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精神泰北綻放
清華新聞網9月5日電(研通社記者 韓曉萌 孟祥夫)8月31日,清華大學研究生志願者團隊完成了近一個月的泰國北部華人村支教以及文化交流活動後,從清邁順利返京。8名志願者 「行勝於言」的清華精神譜寫了別樣的支教故事。
「八仙」過海,開啟華文教育「興趣課堂」
志願者們通過細緻的調研發現,泰北大谷地華文學校的學生在基礎課學習之外,對於中國文化和地理知識了解甚少,而且缺乏美術、音樂及體育等課程。志願者們結合自己的專業背景和興趣特長,精心備課,協助教聯高級中學搭建了豐富的「興趣課程」。
孟祥夫同學開設了《中國民俗文化介紹》以及《中國古典戲劇介紹》的課程,以輕鬆活潑的方式講述中國各地民俗以及中國古代經典戲劇。何映霏和韓曉萌,則從中國的山川河流入手,開設了《中國河山,快樂知道》的課程。劉子玉同學從自身國畫專業出發,講述了《從中國畫到中國藝術》,同時在教課之餘為當地老師學生作畫。許珂同學則發揮自己二胡演奏的文藝特長,開設了《中國民樂演奏與欣賞》課,同時為教聯高級中學的文藝骨幹編排中華藝術節的秧歌舞節目。團隊中唯一的留學生——來自馬來西亞的林偉翔同學,根據自己申請清華大學和在清華七年求學的經歷,為當地學生介紹《中國高等教育的現狀和申請中國一流大學的方法》,激勵他們來中國求學深造。這些課程,有效提升了華人村學生們學習中文的興趣和熱情,也完善了學校的教學體系,深受全校師生的喜歡和讚譽。
「極客」給力,華校網絡實現互聯互通
由於教聯高級中學經濟條件的限制,學校的計算機教室一直無法實現電腦互聯,教學面臨很大困難。清華學子主動募集資金為學校採購了計算機互聯設備,計算機系的戴惠辰和法學院的林偉翔發揮專業優勢,克服很多困難終於解決了學校在機房網絡建設方面的技術難題,第一次在泰北華人村實現了計算機教學的互聯互通,使學校具備了承辦漢語水平考試(HSK)的硬體條件,為提高華人村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創造了基礎。
校務對接,學校管理增添活力
在教授課程以外,每位志願者還與當地華文學校的一名班主任老師對接,開展了細緻的班務對接工作。申大偉與教聯高級中學的法人王明明老師對接,協助校方進行學校logo的設計和宣傳素材的整理;此外,他還承擔了「中華文化節」宣傳板的背景設計等相關工作。孟祥夫結合自己在學生社團的工作經驗,與當地華人學生分享了學生社團建設的精彩案例。韓曉萌和何映霏同學設置了妙趣橫生的班級團隊訓練活動,在遊戲中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此外,隨著中秋節的臨近,學校正在為中秋晚會和中華文化節緊鑼密鼓地準備,團隊志願者在與泰方教師溝通後加入兩大晚會的籌備工作中,為活動設計和增添了更加純正地道的「中國味」。
青年使者,中泰交流潤物無聲
活動期間,志願者團隊受邀參加「中泰一家親,清華學子牽手清邁皇太子中學」的文化交流活動。具有100多年歷史的皇太子中學是清邁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名校,皇太子中學副校長Pangpeng表示,「中泰友誼源遠流長,清華師生的到來,既是兩校師生友誼的開始,也是中泰一家親的體現」。志願者們介紹了清華大學的概況和校園風光,並帶來了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與泰國青年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受到泰國師生的歡迎,泰國新聞媒體也進行了相關報導。
行勝於言 清華學子獲讚譽
在離開泰國前的工作總結及歡送會上,隊長孟祥夫代表團隊匯報了支教工作情況以及取得的成果。本次赴泰志願活動的指導老師邢東明在講話時表示,「同學們秉承行勝於言的清華精神,完成了各方確定的工作計劃,踏實、用心地為華人學子做了實事。」
「清華大學研究生志願者為我們華人村的華文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他們三周的志願工作充分體現了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泰北教聯高級中學校長王相賢在致辭中說。同時,他認為,清華學子的此次志願服務,體現了華人血濃於水的親情,也體現了「中泰一家親」的偉大友情。
中國駐清邁總領事巢小良不僅到機場迎接同學們,而且在活動中還親自到泰北華校給同學們指導、鼓勵。他表示,作為來自中國最高學府的優秀學子,能夠從北京「空降」到泰國大谷地華人村當志願者,這種經曆本身就非常不平凡,非常有意義。在二十天的時間裡,同學們與當地師生共同生活,融洽相處,發揮所長,努力工作,不僅給華校解決了諸多實際問題,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鍛鍊。
本次支教,系第一屆「清邁行•華人情」公益服務活動,由共青團清華大學研究生委員會、國務院僑辦昆明華文學校、北京健康長城公益基金會合作發起,得到了中國清邁總領事館、清邁皇太子中學等單位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動將有助於傳遞「奉獻、友愛、互助、合作」的志願公益精神,開拓清華志願者的國際視野,並能促進更多的泰國青年了解中國,讓中泰友誼之樹萬古長青。
供 稿:校研究生團委 學生編輯:長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