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上午,大熊貓繁育技術委員會2018年年會在成都開幕。會議重點討論了大熊貓保護和野生放生、繁殖與繁殖、營養與行為、疾病預防與控制、社區發展、公共教育等議題,來自國內外的400多名專家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
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管理局局長的說法,到2018年11月,圈養大熊貓的數量達到了新的高度,全球達到548隻。2018年,有36隻熊貓生產,48隻小熊貓存活下來,幼熊貓的存活率達到93.75 %。
其中,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接生了31隻,1隻生活在馬來西亞的大熊貓。成都大熊貓研究基地培育了11隻存活的大熊貓,其中1隻存活在日本,3隻存活在北京動物園,基本上形成了健康、充滿活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大熊貓種群。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大熊貓繁殖的數量和質量,不僅需要在大熊貓發情階段進行工作,而且需要在早期做大量工作。目前,在大熊貓發情初期,大熊貓基地將在未來一年進行各種必要的診斷工作,從血液到生理指標,從鈣磷比等微量元素到相關營養素的吸收,等等,都需要收集數據。
報告生成後,相關團隊將進行精細調整,例如竹筍和竹筍的供應比例以及洞穴的重量,還將調整可能配對到適當動物庇護所的雌性和雄性大熊貓。通過這種方式,激素測定、行為觀察、發情表現、尿樣採集、血液結果等措施同時被採取,使得大熊貓基地的大熊貓繁育工作發生了質的變化。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根據1980年代從熊貓基地救出的六隻生病和飢餓的熊貓,到2017年,總共有180隻被接生和273隻幼崽,在沒有從野外捕獲一隻熊貓的情況下被飼養,剩下184隻,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飼養大熊貓的受保護種群。其中,近150隻是在過去10年中培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