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謬誤的幾點見解,帶你了解滑坡謬誤

2020-12-12 騰訊網

滑坡謬誤的幾點見解,帶你了解滑坡謬誤

什麼是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有哪些典型?

滑坡謬誤是非形式邏輯理論下的一個概念,通常也採用非形式的方法來解釋。

但其實也可以採用形式邏輯(符號邏輯)來解釋,而且在形式邏輯框架下才能說得更清楚,也能夠明白為什麼滑坡謬誤叫謬誤而不叫錯誤。

和普通錯誤相比,謬誤是一種更不易察覺、更容易犯的錯誤(A fallacy is an idea which many people believe to be true, but which is in fact false because it is based on incorrect information or reasoning,柯林斯詞典的解釋)。

首先

什麼是滑坡謬誤?

滑坡謬誤是一種論證模式,其形式為:如果A1那麼A2,如果A2那麼A3,…,如果An-1那麼An;因此,如果A1那麼An。

這個論證模式要滿足三個條件才能稱之為滑坡謬誤。

1.必須要有一連串「如果…那麼…」(邏輯學中稱為條件句)相連,其中至少兩個條件句作為前提,一個條件句作為結論。所以有些答主給出的只有一個「如果…那麼…」的例子不能稱為滑坡謬誤。

2.前提中的每個「如果…那麼…」直觀上都應是可接受的,如果有的「如果…那麼…」明顯為假,則這樣的論證也不能稱為滑坡謬誤。第三,結論中的「如果…那麼…」不可接受或明顯為假。

其次

滑坡謬誤為什麼會容易犯呢?

原因在於,在經典形式邏輯中,滑坡謬誤這種論證模式確實是有效的,如果我們用經典邏輯的實質蘊涵來表達滑坡謬誤中的「如果…那麼…」,那麼從「如果A1那麼A2,如果A2那麼A3,…,如果An-1那麼An」確實可以推出「如果A1那麼An」,只要反覆使用所謂「假言三段論」即可。

最後

既然在經典邏輯中滑坡謬誤的論證模式是有效的,為何它仍然是錯的呢?

原因在於,經典邏輯中的實質蘊涵並不適合用來表達自然語言中的「如果…那麼…」。特別的,自然語言中的反事實條件句完全不能用實質蘊涵來表達。

因為反事實條件句(如「如果我早點複習,就不會考砸了」)中的前件(即「如果…」子句)是假的,按照實質蘊涵,這樣的條件句就總是真的,無論後件(即「那麼…」子句)是真是假。

這就意味著所有的反事實條件句都是真的,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滑坡謬誤中的條件句經常是反事實的條件句。

這樣的條件句不遵守經典邏輯的一些規則,如傳遞性,即從「如果A那麼B」和「如果B那麼C」推出「如果A那麼C」。

例如:如果我錢包掉了,那我就身無分文了。如果我身無分文,那麼我錢包裡沒有錢。這兩個條件句單獨來看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使用傳遞性後就得到:如果我錢包掉了,那麼我錢包裡沒有錢(所以錢包掉了也沒關係,因為錢包裡沒有錢)。

這個結論顯然不可接受。

所以滑坡謬誤的錯誤之處在於,在不該使用經典邏輯的傳遞性規則(或假言三段論)的場合使用了這條規則。為了處理這類不遵守經典邏輯的條件句,邏輯學家發明了「條件句邏輯」。

在條件句邏輯中,除了傳遞性不成立,另一個在經典邏輯中成立而在條件句邏輯中不成立的規則是:從「如果A那麼C」推出「如果A且B那麼C」。

自然語言中這樣的反例也比比皆是:如果我劃這根火柴,那麼火柴就會點燃。這個條件句可以接受。

但「如果我劃這根火柴,並且火柴打溼了,那麼火柴就會點燃」不可接受,而「如果我劃這根火柴,並且火柴打溼了,但火柴頭沒有打溼,那麼火柴會點燃」又可以接受,……這樣可以不斷翻轉下去。

滑坡謬誤之我見

最近在讀一本叫做《小學問》的書,裡面有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理論叫做「滑坡謬誤」。

從小到大,我們常聽很多人說兩種句式,覺得哪裡不對,去無法反駁,其一「再這樣下去怎麼得了?」其二「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怎麼得了?」

比如「連房間都不會整理,你這樣下去,什麼都做不成。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家裡將變成垃圾堆。」;

比如「你必須好好學習,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你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你就只能掃大街,或拉板車為生,你要一輩子掃大街麼?」;

比如「你過聖誕都沒有給我買禮物,你是不是已經不愛我了?」;

再比如「聽說你是搞IT的(軟體開發),工作了這麼多年,那肯定很懂電腦吧,IT方面的肯定啥都懂吧,你幫我看看我這手機打不出字怎麼辦?」

是不是聽上去都很熟悉?遇見這樣的讓人聽上去好像是以小見大好像有道理的話卻不知道該怎麼反駁的時候,其實大多數時候你都掉進了滑坡謬誤的陷阱.

那什麼是滑坡理論呢?以下摘抄至百度百科

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是一種非形式謬誤,使用連串的因果推論,卻誇大了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結論。就像一個坡,把你推下去,讓你越滑越深。

我們在來看看一個高級版的變種例子。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上面這段話是摘抄至《禮記 大學》的一段話。裡面的話環環相扣,步步為營,邏輯也很通順,是不是看上去更有道理了?

滑坡謬論之所以強大,

第一。是因為人腦很容易相信漸進層次遞進關係的邏輯(即便禁不起推敲);

第二。偷換概念,把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推論成「必然發生的事情」。

但是我們把這些邏輯遞進仔細推敲下,未必禁得起考驗。比如想要治國之人?必需有齊家的能力(以前的皇帝們有齊家的能力有幾個?)?格物的人一定要正心?聖賢王陽明不是跳出來反對格物的才創建了心學?或者我們揪著他必然的小辮子的反過來問「齊家就能天下太平」?未必吧?

知道滑坡理論的軟肋以後,我們未來如何應對未來可能面對的滑坡邏輯呢?

兩個思路:

第一「回歸效應」

很多事情發展遞進有反覆特性,當我們反駁別人的滑坡謬誤時,常常可以舉出相反的遞進的例子。

比如之前超短迷你裙流行的時候,就有人感嘆:裙子越來越短,如此下去,以後不是要光著出門了,以後社會風氣要世風日下了?

其實,這樣的推論在學校裡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但是實際上,短裙子流行了一段時間以後一定又會流行長裙子,流行長裙子了一段時間後,又會慢慢變流行短裙,我們在路上也沒看見一短到底光著身子走路的人。

第二叫做「集中議題」

遇到問題時,遇到問題就針對問題,避免讓問題擴散。

比如早期有一個學校全面禁菸,卻因為一群老教授長期吸菸難以戒掉,而給老教授們開闢了一個專門吸菸室,遭到學生的反對。

學生的對話邏輯是:

學生:如果現在開吸菸室的話,那以後是不是可以開「喝酒室?」是不是可以開「電子遊戲室」?是不是可以開「戀愛室」?

校方該如何回答呢?

恐怕是:目前該政策只開放給教授。且一事一議,只關於討論「吸菸區」的具體意見。其他的一概不談。

往期好文

素材|周稷

排版|陳詩淇

審核|李玥 黃慧琛 曾雅倩

相關焦點

  • 民謠裡的滑坡謬誤
    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是一種邏輯謬論,即不合理地使用連串的因果關係,將"可能性"轉化為"必然性",以大帽子壓人。忽視每個推斷還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武斷地將某個可能性引伸成為必然性,然後串聯這些不合理的因果關係,推導出一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結果,這就是滑坡謬誤。
  • 培養兒童邏輯思維能力之-了解「滑坡謬誤」
    滑坡謬誤是一種常見邏輯謬誤,估計我們大多數人在生活中都遇到過,或者犯過這一謬誤。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定義是:不合理地使用連串的因果關係,將「可能性」轉化為「必然性」,以達到某種意欲之結論。
  • 滑坡謬誤-中新網
    滑坡謬誤 2013年03月21日 16:41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參與互動(0)   請細閱以下五段說話,看看你會否認同
  • 常見邏輯謬誤:滑坡
    滑坡謬誤,是認為一旦起了頭,事情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路倒下去那樣,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基於這種詭辯,對方意在說服我們,最好不要起頭做某件事情。   政客經常用滑坡謬誤來反對改革。
  • 邏輯上的滑坡謬誤:如果你不小心,會被他們從山頂嘰裡咕嚕帶進溝裡
    山體滑坡 這在邏輯上屬於典型的滑坡邏輯。滑坡謬誤是一種非形式謬誤,使用連串的因果推論,卻誇大了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結論。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滑坡謬誤。現在我們看這個結論是很荒謬的,因為使用機械橰根本不可能產生與天地不容的結果。但這樣似是而非的胡話,竟然讓孔子的弟子心悅誠服,甚至慚愧得無地自容,可見中國式邏輯的欺騙性。
  • 鄭端端:「不扔你就失業」是典型的「滑坡謬誤」
    原標題:鄭端端:「不扔你就失業」是典型的「滑坡謬誤」  48歲的康仲軍在泰山景區南天門管理區的75名環衛工中算是年輕人,其他多是五六十歲的「老人」。他說:「這麼危險的活,得年輕人幹。」康仲軍所指的「年輕人」就是他自己,用他的話說,環衛工的工資太低,一天就60元,太年輕的不願意幹,他這個年紀就算年輕人了。
  • 戰勝拖延,放棄滑坡謬誤思想
    單純的一件事就能決定你整個人。這就是自我提升裡,典型的滑坡謬誤。本來定的計劃早上看書,結果因為事情耽誤了十分鐘,就想著自己一個早上就毀了。於是想著,反正毀都毀了,還不如放縱。一項工作沒做好,就想著自己能力不行,從此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失敗的人,不再努力工作,開始混日子。
  • 心理學:這幾個生活中常見的思維謬誤,你中了幾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思維謬誤,即我們認為自己的一些想法很正確,但實際上是錯誤的。今天知宛就列出幾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思維謬誤,來幫助你對周邊生活建立更正確的認識。02「滑坡謬誤」「滑坡謬誤」指的是對方看一件事不順眼,可是這事情本身又找不出大問題,所以他就把這事推向極端,來突顯其中的壞處。
  • 用批判性思維看看你是否被邏輯謬誤忽悠了
    有可能是對方的論證過程本身就是錯的,但是你並沒有意識到!批判性思維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判斷結論可不可接受,一是判斷結論在暗地裡的假設能不能接受,這個我們前面文章已經講過,另一個就是判斷明面上的理由合不合理。
  • 高七師:成人自我的邏輯謬誤
    第二個謬誤是滑坡謬誤,是指假設你採取了一個行動,他就會說會引發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的事情,而實際上有些事情是可以防止這些所說的連鎖事件的發生的。 比如說:你可不能讓你的男人掙錢,一旦掙錢了他就會變壞,有可能會去追求別的女人。 這顯然是滑坡理論。
  • 12個常見的邏輯謬誤故事,你知道幾個?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犯邏輯錯誤,而我們竟渾然不知,雖然有些人對此不以為然,但是在經歷一些教訓後,他就會發現,這些邏輯謬誤有時也會是致命的。今天挑選了12個最常見的邏輯謬誤,一起來了解。1,稻草人你歪曲了別人的觀點,使你自己能夠更加輕鬆的攻擊別人。你誇張、歪曲,甚至憑空創造了別人的觀點,來讓你本身的觀點顯得更加合理。
  • 你知道有哪些邏輯謬誤嗎
    謬誤,是我們日常生活最頻繁接觸,卻又經常難以發現。什麼叫謬誤,如果一個論證的前提不支持其結論,我們就是在進行錯誤的推理,這就稱為論證。然而,大多數謬誤並非形式邏輯的推理錯誤,以非形式謬誤居多,即關注點經常脫離真正要論證的命題。謬誤的分類有很多,下圖是書中對謬誤進行的四大分類。
  • 15種常見邏輯謬誤
    04 滑坡謬誤 聲稱某事之後將會發生一連串通常是可怕的後果,但卻沒有充分證據支持該推論。 如:你不好好讀書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沒有錢;沒有錢就過得不幸福。 不是不可這樣推論,而是要嚴格對待每一步,不能一筆帶過。避免滑坡謬誤:每一步的論證都拿出充分論據,不能忽略條件,含糊其辭地連鎖推理。
  • 網絡上的「槓精」有哪些普遍的邏輯謬誤?
    有反權威型的,只要是大號主流號發的一些帶觀點的表達,就會有人開槓;有維護型的,某些與「槓精」維護者相關的訊息下,如果你發表質疑的觀點,會被迅速攻擊;有情緒型的,他不為任何利益,只是為了讓對方難受而槓;有陰陽怪氣型的,對你的發言冷嘲熱諷;有同情施害者型的,明明某些事件輿論一邊倒,受害者收到了傷害,有些槓精會發表「XX(施害者)也挺可憐的,他也是沒辦法」。
  • 法律人必知的 24 種邏輯謬誤
    每個心智健康的人都會受感情影響,所以這種謬誤很有效,同時也很低級。 舉例:張三在飯店看到李四吃狗肉,於是上前訓斥:「你怎麼可以吃狗肉,小狗多麼可愛,就像小朋友一樣,你忍心傷害小朋友嗎?」張三犯了訴諸感情的謬誤。
  • 關於常見邏輯謬誤的一些思考
    第四條:謬誤謬誤(一葉障目)。說話的人專門在別人身上挑刺,只要有一點缺陷,就否定全部。此條若用,最好和訴諸情感一起,情緒一起,皆是俗人。只是要首尾乾淨,否則情緒易落,自食苦果。第五條:滑坡謬誤(此例若開)。
  • 【收藏】法律人必知的 24 種邏輯謬誤
    例子:小紅在飯店看到小明吃狗肉,於是上前訓斥:「你怎麼可以吃狗肉,小狗多麼可愛,就像小朋友一樣,你忍心傷害小朋友嗎?小紅犯了訴諸感情的謬誤。第四條:謬誤謬誤你看到別人的論述水平很低,或者別人的論述裡面有謬誤,就認為別人的觀點一定是錯誤的。
  • 做人的八大謬誤,別讓這些謬誤害了你!
    做人難免會存在各種謬誤,這些謬誤雖然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給你造成破壞性影響,但是卻會嚴重影響你的人際關係,讓你陷入做人的泥潭中卻難以自知,也讓你與成功原來越遠,最終,一定會害了你。其實,做人存在謬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難以自知,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改變。所以,認知上的覺醒是規避做人謬誤的根本所在。下文總結出了最容易遇到的八大做人謬誤以及針對性認知轉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學點邏輯:反問謬誤、稻草人謬誤、虛假兩難和複雜問題謬誤
    反問謬誤辯論中經常會出現反問: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假如你是受害者,你會有什麼反應?以這樣的反問進行反駁。典型的反問謬誤是:你說抽菸有害健康,可是你自己也抽菸,說明抽菸並沒有危害。事實上,抽菸是否有害健康,要講科學。我自己抽菸,並不能用來論證,我說抽菸有害健康這句話是錯的。「言行不一」是一種倫理問題,而跟邏輯無關。你可以用「言行不一」來批評一個人的道德,而無法以此質問一個人的邏輯。
  • 快速了解「基本歸因謬誤」:破壞人際關係的認知偏見
    編者按:基本歸因謬誤是認知偏見中的一種典型情況,通常會給我們的人機關係帶來重要的影響。什麼是基本歸因謬誤?怎麼理解基本歸因謬誤?怎麼突破基本歸因謬誤?近日,暢銷書作家麥可·西蒙斯(Michael Simmons)發表了一篇文章,以非常簡潔的方式就上述問題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