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予倩誕辰130周年|年譜、佚文輯和戲劇期刊選出版

2021-01-08 澎湃新聞

今年是戲劇藝術大師歐陽予倩誕辰130周年。自己在學術上庸碌無為,沒有建樹,但我的朋友卻成果豐碩,令人欣喜:汕頭大學的景李斌教授一口氣出版了《歐陽予倩年譜》和《歐陽予倩佚文輯校與研究》、上海戲劇學院的李歆館員出版了《歐陽予倩戲劇期刊選及研究》。

歐陽予倩(中間執扇者)給中央戲劇學院的學生講課

歐陽予倩在中國戲劇運動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歷史地位,他不僅參與了1907年在日本東京留日學生的演劇活動,見證了中國早期學生演劇的重要歷史時刻,而且他把自己畢生的精力全都奉獻給了中國的戲劇事業,我們在笑舞臺、大舞臺、新舞臺,都能看到歐陽予倩婀娜多姿的身影,他為中國的演劇事業創造了無數個栩栩如生的舞臺形象,享有「南歐北梅」之譽。上世紀20年代,歐陽予倩赴南通伶工學校,為中國的戲劇藝術教育篳路藍縷,此後的廣東藝術研究所下轄的戲劇學校、新中國成立後的中央戲劇學院,都能看到歐陽先生執教藝苑、循循善誘的歷史軌跡。除此之外,歐陽予倩先生對於中國的戲劇改革,亦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對粵劇的改革、對桂劇的改革等等,不一而足。

歐陽先生一生為中國的戲劇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也為中國的戲劇史、戲劇教育史、音樂、舞蹈和電影業等,留下了大量的文獻。建國後曾有《歐陽予倩全集》問世,然十分遺憾的是囿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全集》並不全。汕頭大學景李斌教授的《歐陽予倩佚文輯校與研究》和上海戲劇學院李歆館員的《歐陽予倩戲劇期刊選及研究》恰好彌補了《全集》之不足。

景李斌《歐陽予倩佚文輯校與研究》,中國戲劇出版社

《歐陽予倩佚文輯校與研究》(以下簡稱《佚文輯》),共收錄了歐陽氏六大類未收入《全集》的作品,分別為劇本類、小說類、詩歌類、書信類、文論短評等、演講類。在一般人的認知中,歐陽予倩先生是位著名的戲劇大家,是中國戲劇的開山祖師爺,但孰不知歐陽先生對於文學亦很有造詣,魯迅先生對於歐陽氏在五四期間創作的小說《斷手》便予以特別的關注,他說《新潮》雜誌「從一九一九年一月創刊,到次年主幹者們出洋而消滅的兩個年中,小說作者就有汪敬熙……俞平伯、歐陽予倩和葉紹鈞……後來,歐陽予倩致力於劇本去了」。事實上,歐陽予倩在「致力於劇本」的同時,並未放棄創作小說的熱情,景李斌教授的《佚文集》中收錄了歐陽氏創作的四部小說:《枯樹》、《三歲的童養媳婦》、《年先生》和《傷兵的夢》。由於之前缺乏對歐陽氏小說創作的關注,學界在有關歐陽予倩文學創作方面的研究亦有缺憾。小說《枯樹》連載於1919年3月3-9日的《晶報》上,主要通過小說中老太太、大少爺、二少爺三人之間生活中的不和諧,來暴露和批判封建家庭舊禮教的虛偽。歐陽予倩在1922年和1929年間創作的劇本《潑婦》和《屏風後》,都是描寫封建家庭舊禮教的虛偽,小說《枯樹》對其日後劇本創作之影響,可見一斑。小說《斷手》連載於1918年12月8-15日的《新申報》,主要描寫軍閥混戰使得民不聊生的悽慘景象。《三歲的童養媳婦》是揭露封建婚姻制度對女性的迫害和摧殘,歐陽氏在完成小說的創作之後,又附加了一段後記,他後記中對童養媳制度的陋習提出了深深的置疑:「童養媳婦是應該有的嗎?」《傷兵的夢》發表於1928年3月3日的《中央日報》,是歐陽予倩早期小說創作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一篇,在軍閥混戰的時局下,作者將目光從深受兵災之禍的下層民眾,轉移到直接參戰的士兵身上。景李斌教授認為這部短篇小說是「二十年代寫軍閥混戰的一篇非常出色的小說」,他認為歐陽予倩的小說創作,有著極強的寫實精神和出色的環境描寫,作者十分注重運用夢境、幻覺的描寫,注重對話、場面的描寫,帶有一定的戲劇性。

《佚文集》中還收錄了予倩先生的三個劇作:《苦鬥》、《救國公債聯彈》和《起死回生》。歐陽予倩先生一直以戲劇著稱於世,然之前出版的《歐陽予倩全集》中卻將其創作的劇本亦未能收錄完全,實在是一大缺憾。景李斌教授廣泛搜羅,分別從《大陸》雜誌、《戰時戲劇選》和《廣西衛生通訊》中輯錄出這三部劇作,這對於全面研究予倩先生的戲劇創作生涯,提供了新鮮的文獻支撐。

《佚文集》最為難能可貴的便是對歐陽予倩詩歌類、文論類和演講類佚文的搜羅,作者在該書的出版自序中說,搜集這些被歷史的塵埃淹沒的文獻,是「在《歐陽予倩全集》的『求全』途中」長期的艱難跋涉,「上下求索的收穫」。四年多來,為了搜集這些未入全集的佚文,景教授帶著他的妻子走訪了國家圖書館、中國現代文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南通博物館、蘇州大學圖書館、浙江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17家圖書館,其間所付出的艱辛常人難以想見。《佚文集》中所收錄的文獻,大體上可以分成四大類:一是歐陽先生早期的佚文,如《什麼叫社會劇》、《戲劇鑑別談》等,是研究五四時期歐陽氏文藝思想的重要史料;二是抗戰時期的佚文,如《當前的課題》、《多難的中國音樂界》等;第三類是抗戰勝利之後的佚文,抗戰勝利之後,歐陽先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理論文章,其中相當部分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和深刻的理論見解,例如有關土唱法和洋唱法之爭的《隨想所及》、就工人文藝發表的見解獨特的評論文章《看了工人聯合演出》等;第四部分是歐陽先生旅居港臺時的佚文,如《關於鄭成功的演出》、《臺灣劇運的新階段》等,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該書的作者景李斌教授在整理文獻的同時,並沒有局限於文獻本身,而是在輯錄出大量首次面世的文獻之同時,對其進行了極有價值的深入研究。《佚文集》的最後部分,收錄了作者在搜集文獻過程中,對於新發掘的史料進行研究的心得體會共八篇文章,這些研究論文分別發表在《新文學史料》、《江海學刊》、《文學研究》、《華夏文化論壇》、《東吳學術》、《中華學術》等刊物上,成為該書的又一亮點。

景李斌《歐陽予倩年譜(1889-1962)》,中國戲劇出版社

在整理歐陽予倩佚文之際,景李斌教授又著手開展了《歐陽予倩年譜》的編訂工作。《歐陽予倩年譜》(以下簡稱《年譜》),是筆者目前見到的資料最全、記述最詳細的一部《年譜》。根據筆者多年研究史料的心得,年譜的整理實在是一件費力而不討好的工作,更何況歐陽予倩的年譜編訂是一件難上加難的工作——在景教授的《年譜》出版之前,已經有歐陽予倩之女歐陽敬如、歐陽山尊和蘇關鑫分別編訂的三部年譜面世。為了使這部新的《年譜》更具學術性和權威性,景教授通過查閱海量的文獻,對於歐陽予倩的生平活動進行了更加縝密的考訂,使得這部新版的《年譜》較以往的三部年譜更加完善、更加全面。例如,歐陽予倩早年在上海笑舞臺的演劇,一直以來都是筆者十分關注的話題,在景教授的這部《年譜》中,我們欣喜地看到有關當年予倩先生在笑舞臺的演劇經歷,都得到了詳實地再現:

1916年10月30日,夜戲《空谷蘭》,汪優遊病後登臺飾柔雲,徐半梅飾徐勳爵以及盧澤娘,王無恐飾蘭蓀,歐陽予倩、李悲世雙演紉珠,查天影、明玉雙演良彥,鄒劍魂飾青柳夫人。

這些詳實的史料,真實地再現了歐陽先生早年在新劇舞臺上奮鬥的歷程。不僅如此,《年譜》中對於這一時期歐陽先生在笑舞臺獨創的「紅樓」劇亦有翔實的記載。如1917年10月24日,笑舞臺在《申報》上刊出了禮聘歐陽予倩的廣告:

禮聘寰球馳名新舊劇名旦、文學大家歐陽予倩。予倩君抱經濟才,有救世志,故投身劇界中現身說法。其演戲也能新能舊,尤以擅演紅樓歌劇雄於時,名震寰球,一時無兩,所至萬人空巷,劇界中之泰山北鬥也。新自吳門返,滬人士亟欲早見顏色。本舞臺主人情商再四,蒙慨允就聘,重現色身。

歐陽予倩在笑舞臺演出「紅樓」劇的廣告兩則

兩天之後,歐陽予倩正式在笑舞臺演出其自創的新劇《寶蟾送酒》。

10月26日,笑舞臺夜戲,歐陽予倩等演《寶蟾送酒》,歐陽予倩飾寶蟾,查天影飾薛科,陸柔兒飾夏金桂。

10月28日,夜戲,歐陽予倩演《黛玉葬花》。

10月29日,夜戲,查天影、歐陽予倩合演《睛雯補裘》。

10月31日,夜戲,歐陽予倩演《饅頭庵》。

……

歐陽予倩《寶蟾送酒》劇照

筆者以為,這樣精確、詳實的《年譜》,不僅真實地還原了歐陽予倩先生早年新劇演出的歷史,更是為深入研究中國話劇演出史確立了良好的範式。當下的話劇史研究中以論代史的現象屢見不鮮,倘若能像景李斌教授這樣將中國話劇歷史進程中諸多的要素,一一梳理出如此精準的年譜,如汪優遊的年譜、如朱雙雲的年譜、如鄭正秋的年譜……那麼,中國話劇演出史的框架方能呈現出來,在此基礎上,中國話劇編年史才有可能編纂。這確乎是一項浩瀚而艱巨的工程,但如果諸多的話劇史學者們都能像景李斌教授這樣孜孜以求,努力不懈地發掘史料、整理史料,庶幾中國的話劇史研究也許會呈現出別樣絢麗斑斕的色彩。

李歆《歐陽予倩戲劇期刊選及研究》,朝華出版社

除景教授的兩著作之外,上海戲劇學院的李歆館員編著的《歐陽予倩戲劇期刊選及研究》亦是今年新出的著作。《歐陽予倩戲劇期刊選及研究》(以下簡稱《期刊選》),共五卷本,這又是一部補全集之全之大作。1929年至1931年間,歐陽予倩先生應廣東省政府陳銘樞之邀,南下赴粵,在廣州創辦了廣東戲劇研究所,不僅對粵劇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且還開辦學校,為嶺南的話劇培養了大批的專門人才。在這期間,歐陽先生最大的貢獻便是利用廣東戲劇研究所這一平臺,對其半生以來的戲劇實踐活動進行了認真地總結和梳理,出版了兩卷12期的《戲劇》月刊,並借用《廣州民國日報》副刊,出版了《戲劇周刊》及《戲劇研究》共計101期。歐陽先生在穗期間的這段經歷,是其傳奇一生中較為特殊的一個時期。當時主政廣東的陳銘樞、李濟深既反蔣,亦反共,希望能在國共之間尋找出第三條道路。由於這一歷史原因,歐陽予倩在廣州創辦戲劇研究所的這段經歷,既不為民國時期的學者所重視,新中國成立後亦鮮有提及。然恰恰就是在這一時期,歐陽予倩先生藉助廣東戲劇研究所這一平臺,對其此前所從事的戲劇活動進行了全方位的總結和梳理,為其日後戲劇理論的全面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神州國光出版社出版的《自我演劇以來》,便形成於廣東戲研所時期。

李歆館員在《期刊選》中認為,廣東戲劇研究所時期,「是歐陽予倩先生一生戲劇理論提煉、總結和發展的一個關鍵性時段,深入研究歐陽予倩先生這一階段的戲劇理論成果,對於全面總結、研究歐陽予倩先生的戲劇人生路,至關重要。」作者考察了廣東戲劇研究所創辦的起緣,對於戲研所成立的具體時間和地點進行了考證和釐清。作者根據《廣州民國日報》1929年2月16日的一則新聞報導,確定了廣東戲劇研究所準確的地址和成立的時間是:

廣東省立戲劇研究所,自擇定南關增沙上街十一號為所址,現定於二月十六日(星期六)午後一時,舉行成立典禮。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期刊選》中收錄了歐陽先生在《廣州民國日報》上創辦的《戲劇周刊》及《戲劇研究》。當時的《民國日報》有兩份較為著名,一為上海的《民國日報》,一為武漢的《民國日報》,而《廣州民國日報》雖為廣東省政府的機關報,卻因偏安嶺南一隅,殊為難見。《戲劇周刊》及《戲劇研究》中到底收錄了歐陽予倩先生的哪些作品,反映了歐陽先生怎樣的戲劇思想,一直以來由於史料的匱乏而語焉不詳。李歆館員為了將此史料儘可能詳盡地呈現於讀者面前,數次往返於京滬穗三地的多家圖書館之間,進行了大量的文獻查閱和調研,始將《戲劇周刊》及《戲劇研究》公之於眾,這批史料亦是新中國成立後首度與讀者見面,彌足珍貴。

筆者期盼,隨著歐陽予倩史料的深入發掘和全面整理,定能促進歐陽予倩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希望這批歐陽予倩史料的出版發行,能夠促動中國話劇界的史料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入地展開,為話劇史的研究開啟新篇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第六屆歐陽予倩藝術節瀏陽啟幕《油漆未乾》精彩上演
    人民網長沙11月9日電 今年是中國現代戲劇藝術泰鬥歐陽予倩先生誕辰130周年。11月8日晚,湖南長沙瀏陽市紀念歐陽予倩誕辰130周年系列活動暨第六屆歐陽予倩藝術節開幕。本次活動由長沙市委宣傳部、長沙市文化旅遊廣電局、瀏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 致敬藝術大師歐陽予倩,《油漆未乾》首次離京來瀏
    該劇情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帶給了現場觀眾酣暢淋漓的藝術體驗,也拉開了瀏陽市紀念歐陽予倩誕辰130周年系列活動暨第六屆歐陽予倩藝術節的序幕。   9日,在紀念歐陽予倩誕辰130周年藝術交流座談會上,除各路專家學者帶來了精彩的發言外,北京人藝院長任鳴也跟大家分享了「一齣好戲」背後的故事,以及北京人藝與歐陽予倩的不解之緣。
  • 品《油漆未乾》 憶歐陽山尊
    作為紀念著名藝術家歐陽山尊百年誕辰的重頭活動之一,《油漆未乾》在京城持續引起反響。時年由歐陽予倩之子、原人藝副總導演、年逾九旬的歐陽山尊擔任該劇的藝術顧問,並將劇本重新校訂。     在中國近代戲劇史乃至文化史上,歐陽一家留下了十分濃重的一筆。歐陽山尊的曾祖父歐陽中鵠曾創辦中國第一個數學館——「算學社」,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的老師。
  • 田漢先生、「南國」和我
    2013年,在滬上一場「紀念田漢誕辰115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作為一名戲劇研究的後學,我獲益匪淺,由此關注到田漢和南國社,並做了一些初步研究。會後參觀位於上海楊浦區的國歌紀念廣場和國歌展示館,有幸結識了田漢的長孫田剛先生且留下合影。田漢先生,不僅是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更是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和領軍人。
  • 中國第一所新型戲劇學校伶工學社昨迎建社百年紀念
    本網訊 (記者宋捷 張堅 龔丹)張謇先生的孫女張柔武、梅蘭芳先生的曾孫梅瑋、歐陽予倩先生的外孫歐陽維,昨天相逢在琴聲悠揚的伶工學社。當天,參加伶工學社建社100周年紀念活動的他們欣喜發現,先輩們在整整100年前創辦的中國第一所新型戲劇學校,在歷經百年滄桑後,已成為南通市民熱捧的公共文化品牌和戲劇愛好者嚮往的大舞臺。
  • ...文學大系》第六輯將啟動!當年正是他,主持、推動第一輯的影印出版
    今年是著名出版家丁景唐百年誕辰。上海文藝出版社聯合上海韜奮紀念館,日前在上海舉行了「紀念丁景唐先生100周年誕辰暨《丁景唐傳:播種者的足跡》新書發布會」。
  • 《浙江現代文學名家年譜》書系全面推進,全力打造學術精品
    會議針對即將完成的第一輯文學名家年譜中的部分書稿,在體例和內容上進行了進一步討論和完善,同時宣布啟動第二輯文學名家年譜的編撰工作。將該年譜書系打造成當代學術精品,彰顯中國現代文學的浙江魅力,為拓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提供更為全面和科學的作家史料,是與會專家們的一致目標。
  • 直播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特別行動,等你「入座」
    今年是中國現代戲劇奠基人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原本要舉行的各種紀念活動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戛然而止。幾天前,北京市文旅局發布了關於演出場所有序恢復經營活動的通知,這不僅是演出行業的福音,也令戲劇人為之振奮。
  • 「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戲劇展演季」連臺戲《雷雨》《雷雨·後...
    人民網北京9月20日電(池夢蕊)現代人常把八零後、九零後掛在嘴邊,但相較於曹禺先生創作於1933年的經典戲劇《雷雨》來說,我們其實都可以說一句「我是雷雨後」。作為中國現代戲劇裡程碑式的作品,多年來《雷雨》不斷被各大劇院搬上舞臺,被改編成了京劇、黃梅戲、芭蕾舞、歌劇甚至電影電視劇等其他形式的藝術作品。
  • 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 《雷雨》等作品重登舞臺
    9月24日,是中國戲劇大師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的紀念日。作為中國最傑出的劇作家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首任院長,曹禺對於北京人藝和中國戲劇來說都是一個裡程碑式的人物。9月24日至25日,北京人藝、北京文聯、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聯合主辦召開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座談會暨學術研討會,邀請曹禺先生後人及國內外戲劇專家學者以及諸多藝術家共聚一堂,從戲劇理論、戲劇精神到具體的戲劇實踐,交流、研討曹禺的創作和他帶給中國戲劇的影響,從學術的角度來走近曹禺。
  • 110周年記:因為他們,上海成為中國話劇的發源地
    因此,《黑奴籲天錄》的意義並不僅僅限於引進了一個新的劇種,使用了新的語言、腔調和表演方式,更在於其與生俱來的思想性和時代感,不斷激發「思想的雷電、精神的光」。滬上報社將王鐘聲譽為「締造新劇之偉人」,後來歐陽予倩稱這次演出為「話劇在中國的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