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適道商業
2020年來到最後一個月,這個月對英國人來說並不好過。
兩大零售巨頭同一天宣布倒閉
當地時間12月1日,擁有230多年歷史的英國零售業巨頭德本漢姆(Debenhams)宣布,由於公司在申請破產保護後,一直未能找到接盤買家,因而最終不得不關門倒閉。
禍不單行,剛在一天之前,另外一家英國知名零售商阿卡迪亞(Arcadia)集團也宣布啟動破產清算程序。
阿卡迪亞旗下擁有Topshop、Burton和Dorothy Perkins等品牌,
負責託管該集團的德勤表示,目前他們正在與該集團管理層合作,評估其旗下品牌的所有可能性,並希望為包括Topshop、Burton和Dorothy Perkins等尋求到合適的買家。
短短24小時,兩大百貨零售集團先後倒閉,對於民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有25000個工作崗位岌岌可危。
公司管理層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長久影響和重組業務前景的「高度不確定性」,公司別無選擇,只能破產清算,但仍繼續尋求整體或部分收購報價。
展望2020年,英國零售總額將增長1.2%,達到4873.0億英鎊。這是自2015年以來最低的增長率,當時下降了0.2%。
疫情只是「最後一根稻草」
英國零售經濟諮詢公司執行長理察·林表示,在商業街越來越不景氣的時刻,阿卡迪亞和德本漢姆的倒閉「絕對是毀滅性的」。
「鑑於龐大的物業組合、受影響的就業崗位數量以及對整個行業的衝擊,這場倒閉的後果和影響無以復加。」理察指出,兩大零售商未能擁抱變革的時代,企業內部發展腳步滯後是根本癥結所在,而疫情的影響加速了其最後破產的結局。
確實,疫情只是「壓倒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自2010年以來,英格蘭和威爾斯近三分之一的百貨商店已經消失。
百貨店House of Fraser、蛋糕店Patisserie Valerie,都早德本漢姆和阿卡迪亞一步先行破產了。
第一個原因是2017年開始的營業房產稅(Business rates)改革,突然增加了實體零售店的經營成本,對它們形成很大打擊。
2017年, 英國政府啟動稅改,重點調整了營業房產稅的稅基(Rateable Value),稅改之後,小企業的營業房產稅大大降低,這主要是因為對小企業徵稅難度大且政府需要討好小企業主的選票。
與此同時,英國政府增加了大企業的營業房產稅,用來補上稅改後的財政窟窿。
也就是說,店開的越大,交的錢越多。和營業房產稅相比,租金只是「毛毛雨」了。
以House of Fraser 為例,根據Altus Group發布的數據顯示,House of Fraser2017年營業額為7.87億英鎊,但要繳納3800萬英鎊的營業房產稅。
作為對此,亞馬遜2017年在英國的營業額接近90億英鎊,卻只用繳納3300萬英鎊的營業房產稅。
所以,不管是德本漢姆還是阿卡迪亞,還是他們的其他同行,比如John Lewis、Marks & Spencer等日子都不好過,利潤猛跌,門店關閉。
除此之外,英國電商、「微商」這幾年發展迅速,而且相比傳統線下零售定位更加精準,比如英國「微商」們現在通過Facebook銷售母嬰用品,在Instagram上銷售獨立設計師的服裝,在ebay上售賣復古物件,消費者們因此也能更加精準的找到自己想到的商品。
脫歐影響仍存
其次,英國脫歐造成英鎊下跌,由於英國大量商品依賴進口,英鎊不斷貶值一方面推高了德本漢姆等百貨商場的採購成本,另一方面直接導致通貨膨脹上升,物價上漲。
自2016年6月英國舉行「脫歐」公投以來,英國經濟面臨著英鎊貶值、通脹來臨、投資撤離、經濟放緩、人才流失、就業下滑等等問題。
有經濟學家統計稱,相比於脫歐公投前,英國GDP事實上已經損耗了約1-2.5%,大部分的損耗是來自英鎊貶值,公投以來,英鎊已經貶值超過10%。
英鎊貶值推高了英國從水果、蔬菜到機械等一系列商品的價格,倫敦獨立研究機構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的一項分析就顯示,通脹是去年英國家庭收入中值持平的主要因素,通脹已經在侵蝕英國家庭的收入。
在過去的30年時間裡,英國倫敦吸引了來自亞洲和中東等地的全球大型銀行、對衝基金、資產管理公司和主權財富基金,使倫敦成長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同時,這些金融機構也在英國僱傭了100多萬人。然而,英國脫歐卻迫使這些機構和公司不得不將業務遷移至歐洲其他城市,倫敦全球交易中心的地位岌岌可危。
今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歐」,隨後進入為期11個月的過渡期。如果過渡期內英歐未達成協議,雙方將回到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重新實施邊檢和關稅。分析人士指出,「無協議脫歐」將意味著更高的關稅和混亂的經貿關係。
實體零售巨頭先倒下了,後面的小商家們還撐得住嗎?
歡迎關注適道,和我一起探索商業帝國適者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