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看完很心酸!

2020-12-05 騰訊網

民間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看完很心酸!

在儒家許多經典語句中的,有一句是人們經常說的,它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相信大家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無後」是三孝中的一個,那麼其它兩項不孝有是什麼?

第一種不孝:阿意屈從,陷親不義,對父母無條件的屈從,容忍父母做不義的事情,這是第一大不孝,在今天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孔子的弟子曾參就問孔子:「子女一味順從父母之命,這可以稱作孝嗎」?孔子答道:「這是何話!這是何話!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應該婉轉指出。如果父母錯了也一味的聽從父命,那怎麼能稱為孝呢?」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原意是本來家庭就貧困,父母又日漸年老,當子女的卻還不上進,不去謀取一官半職獲得俸祿來供養父母,這也是不孝順啊。父母雙親年老以後,就會把期望放在下一代身上,承歡膝下,享受天倫之樂是晚年最幸福的事,相反,老年孤苦,家族後繼無人,內心的辛酸可想而知了。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對於我們之前所講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其它兩項不孝有了一個了解,其它兩項不孝所指的就是凡事都順從長輩的意見以及家中沒有收入來源自己還不思進取,奉養自己的長輩。

相關焦點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你做到了嗎
    文/墨雲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另外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就在漢代被確立為官方的正統學說,從這一方面不難看出儒家學說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偉大地位。在儒家許多經典語句中的,有一句是人們經常說的,它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相信大家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無後」是三孝中的一個,那麼其它兩項不孝有是什麼?
  •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孝」指的是什麼?
    導讀: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孝」指的是什麼?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從古至今也是遺留下來很多的神話故事和民間俗語,像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等,並且老人們也是常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等,那麼你知道這「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出了除了無後,另外「兩孝」指的是什麼嗎?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人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的兩個不孝指的什麼?
    人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的兩個不孝指的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想必大家都聽過這句話,甚至一些家長也拿此話壓尚未娶嫁的兒女。那麼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其他的「兩孝」又是指什麼呢,又是誰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呢?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啥?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但是鮮為人知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鮮為人知俗語文化已經在中國經歷了兩千年的歷史。只要有人們聚集說話的場合,就會有俗語的產生和傳播。俗語是勞動人民通過不斷觀察事物、了解現象,並結合經驗總結出來的一種文化。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其他兩孝,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其他兩孝,你知道是什麼嗎?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了很多經典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經過人們的不斷傳承,弘揚至今。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指的是什麼?不妨看看
    百善孝為先,何為孝道?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孝道文化「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 農村這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指的是什麼?
    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其實很悠久,有著很多話從古留至今,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其實最早是出現在孟子的著作裡面的,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俗語中的不孝指的是有三個,你知道幾個呢?其實一開始小編也只想到一個而已,沒想到另外兩個也是相當的有道理。首先,第一個不孝,指的是不孝順自己的父母,也就是不愛護自己的家人,也不替家族傳總接代。這個我想大家都能夠想得到。接著,第二個不孝,指的是做事方式,不能夠恪守本分,也不能忠義行事,不該做的事情做了,該做的事情卻沒有做。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真明白是啥意思嗎?另外兩個是啥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真明白什麼意思嗎?另外兩個是啥?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一句俗語來頭不小,而且相信大家也應該是耳熟能詳,這句俗語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什麼說它來頭不小呢?在《孟子·離婁上》的第二十六章中寫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在現在有兩種不一樣的解釋。其一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但如果沒有娶妻生子,就是最不孝的行為。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又是什麼呢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經常能夠聽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麼一句話,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又是出自哪裡,除了無後以外,剩下的兩大不孝又是指的什麼?其實這句話是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篇,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在這裡,孟子並沒有說其他兩大不孝是什麼,僅僅只是在通過舜的例子來闡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麼一個道理。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什麼?
    孝字最開始的寫法,非常形象,就像是一個年輕人,背著老人,這個字的本義,就是指子女應該要照顧、奉養父母,這就是孝順。 古人覺得,做人的根本,就是孝順,所以在數千年的傳統教育裡面,他不是先教你怎樣去學習知識,而是先教我們怎樣做人,第一件事,就是要懂得孝順。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大不孝是什麼?終於弄懂了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大不孝是什麼?終於弄懂了當年滿清入主中原,在全國推行「剃髮令」時,遭到了中原民眾的強烈反對,認為這是有損父母的不孝之舉。不僅如此,還有一些格言式的短語,在民眾中間廣泛流行,比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裡,孟子主要是批評舜的不孝順行為。本來的意思是這樣的:不孝的表現有很多,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子的時候沒有告訴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指的是什麼?看過才明白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指的是什麼?看過才明白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構成我們燦爛文化的主體則是儒家思想。自春秋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後,儒家思想就迅速在列國傳播開來,後來漢朝定儒家為官方學說,儒家思想正式成為古代中國的思想根本。
  • 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的兩不孝指的是什麼?
    古語:「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另外的兩不孝指的是什麼?導語:我國是一個有五千歷史的國家,在文化源流上也是非常長久,而我國歷史最主流的意識形態就是儒家思想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古語也是古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俗話,其大概意思是說,不能替家族傳宗接代被看作是不孝順的表現之一了。那麼,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兩不孝是指什麼呢?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
  •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因此古人就有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的說法。帝國選拔官員,也多從孝子之中選擇。回到題主的問題。古人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那麼除了無後之外,應該還有另外兩種不孝的表現,那麼,另外兩種不孝的形式是什麼呢?這個就要從本段話的原文中去找了。
  • 古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啥?
    我們經常說「百善孝為先」;還有古代蒙學教材,教授孩童說「首孝悌,次見聞」;還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毀」等等。孝之一字,已經深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裡。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無後」真的指沒有子嗣嗎?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兩個不孝指什麼?原來如此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我們聽慣了的一句俗語,大家也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不孝順的表現有三種,其中最嚴重的就是你不結婚、不生娃,不給家裡延續香火、不讓父母抱孫子——這顯然是一種非常傳統的觀念。在現代社會,很多人漸漸對這句話提出了質疑。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什麼?
    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叫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些人對這句話不太理解,片面認為:不孝有三件事,沒有後代(無子)是最大的不孝,其實這樣理解是不對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正解是:不孝有三種行為。第一種行為就是到了結婚年齡不結婚,這裡指的是男子。古代是男權社會,都是以男人為中心。不結婚自然無子,三種不孝行為裡不結婚最為不孝。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另外兩個不肖指什麼?
    現有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孟子言論,想必也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這無後為大的不孝實意就是,沒有後代的孩子那是真的對父母長輩存在的不孝,這是古人最大的不孝。那麼有的朋友就會問,不孝有三,那其他的兩個不孝是什麼呢?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兩種不孝,你應該知道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農村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意思是:「不孝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後代最大。」舜帝父母不賢,導致他一直沒有娶親,舜帝擔心無後,就私下娶親。在古代,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舜帝這種不告而娶的行為按道理說是違反孝道的,但是孟子評價說:舜帝不娶妻就會斷絕後代,這是最不孝的事情,所以不稟告父母是可以諒解的。從舜帝的故事就可以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用來解釋舜帝為什麼不告而娶,其本意還是在維護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