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偏見,又叫倖存者偏差、死人不會說話。是一種常見的思維謬誤。
大航海時代開啟以後,西班牙商人看到那些返航獲得暴利的人,眼紅心熱,不顧一切的投入全部的身家,開啟海上貿易。結果……一場風暴下來,可能就會讓他賠個傾家蕩產、甚至搭上性命。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見,造成的思維謬誤,進而產生的嚴重後果。因為,死人是不會告訴那些眼紅海上貿易的人:大海有多危險。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當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僅僅是來自倖存者時,該信息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較大的偏差。
「我親戚頭疼,吃這個藥好了,這個藥絕對管用」 或者 「我一個朋友去找了這個醫生,結果治好了,他的醫術很高明」。事實上,還有很多人吃了那個藥不起作用呢?或是還有很多人在那個醫生手裡沒看好病呢。那麼這部分人是否就可以說:這個藥是假的、這個醫生是騙人的?當然不行,評判一個人、一個事物的好壞,必須要全面的、系統的了解,才能克服偏差、才能得到最接近真實的結論。
網上最典型的「地域黑」也是一種「倖存者偏見」。甚至有湊趣的網友還編了一個「各省別稱」,東三省被稱為「砍省」、廣東被稱為「吃省」、河南被成為「騙省」等等,看似調侃,也暴露了大部分人固有的「倖存者偏見」。還有什麼「東北人都愛喝酒打老婆」、「在新疆開車時,突遇一切糕車,眼看不能萬全,果斷急轉撞向一旁的勞斯萊斯…」、「寧願在切糕車上哭,也不願在寶馬車上笑」「別總黑河南人了,河南人挺好的,我們寢室就有個河南的兄弟,人特別好,我們寢室從來就沒丟過東西,還總多!」等等,讀起來讓人哭笑不得。
讀書無用論,也是一種典型的倖存者偏見:誰家那小誰誰,中學畢業,就出來賺錢,現在開挖掘機,一個月7、8000,你瞧瞧你,念了那麼多書,還是大學畢業,一個月才4、5000,讀那麼多書有啥用?其實他沒看到那個開挖掘機的小誰誰,一年裡也只能幹七八個月的活、還有很多時間是無錢可賺的、他也沒看到有那個大學生畢業三年以後,跳槽到華為,年薪30萬起步。
現代社會,大家都喜歡談一個詞:創業。不可否認,創業是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的、最佳的一個路徑。再加上一個個勵志的創業故事、財富的刺激,讓很多人還沒想明白創業這件事,就急吼吼地投身其中,最終就是以失敗而告終,正是:創業匆匆、敗也匆匆。創業這件事,成功畢竟是少數的,像馬雲、馬化騰這樣的,更是千萬中無一。既然成功的概率這麼低,那你憑什麼就覺得你是例外?總得給自己找一個能夠成功的理由,再去創業吧?你看到的「成功」,也只是成功人士的片面展示而已,事實上,你更應該聽聽失敗人的經歷、經驗,這樣一來,創業成功的概率是不是會大上很多?
破除倖存者偏見,一是要有豐富的知識、學識、經歷、閱歷,從而才能做到對一件事,全面的、系統的分析、評判。二是要開闊自己的眼界、增長自己的見識。「井裡的蛤蟆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你還指望它能說出個什么子醜寅卯?
其實人活一世,誰也不敢保證自己就不是那隻井裡的蛤蟆,充其量也只是有的井口大、有的井口小而已,就連科學家都還有很多現象無法解釋呢,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保持一顆謙遜、學習的心態,不斷的打破我們的認知局限,終有一天,你會成為一隻雄鷹,翱翔天際、俯瞰大地,而不再是坐井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