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張家油條2019.02.18 大方無隅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往往對油炸食品心有忌憚。說歸這麼說,可很少有人敵得過油條、餡餅之類的誘惑,特別是在北方。而在濟南,一解口腹之慾的早餐除了油條,還會有雞蛋包和甜沫兒。濟南坊間流傳著一家張家油條,被稱為濟南「最好吃的油條「。在網上搜一下「濟南最好吃的早餐店「,幾乎所有回答的頭一份都是張家油條。
張家油條原來在按察司街邊的一個小院子裡,也沒有正式的招牌,前幾年來的時候,只有一塊寫著「張家油條,正在營業」的小木板立在院子門人行道上。
那時候的小院子很簡陋,甚至有幾分凌亂,而這恰恰是柴米油鹽的日常。城市中最先醒來的人當中,一定包括這些勤勤懇懇的早餐店中的主人。那些升騰的熱氣,能看到一個城市的縮影,更能感受一個城市的溫度。濟南人一天的生活常常就從這一碗甜沫,幾根油條的溫暖中開始了。
我在排隊時很享受看老師傅炸油條的過程,先把面擀成大的長條,然後有節奏地切成小窄條,兩個窄條兒疊在一起,一抻一拽,隨即下鍋,一整套動作嫻熟自然。油條便在油鍋裡慢慢變長變大,變成金黃色的誘人模樣!
油條出鍋,好多人還沒走出院子,就忍不住拿出一根咬下去,我也饞的試過,外皮是脆脆的香,裡面是松松的軟。吃貨們把張家油條稱為「濟南最好吃的油條」是有緣由的,和大酒店裡金黃蓬鬆的大油條相比,這油條確實「有點兒醜」,不僅個頭兒小,色澤也不怎麼鮮亮,但他們堅持只用原材料炸油條,不加明礬也不加泡打粉,炸油條的油也經常更換,醜是醜了點兒,卻是最放心最安全的老口味。油條再好吃也不會驚豔到味蕾,它很平實,就像是老母親做的飯,不見得精緻,可吃起來踏踏實實的,那是家的味道。
早春時節,我又來到濟南,雖說酒店的自助早餐很豐盛,我還是想去看看那家小店,我知道,自己又饞那種老感覺了,於是一大早我便騎著共享單車去尋味。
按察司街上的小院已經拆了,張家油條搬到了原址北邊明湖小學衝著的巷子裡面了。
師傅們還是一樣的忙碌,空氣中瀰漫著想念的味道,濟南就在這樣的細節裡鮮活起來。
雞蛋包要先炸麵皮,這個過程和炸面魚是一樣的,變色後撈出來,在麵皮上摳個豁口打入雞蛋,再次下鍋把雞蛋炸熟。關鍵是掌鍋的師傅可以一隻手完成這些動作,這才是真正的低調而有內涵。
雞蛋包看上去並不好看,但真的好吃,炸的很脆。一口就可以咬到蛋溏心的蛋黃,軟糯糯的,很鮮美。也有人不喜歡吃溏心蛋,只需說一聲,師傅會幫你炸的火大一點。
來這兒買早點的,很多都是老街坊,食客和店家熟絡地打著招呼, 完全是家人一般的感覺。這次我在排隊的時候便遇到一位大媽來買早點,她買雞蛋包的時候自己從家裡帶來了雞蛋,這樣就可以只交一點加工的錢了。所謂的便民就是體現在這樣細微的溫度裡。
濟南人的早餐也總少不了那一碗甜沫,這可是濟南的傳統。冬天清冷的早晨喝上一碗冒著熱氣的甜沫,那種暖和和的感覺會喚起身心的極大滿足。甜沫是鹹的,可它偏偏叫「甜」沫,當一口鹹淡正好的甜沫滑過喉嚨的時候,花生的味道,軟而不糜的豆腐皮兒和粉條,滑溜溜的菠菜都那麼走心可口,再加上油條的香和雞蛋包的脆,怎麼能不令人垂涎?關於甜沫的名稱由來,最能自圓其說的一種說法是「添末兒」。粥做好了,再添上點粉條、蔬菜、花生之類的「末兒」。味道好,「添末兒」就傳開了。後來人們以訛傳訛,便成了今天的「甜沫兒」。
我翻出了張家油條小院拆除前的老照片,很懷念早晨天剛剛亮的時候,小院裡那一盞暖色的燈,一種老感覺,不溫不火,是最舒心的味道。
我很慶幸按察司街的老院子拆了以後還能找到張家油條,這不僅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堅守,這是對傳統情懷的守望,也是對城市溫度的渴求。不希望哪一天這個藏著最深的濟南味道的路邊店會關門,希望老濟南的味道,永遠在巷子裡飄揚。我們在飛快的節奏中能來坐坐。一碗甜沫,一根油條,一個雞蛋包,一種「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老城味道!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