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的「湖」字,是指現在的兩湖,「廣」字指的又是哪兒呢?湖南和湖北原本是一個省,後來為何被拆分了?
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民間就有「湖南熟,天下足」的說法。據《古謠諺·湖廣諺》載:「諺曰『湖廣熟,天下足』,言土地廣沃,而長江轉輸便易,非他省比。」這裡的「湖廣」,一般都被理解為是湖南與湖南,因為,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湖南湖北同屬一省,那就是史料中常常被提及的「湖廣省」。「湖南熟,天下足」的意思,是說湖南、湖北兩省盛產稻米,兩湖豐收,則天下糧足。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湖廣省」是個曾經存在了三百多年的行政區,如果從元至正十一(1274年)置荊湖等路行中書省算起,到康熙三年(1664年)被拆分為止,「湖廣省」前後存世390年。
「湖廣省」作為省級行政區,其地名中所含的「湖」字,指的是現今的湖南與湖北,那麼,「湖廣省」中的「廣」字指的是哪?「湖廣省」全盛時期的地域有多廣?最後因何又被拆分了呢?要
想弄明白這些問題,我們先搞清楚作為行政區域的「省」的歷史與含義。
1/「省」的前世今生
按照被史學界所普遍認同的觀點,現代意義上的「省」,是脫胎於元朝的「行中書省」,民間簡稱「行省」或「省」。行中書省是元朝開始實施的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一級行政區。元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因幅員遼闊,除腹裡地區直隸於中書省、吐蕃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行中書省」為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在當時主要作為軍事管理,掌管所轄省內的錢糧、兵甲、屯種、漕運及其他軍政事務。元人稱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份天下之治。」
其實,行省制度並非元人首創,而是起源於魏晉的行臺。北朝、隋和唐初,都曾置行臺(或稱行臺尚書省)於外州以行使尚書省職權,亦設尚書令、僕射、尚書、丞、郎等官,但不必皆備。如任職者權大位高,則稱大行臺。多是因軍事需要而設的臨時機構,唐太宗以後取消這種建置。
金初,曾置行臺尚書省於汴京,以治河南地,後罷。金章宗時,遣尚書省宰臣出徵、戍邊或處理地方重大事務,許便宜行事,稱行省於某處。金末,為抵禦蒙古和鎮壓內亂,常命宰臣出鎮諸路,或以宰相職銜授予地方長官,皆稱行省。同時,蒙古所佔金地,多委付歸降的金朝官吏或地方軍閥管轄,並仿照金朝官稱隨宜命職,其轄土大者,也授為行省,與金朝的行省不同,其長官都不帶宰相職銜。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遵用漢法,立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等宰執官。其後,相繼於各大地區建立十個行中書省。元代設立的十個行中書省(後文簡稱為行省)分別為:陝西行省、甘肅行省、遼陽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四川行省、雲南行省、江淅行省、江西行省、岒北行省以及湖廣行省。
2/湖廣的「廣」字所指何處?
湖廣行中書省為元朝的十個行中書省之一,湖廣行省的前身為荊湖等路行中書省,設置於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因擬取鄂州而別稱鄂州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並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治所長沙。至元十八年(1281年),遷省治到鄂州(今武漢武昌),始稱湖廣行省。
湖廣之「湖」大家都明白是地處洞庭湖兩岸的湖南與湖北。湖南、湖北之名始於北宋,北宋初年改唐「道」為「路」,最初將全國分為十五路(一級行政區,相當於現在的省),荊湖北路、荊湖南路均位列其中,此兩路又簡稱湖北路、湖南路,所轄地域大致可與今湖北、湖南兩省等同,此也是湖北、湖南作為政區名之始。荊湖北路路治為江陵府(今荊州市),荊湖南路路治為潭州(今長沙市)。
那麼,其中的「廣」字,又指何地呢?原來,元代的湖廣行省,其管轄範圍遠不止兩湖地區。因其管轄範圍為宋之荊湖北路、荊湖南路、廣南西路等地,因而得名「湖廣行省」。
廣南西路是哪?宋至道三年(997)定天下為15路,廣南西路為其中一路,治所在桂州,其轄區包括今日廣西全境、雷州半島以及海南島等地。「廣西」之稱由此而來。南宋紹興三年(1133),升桂州為靜江府。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廣南西路併入湖廣行省。
3/越混越窄的湖廣省
湖廣行省面積廣大,轄今湖南、廣西、海南及湖北、廣東及貴州等省部分地區。元朝行省的劃分改變了我國歷代「山川形便」的劃分原則,改以「犬牙交錯」「以北制南」,仔細看元朝湖廣行省地圖,可以發現今湖北僅有一小部分隸屬於湖廣,這即符合「犬牙交錯」的原則,又方便「以北制南」。
朱元璋明朝建立後,又對全國的政區進行了重新規劃,因而,對元朝的原湖廣行省也進行了重新將原河南江北行省桐柏山、大別山以南部分劃入湖廣行省,同時將湖廣行省的兩广部分析出設廣西行省,海南島及欽州、廉州部分劃歸廣東行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湖廣行省改稱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此時儘管兩广部分已經析出,但仍沿用元朝時期「湖廣」之名,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為武昌府。
明初湖廣除了兩广部分析出外,原屬於湖廣行省的貴州部分也有一部分劃入四川,明成化年間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成立,由四川、湖廣、雲南三個承宣布政司各一部組成,但大部元朝時期屬湖廣行省。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設立後,湖廣省境基本穩定,大致與今湖南、湖北兩省地域等同。
4/康熙拆分湖廣省
清朝建立後,又改承宣布政司為行省。康熙初期,清朝才基本佔領天下。順治年間,雖然入關北京,但更多時間,基本耗費在戰爭,以及定立朝廷禮儀制度上。另外,為了便於統治,地廣民富之地,就不得不面臨被拆分的命運了。由於戰爭持續,天下未寫,所以,清朝直到乾隆時期,才把地方行省,以及地方總督、巡撫的職權大致調整完畢。
其實,當時遭到拆分的,並不是只有湖廣省。清朝初年的江南省,也被拆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因為江南省管轄內,擁有江南地區的富庶和人才。湖廣行省由於長期活躍著一支抗清武裝,所以,對於湖廣省的改造,一直拖到康熙三年(1664年),才始進行。
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將湖廣行省大致以洞庭湖為界分為左右布政使,1667年正式定名為湖北省、湖南省,省治分別為武昌府與長沙府。
湖廣分為兩湖後,作為一個政區名不復存在,但清政府於兩湖設置的總督儘管正式官名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但仍被通稱為湖廣總督。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