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另外兩個不肖指什麼?

2020-12-19 小小嬴政

眾所周知,自漢朝以來獨尊儒術政策一下來,後世就把儒學做成了各朝代的一個文化重心,因為儒家的思想在全中國都是值得敬仰推崇的,畢竟是是帝王允許的萬民之學。

現有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孟子言論,想必也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這無後為大的不孝實意就是,沒有後代的孩子那是真的對父母長輩存在的不孝,這是古人最大的不孝。

那麼有的朋友就會問,不孝有三,那其他的兩個不孝是什麼呢?現引經據典來談一談:

後漢代經書所言:「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此番言論即為孟子所言的三不孝中的另外兩個不孝之處。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就是讓自己的父母長輩處於不義的位置,是非常不孝的,因為自己對事情的對錯沒有正確的認識,常常處於在父母身邊,看到了父母的過錯,都沒有好好去加以指正,避而不言卻也是不孝之一。

另外一個不孝意思就是自己的前途和孝義的關係,因為當家裡貧窮,卻沒有想著努力上學讀書去入仕,這顯得不孝。因為在古人的思想裡,商業比不上官僚的作為,同時用孩子考官之後用官場的俸祿,去接濟家中的父母是一個很有孝義的事情。

因此,與無後為大並列的兩個不孝,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和「不為官濟父母」,具體說明為什麼不孝,還得從古人的觀念出發,我們詳細的分析一下。

在儒家思想盛行的今天,都知道孝義的本質,在於對長輩父母的尊重和幫助,而不孝之一就是講孩子沒有事情的本質對錯去和父母辯論是非錯誤,而是阿意曲從,這顯得違背了真理。

但是真正的現實都是父母說的,雖然不對,咱們作為孩子的自己是唯唯諾諾,認為親情在,我們就應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去對待父母的行為舉止,其實這在很多做兒女的人來說,確實是孝。

但這在孟子的觀點看來,此為不孝,或為愚孝。因為沒有按照事件發生的本質去認識對錯,而把感情因素參雜在檢驗真理的標準上,確實不能作為一種孝。

另外一個不孝就是孩子知道自己家裡窮,並沒有好好地去讀書求官,這點筆者覺得並不是真正的不孝,因為孝和做官讀書與否並沒有聯繫,因為古人覺得要把自己改變家境命運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我覺得確實也是不對的,自己做父母的都沒能力,為什麼不去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呢?

孩子並沒有從一出生就要去立下改變家族的興衰的責任,因為孩子需要的是天真的玩耍,需要的是健康的成長,而不是古人云的求官為仕的功利思想。

誠然,贍養父母是我們後輩的義務,但不可以犧牲自我來報答父母,因為無論多大的年輕人都應該知道為自己而活,為自己的理想而活,倘若理想與孝敬父母是有交集,得去做官,那就去做,如果不是,那做什麼官,順著自己的本心去學習,去奮鬥,才是自己未來的價值取向。所以在這裡,筆者不認同第二個不孝之處哦。

相關焦點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指的是什麼?不妨看看
    百善孝為先,何為孝道?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孝道文化「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孝」指的是什麼?
    導讀: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孝」指的是什麼?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從古至今也是遺留下來很多的神話故事和民間俗語,像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等,並且老人們也是常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等,那麼你知道這「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出了除了無後,另外「兩孝」指的是什麼嗎?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你做到了嗎
    文/墨雲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另外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就在漢代被確立為官方的正統學說,從這一方面不難看出儒家學說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偉大地位。在儒家許多經典語句中的,有一句是人們經常說的,它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相信大家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無後」是三孝中的一個,那麼其它兩項不孝有是什麼?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兩個不孝指什麼?原來如此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我們聽慣了的一句俗語,大家也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不孝順的表現有三種,其中最嚴重的就是你不結婚、不生娃,不給家裡延續香火、不讓父母抱孫子——這顯然是一種非常傳統的觀念。在現代社會,很多人漸漸對這句話提出了質疑。
  • 農村這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指的是什麼?
    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其實很悠久,有著很多話從古留至今,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其實最早是出現在孟子的著作裡面的,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俗語中的不孝指的是有三個,你知道幾個呢?其實一開始小編也只想到一個而已,沒想到另外兩個也是相當的有道理。首先,第一個不孝,指的是不孝順自己的父母,也就是不愛護自己的家人,也不替家族傳總接代。這個我想大家都能夠想得到。接著,第二個不孝,指的是做事方式,不能夠恪守本分,也不能忠義行事,不該做的事情做了,該做的事情卻沒有做。
  • 中國古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不孝指的是什麼呢?
    中國古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不孝指的是什麼呢?催婚是某些父母的日常,要是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還沒有結婚的話,那父母們就會特別著急,覺得自己很丟臉,不管孩子學歷有多高,收入有多高,只要沒有結婚的話,那整個人生就是失敗的,結了婚還不算完,父母還會催著要孩子,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經常被某些父母掛在嘴邊,那麼另外兩個不幸指的是什麼呢?不妨看看,下次父母再催婚的時候你就知道該如何回應了。
  • 人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的兩個不孝指的什麼?
    人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的兩個不孝指的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想必大家都聽過這句話,甚至一些家長也拿此話壓尚未娶嫁的兒女。那麼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其他的「兩孝」又是指什麼呢,又是誰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呢?
  • 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的兩不孝指的是什麼?
    古語:「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另外的兩不孝指的是什麼?導語:我國是一個有五千歷史的國家,在文化源流上也是非常長久,而我國歷史最主流的意識形態就是儒家思想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古語也是古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俗話,其大概意思是說,不能替家族傳宗接代被看作是不孝順的表現之一了。那麼,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兩不孝是指什麼呢?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大不孝是什麼?終於弄懂了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大不孝是什麼?終於弄懂了當年滿清入主中原,在全國推行「剃髮令」時,遭到了中原民眾的強烈反對,認為這是有損父母的不孝之舉。不僅如此,還有一些格言式的短語,在民眾中間廣泛流行,比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裡,孟子主要是批評舜的不孝順行為。本來的意思是這樣的:不孝的表現有很多,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子的時候沒有告訴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
  • 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的兩個不孝是什麼?
    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的兩個不孝是什麼?中國歷史有五千年之久,歷史的長河流過的地方總會有豐富的傳統文化積澱下來,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類。一些文化經過日積月累的沉澱逐漸演變成了如今的俗語,也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指的是什麼?看過才明白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指的是什麼?看過才明白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構成我們燦爛文化的主體則是儒家思想。自春秋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後,儒家思想就迅速在列國傳播開來,後來漢朝定儒家為官方學說,儒家思想正式成為古代中國的思想根本。
  • 古人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個不孝指什麼?
    古人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個不孝指什麼?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儒家思想一直深受各個朝代統治者的喜愛。古人常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著名的儒家代表孟子,這句話的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據說這句話是孟子在評論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大致的意思就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如果沒有娶妻生子就是最大的不孝。舜在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到做後輩的責任(本分)。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什麼?
    所以,古代有句俗語叫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想大家都對這句俗語非常熟悉,絕大部分的朋友都會這樣理解:不孝順的行為有三種,但是,沒有子嗣、沒有傳宗接代,是最不孝順的。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有三個不孝,那後面兩個是什麼呢?
    而我們也有一句關於孝道俗語流傳至今,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這裡有著三個不孝,那麼後面的兩個「不孝」分別是什麼呢?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不過這裡的意思可能和我們理解的不同。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兩個不孝是指什麼?
    各位讀者,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他的意思也非常簡單,說的就是古代人不孝有三種表現,而沒有娶妻生子,則是最不孝的行為。那麼我們知道沒有後代是不孝的行為之一,另外兩種不孝的行為究竟又是指什麼呢?接下來就讓小編給大家講講。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真明白是啥意思嗎?另外兩個是啥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真明白什麼意思嗎?另外兩個是啥?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一句俗語來頭不小,而且相信大家也應該是耳熟能詳,這句俗語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什麼說它來頭不小呢?在《孟子·離婁上》的第二十六章中寫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在現在有兩種不一樣的解釋。其一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但如果沒有娶妻生子,就是最不孝的行為。
  • 民間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看完很心酸!
    民間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看完很心酸! 在儒家許多經典語句中的,有一句是人們經常說的,它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相信大家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無後」是三孝中的一個,那麼其它兩項不孝有是什麼?
  • 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代嗎?另兩個不孝是什麼?
    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代嗎?另兩個不孝是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古人以及後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能替家族傳宗接代延續香火,被看作是不孝順的表現之一,那麼他一開始是這個意思嗎?,除此之外,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知道另外兩個是什麼嗎?
    我們經常說「百善孝為先」;還有古代蒙學教材,教授孩童說「首孝悌,次見聞」;還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毀」等等。孝之一字,已經深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裡。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無後」真的指沒有子嗣嗎?
  •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趕緊來看看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趕緊來看看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幾千年的歷史積澱。在這樣悠久的歷史中,也有許多記載古人智慧的書,例如「論語」,記載了孔子的言行,值得後人學習。例如,當我們被催促結婚,我們經常聽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其實流傳了幾千年。孔子的弟子孟子在「孟子」中第一次提到這句話,書中有一個明確的意思,那就是有三件事是不孝的,最糟糕的是沒有後代,這句話幾千年來一直作為一句明智的諺語流傳下來。但我們都知道,最嚴重的不孝是無後,那麼剩下的兩個不孝是什麼,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