺出來,所有9道題都答對了。只是總分稍微低了一點。
記者:導演在節目的錄製過程中對你們有什麼要求嗎?
康震:總導演和節目導演把握這個節目進行的節奏。比如說我們評委特別投入,話比較多,導演會過來告訴你要控制時間,再比如老師講的知識點太細太偏了,導演會過來告訴你要緊緊圍繞選手答題的環節來做。有時候詩詞重複出現,但是考察角度不一樣。相同的詩詞出來評委們就不願意再說了。導演們就要提醒換個角度再點評一下。
總之,現場的調度,導演是充分尊重現場的評委的發揮的。但是從技術角度來說,他們會提出指導意見。因為我們也不是搞電視的我們不懂,總導演看著鏡頭的時候就會說:「康老師說話的時候身子不要老偏著,坐過來。」大體上來講他不會干擾你讓你自由發揮。
記者:您對學習詩詞的學生們有什麼建議?
王立群:中國的學生還處於應試教育的大浪之中,不可能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古典詩詞。即使像武亦姝,她也是在應試教育的夾縫中間學了一些古典詩才奪冠。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之下,節目能發揮多大的作用還是一個有待觀察的問題。
康震:多讀多背多寫,就這三個多。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哼。不要怕寫錯,放膽去寫去讀,多背詩詞,時間長了就會成為一個詩詞專家。
李定廣:出「熟悉的陌生題」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吳振東
記者:《中國詩詞大會》這檔節目出臺的緣由?
李定廣(《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負責人):2014年以來,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屢次強調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從民族文化基因的高度來看待古代經典詩詞的獨特價值,對古代經典詩詞要加強傳承與傳播,以展現中華審美文化的風範。為響應習總書記上述講話精神,中央電視臺聯合教育部語用司、上海市教委共同合作推出大型季播競賽類節目,以弘揚中華經典詩詞之美,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營造全社會尊重、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提升當代中國人生活品質和精神質量。
記者:今年出題的過程是怎樣的,為提高節目質量做了哪些工作?
李定廣:今年出題的過程:先是命題專家研討題型,接著有兩輪在京集中出題,與第一季只考唐宋詩詞相比,第二季範圍擴大至整個古代詩詞以及毛澤東詩詞。為提高節目質量,我們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下苦功夫。內容方面,首先,選擇具有「當代意義」的經典名篇和名句。今年選擇用來出題的詩詞作品,約近400首,大都是思想情感方面仍有當代意義的經典名篇。其次,力求將題目與現實生活相關聯。再次力求題目的生動活潑而不呆板。形式方面,完善賽制,使得比賽更激烈、更公平。比如加入「飛花令」環節。最後一場不從百人團中選拔攻擂者,而是以前九場成績最好的選手來進行「巔峰對決」,既公平,減少了偶然性,也更激烈更好看。
記者:您是中文教授,可能覺得這些題目很簡單,但不少觀眾覺得題目很難,大多答不上來。
李定廣:因為是競賽,題目當然要有一定的難度。當然,作為面向廣大電視觀眾的全國性文化節目,題目又不能過於偏難、偏深或鑽牛角尖。所以,我們定了一個出題原則,叫作「熟悉的陌生題」。所謂「熟悉」,就是一大半的詩詞是中小學生平時就知道的,甚至課文裡有過的或應該掌握的;所謂「陌生」,就是問的問題要出其不意。舉例來說,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幾乎人人能背誦,但我們卻出了道題,問問選手知道詩中寫的是什麼季節,許多人就答不出來了,這反映了很多人是囫圇吞棗地背課文,卻沒有去理解詩的內容與意境。
記者:您如何評價參賽選手尤其是年輕選手們的表現?
李定廣:今年的詩詞大會中,「00後」年輕人表現搶眼,最突出的武亦姝、姜聞頁、葉飛、侯尤雯等,都是「00後」。「00後」孩子能憑自己詩詞實力衝出百人團,戰勝「40後」到「90後」的大批成年人,著實讓人震驚,也非常令人欣喜。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揚不僅後繼有人,而且後浪超前浪。
記者:有質疑的聲音說小小年紀的孩子就飽讀詩書,會不會是節目組包裝出來的?
李定廣: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絕對沒有包裝。選手的脫穎而出並最終獲獎,完全是他們的實力使然。
記者:也有人說,凡是競賽的方式,中國孩子都行,比如像奧數等;還有人說,這個比賽只是考查選手的背誦能力,衡量不出他們真正的文採。您怎麼看?
李定廣:其實這是誤解,看過全部比賽的觀眾不難發現,我們的考題半數以上是理解題,當然要考對古詩文的記憶,但背誦只是一個基礎,重要的是理解與審美,否則他們不可能獲勝。我認為,經典美文的傳承與比賽沒有必然關聯,傳承最需要的是審美,需要細嚼慢咽地慢慢品味。比賽只是促進全社會更好地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形式之一,不可能是全部和唯一的途徑,通過這檔節目,現在大家對學習和弘揚古詩詞的興趣增強了,關注度也提高了,這就是這項比賽的一個重要目的。
記者:的確有不少人稱讚節目,稱激發了自己學習古詩詞的樂趣,您覺得節目受到追捧的原因是什麼?
李定廣:原因有多方面。一是節目本身質量高,從內容到形式,高雅而不失活潑,很接地氣;二是物質膨脹後,人們對高雅傳統審美文化的需求;三是黨和政府對傳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提倡。
記者:您認為現在中小學古詩詞教育還有什麼地方亟待改進?
李定廣:最關鍵的是要改變為應試而學習古詩詞。不可「考什麼教什麼,怎麼考怎麼教」,背誦多了卻不理解,詩句就會「串門」,孩子就會感覺很難而失去興趣。更應該從理解、審美教育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孩子的審美鑑賞能力,讓其懂得詩詞的意境和美感,自然而然地去提高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記者:這個節目火了,或許會帶動社會上出現古詩文學習熱潮,在傳播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我們還需注意些什麼?
李定廣:我們要繼續營造社會大眾喜愛、尊重和敬慕經典詩詞文化乃至民族傳統文化的強大氛圍,將經典詩詞從邊緣地帶走向社會大眾中間,成為當代中國人文化素質構成的重要元素,其它傳統文化亦是如此。但也要注意,不可走極端,不可因為強調傳統文化而排斥其它文化。弘揚傳承傳統文化也不要強迫,從培養興趣與氛圍入手。
記者:現在國內不少城市有校外培訓機構開辦的「國學班」,您認為學生們有必要去這些地方學習經典詩文嗎?
李定廣:我覺得一是要因人而異,二是要看孩子有沒有興趣。孩子的興趣和發展方向不能強迫。有的孩子不上「國學班」,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照樣能夠學好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