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兩岸共同歷史記憶 顏思齊將被寫入歷史教科書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銘記兩岸共同歷史記憶 顏思齊將被寫入歷史教科書

2020-12-16 21:31: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何路曼 責任編輯:何路曼

  中新社廈門12月16日電 (楊伏山 洪欣琳)被尊為「開臺王」「第一位開拓臺灣的先鋒」的顏思齊,將被寫入國家歷史教科書。

  16日於廈門市海滄區舉辦的第二屆「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中新社記者從本屆研討會上了解到,大陸初中歷史課本「鄭成功收復臺灣」一目中,將增加「相關史事」欄目,其中介紹顏思齊率眾開發臺灣的史實內容。

  海滄區政協主席曹放在本屆研討會致辭中說,把顏思齊寫入國家歷史教科書,是按照相關規範進行的。經向國家有關主管部門了解確認,顏思齊寫入國家中學歷史教科書已有實質性進展。

  曹放表示,將顏思齊寫入國家歷史教科書具有重大意義,讓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更加清晰深刻,將進一步深化兩岸認同。「這進一步揭示了中國人最早經營開發臺灣的歷史事實,再一次彰顯臺灣隸屬於中國的法理依據,有助於明了顏思齊開發臺灣與鄭成功收復臺灣之間的歷史邏輯關係。」

  顏思齊為明代晚期閩南海商集團首領之一,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青礁村(今屬廈門市海滄區)。時值全球大航海時代,他率領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等閩南海商和數千民眾到臺灣島,築寨定居,開墾荒地。史學家連橫在其《臺灣通史·人物列傳》中,「以思齊為首,鄭芝龍附焉。」

  長期以來,顏思齊在兩岸尤其是民間享有崇高地位,有著「開臺王」之稱。連橫《臺灣通史》記載,「過諸羅之野,遊三界之埔,田夫故老,往往道顏思齊之事。」在臺灣,許多顏思齊開台歷史遺蹟和紀念場所至今猶存。

  1959年,臺灣當局在雲林縣北港鎮區的街心建立了「顏思齊先生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1966年,為紀念顏思齊的開臺功績,新港媽祖廟奉天宮兩旁建立了「思齊閣」「懷笨樓」。

  多年來,兩岸民眾尤其是兩岸顏氏宗親,共同追思紀念顏思齊,開展了祭拜顏思齊、重修顏氏族譜、修建顏思齊紀念設施場所、編寫攝製顏思齊題材作品等活動。

  作為顏思齊故裡,海滄臺商投資區近年來與臺灣同胞一道,大力弘揚顏思齊、鄭芝龍開臺偉業和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偉大歷史功勳。2016年,大陸文史專家和顏氏宗親以及連戰、顏清標等臺灣人士參與拍攝的人文歷史紀錄片《開臺王顏思齊》在大陸央視及臺灣多家電視臺廣泛播出。今年10月,兩岸相關民間團體開始籌劃啟動顏思齊開臺四百周年紀念活動。(完)

相關焦點

  • 開臺顏思齊將被寫入全國初中歷史課本
    鄭偉明攝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 王曉萍 通訊員 洪欣琳)12月16日上午,第二屆「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海滄舉行,記者在會上獲悉,顏思齊寫入國家歷史教科書已有實質性進展,全國初中歷史課本「鄭成功收復臺灣」一章中,將增加「相關史事」欄目,其中介紹了顏思齊率眾開發臺灣的史實內容。
  • 銘記歷史記憶 「開臺王」顏思齊寫入歷史教科書
    今年適逢「開臺王」顏思齊拓臺400周年,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顏思齊拓臺這一史實,已經寫入國家歷史教科書,即將從2021年新學期起,在七年級中使用。乃至民間的力量顏氏宗親共同的努力才把顏思齊寫入教材的事情給它落定
  • 這個"廈門郎"要被寫入國家歷史教科書了!
    這個"廈門郎"要被寫入國家歷史教科書了!如今,顏思齊寫入國家歷史教科書已有實質性進展,全國初中歷史課本「鄭成功收復臺灣」一目中,將增加「相關史事」欄目,其中介紹了顏思齊率眾開發臺灣的史實內容。顏思齊簡介顏思齊,明代晚期閩南海商集團首領之一,他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青礁村(今屬廈門市海滄區)。
  • 生於海滄青礁村的「開臺王」顏思齊 將走進初中歷史課本
    顏思齊寫入國家歷史教科書已有實質性進展,全國初中歷史課本「鄭成功收復臺灣」一目中,將增加「相關史事」欄目,其中介紹了「開臺王」顏思齊率眾開發臺灣的史實內容——這是在12月16日舉行的第二屆「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上,導報記者了解到的信息。
  • 大型紀錄片《開臺王 顏思齊》 今晚全球首播
    講述海滄歷史傳奇人物——「開臺第一人」顏思齊的大型紀錄片《開臺王 顏思齊》,將於今晚8點登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CCTV-9)進行全球首播,讓大家進一步了解這位生於海滄、勇於和命運抗爭的「大海之子」。將於今晚8點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CCTV-9)進行全球首播的大型高清歷史人文紀錄片《開臺王 顏思齊》,將真實還原、紀念這位在大航海時代背景下,勇於和命運抗爭的「大海之子」。
  • 大型紀錄片《開臺王 顏思齊》周日央視全球首播
    ( 通訊員 趙靜)由海滄區委、區政府策劃投資,海滄區電視臺、廈門文廣影音有限公司、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的大型高清歷史人文紀錄片《開臺王 顏思齊》經過近10個月緊鑼密鼓的拍攝製作,成片經國臺辦審看,將於9月11日(星期天)晚8點登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CCTV-9)進行全球首播
  • 時評:史觀存差異 兩岸合編歷史教科書現實困境
    歷史教科書承載著民眾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歷史記憶有助於增強民眾間的認同。兩岸合編歷史教科書無疑會增進兩岸民眾的歷史記憶,促進民眾彼此的認同,臺灣統派學者的這一提法值得讚賞。實際上,兩岸要合編一套歷史教科書的想法很多年前就被提了出來,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合編歷史教科書卻陷入「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境地。筆者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 大型紀錄片《開臺王 顏思齊》 今晚8點央視9套全球首播
    ­  ▲《開臺王 顏思齊》橫店拍攝劇照­  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影像巨製,一位彪炳春秋的海滄傳奇人物,一曲「兩岸一家親共建新家園」的動人旋律。­  講述海滄歷史傳奇人物——「開臺第一人」顏思齊的大型紀錄片《開臺王 顏思齊》,將於今晚8點登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CCTV-9)進行全球首播,讓大家進一步了解這位生於海滄、勇於和命運抗爭的「大海之子」。­  今晚開播 鎖定央視紀錄頻道­  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宗同族,血脈相承、骨肉相連。
  • 重溫開台歷史 大陸首座以顏思齊開臺文化為主題的公園上午在青礁村...
    據悉,這是大陸第一座以顏思齊開臺文化為主題的公園。  開臺文化公園位於海滄青礁村,佔地面積約3.34萬平方米。今天上午,記者來到這座公園,放眼望去,公園中心是兩岸同根開臺文化展示館主建築。這棟建築紅磚紅瓦,雙翹燕尾脊,頗具閩南味。  整個公園以「開臺王」顏思齊紀念館為核心,館內以顏思齊開臺文化為主線,展示閩南人拼搏開拓的精神。
  • 兩岸須共同銘記抗戰歷史
    對軍事歷史、軍事思想、軍事戰略教學有深入研究,著有《共和國長城——中國人民解放軍60年(1949-2009)戰鬥歷程》《人民武裝力量戰略運用研究》,參與主編《一代巨人毛澤東》等。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
  • 專家:南京大屠殺史實是兩岸斬不斷的共同歷史記憶
    新華社南京5月25日電(記者陸華東)24日下午,來自兩岸的50多位專家學者和青年代表就「南京大屠殺史實與當代兩岸青年擔當」為主題進行了研討與交流。與會專家認為,南京大屠殺史實是兩岸斬不斷的共同歷史記憶,兩岸青年應承擔起維護兩岸共同歷史記憶的重任。
  • 專家表示南京大屠殺是兩岸斬不斷的共同歷史記憶
    新華社南京5月25日電(記者陸華東)24日下午,來自兩岸的50多位專家學者和青年代表就「南京大屠殺史實與當代兩岸青年擔當」為主題進行了研討與交流。與會專家認為,南京大屠殺史實是兩岸斬不斷的共同歷史記憶,兩岸青年應承擔起維護兩岸共同歷史記憶的重任。
  • 兩岸抗戰史學家致力打造「共同的歷史記憶」
    新華網臺北11月27日電(記者傅雙琪、李寒芳)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臺灣「中正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五屆海峽兩岸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27日在臺北舉行。研討會以「抗戰史研究的新史料與新視野」為主題,為期2天,共有22位大陸學者和68位臺灣學者參會,旨在交流研究成果,拉近兩岸人民的距離,打造共同的歷史記憶。「中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豐正在開幕式上表示,海峽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會面之後,兩岸學者共同舉行此次研討會,意義十分深遠。
  • 「臺灣」因閩南人顏思齊得名
    近日,漳州市委黨校歷史學教授何池全面考證了「臺灣」得名的來龍去脈,提出「『臺灣』因閩南人顏思齊而得名」的觀點。明朝始有「臺灣」之稱何池說,連橫在《臺灣通史》中就寫過,臺灣之名始於「何時,志乘不詳,稱謂互異」。臺灣最早被稱為夷洲。《後漢書·東夷傳》寫道:「會稽海外……有夷洲及澶洲。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
  • 軍事名家談抗戰:兩岸須共同銘記抗戰歷史
    (資料圖片)參考消息網6月8日報導 南海艦隊政治部副主任,碩士生導師譚江山少將6月5日在《參考消息》發表題為《兩岸須共同銘記抗戰歷史》的文章,文章認為,面對日本右翼的險惡圖謀,兩岸應該行動起來,合力反制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文章內容如下: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
  • 還原臺灣歷史真相,重塑兩岸共同記憶
    新華社臺北6月20日電(記者 陳鍵興 石龍洪)為還原長期被島內政治扭曲的臺灣歷史記憶,作家楊渡近來幾乎過著「隱居生活」,每天一早練完書法就開始看資料,下午到傍晚的時間用來寫作,一年多累積了30多萬字。近幾年,他已有多部臺灣史著作在兩岸出版。
  • 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
    1987年他贊助凌峰拍攝《八千裡路雲和月》,2016年起開始「遷台歷史記憶庫」搶救計劃,以增進兩岸對於歷史記憶之保護及傳承,迄今已搜錄超過700名見證人物。  「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由高雄、上海、臺北、福州四城文化主管單位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7月11日至7月28日於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首展,年內將在上海、臺北、福州巡迴展出。
  • 臺盟中央:讓西南聯大歷史文化成為兩岸共同精神紐帶
    全國政協第十二屆二次會議上,臺盟中央提交《關於讓西南聯大歷史文化成為兩岸共同精神紐帶的提案》,以下是提案全文。西南聯大,全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遷入雲南聯合組成的一所綜合性大學。
  • 銘記抗戰歷史 凝聚民族情感——第三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與抗戰...
    研討會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和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共同主辦,是繼2017年南京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2018年武漢中華民族抗戰歷史教育與抗戰精神傳承研討會之後,兩岸民間機構第三次攜手組織的「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共同弘揚抗戰精神」大型主題研討活動,以此紀念抗戰爆發88周年和崑崙關戰役勝利80周年。記者隨同採訪,記錄下精彩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