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對於成立僅6年的國家級發展平臺——汕頭華僑試驗區,更是如此。
汕頭華僑試驗區自2014年成立以來,多措並舉優化人才服務環境,加大人才驛站柔性引才力度,深入實施引才聚才優惠措施,全力「築巢引鳳」,打造人才「歸谷」。
人才大廈一角。 楊立軒 攝
◎人才大廈打造人才「歸谷」
人才大廈的建設,是華僑試驗區打造人才「歸谷」,優化人才生態環境的生動實踐。2018年10月17日,華僑試驗區人才大廈正式啟用,一樓為華僑試驗區人才服務大廳、黨群服務中心、展示展覽廳和柔性引才平臺;二、三樓為創客辦公區,除辦公區外還另外配套文體生活設施;四至七層均為人才住宿區,設置60間標準房和8套專家公寓,可拎包入住,舒適便捷;人才大廈緊鄰創新創業中心和華潤商業綜合體,周邊配套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環境優美,生活便利;試驗區還在人才大廈建設「一站式」服務窗口,無縫對接市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專區建設,協助高層次人才辦理入戶、入學、出入境、就醫等服務措施,為他們提供精準、貼心的「零跑腿」「不找人」服務。
近年來,這個坐落於東海岸新城,面積約5800平方米的7層大廈,作為華僑試驗區創新創業重點平臺,發揮了「聚才」「聚項目」的作用:來自北京的國家級孵化器啟迪創業孵化器和北歐創新中心是第一批進駐華僑試驗區人才大廈的企業;國家級孵化器清華大學「啟迪之星」的入駐,成為吸引高端雙創人才的「吸鐵石」,現已成功引進孵化20多家初創企業;廣東工業大學在汕創新研發平臺「汕頭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的引進,則將大力提升華僑試驗區創新研發能力。
汕頭金中華僑試驗區學校。 楊立軒 攝
◎制度創新引才聚才留才
政府搭臺、人才與企業精準對接的形式,已逐漸成為試驗區人才對接的常態。人才大廈啟動不久,一場高水平的人才對接活動就落地此處——「能源、資源與環境專業委員會2018年年會暨人才項目(汕頭)對接洽談會」上,2位院士、47名國家級專家,組織了19個項目,專程來到華僑試驗區對接。
2019年底,首場中高端人才招聘會在汕頭華僑試驗區人才大廈舉行,近百家企業進場招賢,所提供的崗位近1000個,大部分年薪超過10萬元,最高60萬元。
今年以來,華僑試驗區更是加大人才驛站柔性引才力度,積極舉辦形式多樣的創新大賽和人才招聘培訓活動,先後承辦推城出新之「玩美之城」汕頭超級產地批發節啟動儀式、清華大學汕頭校友會「三創」大賽等活動55場次,為人才引進創造更多契機。
制度創新是引才聚才留才的關鍵。華僑試驗區深入實施《華僑試驗區新引進人才雙補貼暫行辦法》《華僑試驗區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及留學人員創業扶持資助辦法》等3項人才政策措施,兌現人才政策申報,吸引港澳臺、海外華僑華人和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新技術和創業項目落地試驗區。
今年8月,華僑試驗區發布《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創新平臺建設管理辦法》。管理辦法對創新創業平臺的建設給予「實質」支持,涉及的方面包括活動、平臺、場租、創新創業、運營等措施。不但省「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以及省「揚帆計劃」引進創新創業團隊入選人才,市「金鳳計劃」和「特支計劃」入選人才直接創辦的企業或主持的項目入駐可獲得相應資金支持,每年將對各創新創業平臺進行考核,根據不同的等次予以相應的經費補助,以此切實促進創新創業環境的優化,以及優質雙創企業和團隊的引進。
【記者】王涵琦 楊立軒
⊿編者按:
有海水處就有華僑,有華僑處就有潮人。汕頭是著名僑鄉,現有海外華僑華人500多萬,在歷史年輪的進程裡,僑資僑力無疑是這座城市騰飛的重要力量。
2014年12月8日,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下稱「華僑試驗區」)掛牌運作,汕頭深化改革開放迎來了「二次創業」。過去6年間,華僑試驗區以多項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實踐,努力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和面向全球華僑華人聚力發展的創新平臺,全力做好「僑」字文章。
恰逢華僑試驗區掛牌6周年之際,南方+汕頭華僑試驗區頻道全新上線,讓我們一起回顧歷程、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