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閱讀終於和大家見面,加之張小龍表示微信的短內容也在蓄勢待發,在這樣的內容生態之下,微信的「李子柒」有望出現嗎?
對於微信公眾號,張小龍是一直有「遺憾」的。
這種遺憾不僅來自於「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以文章為內容的載體,使得其他的短內容形式沒有更好的呈現出來」。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張小龍認為「公眾號本身並不全是為媒體準備的,公眾平臺的原始想法是成為一種基於連接品牌和訂閱用戶的群發工具」。
在今年的微信公開課中,張小龍提到,微信的短內容近期將會和大家見面。但比短內容提前到來的,是極具挑戰與爭議的——微信公眾號「付費閱讀」。
昨天,微信公眾號「付費閱讀」功能,正式開始內測。不少人感嘆,「這個時隔多年的承諾,終於來了!」
目前,「付費閱讀」處於「灰測」階段,滿足以下條件的訂閱號有可能被灰測到:
雖然門檻不高,但想要被灰度測試到,可要看運氣了!
根據了解,付費功能僅對部分符合條件的個人訂閱號進行灰測,微信表示後續將陸續為更多帳號提供該能力,以企業為主體的同仁們在等等吧。成功開通後,運營者可對原創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內容設置收費,用戶購買文章後方可閱讀全文。
在申請付費功能後,運營者可公眾號後臺編輯器底部的「圖文類型」裡選擇「付費圖文」,根據指引設置文章可試讀的比例,以及購買定價,不過定價區間只能在1~208元裡的35個價格檔位之內選擇合適的定價,運營者不能夠自定義價格。
需要運營者注意的是,內容群發後,文章價格、試讀比例、前言等參數及設置均不可修改。
付費文章雖然可以自行刪除,但若因運營者自行刪文導致了用戶投訴或糾紛,平臺會視情況進行相關處罰。
2016年,當時轟動一時的「羅一笑」白血病捐款事件,被爆出作者只是在「賣慘」來騙取網友的同情心和金錢,隨即,微信平臺便凍結了這幾十萬的善款,並對作者進行了封禁處罰。可見運營者不要用內容去欺瞞用戶,如果一旦用戶投訴,將會給予嚴重的處罰,運營還是得靠實力啊。
目前,訂閱號付費內容支持iOS端與安卓端用戶購買,安卓用戶可以直接使用微信支付付款;iOS端則需要通過蘋果IAP支付,這種付費模式其實就是「虛擬支付」。
對此,微信官方也進行了回覆:依據蘋果公司《Apple Developer Program》條款規定,微信需要先與蘋果公司結算,其餘款項將配合蘋果結算周期提供給運營者。安卓端款項暫無渠道成本,每月結算給運營者。灰度期間平臺暫不抽成。
其次,對於用戶來說,知識付費雖不陌生,但對於微信公眾號中的付費文章,還是充滿了很多想像。
在用戶購買後,通過訂閱號列表右上角「…」進入「我的付費內容」,可查看自己曾經付費過的訂閱號和對應的付費內容。
在灰測階段,僅對單篇文章提供「付費閱讀」能力,付費內容不支持讚賞、轉發、插入廣告等動作。目前在微信公眾平臺中,無論是以什麼樣的渠道獲得文章,用戶都需要付「全款」。
但是在一番測試後發現,付費內容可以截屏「分享」。「如果把截屏的內容再用OCR轉成文字,傳播出去應該分分鐘吧,一人付費,全家不餓!」有網友打趣道。
對此,微博問答則有個更「巧」的解決方案,一人付費後分享給其他用戶,只需要花1塊錢就可以獲得付費內容。1塊錢的低成本能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用戶截圖分享的時間,平臺也能夠因此賺到錢。
不過,條件諸多的「付費閱讀」,正反應了微信對每個新能力的重視。
微信認為,「付費閱讀」是對好創作者的「回饋」,微信平臺正努力為優質的內容創作者提供更多能力,讓創造價值的人體現價值。
事實上,這並不是微信第一次在付費的「邊緣」試探。
早在2015年8月,微信公眾平臺開始加大對原創的保護,平臺密集上線了原創聲明、打賞等功能,同時微信團隊表示,未來將推出11項激勵機制。其中,引起軒然大波的,便是「付費閱讀」功能。
在2016年初,微信才以邀請制的形式,對公眾號「付費閱讀」功能進行內測。那時的「付費閱讀」是極其「神秘」的,微信並沒有公開具體規則,只是回應還在測試階段,何時上線、是否開放都沒有時間表。
騰訊的相關人士在採訪中也回應到:還沒有開始內測,正在做產品的打磨,打磨整個流程,以保證運營者更好的體驗。
而這一打磨,就讓我們等了三年。
不過,在2016年被邀請的「付費閱讀」的帳號中,可以看到當時的一些規則:
2017年,馬化騰曾在著名IT創作者keso發布的朋友圈文章下評論,將親自催促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閱的步伐。一時間,「「付費閱讀」」四個字又被吹上風口浪尖。
「付費閱讀」沒來的時候「翹首以盼」,而真正來的那一天,擔心和疑慮也伴隨著到來,用戶是否願意「掏腰包」?創作者又能否因此賺到錢?
「微信公眾號現在才推出「付費閱讀」?很難做!」
昨天下午,微信官宣公眾號「付費閱讀」後,我們第一時間採訪了幾位資深創作者,從他們的言語中,都透露出了「不看好」。
看不看好,其實還得從創作者和用戶兩個角度來說。
當然,首先受益創作者肯定是網際網路領域的KOL們,不過,用戶是否願意付費的關鍵仍在於內容本身。
在曉程序觀察看來,以下三類公眾號創作者最能受益:
1)擁有IP的大號
這種創作者主要靠的還是自身的影響力,他們已經有足夠數量的死忠粉。所以,即使他們從免費內容轉戰付費,也依然有粉絲買帳。
比如,知名網際網路觀察者馮大輝,只是在知識星球開通了自己的付費圈子,就有一大批用戶付費加入。
2)垂直領域創作者
這一類創作者,無論在哪個平臺都很受歡迎。
由於專業能力的限制,垂直領域的優質公眾號本就相對稀缺,其粉絲黏性也會比較高;雖然用戶不多,但是購買力不會太差,也更願意為專業內容付費。
3)乾貨與經驗類公眾號
這類內容一直都是各大平臺的「支柱」,因為是用戶剛需內容,所以付費也就更夠容易形成。可以是股票等經濟類乾貨,也可以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冷門知識,甚至是遊戲的攻略等。
剛剛,我們分析了公眾號推出付費功能「漫長」的歷程,可見微信在這一功能的釋放上還是有些克制。畢竟,網際網路用戶還是習慣於免費,而「付費」一定程度上會讓用戶難以適應。
實際上,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通過採訪來看,不僅僅是很多用戶表示不太願意付錢看公眾號內容,在資深公眾號創作者中,質疑微信此舉的人也不在少數。
知名自媒體人冀永慶曾說,「網際網路的本質在於分享,「付費閱讀」會導致閱讀量的減少,影響力的降低,很難達到兩者的平衡共贏。」
連創作者都在質疑的「付費閱讀」,用戶會買帳嗎?
習慣了刷朋友圈和公眾號來消磨時間的普通用戶,早已習慣了免費。
歷史證明,網際網路平臺面向用戶推出內容收費模式以來,成立的僅有視頻、音頻、音樂、網絡文學等娛樂性內容。而創作者獨立創作內容向用戶收費,成功也只有平臺的頭部玩家,任何平臺都是這種現狀。
值得注意的是,願意為內容掏錢仍然只是極少數的小眾用戶。也許,正因為以上種種原因,公眾號「付費閱讀」歷時三年才正式推出。
不過,微信此次官宣推出「付費閱讀」的目的很明確:扶持優質原創內容。
事實上,公眾號作為最大的內容聚集地,近年來一直面臨著文章打開率低等問題。
根據第三方數據統計,2018年12月,公眾號的文章平均打開率僅為1.32%,創作者們難免會選擇逃離去往其他的內容平臺。
另一方面,頭條號、企鵝號等平臺花大量的現金補貼吸引原創作者,也對公眾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一位創作者表示,「我們現在會先發頭條號和百家號,然後再發微信公眾號,首發頭條的話,一般會優先推薦,流量比較大。」
值得注意的是,頭條號於2018年7月就已經宣布開放付費專欄功能。
可見,微信公眾號推出「付費閱讀」功能「迫在眉睫」!
對於微信公眾號打開率逐年降低的問題,微信除了在公眾號內容上做更多探索,同時也在尋找新的出口,而這也已經在前幾天「2020微信公開課PRO」中提及。
張小龍在其視頻演講的最後一部分講到,「微信的短內容一直是我們要發力的方向,順利的話可能近期也會和大家見面。」毫無疑問,短內容將是微信公眾平臺下一個出口。
付費閱讀、短內容的接踵而至,也讓優秀內容的創作者擁有除廣告以外的變現可能,優秀內容本身的能量就是巨大的。
中國第一個國際化的網紅「李子柒」就是靠著優質的視頻內容獲得了世界的肯定。微信中會出現下一個「李子柒」麼?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HENG;公眾號:曉程序觀察(ID:yinghoo-tech),最懂小程序生態商業的自媒體。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5Bkrb-_BJ7nABaws1l5TDw
本文由 @曉程序觀察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正版圖庫 圖蟲創意 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