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謬誤的幾點見解,帶你了解滑坡謬誤
什麼是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有哪些典型?
滑坡謬誤是非形式邏輯理論下的一個概念,通常也採用非形式的方法來解釋。
但其實也可以採用形式邏輯(符號邏輯)來解釋,而且在形式邏輯框架下才能說得更清楚,也能夠明白為什麼滑坡謬誤叫謬誤而不叫錯誤。
和普通錯誤相比,謬誤是一種更不易察覺、更容易犯的錯誤(A fallacy is an idea which many people believe to be true, but which is in fact false because it is based on incorrect information or reasoning,柯林斯詞典的解釋)。
首先
什麼是滑坡謬誤?
滑坡謬誤是一種論證模式,其形式為:如果A1那麼A2,如果A2那麼A3,…,如果An-1那麼An;因此,如果A1那麼An。
這個論證模式要滿足三個條件才能稱之為滑坡謬誤。
1.必須要有一連串「如果…那麼…」(邏輯學中稱為條件句)相連,其中至少兩個條件句作為前提,一個條件句作為結論。所以有些答主給出的只有一個「如果…那麼…」的例子不能稱為滑坡謬誤。
2.前提中的每個「如果…那麼…」直觀上都應是可接受的,如果有的「如果…那麼…」明顯為假,則這樣的論證也不能稱為滑坡謬誤。第三,結論中的「如果…那麼…」不可接受或明顯為假。
其次
滑坡謬誤為什麼會容易犯呢?
原因在於,在經典形式邏輯中,滑坡謬誤這種論證模式確實是有效的,如果我們用經典邏輯的實質蘊涵來表達滑坡謬誤中的「如果…那麼…」,那麼從「如果A1那麼A2,如果A2那麼A3,…,如果An-1那麼An」確實可以推出「如果A1那麼An」,只要反覆使用所謂「假言三段論」即可。
最後
既然在經典邏輯中滑坡謬誤的論證模式是有效的,為何它仍然是錯的呢?
原因在於,經典邏輯中的實質蘊涵並不適合用來表達自然語言中的「如果…那麼…」。特別的,自然語言中的反事實條件句完全不能用實質蘊涵來表達。
因為反事實條件句(如「如果我早點複習,就不會考砸了」)中的前件(即「如果…」子句)是假的,按照實質蘊涵,這樣的條件句就總是真的,無論後件(即「那麼…」子句)是真是假。
這就意味著所有的反事實條件句都是真的,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滑坡謬誤中的條件句經常是反事實的條件句。
這樣的條件句不遵守經典邏輯的一些規則,如傳遞性,即從「如果A那麼B」和「如果B那麼C」推出「如果A那麼C」。
例如:如果我錢包掉了,那我就身無分文了。如果我身無分文,那麼我錢包裡沒有錢。這兩個條件句單獨來看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使用傳遞性後就得到:如果我錢包掉了,那麼我錢包裡沒有錢(所以錢包掉了也沒關係,因為錢包裡沒有錢)。
這個結論顯然不可接受。
所以滑坡謬誤的錯誤之處在於,在不該使用經典邏輯的傳遞性規則(或假言三段論)的場合使用了這條規則。為了處理這類不遵守經典邏輯的條件句,邏輯學家發明了「條件句邏輯」。
在條件句邏輯中,除了傳遞性不成立,另一個在經典邏輯中成立而在條件句邏輯中不成立的規則是:從「如果A那麼C」推出「如果A且B那麼C」。
自然語言中這樣的反例也比比皆是:如果我劃這根火柴,那麼火柴就會點燃。這個條件句可以接受。
但「如果我劃這根火柴,並且火柴打溼了,那麼火柴就會點燃」不可接受,而「如果我劃這根火柴,並且火柴打溼了,但火柴頭沒有打溼,那麼火柴會點燃」又可以接受,……這樣可以不斷翻轉下去。
滑坡謬誤之我見
最近在讀一本叫做《小學問》的書,裡面有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理論叫做「滑坡謬誤」。
從小到大,我們常聽很多人說兩種句式,覺得哪裡不對,去無法反駁,其一「再這樣下去怎麼得了?」其二「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怎麼得了?」
比如「連房間都不會整理,你這樣下去,什麼都做不成。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家裡將變成垃圾堆。」;
比如「你必須好好學習,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你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你就只能掃大街,或拉板車為生,你要一輩子掃大街麼?」;
比如「你過聖誕都沒有給我買禮物,你是不是已經不愛我了?」;
再比如「聽說你是搞IT的(軟體開發),工作了這麼多年,那肯定很懂電腦吧,IT方面的肯定啥都懂吧,你幫我看看我這手機打不出字怎麼辦?」
是不是聽上去都很熟悉?遇見這樣的讓人聽上去好像是以小見大好像有道理的話卻不知道該怎麼反駁的時候,其實大多數時候你都掉進了滑坡謬誤的陷阱.
那什麼是滑坡理論呢?以下摘抄至百度百科
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是一種非形式謬誤,使用連串的因果推論,卻誇大了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結論。就像一個坡,把你推下去,讓你越滑越深。
我們在來看看一個高級版的變種例子。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上面這段話是摘抄至《禮記 大學》的一段話。裡面的話環環相扣,步步為營,邏輯也很通順,是不是看上去更有道理了?
滑坡謬論之所以強大,
第一。是因為人腦很容易相信漸進層次遞進關係的邏輯(即便禁不起推敲);
第二。偷換概念,把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推論成「必然發生的事情」。
但是我們把這些邏輯遞進仔細推敲下,未必禁得起考驗。比如想要治國之人?必需有齊家的能力(以前的皇帝們有齊家的能力有幾個?)?格物的人一定要正心?聖賢王陽明不是跳出來反對格物的才創建了心學?或者我們揪著他必然的小辮子的反過來問「齊家就能天下太平」?未必吧?
知道滑坡理論的軟肋以後,我們未來如何應對未來可能面對的滑坡邏輯呢?
兩個思路:
第一「回歸效應」
很多事情發展遞進有反覆特性,當我們反駁別人的滑坡謬誤時,常常可以舉出相反的遞進的例子。
比如之前超短迷你裙流行的時候,就有人感嘆:裙子越來越短,如此下去,以後不是要光著出門了,以後社會風氣要世風日下了?
其實,這樣的推論在學校裡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但是實際上,短裙子流行了一段時間以後一定又會流行長裙子,流行長裙子了一段時間後,又會慢慢變流行短裙,我們在路上也沒看見一短到底光著身子走路的人。
第二叫做「集中議題」
遇到問題時,遇到問題就針對問題,避免讓問題擴散。
比如早期有一個學校全面禁菸,卻因為一群老教授長期吸菸難以戒掉,而給老教授們開闢了一個專門吸菸室,遭到學生的反對。
學生的對話邏輯是:
學生:如果現在開吸菸室的話,那以後是不是可以開「喝酒室?」是不是可以開「電子遊戲室」?是不是可以開「戀愛室」?
校方該如何回答呢?
恐怕是:目前該政策只開放給教授。且一事一議,只關於討論「吸菸區」的具體意見。其他的一概不談。
往期好文
素材|周稷
排版|陳詩淇
審核|李玥 黃慧琛 曾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