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的「湖」字,是指現在的兩湖,「廣」字指的又是哪兒呢?

2020-12-06 黃門左侍郎

「湖廣」的「湖」字,是指現在的兩湖,「廣」字指的又是哪兒呢?湖南和湖北原本是一個省,後來為何被拆分了?

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民間就有「湖南熟,天下足」的說法。據《古謠諺·湖廣諺》載:「諺曰『湖廣熟,天下足』,言土地廣沃,而長江轉輸便易,非他省比。」這裡的「湖廣」,一般都被理解為是湖南與湖南,因為,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湖南湖北同屬一省,那就是史料中常常被提及的「湖廣省」。「湖南熟,天下足」的意思,是說湖南、湖北兩省盛產稻米,兩湖豐收,則天下糧足。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湖廣省」是個曾經存在了三百多年的行政區,如果從元至正十一(1274年)置荊湖等路行中書省算起,到康熙三年(1664年)被拆分為止,「湖廣省」前後存世390年。

「湖廣省」作為省級行政區,其地名中所含的「湖」字,指的是現今的湖南與湖北,那麼,「湖廣省」中的「廣」字指的是哪?「湖廣省」全盛時期的地域有多廣?最後因何又被拆分了呢?要

想弄明白這些問題,我們先搞清楚作為行政區域的「省」的歷史與含義。

1/「省」的前世今生

按照被史學界所普遍認同的觀點,現代意義上的「省」,是脫胎於元朝的「行中書省」,民間簡稱「行省」或「省」。行中書省是元朝開始實施的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一級行政區。元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因幅員遼闊,除腹裡地區直隸於中書省、吐蕃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行中書省」為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在當時主要作為軍事管理,掌管所轄省內的錢糧、兵甲、屯種、漕運及其他軍政事務。元人稱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份天下之治。」

其實,行省制度並非元人首創,而是起源於魏晉的行臺。北朝、隋和唐初,都曾置行臺(或稱行臺尚書省)於外州以行使尚書省職權,亦設尚書令、僕射、尚書、丞、郎等官,但不必皆備。如任職者權大位高,則稱大行臺。多是因軍事需要而設的臨時機構,唐太宗以後取消這種建置。

金初,曾置行臺尚書省於汴京,以治河南地,後罷。金章宗時,遣尚書省宰臣出徵、戍邊或處理地方重大事務,許便宜行事,稱行省於某處。金末,為抵禦蒙古和鎮壓內亂,常命宰臣出鎮諸路,或以宰相職銜授予地方長官,皆稱行省。同時,蒙古所佔金地,多委付歸降的金朝官吏或地方軍閥管轄,並仿照金朝官稱隨宜命職,其轄土大者,也授為行省,與金朝的行省不同,其長官都不帶宰相職銜。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遵用漢法,立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等宰執官。其後,相繼於各大地區建立十個行中書省。元代設立的十個行中書省(後文簡稱為行省)分別為:陝西行省、甘肅行省、遼陽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四川行省、雲南行省、江淅行省、江西行省、岒北行省以及湖廣行省。

2/湖廣的「廣」字所指何處?

湖廣行中書省為元朝的十個行中書省之一,湖廣行省的前身為荊湖等路行中書省,設置於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因擬取鄂州而別稱鄂州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並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治所長沙。至元十八年(1281年),遷省治到鄂州(今武漢武昌),始稱湖廣行省。

湖廣之「湖」大家都明白是地處洞庭湖兩岸的湖南與湖北。湖南、湖北之名始於北宋,北宋初年改唐「道」為「路」,最初將全國分為十五路(一級行政區,相當於現在的省),荊湖北路、荊湖南路均位列其中,此兩路又簡稱湖北路、湖南路,所轄地域大致可與今湖北、湖南兩省等同,此也是湖北、湖南作為政區名之始。荊湖北路路治為江陵府(今荊州市),荊湖南路路治為潭州(今長沙市)。

那麼,其中的「廣」字,又指何地呢?原來,元代的湖廣行省,其管轄範圍遠不止兩湖地區。因其管轄範圍為宋之荊湖北路、荊湖南路、廣南西路等地,因而得名「湖廣行省」。

廣南西路是哪?宋至道三年(997)定天下為15路,廣南西路為其中一路,治所在桂州,其轄區包括今日廣西全境、雷州半島以及海南島等地。「廣西」之稱由此而來。南宋紹興三年(1133),升桂州為靜江府。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廣南西路併入湖廣行省。

3/越混越窄的湖廣省

湖廣行省面積廣大,轄今湖南、廣西、海南及湖北、廣東及貴州等省部分地區。元朝行省的劃分改變了我國歷代「山川形便」的劃分原則,改以「犬牙交錯」「以北制南」,仔細看元朝湖廣行省地圖,可以發現今湖北僅有一小部分隸屬於湖廣,這即符合「犬牙交錯」的原則,又方便「以北制南」。

朱元璋明朝建立後,又對全國的政區進行了重新規劃,因而,對元朝的原湖廣行省也進行了重新將原河南江北行省桐柏山、大別山以南部分劃入湖廣行省,同時將湖廣行省的兩广部分析出設廣西行省,海南島及欽州、廉州部分劃歸廣東行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湖廣行省改稱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此時儘管兩广部分已經析出,但仍沿用元朝時期「湖廣」之名,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為武昌府。

明初湖廣除了兩广部分析出外,原屬於湖廣行省的貴州部分也有一部分劃入四川,明成化年間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成立,由四川、湖廣、雲南三個承宣布政司各一部組成,但大部元朝時期屬湖廣行省。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設立後,湖廣省境基本穩定,大致與今湖南、湖北兩省地域等同。

4/康熙拆分湖廣省

清朝建立後,又改承宣布政司為行省。康熙初期,清朝才基本佔領天下。順治年間,雖然入關北京,但更多時間,基本耗費在戰爭,以及定立朝廷禮儀制度上。另外,為了便於統治,地廣民富之地,就不得不面臨被拆分的命運了。由於戰爭持續,天下未寫,所以,清朝直到乾隆時期,才把地方行省,以及地方總督、巡撫的職權大致調整完畢。

其實,當時遭到拆分的,並不是只有湖廣省。清朝初年的江南省,也被拆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因為江南省管轄內,擁有江南地區的富庶和人才。湖廣行省由於長期活躍著一支抗清武裝,所以,對於湖廣省的改造,一直拖到康熙三年(1664年),才始進行。

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將湖廣行省大致以洞庭湖為界分為左右布政使,1667年正式定名為湖北省、湖南省,省治分別為武昌府與長沙府。

湖廣分為兩湖後,作為一個政區名不復存在,但清政府於兩湖設置的總督儘管正式官名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但仍被通稱為湖廣總督。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湖廣」的「湖」字,指的是湖南湖北,「廣」字是指廣東廣西嗎?
    「湖廣」的「湖」字,是指現在的兩湖,「廣」字指的又是哪兒呢?湖南和湖北原本是一個省,後來為何被拆分了? 據《古謠諺·湖廣諺》載:「諺曰『湖廣熟,天下足』,言土地廣沃,而長江轉輸便易,非他省比。」這裡的「湖廣」,一般都被理解為是湖南與湖南,因為,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湖南湖北同屬一省,那就是史料中常常被提及的「湖廣省」。「湖南熟,天下足」的意思,是說湖南、湖北兩省盛產稻米,兩湖豐收,則天下糧足。
  • 從「湖廣」到「兩湖」,湖南湖北這對「兄弟」是怎麼分家的?
    現在,如果要合稱湖南和湖北,通常會簡稱「兩湖」,但實際這個地區還有個更古老的稱呼——「湖廣」,「湖廣」並不是「兩湖+兩廣」,而是單單指湖南和湖北兩個省,這個稱呼其實並不僅僅是俗稱,還是舊稱,其實,湖南和湖北地區相當長時間都是同屬一個行政區的,而這個行政區的名稱就是湖廣,可是,湖廣又是怎麼分家的呢?
  • 湖廣足、天下熟,湖廣原來只有湖南湖北,為何沒有廣東廣西?
    」湖廣足、天下熟「——《古謠諺·湖廣諺》 明朝中後期出現此說法,並且此後再也沒有改變。知道這句諺語時,一直以為能夠讓全國人民吃飽的湖廣,自然包括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這麼大的疆域才能養活全中國,直到後來真正了解了這句諺語,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湖廣根本就沒有兩廣。
  • 兩湖兩廣兩河山,湖是洞庭,河是黃河,山是太行,廣是個什麼東東?
    記得小時候學過一首省級行政區域歌,其中有「兩湖兩廣兩河山」的詞句。我們知道,兩湖是湖南湖北,中間有洞庭湖;兩河指河南河北,中間有黃河;兩山是山東山西,中間有太行山,兩廣毫無疑問就是廣東廣西啦,可是這個廣是個什麼東西?
  • 湖南湖北的「湖」是洞庭湖,廣東廣西的「廣」指什麼?鮮為人知
    比如湖南湖北的「湖」以洞庭湖為界;河南河北的「河」以黃河為界;廣東和廣西,眾人只知兩廣地區歷史悠久、經濟發達,和湖廣地區相對的它起源於明朝時期,雖然此地人盡皆知,但廣東廣西的「廣」又是指什麼?關於「廣」卻鮮為人知。
  • 廣西、廣東兩廣的「廣」字指的是哪裡?
    以前廣西廣東合併作為一個行政區域,漢朝時叫廣信府,後來宋朝改叫廣南府,廣東廣西大名字叫廣南,政府駐地在現在的廣西梧州市,而在東邊的廣東被叫廣南東路,在西邊的地區被叫廣南西路,簡稱廣東和廣西,這個最早的叫法,一直沿用到現在,廣東廣西人也稱為廣府人,而廣字,據考察,乃是皇帝所賜,意思就是,
  • 湖廣省被一分為六,龐大的湖廣省,為何會被大分家?
    說到湖廣省,大家都會感覺很陌生,因為目前並沒有這個行省。
  • 歷史上的湖廣行省,具體指的是哪些地區
    「湖廣」一詞多出現在和清朝有關的歷史中,有「湖廣熟,天下足」之美譽。作為地名,古代主要指湖北、湖南二地(楚地)。其實湖廣一詞的出現可以上溯到元朝。元代始設行省制度,湖廣行省是元朝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和明朝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的簡稱,為元朝和明朝時期直屬中國中央政府管轄的國家一級行政區。
  • 清朝怪事:兩江總督不管浙江 湖廣總督不管廣東
    為什麼呢?浙江是閩浙總督的地盤啊。閩浙總督左宗棠:哎喲喂,你把我的地盤劃給曾國藩有幾個意思?難道就因為他考取過進士?話說回來,兩江總督到底管理哪些地盤呢?這裡的「兩江」,指的是哪「兩江」?兩江總督的「兩江」,指的是江蘇和江西。不過,江蘇、安徽、江西3省加起來,面積也達到了40多萬平方公裡。更重要的是,這3省經濟發達,商業繁榮,是清廷的財賦重地,有「錢袋子」之稱。在這裡當總督,歷來就是肥得冒油的好差事。這不,像曾國藩這樣以「清廉」自詡的官員,當了8年兩江總督後,他的「小金庫」裡也有3萬多兩銀子。
  • 「江西填湖廣」的移民浪潮
    彭瑩玉起兵於贛西,戰爭幾乎使長沙府地區即潭州的人口損失殆盡),由於社會動蕩,生靈塗炭,田疇荒蕪,十室九空,無論是「江西填湖廣」示意圖北方移民還是土著居民已經寥寥無幾,人口隨農民逃荒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劇減少,並允許「插標佔地」,因此而奏響了歷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廣」的宏偉史詩。
  • 為什麼說「湖廣熟,天下足」?
    中國至從元代開始,實行行省制度,當時的湖南和湖北被合稱為「湖廣行省」,明代沿襲了這種行政區劃。清代時,把湖廣行省劃分為湖南和湖北兩省,正是緣於地處「湖廣之南和湖廣之北」而得名。「湖廣熟,天下足」這句俗語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間就已見於記載。
  • 兩湖兩廣兩河山,青藏五江福吉安 兩湖兩廣兩河山各指什麼?
    「兩湖兩廣兩河山,青藏五江福吉安。 川遼雲貴寧甘陝,還有內臺北上天。」其中「兩湖兩廣兩河山」含義是什麼?一、河南河北是哪條河?此後沒有相關的分界區分,與黃河沒有很大的聯繫,唯一的區別是現在河南省的安陽市所轄規模,鄴州、磁州等地名區分當前的河南河北界。只到解放後劃定現在的省界漳河。這是歷史不斷的變革以及黃河改道的結果,這也是中國歷史悠久的見證。二、湖南湖北是哪個湖?
  • 江西填湖廣—歷史上最為壯觀的移民浪潮。
    而湖廣,指的正是湖南和湖北。此次江西移民浪潮將湘贛鄂三省串聯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於是便有了:湘贛一家親,湖廣皆兄弟。據粗略統計:洪武二十六年,兩湖人口共470萬。其中湖北人口80%來自江西,而湖南移民人口中,則有74%是江西人。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次大移民?
  • 湖南湖北的湖是指洞庭湖,廣東廣西的廣是啥?很多大學生都不知道
    以此類推,我們不難發現湖、南湖北是以洞庭湖為分界線,一個在洞庭湖南邊,一個在洞庭湖北邊。 可是,問題又來了,那廣東和廣西是以什麼為分界線呢?
  • 清朝湖廣總督與兩廣總督裡的「廣」,是指同一個地方嗎
    如湖廣總督所督轄區域究竟為哪幾個省份?同時還有一個兩廣總督,這與湖廣總督的「廣」又是不是一個地方呢?倘若不是又各指何處? 想要解答問題,我們先得搞清楚這湖廣總督的督轄範圍。湖廣總督,全稱「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
  • 明朝時期,湖廣六個以州為名的府,北二南四,僅兩個未改名
    湖廣,指的是湖南、湖北兩省,現在僅為一個地理名詞,但在我國元朝、明朝及清朝初期,湖廣是一級行政區,元時稱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明時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清初則為湖廣省,清朝前期湖北省南北分置為湖北、湖南兩省湖,湖廣只是作為一個地理名詞,特指兩湖。
  • 歷史上的「江西填湖廣」是怎麼一回事?
    遷移方向地圖江西填湖廣指明代洪武年間,政治和經濟原因造成大量漢族江右民系人口遷居到湖廣省(今湖南、湖北兩省)的一次大規模移民活動。在中國的大片區域,如今都已很難找到徹底的原始居民。歷史的「江西填湖廣」始於洪武年間,由於蒙元的入侵帶來的人口銳減和經濟破壞以及種族等級劃分的生存壓力,整個元朝期間湖廣的人口基數就不高,再加上至正年間殘酷的剝削和元末農民大起義,湖北湖南之地都幾成荒蕪之地了。當朱元璋戰勝陳友諒後,有鑑於恢復生產的和削弱地方宗族大戶的需要,「江西填湖廣」的運動就開始了。民居明清時期的遷徙和南北朝時到唐宋年間的這一遷徙不同。
  • 湖南湖北的「湖」是洞庭湖,廣東廣西的「廣」是哪?你們都知道嗎
    事實上,中國大多數地名都和地標有關,不過別看江西、江蘇、浙江都帶著江字,其實它們和長江沒什麼關係。如浙江,因其境內有錢塘江,河水蜿蜒曲折,故名浙江。並且遼寧因為有了省內的遼河,寧也就意味著意味著遼河的寧靜。湖北湖南的意思更簡單,湖南的上邊是洞庭湖,湖北的下邊也是洞庭湖。
  • 廣東和廣西的「廣」字代表什麼意思,到底指的是什麼地方呢?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在大街上見到長得一模一樣的雙胞胎,可能雙胞胎的家人能夠依靠外貌區別他們,那一些並不是天天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的人,要靠什麼區分他們呢?這肯定就是名字了,雖然雙胞胎的外貌可能一樣,但名字是不一樣的。
  • 明朝江西人大量「出逃」,「定居」湖廣,江西人民為何PICK湖廣?
    在元末明初的江西,發生了一次規模巨大的移民大潮,也就是民間廣為人知的「江西填湖廣」, 湖廣是在僅靠江西的一個大省,是如今的湖南湖北地區。江西人民為什麼會選擇湖廣?二、為什麼選擇湖廣?江西填湖廣,是指明初時期一次巨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活動,指的是江西地區人民大規模前往湖廣地區即湖南、湖北,其規模之巨大,是歷史上實屬罕見。其實在唐朝就有遷移,結束在清朝中期。但是在明朝初期這次規模巨大,影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