撣子是指過去民眾用來清除塵土的工具,它通常為動物毛所製作,最常用的就是雞毛,因此民間也將其叫作雞毛撣子。雞毛撣子在我國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相傳它是夏朝時期一個叫作少康的人所發明的。
他有一次無意間注意到自己家的院子變得很乾淨,觀察了一段時間以後終於發現,原來是自己家裡的一隻雞受傷了,總是拖著身子爬,因此將灰塵也掃去了不少。看到這個場景之後,少康受到了啟發,他找了幾隻野雞來,拔下雞毛製成了第一把雞毛撣子,用它來清理屋內的浮塵。由於雞毛撣子輕便好用,又方便實惠,因此很快就在民間流傳開來,並且出現了以專門製作雞毛撣子為生的匠人,即撣子匠。
在古代,人們常選用雄雞的毛來製作雞毛撣子,這是因為古人相信雄雞是天上星君下凡而成,用雄雞的雞毛做的撣子就帶有了美好的寓意,具有鎮宅闢邪的功能。由於雞毛具有一定的柔韌性,不會造成物品的損傷,同時它清理吸附灰塵的性能極佳,因此過去幾乎人人家中都備有一把雞毛撣子。除了用作除塵工具之外,在古代一些做工精美的雞毛撣子還常用作裝飾品,主人常會把漂亮的雞毛撣子掛在顯眼的地方,美麗的雞毛受重力的作用自然垂下,層次分明,十分好看。
此外,還有人會將雞毛撣子放在花瓶裡展示,也正是因為如此,古代還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專門用來插雞毛撣子的花瓶,即「撣瓶",五彩繽紛的雞毛配上美麗的撣瓶,形成了家中一道特殊的風景。除此之外,雞毛撣子在過去還有許多特殊的用途,由於它是最常見的日常用品,因此人們常順手拿雞毛撣子來懲戒孩子。在一些地區的民俗中,女兒若是要出嫁,那么娘家就必須在嫁妝中放上一把漂亮的雞毛撣子,這是因為「撣子"和「膽子"兩字諧音,包含著要給女兒壯膽的寓音。
撣子匠製作雞毛撣子前首先要選擇雞毛,由於雞毛的好壞和質量直接影響撣子成品的檔次,因此撣子匠必須精心挑選色澤明亮、健康的雞毛,將蟲蛀過的雞毛或者沒有光澤度的雞毛淘汰掉。製作雞毛撣子最適宜使用公雞尾巴上的雞毛,用它制出的雞毛撣子毛色鮮豔亮澤,十分大氣,而用公雞項上的毛所製成的雞毛撣子毛色則較深,其他部位的雞毛較為柔軟,雖然美觀性不如尾部的雞毛,但是實用性卻極佳。挑好雞毛之後,撣子匠就要按照雞毛的顏色和大小長短將雞毛分出類來,長短相似的雞毛分在一類裡,顏色相同的雞毛也分在一類裡。這是因為不同長短和顏色的雞毛在製作時的用途各不相同,通常一個雞毛撣子上的雞毛從上到下要逐漸變短,因此只有提前將雞毛分好類,在製作時才能遊刃有餘。在分類時,撣子匠還要注意按照雞毛自然彎曲的方向將雞毛摞在一起,以免損壞其自然彎曲度。
按照長短顏色分好之後,撣子匠就要選擇合適的雞毛來製作雞毛撣子。在過去,不同顏色的雞毛撣子都代表著不同的寓意,例如紅色的雞毛撣子代表著紅紅火火,具有招財的作用;而黑色的雞毛撣子則有鎮宅闢邪的功效;白色的雞毛撣子則可以為主人家帶來健康;藍色的雞毛撣子具有帶來福氣的作用一一如果有人訂製,撣子匠就要按照主人的要求,選擇特定顏色的雞毛來製作相應的雞毛撣子。
製作時,撣子匠要將雞毛綁在一個荊條或者藤條上,這個荊條或者藤條就是雞毛撣子的杆。在古代雞毛的綁制過程完全是純手工串線完成的,幾乎不使用任何糨糊或者膠水,這樣製成的雞毛撣子不但可以防蚊蟲,還不怕水淋、水洗,最重要的是方便修理。製作時,撣子匠要使用細線、把雞毛串起來,並且綁在撣子杆的下方,接著在上面纏上布條固定起來,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避免雞毛脫落,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美觀。接下來,撣子匠就要重複這個步驟,將雞毛一圈圈地綁在撣杆上固定起來,再用布條纏繞固定好,如此將撣杆上綁上合適數量的雞毛即可。
在綁制時要注意每一圈的雞毛長度類似,同時從下到上雞毛的長度要不斷地增加。同時,綁制的過程中撣子匠還要隨時檢查雞毛綁得是否牢固均勻,全部綁好之後,撣子匠還要再用布條把撣杆頂端的雞毛上固定一下。經過手工製作的雞毛撣子均勻、牢固、美觀、實用,很受當時的百姓歡迎。
除了雞毛撣子之外,在古代還有一些特殊的撣子,例如在清朝時期,民間就曾經流行著一種由馬尾巴和雞毛一同製成的撣子。這種撣子花色豐富,製作精美,但是價格也相對較高,常為富貴人家所用。
此外,還有一種用狗尾巴製成的撣子,這種撣子的柔軟性不如雞毛撣子,因此常用於清掃較大的灰塵。由於狗尾巴的成本較高,因此這種撣子的價錢大大高於普通雞毛撣子,同樣不為普通人家所用。
通常撣子匠所製作的雞毛撣子都會在自己的店鋪中售賣,若是遇上廟會,撣子匠就會帶著自己店鋪中的撣子擺攤售賣。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關於撣子匠售賣雞毛撣子場景的記載和描述,例如在記錄清朝京城風土人情的筆記《燕京雜記》中就曾經描述撣子匠帶著各種長短大小的雞毛撣子售賣的情景,「望之如茂林修竹"。此外,到了每年快過年之前,撣子匠也會帶著雞毛撣子在街上吆喝售賣,由於人們此時都會打掃衛生,因此這也是撣子匠生意最好的時候。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後,由於吸塵器的普及,使得使用雞毛撣子的人越來越少,撣子匠的撣子鋪也逐漸地在街巷裡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