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我說的,正月初一叫「元旦」!怎麼,難道我說的不算?(設計臺詞)
歷史上,我們現在說的正月裡的這個春節,其實叫「元旦」。
你沒看錯,不過歷史上「元旦」究竟是哪天也變化過多次。
據新華社報導,夏元旦為正月初一;殷商定在十二月初一;周代提前至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再提前至十月初一為元旦,直至西漢初期。到漢武帝時頒行《太初曆》,才恢復夏代的以正月初一為元旦。
漢武帝說話比較有分量,老百姓過著過著也過習慣了,於是,老百姓過新年,過的其實就是「元旦節」。
《帝京歲時紀勝》裡就有這樣的文字:元旦·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
豐子愷筆下的年節
那麼,什麼時候元旦變成公曆1月1日的?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發布《臨時大總統宣言書》,籤署時間寫成「元旦」,據說這是第一個正式文告採用公曆,而元旦也從正月初一變成了公曆的1月1日。
不久,袁世凱上臺,手下呈上了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假一日。」
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從1914年開始實行。
就這樣,春節和元旦被重新定義了。
其實,也有學者指出「春節」早已有之,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在《後漢書·楊震傳》中有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到南北朝時,「春節」則泛指整個春季。
說到春節元旦,中間還有個插曲,就是曾經的「禁過春節」——
據報導,1928年底,為了強力推行新曆,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辦法,比如,孫主席(國民政府江蘇省主席孫良誠)通令所屬各機關,禁止商民過舊曆年,自三日起禁屠,元旦勒令各商開門,照常營業,並指派密探,凡有見面賀喜者,罰洋五元。
不得不說,這膽子真的不小,禁止過春節,道喜賀歲還罰款!?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儘管農曆當時被稱為「廢歷」,但是在民間卻照用不誤,況且老百姓過慣了春節,這種逼著過節或者不讓過節的事情也只好作罷。
不過,也有研究者考證,這種不讓賀喜不讓貼春聯的所謂「禁令」實在不得人心,操作的時候都刊發於舊曆大年初一的報紙上,老百姓年都過去了,就當看個笑話吧。
來源:綜合自新華社、人民日報、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