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擴大在華業務布局

2020-11-29 中國對外貿易雜誌

本刊記者 趙愛玲

近期一系列銀行業擴大開放的政策力度加碼,讓外資銀行從中覓得更多擴大業務布局的機會。滙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首個「國際銀行業務中心」近日在上海南京西路支行正式設立,成為外資行在內地開設的第一家專注滿足個人客戶國際化銀行業務需求的網點。

滙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兼行政總裁廖宜建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正在推動金融與資本市場的加速開放,為境外投資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投資環境,不斷完善和提升資本市場的效率、穩定和透明度。這將會吸引更廣泛的全球投資者加速布局在中國市場的業務,從而推動中國與全球經濟的進一步融合。

滿足跨境金融需求

談到為什麼選擇目前的時間節點開設「國際銀行業務中心」,滙豐中國副行長兼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總監李峰表示:「近期多項金融市場開放舉措的加速落地,為外資銀行在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近年來,滙豐對零售銀行業務持續投入,已擁有內地外資行中規模最大、覆蓋最廣的服務網絡,使用我們環球銀行服務的個人客戶數量連續3年保持雙位數增長。設立『國際銀行業務中心』是滙豐在新的市場環境中加大投入零售業務、拓展網點業態的新裡程碑。」他說,未來計劃在國際化金融需求集中的區域繼續開設「國際銀行業務中心」,支持更多的內地個人客戶與世界互聯互通。

據了解,滙豐集團在中國及多個海外主要市場率先配備了使用中文提供服務的專職國際服務專員。滙豐中國通過加強境內外聯動為內地客戶不斷增長的國際化銀行業務需求提供更全面的支持,雙向布局開創內地外資行個人國際化銀行業務的新格局。目前,除在中國市場服務本地居民以外,滙豐集團在全球範圍服務的海外華人客戶已達150萬。

李峰說,在全面構建開放型經濟的進程中,國內居民個人財富快速增長,國際間的交流互動也日趨密切,推動了個人跨境金融需求的持續增長。滙豐新設立的「國際銀行業務中心」配備了具有深厚海外市場工作背景的業務團隊,他們對海外市場及客戶在海外的潛在金融需求有著深入洞察和豐富經驗,能夠為即將赴境外工作、生活或學習的客戶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支持。他說,除了全方位支持個人客戶的國際化金融需求,新網點還將引入豐富的線下定製化活動,邀請留學、職業發展、醫療、旅行和生活等領域的專家及意見領袖參與,為具有國際視野的客戶打造一站式金融生態圈,持續提升客戶體驗。

據了解,滙豐是中國市場上規模最大的國際銀行,在所有的外資金融機構當中,擁有最為全面的金融領域服務牌照。1984年,滙豐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家獲得由中國政府發出的全面銀行牌照的國際銀行;2007年,滙豐成為首批本地註冊的外資法人銀行,為本地客戶提供全面的人民幣業務。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和節奏更加積極

隨著銀行改革開放政策不斷出臺,近兩年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取得明顯進展。尤其是2019年10月15日,李克強總理籤署國務院令,公布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本次修訂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的外資銀行準入、業務範圍和監管措施等方面的對外開放政策,為進一步擴大銀行業對外開放提供更好的法治保障。

談到切身感受,廖宜建說,過去幾年,銀行業的改革開放步伐不斷提速,一系列密集的金融業開放舉措陸續落地實施,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和節奏也更加積極。2019年7月公布的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進一步放寬了外資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讓眾多外資機構能夠深度參與中國資本市場。近期,國務院發布《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提出了要全面取消在華外資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業務範圍限制,無疑將進一步豐富市場供給,增強市場活力。

廖宜建說,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的開放也在持續推進。滬倫通、滬港通、深港通的啟動,深化了境內外股票市場的互聯互通,拓寬了雙向跨境投融資渠道;國際主流指數對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程度的認可,更令這一規模和潛力巨大的資本市場在國際投資者資產配置中日益受到更多關注,並將繼續推動中國資本市場更加快速地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主流。

中國經濟增長和金融市場開放給外資銀行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廖宜建認為,中國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種種「引進來」的舉措,為國際投資者和發行人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和人民幣國際化正成為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的重要平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啟動以來,其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從貿易結算到正式「入籃」,人民幣正穩步走向一種可兌換、可自由使用的國際性貨幣。

廖宜建還談到,《外商投資法》《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多部重要法律法規已於今年1月1日起同步實施,這標誌著中國在打造法治化、國際化、市場化營商環境的道路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在一系列密集的開放舉措、新法規陸續落地實施的推動下,中國的營商環境正得到持續優化。世界銀行最近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再度提升,躍升至31位,中國已連續兩年位列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他說:「排名的提升非常能夠反映實際情況,無論是我們銀行自身還是我們的客戶,都切實感受到了近年來營商環境正變得越來越開放和寬鬆,很多業務流程的要求正不斷簡化。例如,在銀行新業務推出的流程上,過去很多是審批制,而現在很多業務陸續轉變為只要求備案,這顯著提高了運營效率,提升了客戶體驗;此外,各項法規中對企業辦理銀行業務時需要提交的證明材料也在不斷精簡,提交方式也陸續從紙質方式轉變為電子方式。這些都大大加強了企業開展業務的便利性,並進一步提升了外資企業來中國投資的積極性。」他認為,營商環境法治化的持續提升,對於來中國投資的外資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相信隨著新一輪改革政策、法律法規的落實,中國將向全球企業和投資者展現出更大魅力,並將繼續成為外商投資的熱土。

中國銀行業市場投資回報高於全球

據了解,中國市場對外資銀行仍然具有很大吸引力。在全球大型經濟體中紛紛實施QE乃至負利率的背景下,中國距離零利率乃至負利率相去甚遠,投資回報率優勢明顯。另外,雖然2017年以來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增速回落到個位數,但放眼全球,與其他市場相比,中國市場依然具有旺盛的融資需求和不斷增長的特色化金融服務需求。在當前全球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我國市場相對穩定,可以提供避險投資場所。我國銀行業市場回報率顯著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談到對2020年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展望,廖宜建稱,中國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等戰略重點的推進,將為包括滙豐在內的國際金融機構帶來更多業務機遇。通過穩定、持續地推進經濟轉型和深化金融改革,中國的決策者們致力於發展多層次的金融體系,建立更加透明的資本市場。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積極態度和實質舉措,將對拉動世界經濟增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說,相信未來通過新一輪金融變革與創新,中國將會構建一個更為高效明晰的金融制度體系,推動中國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實現更高質量和更高層次上的成功,並在全球金融市場中擔當更為重要的引領角色。他表示:「未來將進一步發揮滙豐作為領先國際銀行的優勢,通過積極參與金融市場開放、『一帶一路』倡議、大灣區建設、人民幣國際化、綠色金融等多個領域,支持中國的各項發展重點,同時在資本市場開放中發揮連接海內外參與者的橋梁作用,協助全球投資者把握中國資本市場開放機遇。」

相關焦點

  • 在華外資銀行十大發展趨勢
    2、隨著監管部門出臺針對銀行領域的10餘條開放措施,隨著這些開放措施的進一步落地,外資銀行在華經營環境進一步改善,為外資銀行在華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外資銀行在華的業務範圍會逐漸擴大,同時商業模式將更加豐富。友利銀行從業者:近年來國家在宏觀層面上對金融業的開放一直保持著積極的態度,在微觀上也不斷開放業務準入限制、消除展業限制。
  • 業務準入享「國民待遇」 已有外資行開始謀篇布局
    平安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外資銀行資產年均增速高達66%;金融危機之後,一方面受全球金融監管的加強,外資銀行在全球調整業務結構;另一方面,外資銀行的母公司受金融危機的衝擊較大,在全球採取收縮戰略,從2010-2018年資產年均增速為17%。這次進一步對外開放政策對於外資銀行進入以及擴大在華經營都帶來積極的影響。
  • 國民待遇再升級 在華外資銀行可投內銀
    眼下,待遇水平再度升級,在華外資法人銀行可依法投資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  法人即可  銀監會近日發布了《關於外資銀行開展部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外資銀行在國內的業務範圍得以進一步擴大。  《通知》稱,按照中外一致原則,在華外資法人銀行可依法投資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
  • 銀監會:在華外資法人銀行
    新華社北京3月17日電(記者 李延霞)中國銀監會17日發布通知,明確允許在華外資法人銀行依法投資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銀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2006年之前,在華外資銀行主要以分行形式經營,不具有投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主體資格。
  • 官方:在華外資銀行可與母行集團開展境內外業務協作
    官方:在華外資銀行可與母行集團開展境內外業務協作 2017-03-》,提出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依法開展國債承銷業務,不需獲得銀監會的行政許可,但應在開展業務後5日內向監管部門報告等。
  • 樣本數據分析告訴你: 在華外資銀行的分行主要分布在哪兒
    我國金融業擴大開放為外資銀行在中國業務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在華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在經營方面存在一些明顯的不同,其中一個差異就是在華外資銀行普遍不像中資銀行那樣分支行等營業網點密布全國,和中資銀行相比,在華外資銀行的營業網點可以說非常少。
  • 潘光偉:外資銀行在華發展迎來了重大歷史機遇期
    5月22日,由中國銀行業協會組織的「外資銀行『灣區行』座談會」在深圳召開。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在會上表示,在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又一次迎來了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期。黨十九大和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來,金融業擴大開放舉措密集出臺,明確了外資銀行「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管理原則,促進行業競合,為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投資和經營環境,也為外資銀行共享中國經濟發展成果帶來了新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蓄勢待發,將為外資銀行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與巨大的市場空間,前景值得期待。
  • 外資銀行加速布局粵港澳大灣區
    除了計劃拓展網點和業務範圍,有的外資銀行已把布局粵港澳大灣區定為集團層面的戰略性工程。上證報從多位外資銀行高管處獲悉,在外匯、離岸、跨境貿易等業務領域,外資銀行擁有一定的經營優勢,而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特色能放大這種優勢。具體而言,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特徵明顯,貿易金融、服務金融、資本流動、人民幣走出去和外幣跨境都很活躍,外資銀行可以在這些領域不斷深耕,進行特色化經營。
  • 摩根大通中國區CEO梁治文:外資銀行在華發展空間非常大將加大在...
    梁治文:作為一個在華已有近百年歷史的國際金融機構,摩根大通有幸見證並參與了中國經濟及市場的發展,始終堅持用一流的方式和全球最高的標準為來華開展業務的全球企業提供支持,幫助中國企業在海外做大做強。從地域覆蓋上看,過去20餘年, 我們不斷拓展業務,布局中國。
  • 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促進外資銀行更好發展_法規解讀_海南省人民...
    2019年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公布《關於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有關舉措》,推出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進一步擴大了外資金融機構股權投資的範圍。為落實開放舉措,此次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以下簡稱《外資銀行條例》),進一步取消了外國銀行來華設立外資法人銀行的100億美元總資產要求;取消外國銀行來華設立分行的200億美元總資產要求。
  • 專欄|外資銀行為什麼「越小越不行」?
    「數據顯示,外資銀行在華業務規模較小,盈利能力也相對較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外資銀行「越小越不行」的現象?可見,外資銀行在華業務規模相對較小,但這並不是小而美(small and beautiful),而是越小越不行(small and incapable)。這就回到了本專欄之前提出的問題:外資機構在華面臨的挑戰,是不公平,還是水土不服?
  • 新常態下,外資行在華發展之路要怎麼走? ——對話南洋商業銀行...
    「這一系列措施均體現了中國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也充分展現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以及向經濟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決心。」程澤宇表示。2018年以來,中國在擴大金融業開放上集中出臺了40多條舉措,無論是開放的速度,還是開放的覆蓋面都是史無前例的,這讓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迎來全新的機遇,包括設立分行、業務拓展等方面的限制得到進一步的放寬。
  • 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 滬成外資銀行在華總部聚集地
    中國銀監會10日表示,11日將首批受理8家外資銀行的轉制申請。這一天,外資銀行整整等了5年,轉制為法人銀行,它們將被允許經營全面的外匯和人民幣業務。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天,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同樣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8家首批提出申請的外資銀行,無一例外地將法人銀行「落子」上海。這預示著,在新一輪的開放中,上海將成為外資銀行在華總部的集聚中心。
  • 外資銀行如何才能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從當前看,至少應解決五個關鍵問題:首先,轉變國內民眾及監管機構對外資銀行的監管理念,消除對外資銀行的心裡設防,使外資銀行在華發展衝破種種無形的心裡障礙。其次,消除各種政策性、體制性壁壘,為外資銀行在華經營發展營造公平環境,給予相同的「國民待遇」,使外資銀行在華發展消除心裡顧慮。目前監管機構在對外資銀行監管的制度安排上嚴於國內銀行機構,比如持股比例限制和業務限制,使國內外銀行機構處於不平等競爭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外資銀行的發展。
  • 新常態下,外資行在華發展之路要怎麼走?——對話南洋商業銀行(中國...
    2018年以來,中國在擴大金融業開放上集中出臺了40多條舉措,無論是開放的速度,還是開放的覆蓋面都是史無前例的,這讓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迎來全新的機遇,包括設立分行、業務拓展等方面的限制得到進一步的放寬。
  • 入華四十年,為什麼說外資銀行保守?丨外資銀行系列研究
    外資銀行的發展現狀並不能夠完全說明中國對外開放進行到了何種程度,但是根據外資銀行的經營數據,卻真實的反映了外資銀行的經營仍有很大優化空間。相比幾類在華外商銀行的形態,外商獨資銀行相對業務最廣、經營時間較長,因此億歐智庫對42家外商獨資銀行財報進行全分析,認為目前,外資銀行在以下7個經營指標仍處於劣勢,與中資銀行相比,擁有較大進步空間。
  • 外資銀行在中國:探索中加速
    探索中發展早在19世紀後半期,滙豐銀行、渣打銀行和花旗銀行的前身就已進駐中國,在華拓展業務。在經歷新中國成立初期短暫的停滯後,1978年確立的改革開放政策使外資銀行迎來發展新篇章。為了繼續發揮外資銀行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中央政府進一步開放外資銀行的準入限制,促進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發展,放寬對外資銀行的地域限制;同時,為解決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的資金來源問題,允許其進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從事人民幣同業拆借和現券交易。隨著銀行業務的進一步開放,能否正確解讀快速變革中的中國市場,成為外資銀行有效拓展業務並站穩腳跟的關鍵。
  • 市民到外資銀行存錢尚需時日
    外資銀行省內加快布點我省目前有渣打銀行南京分行、滙豐銀行蘇州分行、恒生銀行南京分行、日本瑞穗實業銀行無錫分行等8家外資銀行,還有華一銀行蘇州代表處、名古屋銀行南通代表處等外資金融機構代表處8家。此外,東亞銀行和韓國友利銀行還分別申請設立南京分行和蘇州分行。江蘇銀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外資銀行的業務範圍有擴大趨勢。
  • 銀監會:在華外資銀行基本面健康
    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記者劉詩平、白潔純)中國銀監會新聞發言人26日通報當前在華外資銀行經營情況時表示,在華外資銀行基本面健康,各項指標均高於監管要求,不良貸款率為0.52%,撥備覆蓋率為207.47%,資本充足率為16.9%。
  • 大灣區為外資銀行帶來發展新機遇
    外資銀行也瞄準了大灣區建設將帶來的發展新機遇。此前,多家外資銀行高管透露,所屬機構將利用在跨境業務等方面的優勢和特色,積極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之中。除了計劃拓展網點和業務範圍,有的外資銀行已把布局大灣區定為集團層面的戰略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