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21日 16:41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參與互動(0)請細閱以下五段說話,看看你會否認同:
1)黃生今天問我借100元,我決定不借給他。因為假如我借給他,他明天又會問我借100元,十天後便借了1000元。
2)假如我的兒子考不到一間比較好的幼兒園,便上不到一間好的小學,之後又升不上一間好的中學,更不能考入大學。找不到一份好工,一生便完蛋了!
3)雖然電車已多年沒加價,但不能讓電車公司打開先例,否則便會不停地加價。
4)不能讓政府就「性傾向歧視立法」進行諮詢,因諮詢後便會立法,立法後便會出現「逆向歧視」的問題。
5)我們不能再增加政府開支、擴闊社會福利了,否則香港便會變成「福利主義社會」,陷入財困。
以上五個想法,都有個共通點:就是甲事件發生的話,就會引致乙,乙就會導致丙,丙就引致丁;所以甲發生的話,結果一定引致丁,不能逆轉。但每件事是否一 定會導致之後的事情發生,是不能被證實的。這稱之為「滑坡謬誤」,就像以為一件對象是正處於滑坡上,只會不停地向一個方向下滑,不能停止一樣。
通常有這類想法的人,會舉一些例子以表示自己並非杞人憂天。就以上5點,分別是:1)曾遇見一些賭徒不停借錢(雖然黃生只是借錢看醫生);2)張太和陳太的孩子都是自少讀書不成,長大後一事無成;3)港鐵差不多每年加價;4)北美出現了逆向歧視的情況;5)金融海嘯後,歐美多國財困。
但這些例子,是否一定能以偏概全地應用在正討論的事件上呢?
特別在討論社會政策時,很多時一件事會被人無限延伸,甚至推向極端例子﹕目的是想連第一步都要防止發生!
(摘編自香港《大公報》 文:無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