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個周日(17日)是三九最後一天,接下來就是四九了。下周,整個南方都將迎來一次明顯的雨雪過程,浙江也不能倖免。另外,本周日(17日)也是傳統的臘八節,老底子的浙江人這天都吃什麼?
1930年冬天,市民在結冰的西湖上行走(圖片來自《青年時報》)
浙江在線杭州1月1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李鵬 首席編輯/趙潔)1月13日夜裡,杭州人的朋友圈被一條「下周氣溫跌破-11℃」的消息刷屏,雖然氣象部門也馬上闢謠,表示跌至-11℃不太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杭州已經迎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光。
這個周日(17日)是三九最後一天,接下來就是四九了。下周,整個南方都將迎來一次明顯的雨雪過程,浙江也不能倖免。另外,本周日(17日)也是傳統的臘八節,老底子的浙江人這天都吃什麼?
杭州迎來一年中最寒冷時光
西湖曾結冰變身「大廣場」
眼下已是1月中旬,根據氣候資料,每年的1月中下旬到2月上旬都是浙江最冷的時光。冷空氣是當之無愧的主角,接連不斷也實屬正常。預計17日冷空氣將再次影響浙江,又是降水、降溫的節奏,大夥務必做好保暖措施。
1月13日夜裡,很多杭州人的朋友圈都被一條「下周氣溫跌破-11℃」的消息刷屏,不過,浙江省氣象臺表示,跌至-11℃不太可能。
杭州最冷的時候氣溫有多低呢?浙江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毛燕軍表示,1969年2月6日,杭州出現了-9.6℃的極低氣溫記錄,到現在都沒有被打破。
套用知乎體提問「在接近-10℃的杭州,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相比1969年,很多老杭州對1977年那次極寒天氣印象更深,那年1月5日杭州出現了-8.6℃的極低溫度。浙江教育學院退休教師舒凡老人是這樣回憶的——
當時杭州-℃的氣溫持續了起碼一周。整座城市都凍住了,「我那時24歲,已經參加工作了。有一天,我和幾個朋友相約去西湖邊玩。到了昭慶寺(現在的少年宮),看到西湖,我們全都驚呆了———整個湖面結結實實凍成了一個大廣場!」
那時大群大群的人湧向西湖冰面。西泠橋邊湖面,有人溜冰,有人在湖上騎自行車,甚至有人踩著三輪車進去了。還有人從柳浪聞鶯一路步行,穿越大半個西湖湖面,一直走到三潭印月。
整個湖面上到處都是在走跑玩鬧的人,總有成百上千之多。不過,聽說湖面的冰層厚薄不一,也有人踩破冰層掉水裡了。不管怎麼樣,新奇,歡樂是主流氣氛!
周日就是臘八節了
老底子的浙江人都吃啥?
本周日(1月17日)就是臘八節了。浙江師範大學民俗學副教授宣炳善表示,臘八節處在冬至和春節之間,是一個非常平民化的節日,民間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說法,也就是說臘八之後,人們就會進入過年「倒計時」了。
老底子的杭州人以為,臘八粥是「打齋飯」。意思是,以前,僧人用籮筐沿門化齋,挑回寺裡。食之有餘,就將飯菜曬乾收藏。到了臘八節的早上,熬成粥,回報大家。寺院在每年的這一天,都用米、谷、棗、蓮等煮粥供佛。後來,為了回報、感恩信眾,也開始在這一天向信眾施粥。
杭州人吃寺院裡的臘八粥,有些年頭了。歷朝歷代,都有寺院施粥的記載。元代,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追憶南宋臨安(即今杭州)的繁華時說:「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音xùn,蘑菇)、柿、慄(外加粟米和豆)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
在湖州,臘八粥的做法是取粳米、糯米,並放進赤豆、黃豆、山薯、芋艿、風菱、青菜等一起煮。因看上去雜七雜八,所以也叫「邋遢粥」。
在溫州,有一句流傳了上百年的民謠,叫「十二月糖糕印狀元」。搗糖糕是溫州過年中必不可少的習俗。
搗桃糕,也叫「搗糖糕」。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煮,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後做成長方形,溫州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裡,可壓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樣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寶的,最大重約三公斤,插上銀花可放在中堂長條桌上,每個房間也可擺上大大小小的元寶。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之意。
溫州人還要炊松糕和做箬(音ruò,一種竹子。)糕。炊松糕就是用糯米、龍秈米纏起來磨粉和白糖或紅糖拌勻,放入專門蒸器炊熟,形狀圓的、八角的都有。做箬糕,就是用糯米摻龍秈米,浸溼水磨成漿,加上紅糖,放在圓蒸籠裡的笿(音luò)葉上蒸,一個箬糕大約五六斤重,味極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