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什麼生意才算的上是好生意?
周五,醫療器械經歷了靈魂砍價,心臟支架均價從13000砍到了700,93%,這個幅度力度之大,讓我當時看到新聞的時候都不敢相信是真實的,反覆看了幾次,查看了幾個財經新聞網站。
很明顯,沒砍價之前的醫療器械都是好生意,高毛利、低成本,而砍價之後,這個出廠價和成本以及差額已經不是很多了,已經算不上是好生意了,而是要靠薄利多銷來賺取微薄的利潤了。
這麼一說,茅臺就是好生意,因為研發、固定成本這些低呀,高毛利,原材料是水,又不愁賣不出去,而現在中產階層越來越多,這一部分群體是消費得起茅臺的,客群夠大。
醫療器械,茅臺都是大佬在玩,離我們普通老百姓很遠,說些接地氣的。
就日常的服裝、理髮、奶茶、餐飲這些行業,以前說實在的這些行業還真的是好生意,因為人口多,需求大,競爭沒這麼大的時候,這個利潤空間夠大呀,薄利多銷迅速能把錢裝入口袋了。
而現在呢?
固定成本太大了!房租,這個不用說了,北上廣租個鋪位開家奶茶店、服裝店,轉讓費加上裝修加上租金、租房押金,幾十萬不見了,現在你要想一件衣服一百幾十塊錢的衣服、賣杯10幾塊錢的奶茶,什麼時候才能把這個固定成本收回來呢?
人工,折舊,這些還沒算呢?
還有一個就是,大家現在都是小康了,手上都有點閒錢,有點閒錢就有想法,見到早幾年身邊的人做服裝、奶茶、餐飲等等這些行業賺到錢,見著人家從開自行車到開寶馬,從住蓋瓦房到小洋樓到城市裡幾套房。眼紅了,也想做點小生意,而這些行業門檻低呀,容易進入、身邊的人也賺了錢的,當一個人沒有深度見識的時候也自然會認為是好生意,那就幹唄,競爭也就越來越多,最後只能便宜房東。
很明顯這些行業,哪怕是賺錢也只是賺個生活費,說不上什麼好生意。
常見的生意盈利模式有三種:一是高毛利(茅臺),二是高周轉(超市),三是高槓桿(房地產)。
只有低成本,高毛利、高周轉、高槓桿才算上的好生意,那不廢話嗎?哈哈哈
而傳統的生意,需要深刻理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句話。
現在的需求已經改變了,只有跟上美好生活需要才能找到市場的定位,從而獲取一定區間的利潤。舉個例子,名創優品,一個賣日常雜費的店,它的定位就滿足了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是日常雜貨市場夠大,需求足夠,而另一方面大家都想買點物美價廉,具有標準性,品質性、品牌性的東西。
小米的家電產品也是類似。
公牛靠賣插座能做到現在1200億市值,年利潤20多億。
小米的家電產品做的是品質類似,而品類眾多,關鍵是符合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