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寫真:「正在燈火闌珊處」的臺灣文創產業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11月8日電 題:「正在燈火闌珊處」的臺灣文創產業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

  「錯置」、「混搭」、「小確幸」……在臺灣,風生水起的文化創意產業,借有形視覺和無形觀念,嘗試傳統華人文化的嶄新設計手法,將樸素傳統價值觀與多元的當代元素相銜接,成就了諸多「文化奇蹟」。

  2013年夏季,大陸遊客參觀臺北故宮時,多了一項購買「朕知道了」紙膠帶的任務。以虛構的雍正皇帝後宮爭寵為背景,電視劇《後宮甄嬛傳》中一句「朕知道了」的臺詞紅極一時。

  7月,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同款的創意紙膠帶,三卷一盒售價新臺幣200元,受到兩岸年輕人熱烈追捧。日銷售量創臺北故宮文化創意商品新高。在此之前的紀錄,是仿「翠玉白菜」手機吊飾,2009年單日銷售1000個。

  據統計,臺北故宮已推出了近2400種文創商品,2012年文化創意商品銷售逾7億元新臺幣。目前臺北故宮的「文創」綜合能力,在世界博物館中居第四位。

  大陸有輿論指,以「典藏」著稱的臺北故宮,成功地接上了現代人的地氣。新奇頑皮的種種創意,令舊朝塵封已久的「故事」被喚醒,這樣的「穿越」對於頻頻告危的中國傳統文化來說,是一種另類「救贖」。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眼裡,「眾裡尋他千百度」,是現代博物館放下身段,跟民眾親近的第一層境界,大量引進民間設計資源,以開放合作的方式,獲得優秀的文案,以避免紀念品「千人一面」弊端;其次是「為伊消得人憔悴」,她認為,文創的核心是創造文化情境,創造議題,創造期待,創造明星商品,引導需求。成功的文創產品能夠吸引民眾常來,且每次來都要感受到不一樣的氛圍。從而達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第三層境界。

  世人對文創產品價值認定,多建立在物以稀為貴上,但在泰雅族藝術家尤瑪·達陸看來,稀有性亦可人為創造,嶄新的觀念以及工藝師的技藝是無價的。在她的「象鼻部落工作坊」裡,優雅的薴麻與牛角、野豬牙、牛皮等材料,都是生活中的「經典」,設計師將兩種「經典」以刻意沉澱過的「臺」式手法,融合成年輕一輩心目中的臺灣經典,這樣的「錯置」與「混搭」別具一格。

  「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保存得較好,繼承與弘揚的同時,亦不排斥西方「舶來風」。在藝術表現上往往熱衷於錯置、混搭,就好比以功夫茶擁抱下午茶,文創產品中體現了臺灣包容的文化態度。」臺灣著名微雕藝術家陳逢顯如是說。

  這一點,懸掛於臺北孔廟的宮燈得以佐證,上書「有教無類」的字樣,燈有形,文化無形。

  相比起臺灣各地的文創產業模式,植根於廢棄廠房的「文創勝地」,要算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最為知名,其前身是創建於1914年的日本「芳釀社」,為當時臺灣最大酒廠之一。2005年底,華山園區整修後開放供文藝界及社區居民使用。2007年,當地以民間參與的模式,將文化創意產業引入華山。

  在這裡,爬滿青藤的老房子似乎凝固了時光,也隔斷了喧囂,各具特色的商店、茶坊、酒館、咖啡店散布於園內。周末,各類市集和街頭表演紛至沓來。11月的臺北,明亮的冬日暖陽,靜靜釋放著能量,歌手們在露天裡放歌,聽眾則端著咖啡席地而坐。與演出相伴的,還有藝術家的演講,業餘創作者的藝品展賣。

  「類似北京的798,但更平民化,由此看出,臺灣文創致力於縮短藝術與世俗生活之間的距離,追求的是精緻、細膩的『生活美學』。」正在觀展的大陸遊客李知夏向中新社記者表達自己的感受。

  華山1914文創園區管理經營方表示,華山文化園區一直致力打造「酷玩」(CoolPlay)場域,創造一種歡愉的消費氛圍,「酷玩,就是有創意的玩,玩出創意。」

  文化創意產業,是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之一,在大陸「十二五規劃」和臺灣「黃金十年」願景中,文創產業發展框架已經廓清。在這個思路框架下,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空間廣闊,前景可期。(完)

相關焦點

  • 臺灣文創產業也在與時俱進
    原標題:臺灣文創產業也在與時俱進  ——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臺灣館見聞     本報記者 鄭 楊攝  歷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臺灣館都是文創產品的「粉絲」們最嚮往、最流連的場館之一。今年也不例外,79家臺灣文化創意企業帶來的文創精品,吸引了大批觀眾駐足洽談、選購。  寶島人在文創產品上的那心思、那創意,令人叫絕。然而記者在臺灣館採訪時發現,原來臺灣文創企業主們也有深深的危機感。
  • 推廣文創產業到大陸是臺灣未來重要方向
    推廣文創產業到大陸是臺灣未來重要方向 2011-10-08 09:3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程冉  中新社臺北10月5日電 中國國民黨5日舉行中常會,邀請「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報告「文化創意產業環境整備推動情形」。
  • 【約會春天】偏愛燈火闌珊處
    不同於白天,沒有了白雲藍天之下的處處明朗,晚上的後花園裡,雖然依然有樹,有花,有假山,有魚池,卻只能借著燈光去尋蹤跡,而我最偏愛的,正是那燈火闌珊處的星星點點。路過一條大理石砌成的長廊,長廊上端是由樹枝一般的梁架起的長亭,兩旁掛著紅紅的燈籠,古式的燈籠透著橙紅色的光,沿著長廊彎彎曲曲的一直消失在盡頭。我站在燈籠下,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邁不開步子。
  • 2018揚州·臺灣文創設計大賽
    在「月亮城杯」2018揚州·臺灣文創設計大賽上,來自海峽兩岸的文創大咖們不約而同給出答案:給傳統融入時尚,讓文化走向市場。    「舉辦揚州·臺灣文創設計大賽,不僅是為了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更是為了探索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路。」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說,大賽的目的就是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元素,提升揚州創意設計水平,加速成果轉化,開發衍生產品,孵化文創企業,提高揚州文化產業競爭力。
  • 守望,在燈火闌珊處——盤點正在「轉身」的鐵路人
    (原標題:守望,在燈火闌珊處——盤點正在「轉身」的鐵路人) 新華社合肥
  • 辛棄疾元夕:「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闌珊二字難倒詩詞大會高手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很明顯,都是將燈火闌珊理解成了燈火璀璨。就連《中國詩詞大會》的主持人龍洋也用錯了。在剛剛落幕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第十場中,在五位導師寄語後,龍洋說:「五年的時間,中國詩詞大會的路越走越寬,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令人感動的是,不管什麼時候,驀然回首,五位老師總在燈火闌珊處,守護我們的詩心和詩意。
  • 越來越多人都喜歡去臺灣,究竟是為了什麼,原來臺灣的強項是文創
    近年來,以臺灣、日本、歐洲為核心的文創之旅,正在悄然興起 ,而臺灣 ,這座寶島無疑是文創之旅的首選地。文創究竟是什麼?很多人都會有疑問,難道僅僅只是把文化元素賦予產品,如果單單於此,又顯得有些片面。我想,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文創產品越來越被推崇和現在我們越來越喜愛簡約儀式感的生活密不可分。「沒有創意的生活,就像一杯白開水,索然無味」,這句話可以用來解釋文創產業再合適不過。就好像同樣是喝茶,用一次性紙杯和紫砂壺感覺截然不同。而文創就是用創意將文化融進日常,讓生活擺脫「一杯白水」的乏味。
  • 成語故事:燈火闌珊
    燈 火 闌 珊 燈火闌珊,並非是「燈火通明」的意思。闌珊:將盡、零落。所以「燈火闌珊」有兩種解釋, 一是指燈火稀疏,指人煙稀少、比較泠清的地方。 一是古時入夜後家家舉燈, 至就寢才滅去燈火。 因此又指夜深、深宵無人之時分。
  •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闌珊何意?辛棄疾難倒詩詞大會不少高手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歷史漸行漸遠,而有些人和事卻越來越光芒耀眼,就如辛棄疾和他的詞。辛棄疾,生於1140年,卒於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山東人的忠義豪邁、濟南人的靈秀灑脫全部凝結在他的身上,也反映在他的詞裡。
  • 古風經典小說美文:如泣如訴,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曇花乍現,都付流光,憑欄處,枉思量,天涯近,唯君感我此生殤,天涯遠,相思相望兩茫茫。夜未央,月如霜,枕上無眠,遊絲比夜長,倚軒窗,誰家橫笛鳳求凰,臥西廂,誰待閨中繡鴛鴦。3,亂雲不收,殘霞妝就,烏鵲聲聲裡,瓊花滿枝頭。晚笛橫吹,陌上駐足,沐雪尋舊遊。皓齒明眸,如今何處?
  • 通訊:廈門文博會展現臺灣文創「生活美學」
    中新社廈門10月26日電 題:廈門文博會展現臺灣文創「生活美學」  中新社記者 陳悅  正在此間舉行的第六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上,近千家參展臺灣企業帶來的各種文創產品令眾多參會企業和觀展民眾流連忘返。
  • 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闌珊何意?詩詞大會難倒不少高手
    是不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年,王國維說辛棄疾這首詞是做學問三大境界中的最高境界,讓這首詞紅得發紫。但事實上,對於這首詞中某些字眼的意思,卻並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詩詞大會曾出過這樣一道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的「燈火闌珊」指的是什麼地方?
  •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闌珊是什麼意思
    整首詩大家可能忘記了,但是裡面有一句話大家肯定記得: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麼問題來了,燈火闌珊處的【闌珊】指的是什麼呢?首先,我們看詞牌名,《青玉案-元夕》。【元】指的是元宵,而【夕】指的是晚上。也就是說這一首詞描寫的是元宵節的晚上。詞的前面是寫一副大街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的景象。
  • 燈火闌珊處的堅守——都江堰法院百日辦案攻堅擷影
    燈火闌珊處的堅守——都江堰法院百日辦案攻堅擷影 2020-12-15 1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通訊:臺灣商家逐鹿大陸文創產品市場
    通訊:臺灣商家逐鹿大陸文創產品市場 2015-09-10 19:38:5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第二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期間,臺灣創意館吸引不少民眾
  • 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人會背,卻常常理解錯這兩字!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談論「古今大學問者」所經歷的「三種境界」時,說到「第三境界」,就引用了宋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話:「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臺灣原住民文創參訪團到訪北京(圖)
    臺灣少數民族文創參訪團參觀中央民族大學並留念。(圖片來源:北京市臺聯)  中國臺灣網10月29日北京訊 日前,應北京市臺聯邀請,臺灣原住民文創參訪團一行14人到訪北京,該團成員均來自臺灣原住民族文創交流協會,身份涉及雕刻家、歌手、工藝品家、導演、醫生等。
  • 節慶活動失光環 臺灣文創遭遇了什麼
    上周,2016宜蘭國際童玩節落幕,這個被譽為臺灣最成功的文化創意活動今年入園人數為歷年最低;同時,嘉義市的「KANO一夏」嘉年華系列活動開幕,也冷清到「垃圾桶裡都沒垃圾」。文創產業是臺灣的驕傲,臺灣上世紀90年代就力推文創概念,2002年將文創列為「發展重點計劃」,2010年頒布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但努力了20年,不少文創節慶活動的光環卻已失色,文創,遭遇了什麼?
  •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闌珊為何意?竟在詩詞大會難倒了許多高手
    宋詞與唐詩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唐詩每一首都有自己的名字,而宋詞則是大家共用一個詞牌名,這樣就導致了一個情況:人們提起某個詞牌,常常會第一時間想到其中的一首詞。這樣一來,寫得最好的那首詞就會代表了這個詞牌。比如我們提到《江城子》,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 臺灣文創精品吸睛廣東梅州客家文博會
    你好臺灣網12月8日消息(記者 梁恆 善坤 佳樂)今天(8日)上午,第四屆客家文化創意產品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第四屆客家文博會)在廣東省梅州市的院士廣場隆重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200多個展商展出數以萬計的「新奇特」文創產品及手法絕妙的民間工藝等。其中,一大批來自臺灣的文創產品吸引眾多市民的目光,成為展會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