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11月8日電 題:「正在燈火闌珊處」的臺灣文創產業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
「錯置」、「混搭」、「小確幸」……在臺灣,風生水起的文化創意產業,借有形視覺和無形觀念,嘗試傳統華人文化的嶄新設計手法,將樸素傳統價值觀與多元的當代元素相銜接,成就了諸多「文化奇蹟」。
2013年夏季,大陸遊客參觀臺北故宮時,多了一項購買「朕知道了」紙膠帶的任務。以虛構的雍正皇帝後宮爭寵為背景,電視劇《後宮甄嬛傳》中一句「朕知道了」的臺詞紅極一時。
7月,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同款的創意紙膠帶,三卷一盒售價新臺幣200元,受到兩岸年輕人熱烈追捧。日銷售量創臺北故宮文化創意商品新高。在此之前的紀錄,是仿「翠玉白菜」手機吊飾,2009年單日銷售1000個。
據統計,臺北故宮已推出了近2400種文創商品,2012年文化創意商品銷售逾7億元新臺幣。目前臺北故宮的「文創」綜合能力,在世界博物館中居第四位。
大陸有輿論指,以「典藏」著稱的臺北故宮,成功地接上了現代人的地氣。新奇頑皮的種種創意,令舊朝塵封已久的「故事」被喚醒,這樣的「穿越」對於頻頻告危的中國傳統文化來說,是一種另類「救贖」。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眼裡,「眾裡尋他千百度」,是現代博物館放下身段,跟民眾親近的第一層境界,大量引進民間設計資源,以開放合作的方式,獲得優秀的文案,以避免紀念品「千人一面」弊端;其次是「為伊消得人憔悴」,她認為,文創的核心是創造文化情境,創造議題,創造期待,創造明星商品,引導需求。成功的文創產品能夠吸引民眾常來,且每次來都要感受到不一樣的氛圍。從而達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第三層境界。
世人對文創產品價值認定,多建立在物以稀為貴上,但在泰雅族藝術家尤瑪·達陸看來,稀有性亦可人為創造,嶄新的觀念以及工藝師的技藝是無價的。在她的「象鼻部落工作坊」裡,優雅的薴麻與牛角、野豬牙、牛皮等材料,都是生活中的「經典」,設計師將兩種「經典」以刻意沉澱過的「臺」式手法,融合成年輕一輩心目中的臺灣經典,這樣的「錯置」與「混搭」別具一格。
「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保存得較好,繼承與弘揚的同時,亦不排斥西方「舶來風」。在藝術表現上往往熱衷於錯置、混搭,就好比以功夫茶擁抱下午茶,文創產品中體現了臺灣包容的文化態度。」臺灣著名微雕藝術家陳逢顯如是說。
這一點,懸掛於臺北孔廟的宮燈得以佐證,上書「有教無類」的字樣,燈有形,文化無形。
相比起臺灣各地的文創產業模式,植根於廢棄廠房的「文創勝地」,要算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最為知名,其前身是創建於1914年的日本「芳釀社」,為當時臺灣最大酒廠之一。2005年底,華山園區整修後開放供文藝界及社區居民使用。2007年,當地以民間參與的模式,將文化創意產業引入華山。
在這裡,爬滿青藤的老房子似乎凝固了時光,也隔斷了喧囂,各具特色的商店、茶坊、酒館、咖啡店散布於園內。周末,各類市集和街頭表演紛至沓來。11月的臺北,明亮的冬日暖陽,靜靜釋放著能量,歌手們在露天裡放歌,聽眾則端著咖啡席地而坐。與演出相伴的,還有藝術家的演講,業餘創作者的藝品展賣。
「類似北京的798,但更平民化,由此看出,臺灣文創致力於縮短藝術與世俗生活之間的距離,追求的是精緻、細膩的『生活美學』。」正在觀展的大陸遊客李知夏向中新社記者表達自己的感受。
華山1914文創園區管理經營方表示,華山文化園區一直致力打造「酷玩」(CoolPlay)場域,創造一種歡愉的消費氛圍,「酷玩,就是有創意的玩,玩出創意。」
文化創意產業,是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之一,在大陸「十二五規劃」和臺灣「黃金十年」願景中,文創產業發展框架已經廓清。在這個思路框架下,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空間廣闊,前景可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