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學中有個名詞是「聚眾效應」,是指在經濟行為中,同類商家或產品匯集在一起,這樣更能吸引消費者。文史研究者李長平告訴記者,根據天津早年間的一些故事和資料記載,清朝同治年間,天津南頭窯蘆葦連片、溝壑縱橫、荒無人煙。
(原標題:南頭窯:最美雞毛撣子出產地)
經濟學中有個名詞是「聚眾效應」,是指在經濟行為中,同類商家或產品匯集在一起,這樣更能吸引消費者。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某個行業聚集在一處的現象,比如賣珠寶的在珠寶街,賣魚的在魚市,賣花的在花市……在天津這個中國近代商品經濟十分發達的城市,行業聚集更是普遍的現象。當年的商景繁華,店鋪林立,留下了很多城市佳話。隨著時代的更迭,當年某些行業的聚集地發生了變化,或只留下一個名字,或只留下一段故事……
過去,天津人的俗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刷子馬勺韋陀廟,雞毛撣子南頭窯。」天津師範大學教授譚汝為解釋說:「這句俗語是告訴大家:買刷子馬勺去韋陀廟,買雞毛撣子去南頭窯。當年,西門外韋陀廟一帶,賣刷子馬勺等炊具雜品的店鋪多集中於此;而南頭窯一帶,有多家賣滷雞醬鴨的作坊,同時還有經營雞鴨羽毛製品的商號。」一句俗語,道出兩個舊時天津的行業聚集地。如今,這兩個地方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裡昔日的商景傳奇只能在如今的尋訪中重拾一些蹤跡。
偶爾,來此購買雞毛撣子的客人會問一句:「是南頭窯的嗎?」不用說,能這樣問的一定是老天津衛人,因為只有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才知道,雞毛撣子與南頭窯的故事
韋陀廟與南頭窯都位於紅橋區,如今這兩個名字仍作為地名存在,是紅橋區兩條街道的名字。位於市區繁華地帶的這兩條馬路,每日車水馬龍,行人如織,兩側高樓林立,昔日存在於此的買賣故事,特別是南頭窯的熱鬧商景早已成為往事,卻也一直被這座城市念念不忘。
古文化街是天津傳統文化和特色文化商品聚集的地方,雞毛撣子是這裡的一種常見商品。王長玉在這裡經營雞毛撣子已經有七八年了。他的客人以外地遊客居多,那些客人購買雞毛撣子時,總是會選漂亮的、看上去很有特點的。偶爾,來此購買雞毛撣子的客人會問一句:「是南頭窯的嗎?」王長玉每逢聽到這樣的問話就會抬起頭,看看對面的客人。不用說,能這樣問的一定是老天津衛人,因為只有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才知道,雞毛撣子與南頭窯的故事。
王長玉第一次接觸雞毛撣子是在五六歲的時候,那時他在奶奶的床上看到一個很長的銀灰色的雞毛撣子,看上去已經用了很多年,羽毛都失去了光澤,但依舊豐滿挺立。他問奶奶這是什麼?奶奶說是雞毛撣子,還補了一句——南頭窯的。後來,有一年春節前,他跟爺爺去宮南宮北大街採購年貨,要買雞毛撣子的時候,爺爺特地對賣家說要南頭窯的雞毛撣子,從那以後,他才知道,南頭窯是舊時天津做雞毛撣子最多的地方。
除了雞毛撣子,南頭窯留給王長玉的另一個深刻記憶就是醬鴨。兒時,王長玉家生活清苦,偶爾父母會在節日或生日的時候買來一隻醬鴨,這在他的童年記憶裡是最高級別的犒賞。一隻醬鴨裝在盤中,香氣濃鬱撲鼻,王長玉總是先挑一塊小的,小心翼翼地放進嘴裡,用心地咂摸一下滋味,當所有的「饞蟲」都被勾出來以後,便大快朵頤。每次吃醬鴨時,家裡的大人都會對美食品評一番,王長玉也從他們口中得知所吃的醬鴨來自南頭窯的「鴨子王」, 南頭窯有很多賣滷製品的店鋪,燒雞、烤鴨、醬貨都在那裡賣。於是,南頭窯三個字在王長玉的心裡總是帶著濃鬱的香味,以及兒時對美食最樸素的期待。
王長玉很遺憾的是那時沒有去南頭窯逛一逛,後來,因為公私合營、行業整合等原因,南頭窯的滷製品和雞毛撣子開始分散到全市很多地方生產和銷售。隨著生活的發展,南頭窯對他而言不再是一個充滿美食誘惑的地方,但它長留在王長玉的童年回憶中,即使如今已年近七十,依然無法忘記。
南頭窯人綁的雞毛撣子,外形美觀,遠望為倒立的寶塔,保證不甩頭、不脫毛、不開膠,使用到最後羽毛磨光,藤杆上還是密扎扎的牢固的翎根
王長玉心中的南頭窯,在天津地方史志的記載中最初只是一片沼澤地。根據譚汝為先生對天津地名的研究,天津地名中帶「窯」字的,多為當年用作燒
窯的曠野,其功能就是為老天津衛的城市建設添磚加瓦。磚窯雖然廢棄了,但是這些窯名卻成為了永久的地名。
文史研究者李長平告訴記者,根據天津早年間的一些故事和資料記載,清朝同治年間,天津南頭窯蘆葦連片、溝壑縱橫、荒無人煙。由於河北、山東農村兵連禍結、水害蝗災,民不堪苦,貧苦農民攜老扶幼逃往天津,先求避難,後求餬口,有幾戶農民就在南頭窯搭起窩棚安起家來。他們以小本經營販貨謀生,有的人家經營滷煮野鴨、大雁為生,把買來的野鴨、大雁在家裡用開水燙過後,再到坑塘邊褪毛洗淨,把褪下的羽毛丟棄在池邊坑沿,任意流失,無人過問,野雞、大雁、野鴨的羽毛飄散得到處都是。一家獲利,百家效尤,後來這裡的住戶幾乎都以滷煮業為生了。這裡的滷煮製品香醇可口、肉爛骨酥,除遍銷城裡、南北運河兩岸以外,還遠銷北京、保定、濟南、唐山等地,深受各地顧客歡迎,一時盛名遠揚。最負盛名的有「鴨子王」「鴨子李」等,如今南頭窯已成鬧市大街,還有鴨子王胡同存在,足證當時的盛況了。由於經營滷煮業商戶的集中和增多,南頭窯水坑大窪周圍堆積了大量的鴨毛、雁毛、雞毛。大自然賜給人間的物品,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不知是誰家的主婦為了給自家的貨物撣土,在廢棄的雞毛裡挑揀了一些長而挺的,用一根細長的藤條、豬皮膘膠和破布條,綁出了第一個甩頭的雞毛撣子,使用起來非常順手。起初是為了自用,後來被越來越多的人效仿,人人都綁起雞毛撣子來了。什麼活計都是越做越精、越做越好,從此,南頭窯人製作的雞毛撣子便出了名。南頭窯人綁的雞毛撣子,外形美觀,遠望為倒立的寶塔,保證不甩頭、不脫毛、不開膠,使用到最後羽毛磨光,藤杆上還是密扎扎的牢固的翎根。
如今,無論是「鴨子王」還是「雞毛劉」,都已經被湮沒在過往的行業傳奇之中,知道它們與南頭窯往事的人,越來越少
在南頭窯,與那時行業聚集相關的,有兩個傳奇人物的名字曾一度被天津百姓津津樂道,一位是「鴨子王」,一位是「雞毛劉」。據天津檔案館專家周利成介紹,1910年後,有一個綽號「鴨子王」的養鴨人,在今河北區同昌裡一帶修建鴨欄,大量養殖雞鴨,專供市內各大酒樓、飯莊。隨著生意的日漸紅火,「鴨子王」的招牌越叫越響,雞鴨養殖場逐漸形成,燒雞、烤鴨、醬貨加工等工廠也相繼建立。隨著養殖場的不斷擴大,僱用的夥計不斷增多,於是,他在南頭窯一帶買下了一片平房,專供夥計們居住及醬貨存儲。「鴨子王」在養殖場周圍蓋了兩排平房,取名同昌裡。後來周圍居民逐漸增多,形成聚落,取名「小王莊」。
「雞毛劉」的故事則是天津近代商界的一段佳話。據天津地方史志對他的記載,「雞毛劉」本名劉亮亭,16歲時由其舅父周玉山招收為徒。周玉山早年從商失敗後,看到城西掩骨會一帶野味煮鍋每日扔掉的雞鴨羽毛甚多,便以廉價收購,然後拿到西營門外的牆子河裡用水洗淨,再攤在岸上晾乾。經過彈絨、分類,按羽毛性質不同做成各種日用品,冬季製作軟硬毛撣子,夏季做羽毛扇子,剩下的羽毛進行染色製成踺子和其他羽毛玩具,質量較好的翼羽長翎轉售給做戲裝的。劉亮亭跟隨舅父學藝,練就了一套製作羽毛製品的本領。
積累了一些資金後,劉亮亭成立了天津第一家寶德生羽毛廠,自任經理。隨著「雞毛劉」在津、京一帶聲望日益擴大,經營的品種、業務關係也逐年增加。他的羽毛廠出產各種雞毛鵰翎、羽毛扇、彩色羽毛和鵝、鴨毛等,各省區的羽毛生意幾乎為其壟斷,他還通過外商三井洋行、愛華洋行等商家,將產品大量出口到日本和歐、美等一些國家和地區。據傳說,20世紀30年代初,英國喬治國王做壽時戴的王冠上的珍奇翎翮就出自寶德生。1956年寶德生經過全行業合營後改為天津畜產聯合出口公司羽毛加工廠。
如今,無論是「鴨子王」還是「雞毛劉」,都已經被湮沒在過往的行業傳奇之中。今日的南頭窯,也早已是另一種風貌。那裡曾興盛的滷製品和雞毛撣子,依然是百姓生活的必備品,然而知道它們與南頭窯往事的人,卻越來越少。
本報記者 蘇莉鵬
責編:海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