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陸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之一,廈門可謂是「因臺而設」,一直扮演著兩岸交流的橋梁與平臺的角色。作為大陸距離臺灣最近的城市,廈門在發展與臺灣開展各項合作與交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2009年國務院出臺《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被賦予先行先試的政策,廈門在對臺交流合作中再次面臨重要的歷史機遇。從設立特區至今,一波波臺商在此投資興業,現如今有近10萬臺胞在廈門創業、生活,而在廈的臺企數量也超過三千家。
與臺灣一水之隔,在廈門生活的便利、語言的相通,民俗風情的相近,讓生活在廈門的臺商臺胞們覺得愜意與溫馨。八九年來大陸投資木材生意,而後轉戰佛事市場的廈門永芳名香老闆謝德聰已經將家安在廈門。從事十年的佛事生意,他坦言,誠心誠意做事是一種修形,而廈門人的虔誠讓他生產的香得以走進千家萬戶,由此也感知了廈門這座城市的包容與友善。
謝德聰:廈門人很虔誠,廈門人很喜歡用好的東西,廈門人喜歡追求名牌,做到最頂級的,他們都很喜歡,廈門開名車,滿街是。廈門不排外,接受外來文化,不象廣州上海很排外,比較適合居住的城市,它的文化與臺灣的融合度,很容易接觸啦,臺灣跟廈門是一家,沒有感覺,電視有時候都看臺灣電視。在廈門生活跟臺灣沒有兩樣。
包容、友善,讓很多生活在廈門的臺灣人倍感親切與溫馨。有著四十歷史的臺企法藍瓷最早是以代工代勞起家,由於營銷策略的轉變,法蘭瓷公司1989年轉戰廈門發展,成為最早進駐廈門的臺企之一。從開設代工廠到營銷網點的激增,法蘭瓷一步步走來,在大陸已經開設了六十二個營銷點,而如今她們正朝著八十的目標在努力……
現任法蘭瓷公司大中華區執行長陳麗紅女士2002年來廈工作,背井離鄉的孤寂與落寞漸漸被廈門的親切與溫馨所融化,反倒樂於廈門的生活,她笑稱,現在回臺灣大家卻都叫她「大陸妹」。
陳麗紅:我現在回臺灣大家都叫我大陸妹了。我籤證,可是被打回來。對不起,你必須要在住滿三個月的城市進行籤證。
從臺灣人到大陸妹到廈門人,陳麗紅融入廈門,也融入與公司員工的相處。在法蘭瓷,和睦、和諧的氛圍讓員工不分彼此,那種親如一家人的感覺,也讓陳麗紅等臺籍員工忘記了到底是臺灣人還是廈門人?
陳麗紅:我已經融入到這裡的生活了。我覺得我是大陸人也是臺灣人。我相信我們員工和我一樣,沒有這種概念的區別。大家都當彼此當成一家人,在OFFICE,我們大家都坐在一塊,你直眼望過去,也分不出誰是臺灣、誰是大陸,這是互相融合,不是跟臺灣人學,其實臺灣人也在跟大陸人學。融合是很重要的。
作為臺商投資祖國大陸最早且最密集的廈門,現在已有3350多家臺企落戶廈門,而臺商投資的觸角幾乎涉獵生活的方方面面,從IT產業、光電產業、石化產業到傳統的製鞋業、制包業以及餐飲、娛樂等等,在此過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廈門臺商協會會長曾欽照先生說:
曾欽照:我認為廈門臺商的發展是比較健康的,去年金融海嘯我們廈門也受到影響,但總體上影響不大。全廈門三千多家臺企結束營業只有2家。廈門這裡的臺商有兩個特色,一是自己批地自己蓋廠房,二是自己獨資。因為這樣的經營模式在抗擊金融海嘯上的能力相對強一些。
1992年臺商協會成立時,會員只有一百家左右。經過幾年的發展,臺商會員的數量不斷在增加,僅去年一年,加入廈門臺協的企業會員就達到九百家之多。尤其近年來,以友達光電、中華映管、明達光電為龍頭的一大批臺灣知名高科技企業紛紛落戶廈門,如今,臺灣百大企業中已有近20家在廈投資。在臺商眼中,廈門是他們投資大陸的首選地。為什麼說是首選地呢,廈門臺商的大家長,廈門臺商協會會長曾欽照的生活經驗似乎具有代表性。
曾欽照:廈門是個很適合人居的城市,他的城市規模不大,在這裡生活很方便,而且有山有海,這個可能跟其它城市不一樣。你說上海,上海太大,我常說住上海不如住臺北,反倒覺得臺北的城市文化氣息、生活方便度比上海來得好。其實城市未必大就好,我反倒覺得廈門城市小而美,象我們臺協的地點到廈門任何一個地方二十分鐘準能到,很方便。廈門本身是個海港城市,臺灣同胞比較習慣這樣的地方,臺灣同胞幾天沒看到海就覺得不習慣,所以這裡天天可以看海,就沒離得很遠的感覺。看到覺得心裡覺得城市。因為廈門的地理位置,象夏天有海風對流,這裡不會感覺很熱,最起碼,我覺得臺灣同胞會很適合這邊。內陸或北方,空氣太乾燥,臺胞到中西部去三天,就會受不了,太幹了。而且我們臺灣人每天都有洗澡、衝涼的習慣,我覺得廈門這個比較合適。
顯然,從曾欽照會長的一套理論經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已被廈門這座城市所的溫馨舒適所折服。
生活的便利、語言的相通,讓不少背井離鄉的臺灣人雖身處廈門,卻沒有顧慮與不安,反倒覺得親切而熟悉。這些頗富感性的因素,讓許多臺胞對廈門一見鍾情,把自己的事業寄托在了這座與臺灣一水之隔的美麗島嶼上。
1991年因為偶然的機緣曾欽照選擇在廈門發展。回想當初的選擇,曾欽照說他走遍東南亞和大陸數十座城市都不曾動心過,唯獨到了廈門,看到與對岸僅一水這隔,優越的地理位置,讓他義無反顧地選擇這裡。而今廈門在對臺交流中突顯的優勢,讓同等其它城市都無法企及,這也讓與曾欽照有同樣眼光的臺商們正一點點地樂享優勢帶給他們實在的收穫。
從投石問路到增資擴產,伴隨著廈門城市發展,臺商在廈門安家落戶。看好大陸寬廣的市場,臺商漸漸西移。廈門永芳名香老闆謝德聰說:
謝德聰:大陸真正富裕的人太多,在大陸人做生意比較臺灣好做很多。大陸富裕起來了,你說2000萬怎麼與15億比,沒辦法比的。講句良心話,有眼光的人,他不會局限於一個臺灣島,大陸的生意要做,是有做不完的生意。
從規模小、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到臺企在廈門遍地開花,臺商見證廈門這座城市的成長與飛躍。在陳麗紅執行長的印象中,與法蘭瓷剛進駐廈門時的荒涼落後相比,現在廈門更顯繁榮,民眾的文明素質提升之很快甚至超乎大陸其它城市。法蘭瓷公司大中華區執行長陳麗紅女士說:
陳麗紅:剛開始過來生活還不是很習慣,主要是廈門進步很快。開始來覺得這裡的人還不是很文明。這幾年,我覺得廈門市政府的魄力很強,媒體效力很強,每天都在講文明城市,其實它的進步是非常迅速,可以說比別的城市都要快。廈門人越來越有禮貌。有一在在車上聽到節目,很多媒體去看交通狀況,看到車子都讓路人先過斑馬線。從我剛來時每個人都的搶到現在大家都非常文明,而且都非常禮讓,大家都很有愛心…每次客人老外到廈門來,這些老外也都跑遍中國大陸的很多城市,他們覺得廈門很文明,不會聽到很嘈雜的聲音,而且這裡的車子是不能嗚喇叭的,他們覺得廈門的文明應該是排在中國的前幾名。……這些年廈門對臺政策的變化也是深有體會,剛來覺得我到了一個很陌生的地方,記得過海關的時候,我都很害怕。這幾年的演變,讓我們臺商就象回到家。現在臺胞證拿出來過海關,前後只要二十秒鐘左右就可以過關。政策上政府給予臺商很大的優惠。我覺得臺商在廈門或者在大陸其它城市都很感受到政府給予的關愛和幫助。
在採訪過程中,文清深深覺得,廈門的發展變化是兩岸交流合作的一個縮影,廈門被許多臺商稱之為「臺味」十足的城市,這難道不就是兩岸大合作、大交融、大發展的一個鮮活見證嗎?(陳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