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不了朋友圈的北京特色早餐,有那麼難吃嗎?真的就讓你如此失望嗎?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說起中國人的早餐,它似乎有一種別樣的儀式感,真可謂是千差萬別,尤其是南北兩地,幾乎每個地方都有獨屬於自己的早餐文化,差異也非常大。
南方品種實在是豐富,幾十種甚至上百種的茶點在酒樓都可以見到。北方這一點就差不少,尤其是北京,北京的早餐乏善可陳,豆腐腦、油餅、包子、炒肝、豆汁、焦圈、油條、豆漿,還有各式各樣的燒餅,說起早餐就那幾十樣。
北京這個城市,是個有歷史的城市,既然有歷史,那麼吃食上一定是十分豐富的,尤其是早點,不能說多講究,但是在北京,早餐確實沒什麼好說的,如果你上網搜索北京早餐這四個字,果不其然,網上控訴北京早餐難吃的人,如爆發式的吐槽噴湧而出,加起來恐怕可以繞北京一圈。
理論來說,像北京這種外來人口多的城市,南來北往地會帶來不同地方的早餐,為啥反而可選擇種類這麼少?
說來也很奇怪,北京似乎是一個特別不適合小吃生存的地方,有點什麼小吃,比如門釘肉餅啊,炸灌腸、爆肚、滷煮、燉吊子什麼的,要麼登堂入室,變成了正餐,要麼消匿於無形,難覓蹤跡。
要是說北京沒有特色早餐,老北京人肯定頭一個不答應,儘管老北京也有好多不錯的早餐,比如豆汁焦圈、燒餅油條、包子炒肝、炸豆腐之類的,但現在若不是特地去吃,很難吃得到,嘗嘗鮮可以,但並不適合日常供應。
然而,這些專屬於老北京的味道,因地域或生活習俗,所有北漂的人們未必吃得慣,網上控訴最難吃而沒有之一的北京早餐:
第一名:豆汁兒+焦圈兒+辣鹹菜絲兒
作為公認最難吃的北京早點:豆汁兒,雖然很多人對豆汁兒的可怕早已有所耳聞,看著那一碗灰白帶點綠的液體,只需吸一口,似乎聞到了一些不友好的味道,就會立馬被一股酸臭味侵襲。
「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這是汪曾祺先生寫下的話。很多人便奮不顧身地前去嘗試,「這玩意是不是餿了吧?」趕緊就著辣鹹菜絲兒和焦圈,酸腐味兒淺下去很多,鹹辣糅合成酸甜。
第二名:炒肝兒+包子
話說炒肝的絕配就是包子,如果吃炒肝不配包子,那肯定不是正宗的北京人。
其實包子倒還好,全國各地都有,只是炒肝兒,竟然和炒這個字沒有半點關係,不是炒出來的,而是煮出來的,一碗完美的炒肝兒,顏色褐紅,汁濃芡亮,肝香腸肥,有蒜的濃香但並不辛辣。炒肝的主料就是豬腸和豬肝兒,最具有殺傷力的兩樣東西配合在一起,輔著薑末蒜末和其他調味料,姜跟蒜都是味道極重的調味品,早上吃一碗這個,出去怎麼開口跟人說話呢。
第三名:麵茶+糖油餅
老北京的麵茶,吃過這種食物的人,才有資格評價這種食物究竟是什麼味道?過去的麵茶都是下午才賣,但是現在早上賣麵茶的居多了,而且現在的北京人更喜歡早上喝麵茶,再配上一個糖油餅。
麵茶,是黍子面或小米麵煮成的糊狀物,表面淋上芝麻醬,芝麻醬要提起來拉成絲狀轉著圈地澆在麵茶上,主要講究的是它的喝法,吃的時候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一隻手拿起碗,沿著鍋邊吸溜著吃,雖然吃法看著讓人覺得很過癮,但是味道還真是讓人不敢恭維。
第四名:滷煮火燒
其實在最早時期,滷煮火燒是北京的早點,滷煮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由動物肝臟腸、肝等組成,腸分大腸和小腸,切上實心燒餅扔在濃香的滷汁裡,買一碗主食,副食和熱湯都有了,重口味的人都很喜歡。
第五名:豆腐腦+火燒夾油餅
早點是不能少了豆腐腦兒、老豆腐的。豆腐腦在北京分為回民的清真做法和漢民做法兩種。吃的時候,舀起一塊白嫩的豆腐腦,澆上一勺厚滷,淋上調好的芝麻醬、韭菜花、蒜汁、高醋,嗜辣者淋上辣椒油,就著一個火燒夾油餅。
好多人特別不理解火燒夾油餅這種「面加面」的存在。過去北京的燒餅、油條早點,無論是大街小胡同,有擺攤兒賣的,也有推車串胡同賣的。火燒夾油餅就給大火燒豁個口,夾上長圓形的油條(一套),中間還裹著鹹菜絲兒。
這就是老北京人的早餐,普通而又美味,平淡卻很知足,也是老北京人的生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祖祖輩輩都固守這一口味,任其朝代更迭、風雲變幻,都不曾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