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微博上的一則消息引起了輿情官的注意,誠如這位大v所言,2021年或將成為女性懸疑劇的豐收年。實際上,今年以來,以愛奇藝等平臺為代表所播出的多部懸疑劇小爆後,進一步刺激了市場的觀劇需求,而於創作方而言,則進行了進一步細分,這其中,女性懸疑劇無疑是下一個風口。
從年初的《唐人街探案》開始,張鈞甯飾演的蛇蠍美人開始把懸疑劇的主角線往女性身上遷移。爾後,多部以女性為中心的懸疑電視劇,獲得了行業和觀眾的關注。從周迅主演的《不完美的她》到《摩天大樓》、《白色月光》和《誰是證人》,這些女性懸疑劇交出了成色不一的成績單,也讓不少演員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連Angelababy在《摩天大樓》中的表演也獲得不少觀眾認可。
女性向劇集是伴隨著全球平權運動而走強的一種新類型,從《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致命女人》等劇的走紅可以看出,近年來女性向劇集在全球都頗受關注。而女性+懸疑中蘊含的巨大戲劇張力,自然也不會被創作者們放過。
「她懸疑」興起
各大視頻平臺基於「她經濟」的市場趨勢,對女性題材劇的布局不遺餘力。從今年一月的《唐人街探案》開始,一系列對傳統女性角色的突破,讓人們看到,除了婚姻、背叛、小三,女性題材還可以有家暴、性侵、偷拍、職場歧視、生育歧視等等。尤其是看到懸疑劇的風口後,不少平臺打出「她懸疑」劇細分類型,進行集中發力與扶持。
優酷在今年的懸疑劇場中播出了《刺》《女孩們在那年夏天》《白色月光》,從校園、職場到家庭生活,「聚焦女性困境與自我成長」的創作出發點不僅實現了作品逆襲,還衍生出超多社會探討。
在播出時間上,愛優騰集中選擇了暑期檔作為「引爆點」,陸續上線了《十日遊戲》《刺》《白色月光》《摩天大樓》等作品,藉助龐大的受眾和暑期檔較大的流量,形成了接連不斷的「她懸疑」效應。愛奇藝迷霧劇場之後,優酷也播出了《刺》《女孩們在那年夏天》《白色月光》,主題囊括校園、職場到家庭生活。
在這些劇集中,懸疑只是題材外殼,作品內核是女性話題,聚焦女性困境與自我成長。例如《摩天大樓》中美寶的原生家庭及成長經歷成為結局悲慘的主要因素,其母親鍾潔在面對家暴、孩子被性侵等一系列問題後,終於覺醒;《白色月光》中還涉及到夫妻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與地位,感情變質後如何反擊爭取最大權益等話題,讓觀眾在「爽」點之下,引發議論與思索。
被閒置的女演員和女性向懸疑市場
「得女性觀眾者,得天下。」儘管這句在影視劇市場流傳甚廣的名言,卻一度在懸疑市場上失靈。《包青天》系列、《神探狄仁傑》系列等劇中,男性英雄主義隨處可見,而女性角色往往只是一個推動劇情發展的符號。
伴隨著女性市場消費力的與日俱增,懸疑劇「以男性觀眾為主」,變成了一場恆久的錯覺。從受眾方面來看,據云合數據最新統計,2020上半年愛奇藝、優酷獨播劇的女性佔比60%左右,騰訊視頻、芒果TV女性佔比均超70%,劇集市場女性受眾佔比遠高於男性;據《微博用戶發展報告》、豆瓣等平臺數據顯示,女性用戶佔據了60%以上的活躍用戶群體,成為貢獻熱搜話題的中堅力量。所以,包括懸疑劇在內的劇集,只要能引發女性情感共鳴,首先在數量上就佔據了優勢,於是,聚焦女性受眾的「她懸疑」劇成為平臺、製作機構、受眾三方追捧的類型內容。
通過大數據分析,各個平臺對女性觀眾的喜好有一個大致的畫像。基於此,各平臺對「女性懸疑」的詮釋,也有一些微妙的不同。
騰訊相比優酷和愛奇藝而言,在懸疑劇上步伐相對較慢,不僅體量小,類型和視角也更為傳統傳統。優酷則儲備了大量與女性情感相關的懸疑類作品,涵蓋範圍大、種類多,且都是典型的「懸疑+」打法。《刺》《女孩們在那年夏天幹了什麼》都是青春主題,有著典型的內部矛盾推動:幾名看似友好的女性角色各懷鬼胎。愛奇藝的迷霧劇場的作品均為愛奇藝自製,體量均為12集。並且在製作機構或聯合出品機構的選擇上,愛奇藝與五元文化形成緊密的綁定關係。
在演員陣容上,優酷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青年演員挑大梁。而愛奇藝則選擇了廖凡、秦昊、王千源、朱亞文等中生代的實力派演員「扛大旗」,再搭配流量明星,如鹿晗、angelbaby等。包括在新一部劇集《誰是兇手》中,還看到了趙麗穎的身影。
雖然多部懸疑劇引爆了話題,不過,在「女性觀眾喜歡看怎樣的懸疑劇」上,目前仍然沒有一部劇可以給出有新意的答案,一切仍在試水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懸疑劇或許能緩解「女演員35歲後可能無戲可拍」的尷尬局面。中年女演員戲路窄已是被多次討論,大部分中年女性角色都比較模式化和套路化,比如「刁鑽婆婆」或「賢妻良母」。
女性懸疑劇嘗試著把目光轉向更為全面的女性全體,可以是職場麗人,也能是全職媽媽,或是像《不完美的她》一樣聚焦被家暴的女性,女性身份可以更加複雜和多樣,以獨立的人格被注視,對演員而言有著更大的發揮空間。
男人不渣,「她懸疑」就拍不好
劉恆曾說,「人類的戰爭持續時間最持久的,而且是無孔不在的,是男人和女人的戰爭。這是愛的源泉,也是恨的源泉。」拿《白色月光》來說,看上去這是一個關於愛情與婚姻的故事,兩性的矛盾衝突也主要集中在家庭倫理、婚姻背叛上。既然要拿性別開刀,男性角色就難免要挑起戲劇對抗大梁,通過情緒過度放大來製造衝突是慣常操作。但這很容易落入另一種桎梏——男性角色被符號化。
《白色月光》中的丈夫張鑫看似滿懷深情、無微不至,實則謊話連篇,又懦弱違心,甚至被張一戳穿時,不惜反咬一口,潛移默化中讓對方陷入自責與反省。近兩年大火的女性題材劇,《夫妻的世界》中的李泰伍、孫濟赫,《致命女人》中貝絲的丈夫等角色,可大致歸為一類。他們一旦被揭開虛假本色,便會露出鋒利的爪牙。除了「渣男」,另一種角色幾乎等同於「變態」。《不完美的她》中的尚武,將繼女當成玩物,為了擺脫這個「拖油瓶」,不惜將她關進即將被燒毀的房子裡,讓其自生自滅;女主林緒之的父親李澤,脅迫妻女整天生活在驚恐之下,跟蹤、威脅,無所不用其極;《摩天大樓》的顏永原更是PUA、家暴、猥褻,毀了太多人的一生。
這種將男性角色極端化,同時希望女性角色完美無缺的創作傾向,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扎堆。為反對一種套路而陷入一種新的僵化的套路,真的能帶來更好的故事與更深的觸動嗎?觀眾往往會過於符號化的角色會催生警惕之心。比如《三十而已》,打著「獨立女性」的旗號,還是不可落俗地跌入婚姻、背叛、抓小三。關於女性的話題素材其實非常充裕,類似日劇《問題餐廳》中女性在職場上遭受的區別對待,和利用女性優勢獲得所謂的職場利益;英劇《倫敦生活》中,關於女性的自我認知和成長。不必用男性角色的懦弱來襯託女性角色的優秀,任何企圖粗暴撩撥情緒、簡單二元對立的手法,都是創作上的偷懶。
不可否認的是,女性向懸疑劇是國產懸疑劇未來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但要真正做得好,還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其背後的人文內涵,而非將熱點社會話題生搬硬套,空有「她懸疑」的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