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兒時的舊物 ,就好像被帶上了一架時光機,在時光隧道裡呼嘯著來到記憶中的弄堂。 左邊 一群扎著辮子的丫 頭們 在跳著皮筋,嘴裡還嚷嚷著最新潮的「童謠」,前頭一撥兒娃子趴在地上撥弄著手上「稀罕 」的玻璃珠子,好像 每一粒兒都是一份榮譽的象徵。那一件件的舊物組成了我們的童年,看到它們就勾起了回憶。
那些被時光撫摸過的小物件們,仿佛擁有魔力一般,只要和它對上眼,保準能給你帶來點意想不到的驚喜。翻開 《一器一物:遇見舊時光》 ,好像掉進回憶的漩渦,看作者為你解讀每一樣器物背後專屬於它的故事。
寄居在時光的縫隙裡
本文原載自《半島都市報》
文 | 呂峰時光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存在,經過它掌心的東西,有的會石沉大海,有的卻因為淘洗而煥發出更加耀眼的魅力,像星星一樣在夜空中熠熠閃光。 那些經受時光之河洗禮而倖存的老物件美麗又放達,能帶給我無數的啟示,勾起我對泛黃的舊時歲月的回憶和懷念。
器物作為一種物品的存在是沒有生命的,是冰涼呆板、無知無覺的。 可是一旦它與人有了親密接觸,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便被賦予了生命與情感。 它也漸漸成了我們的熟人、朋友,甚至家庭成員,和我們一起凝視這個世界、應對這個世界,也目睹著我們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
生活中,我喜歡去尋覓那些逐漸老去或即將消逝的老物件,且竭盡全力地保存,讓它們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為此,我的房間裡堆滿了這樣、那樣的老物件,朋友見了戲稱為「雜貨鋪子」。 我依然樂此不疲,因為我收集、儲藏的不僅僅是物品,還是一種記憶,一種情感。 因與這些物件接近的緣故,我的內心變得更加廣闊寧靜。 面對它們,仿佛走進天荒地老的歲月,走進歷史的拐彎處,左顧右盼卻很難分辨其源頭,在心裡萌生出一種神秘感。
那些與我結緣的老物件,幾乎都有一段來由,都有一段過往,都有一段故事,它們蘊藏了無數的情感和記憶。 於我而言,老物件裡有濃濃的親情,奶奶常用的湯婆子、月餅模子,伴著爺爺度過春秋寒暑的紫砂壺,父親親手綁紮的竹風箏,母親的擀麵杖和鹹菜壇……每次注視、把玩它們,我都會怦然心動,它們像一個熟悉的聲音、一張親切的面容,讓我回想起很多久違了的場景、氛圍、情感。
老物件裡有老去的故園,有逝去的時光。 老院子、青瓦房、木窗欞,都是凝聚了諸多情感的所在。 它們不僅是故園的留存,也傳達了家的概念。 然而,城市化的步伐用不可阻擋的氣勢吞噬了帶著厚重泥土味的院落,也吞噬了那些寫滿了故事的瓦、老門環等。 如今,它們只能默默存在於我都市中的房子一隅,連同曾經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磨刀石、石拐磨、雞毛撣子等,一起見證著那段逝去的光陰。
童年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無限美好的,更多的時候是體現在玩樂上。 在那些老物件當中,還有陪伴我度過了兒時時光的年畫、小人書、蛐蛐罐、煙標等。 每每看到它們,我的每根神經都會奔向那遙遠的童年、最美的童年時光。 它們也讓我深深懂得了歲月是一種溫存,會在你我的心中永駐。
此外,亦有些經過前人之手傳遞到我手中的老物件。 歲月走遠了,活生生的人老去了,這些金的、銅的、玉的、瓷的物件卻延續了當初創始者的生命,帶著古舊的氣息來到我的身邊。 一方硯臺,一枚閒章,一盞茶託,一隻花瓶,一張古琴,一把團扇……有時我會想,它們從何處來?它們經歷了怎麼樣的故事?它們於寧靜中透出閒適,於閒適中閃著智慧。 因為它們,我變得更加淡定,活得更加自主隨意。
鬥轉星移、時光流逝,因為那些老物件,流瀉月光的天窗依舊清澈明亮,牆上的掛鍾依舊叮噹作響。 擺弄那些老物件,像寄居在時光的縫隙裡,會回到自我、回到從前,讓生活和心情都得到滋潤。 《一器一物:遇見舊時光》是一本記錄生命中遇到的老物件的書,我希冀通過它和大家一起去感受經受了時光之河洗禮的老物件,放慢生活的腳步,找到一種最樸素、最純粹的幸福。
《一器一物:遇見舊時光》
著者:呂峰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一本關於老物件的文化散文集。器物與人接觸、發生關聯後便獲得了生命和滋養,而老物件更是承載著感情、記憶甚至歷史和人文。本書描摹了舊日裡的用具、書房裡的文玩、閨閣中的飾物以及年少時的玩物等各種留有歲月痕跡的老物件,講述它們與作者相遇的緣分,它們背後的歷史文化,以及與之有關的人和事。
這本書可以讓讀者在忙於瑣碎事務的喘息片刻,與作者一起去感受經歷了時光之河洗禮的老物件,回憶起那些逝去的生活場景、塵封的陳年往事,放慢生活的腳步,找到一種最樸素、最純粹的幸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