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防的核心工作是什麼?針對散租住人的問題,民防部門採取了什麼樣的措施?停車難,北京的人防工程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新華網邀請北京市民防局局長劉寶傑做客訪談間,暢談人防工程如何公益便民等話題。
精彩觀點
人防是人民防空的簡稱,是國家根據國防需要,動員和組織群眾採取防護措施,防範和減輕空襲危害。民防,簡單說就是指政府動員和組織群眾進行的防空襲和抗災救災、防範和減輕災害危害的措施和行動。
從人防角度講,目前我們所說的措施與行動,具體就是指平時規劃建設人防工程、平戰結合利用人防工程、開展群眾防空襲演習演練、疏散掩蔽演練、組織市民防空警報、建立群眾防空組織、開展宣傳教育等;戰時採取多種方式消除空襲後果。民防範圍還要更為寬泛一些,我國的民防部門承擔的任務更靠近的是人防。
簡單說,一句話概括一下就是採取綜合施策,防止反彈。具體說:一是建立巡查機制。二是對已經清理的人防工程上門加鎖。三是各區採用科技手段進行科技防範。四是我們提出了一個「雙無」的概念,就是地下空間安全隱患和地下空間散租住人這兩個方面都沒有增量,叫「雙無」。嚴格把地下空間使用許可這個關口把住,凡是申請用於住人的項目一律不審批,凡是合同到期的地下旅館、集體宿舍,合同到期後都不予延期、一律收回,實現地下空間住人工程沒有新增。我這裡講的地下空間是指兩部分,一個是普通地下室,再一個就是人防工程。
實際上,地下空間是一種寶貴資源。我們與規劃、住建、工商、消防、商委等部門建立了協作機制,正在進一步加強地下空間再利用研究,按照地下空間設計功能,明確各類地下空間公益使用方向和比例和標準,提高審批許可門檻,主要用來補充城市功能,突出公益使用、強化便民導向,積極開展人防工程公益化利用試點。比如,朝陽區,利用地下人防工程開設的「美家美庫」,就是研究利用清退的地下空間為本小區居民解決儲物難的問題。西城區金融街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也是探索利用人防工程為社區居民提供文體休閒和活動的場所。
是的,整治不是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是消除各類安全隱患,還地下空間一個安全有序環境,提升對城市和市民的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目前最大的公益便民用途是把人防工程用做地下停車,同時我們支持或者是扶持鼓勵街道社區,利用人防工程作為社區的文化活動、體育場所。人防工程本身就是一種公益性的,或者說叫公共性的工程,戰時是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平時期就要引導向公益、便民的方向使用。
多年來,北京民防按照融入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盡最大努力將人防設施平戰結合。那麼在解決停車難、緩解交通壓力方面,在結合民用建築修建人防工程時,從建設之初就最大限度地規劃出部分停車庫滿足群眾的需要,可以說為北京緩解交通壓力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目前,利用人防工程建設地下汽車庫達到1400多萬平方米,地下人防工程提供的停車位有31萬多個。近幾年,每年利用人防工程增加2萬多個停車位。過去我們在規劃和設計上,只是為了滿足掩蔽人員和物資存儲的需要,以及受到地面結構的影響,所以房間開間都比較小。隨著城市的發展,近些年來,我們已經加大了與城市建設相結合的力度,改革創新思路,工程的規劃設計上有較大的突破。這個市民朋友們應該能夠感受得到人防工程裡面的結構更便於使用和方便平時利用。
比如說,汽車庫,從2009年開始,我們強化了人防工程為社會提供地下停車位的要求。在規劃建設方面,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中關村商圈、崇文門商圈、朝陽CBD、麗澤商務區、通州新建小區等重點發展區域,包括地鐵沿線及站點周邊,我們都要求結合城市規劃融入人防工程地下車庫規劃的內容。可以說,這些也是民防部門貫徹落實人防法有關鼓勵平時利用人防工程為本市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服務的具體體現。
簡單說,就是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精準發力,建立長效機制。現在我們已經啟動了《人防工程和普通地下室安全使用管理辦法》和《北京市人民防空工程建設與使用管理規定》的修訂工作。在確保人防戰備效能的同時,突出平時使用功能規劃設計,形成與地下空間使用管理相適應的標準體系,這有一個好處,就是從源頭上杜絕違法違規使用人防工程問題。我們進一步強化行業監管與屬地管理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充分利用現有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臺和資源,把地下空間管理與地上管理結合起來,做到地上地下統籌兼顧,一體化管理。我們進一步完善地下空間綜合整治聯席會議和多部門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嚴格落實監管責任、屬地責任、主體責任,形成長期有效的地下空間治理合力。
按照市委「兩貫徹一落實」的要求,北京民防牢固確立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牢牢把握好「都」與「城」、「舍」與「得」、「一核」與「兩翼」的關係, 最大程度地發揮人民防空資源融入首都發展的要求,切實履行好戰時防空、平時服務、應急支援的使命任務,構建堅不可摧的北京城市綜合防護體系。當前,我們會進一步加大各項工作力度,特別是在地下空間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中,不斷提升人防設施服務首都功能的水平,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