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張建中的剪紙情緣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孟凡俊 徐喆)一把剪刀,幾張紅紙,指動剪裁,魚蟲花卉,躍然紙上,栩栩如生。這精雕細琢的剪紙作品,竟出自一個三十多歲的小夥兒之手,而且剪齡已有十七載。他就是我市玉田青年張建中。
剪紙在我國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最具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之一。不過大多為農村婦女閒暇時所做,張建中這個年輕小夥兒卻對剪紙情有獨鍾。他興奮地說:「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和寓意、亮麗奪目的色彩,看著就讓人覺得舒心,更主要的是剪紙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在這裡我們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快樂!」
張建中與剪紙結緣於1996年,那時正在求學的他遇到了恩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張國富。從未接觸過剪紙的張建中,一下子被剪紙吸引,並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剪紙的學習創作中。在老師的悉心指導和鼓勵下,當年他的剪紙作品參加了全國彩色剪紙展並獲獎,這更加激發了他的熱情。
張建中的剪紙作品,在技法上吸收傳統剪紙的精髓,在內容上又能反映現代生活,總能讓人感到很親切、很熟悉。他創作的《南湖採蓮》《暮中待歸》等作品被收入到多本剪紙集中。在2011年唐山市首屆工藝美術大師評選活動中,他以豐碩的剪紙成果和精彩的現場展示,贏得了很多專家的認可,成為首批剪紙唐山一級工藝美術師。
在張建中看來,剪紙千百年來之所以被人們喜歡,還因為剪紙裡包含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並有著獨特的語言——『有圖必意,有意必吉祥』。每一種花草,每一個動物,都被人們賦予了吉祥的寓意。如萬事如意、四季平安等吉祥詞語更是讓剪紙表現得淋漓盡致!
每每工作之餘,孤燈作伴,剪紙給了張建中一片寧靜的世界,當一幅作品創作成功時,就是他最開心時!但是對剪紙發展日漸勢微的現實,張建中很是擔憂:「一方面剪紙來自民間,是依附於婚喪嫁娶、時令年節等民俗活動而存在的,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剪紙生存的環境也就漸漸消失。另一方面剪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社會環境快速發展,剪紙藝術的發展如果還依然故我,那麼結果也只能像恐龍一樣,差的只是時間問題。」
為了讓剪紙藝術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張建中在探索著將現代人的審美融入到剪紙之中,採用新工藝、新技法,創造出新的形式和內容,成為新民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說:「在傳統剪紙的藝術語言中從來都不缺乏時尚元素,而且剪紙藝術也可融入到生活的很多領域,如郵票設計、服裝設計等諸多方面有所體現。」他拿出利用剪紙樣式製作的賀卡、檯曆及《老鼠嫁女》剪紙動畫片,讓人感到剪紙在現代生活中還是大有可為的。
談到最近的創作,張建中說:「作為玉田人,我熱愛自己的家鄉,想用剪紙藝術去宣傳推介玉田,為家鄉做點兒力所能及的事。」他以玉田名人、名勝、特產、民俗等為內容的系列剪紙藝術作品正在創作中。作品中有淨覺古寺、麻山聖境等玉田風光;著名書法家旭宇、著名演員姜文等玉田籍名人肖像……張建中指著桌上的一幅半成品說:「這是我正在創作的彩亭石橋,幾次修改,現在還是不滿意,還得繼續找靈感。」他接著說:「剪紙作品關鍵在立意,剪紙是一門易學難精的藝術,能堅持下來,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每一個難題,你將體會到更多的快樂!」
巧手裁雲,妙剪生花。張建中現為中國鄉土藝術協會藝術顧問、中國民協剪紙藝委會會員、中華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會員,在《人民日報》等多家報刊發表過作品。
沙沙的刻紙聲,散落的碎紙屑。一個個生動的形象從他的指間誕生,一幅幅飽滿深情的藝術作品讓他綻放笑容。張建中,樂享在他的雕刻時光中,難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