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訊:江西省青年崗位能手、昌飛公司功勳勞模、優秀共產黨員楊陸軍,從大學畢業進入公司,已經在直升機導管制造崗位磨礪了十餘載,成為一名導管制造最優秀的匠人。「要什麼樣的導管,他都能彎出來,就跟魔術師一樣。」同事們都為他豎起大拇指。
「呼呼呼……」火焰槍噴湧著白色火焰。航空工業昌飛鉗焊車間飛機導管班長楊陸軍全神貫注,右手拿著槍,左手緊握管子,火焰槍對著管子懸空點了幾下,似乎找準了「穴位」,然後對著管子炙烤,管子立刻被烤出一層漸變的紫紅色。他對火候和力度的拿捏十分精準,可謂「胸中有丘壑,手下有乾坤」。他左手慢慢用力,管子就像變魔術似的逐漸變彎。不到3分鐘,一根不規則角度的導管便成型了。大管徑薄壁導管火焰彎曲成型,經過楊陸軍的「魔術手」,導管弧度優美,尺寸精準。
直升機上的導管有上千根,作用類似於人體的血管,源源不斷地為直升機輸送能量。大管徑薄壁導管火焰彎曲是一項關鍵技術,對手工技能要求很高,要熟練掌握這門技能沒有十年磨練幾乎是不可能的。當時在鉗焊廠,掌握這項技能的唐柏林快退休了,眼看著青黃不接,鉗焊廠程國祥主任急在心頭:「誰能上?」幾位三十多歲的師傅躍躍欲試,可是沒彎幾次就紛紛敗下陣來。「我願意試試。」初出茅廬的楊陸軍接過火焰槍。「這個小楊,好高騖遠呀。」「初生牛犢不怕虎,看他能堅持幾天。」質疑聲,聲聲入耳。
楊陸軍心中憋著一股勁:「一定要掌握這項技術。」他反覆嘗試,可是管子就像專門和他作對似的,橢圓度超差、褶皺、劃傷……失敗接踵而至。
唐柏林鼓勵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楊,別著急。」楊陸軍點點頭,重新整理思路。他從導管彎曲過程的應力、形變著手,夜以繼日地研究,查閱相關資料,虛心向前輩請教。用時不到一年,他終於成功掌握了大管徑薄壁導管火焰彎曲技術,成為公司唯一傳承老師傅技術的工人。他說:「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黨員就應該爭當排頭兵。我要努力把技術練到極致,並帶動更多同事一起掌握它。」如今,薄壁導管的火焰「魔術」已經得到傳承。
近年來,公司新機研製較多,任務劇增,且導管多數為薄壁、小折彎半徑、結構複雜,成為公司導管制造的瓶頸。楊陸軍暗下決心,一定要用科學的方法解決。
他帶領團隊通過技術改進,開展導管雷射矢量檢測研究,攻克數控彎管設備與雷射檢測設備數據有效傳輸及控制難題,最終實現導管數位化製造技術,填補了公司導管數位化製造技術的空白。
新中國的航空工業,從修理仿製,到跟蹤發展,再到自主創新,湧現出一批方文墨、王剛、楊陸軍等優秀工匠。他們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崗位,靠著一股鑽勁,一股韌勁,挑戰極限,銳意探索,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難題,沿著自主創新之路,勇攀高峰,勇往直前。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楊陸軍用實際行動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