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元明時期的藏族文化

2020-12-22 中國西藏網

藏族是中華民族中優秀智慧的民族之一,在社會發展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燦的古代文化。所謂文化就是「人類在社會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是一定社會形態中的人直接或間接地為適應和改造生存的環境而進行鬥爭的結晶。文化是一種社會形態存在的反映。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係,毛澤東論述道:「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這是我們對於文化和政治、經濟關係及政治和經濟關係的基本觀點。」藏族文化就是遵循這一規律而發展的。

縱觀藏族文化發展史,吐蕃王朝統一青藏高原,全面展開外交和軍事攻勢,加強了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政治、經濟的全面發展。藏族文化一度達到極盛時期。至9世紀,盛極一時的吐蕃王朝崩潰,出現了分崩離析的政治局面,文化也隨之處於低谷。13世紀初,西藏封建農奴制確立。13世紀中,蒙古人統一全區,成了元帝國的版土。接著施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制度。明襲元制,對西北和西南藏區統治。元明兩代基本穩定了藏族社會,農牧業生產得到了空前發展,經濟出現了繁榮昌盛的景像。通過與內地的來往,加強了與各民族間的親密友好關係。通過經濟文化的相互交流,促進了本民族經濟文化事業的進步。那麼,元明時期藏族文化發展狀況究竟如何呢?

一、社會歷史背景

公元8世紀時,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崛起,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藏族文化一度達到極盛時期。至9世紀中葉,吐蕃王朝崩潰,出現了分崩離析的政治局面。自13世紀(1271—1368)元朝和平統一西藏以後,對藏區施行主權,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和經濟措施。在14世紀至16世紀明朝統治期間,社會基本穩定,生產經濟逐漸呈現出繁榮景象,封建農奴等級制度趨於完備,社會處於上升時期。

自元朝和平統一西藏後,結束了長期分散割據的局面。元朝中央施政,加強了行政管理,設立宣政院(初為總制院),專管全國佛教事務和藏區的軍政事務。在藏區設立了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設立了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甘、青),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昌都、甘孜、阿壩部分),烏斯藏納裡速古魯松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分別管理西北、西南和西藏行政事務。忽必烈授命款氏家族八思巴代表元帝以國師身份兼管宣政院,駐錫臨洮合州香根城。把西藏編制為13個萬戶,每個萬戶任命了戶長,管理宗教和政務。清查統計衛藏戶口。設立驛站,暢通至內地的交通。釐定賦稅,明確納稅責任。中央政府頒布文書,承認各地封建領主所佔有的莊園溪卡。封賜印憑誥命以確立各級官吏的職權。這是元朝首次向西藏等地全面施政。各項政治制度的確立,為生產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衛藏帕姆竹巴執政時期,重視農業生產。號召植樹造林,興修水利,引渠灌溉農田,提高糧食產量。在雅魯藏布江上架設鐵索橋,方便兩岸來往。紡織業也得到了發展,生產的氆氌深受中原市場的歡迎。

明朝(1368—1644)承襲元朝土司制度,對西北、西南和西藏地區,先後封賜了大寶法王和5個王爵,由他們來管理西藏政教事務。在鄰近內地的藏區建立了衛所統治機構,洮州、岷州、西寧、曲先等衛,清查登記土地,加強政治統治。推行一系列制度措施發展農牧業生產,從江南等地大批移民於西北藏區,實行軍屯、民屯,推行茶馬貿易制度。先後在河州、洮州、雅州、黎州、西寧等地設茶馬市,進行茶馬貿易。同時,中原的綢緞布匹、鐵製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等運來交易,藏區的牲畜牛、羊、駝和畜產品牛、羊皮、羊毛、駝絨、狐皮、豹皮以及名貴特產藥材牛黃、鹿茸、熊膽等與之交易。以茶馬貿易為紐帶,促進了藏、漢經濟貿易,勾通了藏、漢民族關係。同時普遍使用了先進的生產工具、水磨、牛車、犁鏵等使用,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總之以茶馬貿易為主的經濟貿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自唐代開茶馬貿易先河以來,至宋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以漢地的茶交換藏區的良馬,朝廷獲取厚利,又充實了軍事力量。進入元代進一步完善了茶馬制度。明廷制定茶法,在全藏區強制推行。統治者達到了政治和經濟雙重利益,這在客觀上對一向經濟落後閉塞的藏區帶來活力,促進了經濟繁榮。以官方茶馬貿易和民間貿易兩種形式同步進行。明洪武九年(1376),明廷先在秦州和河州設馬司,明四川巴茶交易。後又在洮州日城(後移新城)設茶馬司,秦州茶馬司移西寧。遠至黎、雅、朵甘、烏斯藏牧民,千裡迢迢運馬前往交易點。貿易馬數量很大,宣德七年(1432),河州衛番族交換馬7700餘匹,西寧衛交換3296匹。正統十三年(1448),洮州茶馬司收四川官茶,換馬3000餘匹。嘉靖十五年(1536),洮州衛、河州衛兩茶馬司所貯之茶足供3年。萬曆二十九年(1601),西寧、洮、河、岷、甘、莊浪六處茶馬司,交易馬9600匹,洮州茶馬為重點。永樂至宣德,皇帝先後下聖旨四道。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廷制定金牌制度。製造金牌信符,令曹國公李景隆入番實施金牌制度。向各部落發放金牌信符,其中給洮州發放金牌信符六面,規定納馬3500匹。馬分上、中、下三等,上馬茶葉120斤,中馬為70斤,下馬50斤。金牌每三年查驗一次。從洪武九年至三十一年,十四年來累計市馬數62995匹,平均每年易馬約4500匹,不包括貢馬、差發馬和走馬等。當時茶馬古道一路走河州,一路走碉門。

元、明時期藏族社會的相對穩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從而推動了文化的繁榮昌盛。偉大的馬克思曾論斷:「從物質生產的一定形式的產生:第一,一定的社會結構;第二,人們對自然的一定關係。人們的國家制度和精神方式由這兩者決定。」這就是說任何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都由這兩個方面組成,表現為不同的關係,即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人們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對這些關係的認識,就產生形成了相應的政治思想、法權思想、道德、科學等意識形態。人們生活在怎樣的物質條件下,他們就有怎樣的社會意識。元、明時期的西藏文化的迅速發展和馬克思所論述的,是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藏族文化在不斷發展豐富的過程中,在吸收各民族文化的同時,又對其他民族產生了積極影響。元初西藏薩迦班智達在涼州期間,受蒙古闊端委託,仿維吾爾文創製了蒙文,稱舊蒙文。後來在忽必烈執政時,委託八思巴創製了新蒙文字。在元代武宗時,命綽吉鄂斯爾參照班智達文字加以修訂,然後頒布通行使用至今。

二、文學

藏族文化是祖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藏族人民為祖國文化寶庫做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是到了元明時期,文化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得到了全面發展。

元明兩代,為烏斯藏和安多封建領主服務的藏傳佛教已居統治地位。其宗教思想意識表現在文化的各領域。以處於統治地位的格魯巴(黃教)宗教影響整個文化領域。以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科技為主要內容的藏族文化發展史是比較複雜的,前弘期主要是翻譯印度佛教經典,至十一世紀時,才以著名學者仁欽桑布、瑪爾巴為首的始有專著問世。十三世紀時西藏僧人到中原傳播佛教,隨之把漢地印刷術帶到衛藏,從此為大量刻版印刷佛學文獻資料創造了條件。從十四世紀開始,大量著作尤如雨後春筍,紛紛問世。這一時期的文學在發展史上達到了頂峰,修辭、詩歌、傳記文學、歷史文學、民間文學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百家爭鳴的景象。在帝師八思巴的支持贊助下,由雄敦·多吉堅贊於1227年,把《詩鏡論》譯成藏文版。之後有許多學者又對該著作進行了注釋、校訂,成為藏文修辭、寫作的重要理論著作。

詩歌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是宗喀巴大師(1357—1419)的詩歌《詩文搜集》,收入了他早年和中年時期的詩作,全詩共有94首,內容是讚頌先賢、宗教及改革宗教的思想。大師擅長用詩的語言來表達,其詩作造旨很深,學者們認為是作家詩中的精華。

其次是格言詩,它是藏族詩歌中特有的一種形式,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16世紀中葉,西藏格魯巴著名學者索南扎巴(1481—1556)所著《格丹格言》膾泉人口。作者是安多人,早年赴西藏哲蚌寺深造,榮獲格西學位,58歲時榮任格丹寺「赤巴」尊位。《格丹格言》是作者仿《薩迦格言》而作的。主要內容是教導人們怎樣去辨別是非曲直、智者與愚者的分別,以及宗教教義和戒律的解釋。但思想性遠不如薩迦格言那樣無情揭露社會的黑暗和罪惡。

傳記文學 傳記文學是藏族傳統文學形式之一。自吐蕃王朝滅亡以後,各地陷入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佛教各派爭相宣傳自己,許多學者著書立說,撰寫高僧大德傳記。主要有《瑪爾巴傳》、《米拉日巴傳》、《熱瓊巴傳》、《宗喀巴傳》,都是膾泉人口的佳作。

《米拉日巴傳》的作者是噶舉巴僧人桑吉堅贊(1452—1507),生於後藏娘堆扎西喀噶。七歲時,從噶舉派堪布貢噶桑吉受沙彌戒,取法名桑吉堅贊。他自幼崇敬米拉日巴。隱居高山巖洞苦修,「得道」之後走遍西藏和尼泊爾。他一生清貧,廣收弟子,深受教徙敬仰。

米拉日巴是噶舉巴第二代祖師,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影響,深受教徒尊崇。該書內容敘述了米拉日巴一生的經歷和苦難。特別是早年受盡伯父家虐待欺凌,後來出家學法成道,報了家仇。該書譯有漢、蒙版,還譯有英、法,日多種版本,頗受國內外學者青睞。

《朱巴格雷傳》系朱巴格雷本人自傳。他生於後藏娘兌扎西喀噶,是十五世紀晚期人。作品很多,其水平在藏族作家中是很突出的,著有《瑪爾巴傳》、《日瓊巴傳》等,以詩文夾雜的體裁,通俗鮮明的語言而寫成。

歷史文學 在元明時期,除上述文學種類外,還湧現出了許多歷史文學著作。布敦大師的《善釋佛教史》,蔡巴·貢嘎多吉的《紅史》,索南堅贊的《西藏王統記》都是優秀歷史文學名著。

作者貢噶多吉,以1346年開始編寫《紅史》,至1363年完成,歷時17年。內容論述了古印度王統和釋迦世系、漢族歷朝帝王、蒙古王統和吐蕃王統以及薩迦巴掌權的歷史。是一部研究中外佛教史和民族史的寶貴文獻。作者生於1309年,父為蔡巴萬戶長。15歲時被委任萬戶長。曾謁元朝泰定皇帝。他迎請布敦大師到蔡貢塘寺,對各種版本的《甘珠爾》抄本進行了校勘。後期蔡巴萬戶長被帕竹擊敗,奪其領地,一落千丈,作者卒於1364年,享年55歲。

《西藏王統記》 薩迦索南堅贊於藏曆土龍年(1388)在桑耶寺完成。全書敘述了從聶赤贊布至吐蕃王朝崩潰割據的全部歷史。內容重點論述松贊幹布、赤松德贊和赤熱巴金三位藏王。另外還論述了藏漢關係。

《智者喜宴》  作者是噶舉巴巴臥·祖拉陳哇(1504—1566)。成書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以豐富翔實的資料,敘述了遠古至元明時期的藏族歷史。本書最可貴的是還包括了古代周邊漢地、突厥、蘇毗、吐谷渾、于闐、南詔、西夏和蒙古等民族。又對古印度、尼婆羅(尼泊爾)、克什米爾、勃律、大食等國進行了記述。另外,他還著有《入行論大疏》、《歷算論》、《四續部論》等,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作學。

《漢藏史集》 作者班覺桑布,論述了西藏軍事、賦稅、法律、設立驛站、本欽等內容。該書對元代西藏史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著於藏曆第七饒迥木虎年(1434)。

《青史》 廓諾·宣魯伯譯師(1392—1481)著,生於後藏達納。曾赴印度和尼泊爾學習教法。一著作較多,以青史最為著名。深受學者推崇,該書完成於1476年。20世紀被蘇聯學者羅列赫(1902-1960)譯成英文出版,是藏學研究重要參考書之一。

《新紅史》 作者是班欽·索南扎巴,生於1478年澤塘。攻讀佛學有成,獲格西學位。曾任哲蚌寺(1524),甘丹夏孜扎倉(1525)法臺,52歲時(1529)任甘丹赤巴。1554年圓寂,享年77歲。該書論述了印度王統、香巴拉王統、漢族歷代帝王、蒙古和西夏王統。該書為讀者提供了一般史書不記載的珍貴史料。

《西藏王臣記》 阿旺·羅桑嘉措著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基本與《西藏王統記》相同。

上述歷史著作只是元明時期部分作品,作者均為佛學高僧大德,以唯心主義的宗教宇宙觀來編寫藏族歷史。突出帝王抹煞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任何一部西藏史都打上了宗教烙印,給歷史的面貌蒙上了一層面紗。「雖然如此,它們仍是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各種上層建築的反映。」對我們研究藏族文化仍有很高的價值。

翻譯文學

翻譯文學豐富了藏族文學的內存,這一時期的文學著作主要有《龍喜記》、《雲使》等。

《龍喜記》本是公元六世紀中期印度戒日王(590-648)著。13世紀時,法王八思巴授命薩迦巴大師頓多吉堅贊譯為藏文本。

《雲使》 原為印度大詩人迦犁陀娑所著,是一部長篇抒情詩。14世紀時,薩迦本欽囊卡丹巴授命,由蘇瑪羅什、絳秋孜摩、囊卡桑波在薩迦寺譯成藏文本,後來收入大藏經《丹珠爾》部。內容是描述被到南方山中的藥叉,思念妻子的故事,生動感人。《雲使》和《龍喜記》都是用格律詩的形式寫成。

民間文學 藏族民間文學歷史悠久,種類齊全,包括民歌、民間故事、話語等。膾炙人口,家喻戶曉,久盛不衰。這一時期主要有藏族民間文學長篇史詩《格薩爾王傳》,是一部長期流傳民間,內容廣博、結構雄偉的長篇英雄史詩。一般認為產生於11世紀至13世紀之間。史詩卷帙浩繁,內容廣闊,公認為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深刻反映了古代藏族勞動人民的生活鬥爭,理想和美好願望及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畫面。據王沂暖先生生前統計,史詩共有106部,其中39部就有242068行詩,超過世界最長的印度史詩《摩河婆羅多》(20萬零7千行)3萬餘行,按106部計應在30萬行以上,但這還不包括民間藝人說唱的近100部。《格薩爾王傳》流傳地域極其廣泛,流傳於我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廣大藏區和內蒙古(新疆蒙古族)民間。甚至流傳於國外尼泊爾、不丹、錫金和蒙古以及俄羅斯的布裡亞特蒙古民間。而且早已被譯為英、法、俄、德日等十多種外文版,讀者在千萬以上。《格薩爾王傳》故事是以藏區一個名謂嶺國的格薩爾為中心的長篇敘事詩。神話傳說格薩爾是天上白梵天王的兒子,名叫頓珠尕保。觀世音菩薩看見下界人間,惡魔橫行,殘害百姓。同梵天王商議後派人下凡降伏妖魔。梵天王命三個兒子商量決定,最後決定由三兒子下凡完成此任。頓珠尕爾保下界人間,做了黑人頭的君長,抑強扶弱,降伏妖魔,讓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日子。

三、語言文學

隨著與各民族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這一時期的翻譯著作也大量湧現,於是詞語、正字法出現了混亂現象。因此,規範統一釐定勢在必行。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第三次釐定文字,正字法和藏文文法方面的著述不斷問世。1514年,曲瓊桑波的《藏文正字法》完成,接著1536年,巨敦仁欽扎西的《新舊詞語論》問世,1538年,又有可旺卻告嘉措的《正字學》完成。

文法方面,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某種 有《三十頌音釋疏》、洛色降丘耶西著有《三十頌注釋》、雅卓巴·仁欽道吉著有《松達注釋寶篋》、索南僧格(1429-1489)著《三十頌注釋》、夏魯譯師曲瓊桑波的《三十頌釋》等,上述論著豐富並規範了正字法和文法理論知識,保障了藏文久盛不衰。

佛經翻譯 公元12世紀至13世紀,佛經翻譯工作仍在繼續。在前期譯經的基礎上,逐步完善了《大藏經》的卷帙內容。起先是後藏那塘寺主持菊登比熱赤和辮子衛巴羅色以薩迦寺的藏書為基礎,又搜集整理了不同版本的佛經,第一次編纂了一部《甘珠爾》和《丹珠爾》,藏於那塘寺。又據史料記載,13世紀和14世紀刊刻了三藏完備的《大藏經》藏於那塘寺,但在部分學者否認。元武宗大德年間(1308—1311),後藏學者嘉祥在內地藏區刊刻了蒙文版和藏文版《大藏經》,但其印版久佚。

元朝初年,夏魯巴創始人著名學者布敦·仁欽珠(1290—1366),整理大藏經,註解要典,編纂目錄,推進了佛教文化的發展。布敦大師把《蔡巴目錄》與衛、藏、康各地及新譯未收入的經典親自加以校訂,編為《語寶目錄》(又稱《大目錄》)或《布敦目錄》(丹珠爾)。

還有八思巴大師(1234—1280)於至元六年(1269)創造了蒙古文字;此前其叔父為蒙古人創製了舊蒙文字,叔侄對蒙古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八思巴在翻譯佛經的同時,培養了許多弟子,其中以膽巴、阿魯渾沙裡、沙羅、達益巴著名,譯有許多著作。

沙羅巴(1258—1314),先後譯有八思巴所著《彰所知論》(2卷)、《佛說壞相金剛陀羅尼經》等。至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漢藏大德僧人對勘了漢藏兩種《大藏經》異同,並編制了《至元法寶勘同總錄》10卷,其意義非常重大。

四、藝術

「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就為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等。

繪畫 藏族繪畫藝術主要集中寺院。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包括顯宗、密宗、護法神、寺院、佛塔、裝飾繪畫等。元明時期的繪畫藝術發展成就卓越,西藏和安多佛教空前發展。大興土木工程,修建寺院推動了繪畫藝術。明代修建的西藏江孜白居寺塔,壁畫綜合了印、尼、中亞藝術風格。西藏甘丹寺的澡井圖案,懸幅畫工藝精美。青海瞿縣寺的繪畫具有藏漢風格。元代安多卓尼寺的繪畫、雕塑具有印、藏風格。唐卡、堆繡、木雕印版畫成就卓著。

雕塑 雕塑是寺院建築藝術中應用最為普遍的形式。包括泥塑、木雕、磚雕、石刻、銅塑、酥油花等。宗喀巴弟子一世班禪雕刻的「集密金剛曼陀羅」十分精美。薩迦寺藏八思巴大師金身塑像和大殿寶頂和江孜白居寺的菩薩塑像都很精巧。明代迪巴魏喀巴的堪慶巴「修造法堂,及造塑彌勒大像」從理論上加以規範。

建築 早在唐代建築藝術就有了很大的發展。元明時期堪稱是建築藝術史上的黃金時代,種類齊全。包括民居、寺院及佛塔建築。建於元代的西藏薩迦寺,安多卓尼寺,建於明代的西藏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西倫布寺、青海瞿縣寺等,還有岷州的大崇教寺,建築宏偉華麗,具有藏漢風格。塔形建築以西藏江孜白居寺(1414—1424)最為典型。人稱塔中寺,融八種佛塔為一體,四面有二十角,為建築奇蹟。還有活佛高僧「靈塔」,豪華精緻,銅質鎏金,鑲嵌各種寶石,價值昂貴。寺院的各大學院(扎倉)及活佛府邸建築也都是一流的。元代忽必烈請尼泊爾工匠阿尼哥修建的北京北海公園白塔比較典型,至今尚存完好。

五、戲劇

藏戲是傳統優秀劇種之一。它是詩歌、舞蹈、音樂、故事、小說融為一體的綜合藝術。一般認為大約產生於14世紀。實際早在公元7世紀以前就已經產生了。香巴噶舉僧人湯東傑布(1385—1464),為了籌集資金架設橋梁,邀請山南窮結一家能歌善舞的七姐妹巡遊演出歌舞戲劇,在雅魯藏布江上架起了一座座橋梁。

六、科學技術

元明時期隨著翻譯著作和本土作家著作的大量湧現以及與中原文化交流,促進了藏文目錄學、雕版印刷、醫學、歷算科學技術發展。元末明初,宗喀卡巴創立黃教後,藏傳佛教文化以黃教為中心。著名學者整理經典,編制目錄。雕版印刷業興起。布敦大師收集了《那墉目錄》和其它目錄,進行了嚴格校訂,編制了《布敦目錄》。他根據王明學,對所有佛經進行分類,編目科學合理,為藏文目錄學開了先河。受到當今目錄學家的高度評價,他是一位偉大的目錄學家。布敦受蔡巴·貢噶多吉之請編訂了《丹珠爾目錄》,貢噶多吉自己編訂了《甘珠爾目錄》,三藏完備的《大藏經目錄》定型確認,為後來版本內容統一規範做出了範例。

元明時期的藏文雕版印刷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明永樂和萬曆兩次刊刻了藏文版《大藏經》。永樂八年(1410),明成祖遣使西藏求得《大藏經》抄本,首先刊刻了《甘珠爾》,萬曆三十三年(1605),刊刻了《甘珠爾》,前者稱永樂版,後者稱萬曆版。實際上元代開始就已經雕版印刷佛經,只是數量規模較少。雕版印刷技術的應用,刊印了大量佛經曲籍問世,滿足了寺院僧侶學習佛教文化的需求,推動了佛教文化的迅速發展繁榮。

醫學藏族醫學歷史也很悠久。在本民族醫學的基礎上,吸收了外民族醫學的精華,豐富了藏醫學。藏醫學的藥物治仍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大藏經《丹珠爾》中記載的《醫方明》是早期藏醫學方面的內容。

至15世紀時,醫學開始分為南北兩派。強巴學派的創始人強達南傑扎桑(1394—1475)。他對《居希》(《四部醫典》)作了詳盡的注釋。他還著有:《醫學釋續註疏甘露源流》、《醫學後續註疏所需懼得》、《醫學四續註疏除明燈》重要著作,對醫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其弟子米易尼瑪也卓有成就。著有:《醫療四法》等。該學派中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醫生,對社會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敘爾學派大師舒爾喀·年尼多吉(1439—1475)代表南方派。根據當地氣候地理環境下產生的疾病以及療法,總結了獨到的經驗。發展了該學派的理論,為南方派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年尼多吉著有《秘訣千萬舍利》、《四續大解保夏叉莫》等醫著。並培養了達哇旺波、洛桑嘉措、丹增傑波等人才。南北派的醫學家根據《四部醫典》繪製了各自的醫學掛圖。年尼多吉弟子舒喀·絡米給布還撰寫了《四部醫典》注釋本《祖傳教誡》等醫學專著。

曆法藏族曆法始於唐代而定於宋代。到了元明時期,為適應農牧業生產發展,進一步得到了完善。天文和歷算的論著:噶瑪巴·琅迥多傑(1284—1339)撰有《星算法綜論》(1318)、布敦大師著有《佛曆》、楚鋪哇著有《楚鋪哇歷學》(1425)、普巴·倫珠嘉措著《黑白星算問答》(1447)。

西藏「饒迥」計年法,始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藏曆大致與漢族夏曆相同。「藏曆以三月為一年之首」,即藏曆一月就是漢歷三月。藏曆是陰陽合曆,以五行和十二屬相配合計年,相當於夏曆的幹支。吸收了漢族的九宮、八卦、二十八宿等內容。十九置七閏,能準確推算出日月蝕時間。天文學方面的知識,受到印度「噶則」和漢族「那則」的影響。關於古代天文歷算方面的知識載入《丹珠爾》中。天文歷算是藏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勞動人民長期與自然鬥爭的結果。

元明時期的藏族文化是文化發展史上的高峰期。是什麼原因促進了這一時期的文化繁榮鼎盛?這與當時藏族社會經濟發展有直接關係。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恩格斯,在論述經濟與文化的關係時說:「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都互相影響並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並不是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而其餘的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這是歸根結底不斷為自己開闢道路的經濟自然性的相互作用。」這一時期文化藝術的發展正是遵循了這一規律。

元明時期藏族文化藝術發展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體現出了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宗教、歷史、語言、文學、藝術、科技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發展到了第二個全盛時期,並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學者。二是藏族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周邊國家印度、尼泊爾等文化,極大的豐富了本民族的文化藝術。三是藏傳佛教文化對藏族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幾乎滲透於各個領域,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特質。

參考文獻:

1、黃奮生,《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

2、王輔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3、王沂暖,《藏族文學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4、丹曲,《甘肅藏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

5、尹偉先,《明代藏族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

[作者:楊茂森。青海民族學院]

(責編: 張素勤)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藏族典籍文化中其書名體現的民族特色
    導語:藏族典籍文化既是一種物質文化也是精神文化,它是以書籍的外在形式來表現藏族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歷史現象。藏文典籍雛形出現於松贊幹布時期,後隨藏族社會的發展而呈現出自身的特點。與此同時,藏文典籍的刻寫、印刷、裝幀及其對藏文典籍的管理都與獨特的藏族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 玉杯是基本玉器皿之一,獸首玉杯有特殊形式,多見於唐宋元明時期
    玉杯是基本玉器皿之一,獸首玉杯有特殊形式,多見於唐宋元明時期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幾件典型的宋元時期玉器。玉杯中還有一種特殊形式的獸首玉杯,多見於唐宋元明時期,美國博物館藏有多件,其中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宋代首玉杯,高8.9釐米,青白玉質材料,表面通體呈褐色,色澤深淺不一,獸首頭部較深,並有明顯的過渡層次,屬於巧色玉雕工藝。杯由杯身、底把兩部分組成,構成不同於中國傳統古杯形式,杯身呈圓筒形,口沿部分帶寬弦紋,通體光素無紋。
  • 小麥怎樣走上藏族餐桌:西藏現代化與藏族飲食文化變遷
    第三,人類也不只是外在變化的被動接受者,藏族在不同時期會根據情況作出符合其利益的選擇,主導著現代化和文化變遷的進程。       本文原發表於《開放時代》2015年第3期,授權澎湃新聞轉發,讀者可移步《開放時代》微信號(open_times)閱讀帶附註的完全版本。藏族居民正在麥場打麥子。
  • 藏族文化普及,你知道為什麼藏族人不吃魚嗎?
    我國少數民族眾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說起藏族,你的第一反應是「哈達」?「扎西德勒」?還是其他?藏族是中國及南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國藏族人口大約700萬,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雲南迪慶、甘肅甘南等地區,藏族文化極具特色,其中藏族有一項風俗習慣——藏族人不吃魚,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 民族村寨③|從獨特的藏族民居中,探秘藏族民俗文化
    大家知道,民俗是生活在某一特定地區的民族或人群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習俗慣制,而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的活動方式。民俗顯然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
  • 什麼是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
    近日,文化部批准同意在我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設立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這是繼熱貢文化、格薩爾文化(果洛)兩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之後在我省設立的第三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至此,我省傳統意義上的黃南、果洛、玉樹等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重點區域已經全面納入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範疇。
  • 跟著小雨了解藏族文化,酥油燈:藏族人的信仰之光
    除了在寺廟能看到千百盞酥油燈閃爍的震撼場面,在普通藏族老百姓家中,也能看到酥油燈熟悉的身影。無論在家裡舉行念經法事,還是為逝者做祭祀活動,都要點上幾盞或者上百盞的酥油燈。因為燈一般代表著光明,佛法代表著智慧,而佛教的傳承又叫傳燈,所以在佛龕上燃起酥油燈,連通智慧和光明,也象徵著佛的智慧和光明灑滿大地。
  • 藏族歷史文化簡編
    藏族是青藏高原原住民,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七世紀初吐蕃建政,開始與唐朝頻繁接觸,同期佛教從天竺傳入,藏傳佛教成為普遍信仰,公元十至十六世紀是藏文化的興盛期,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藏在漢語稱番藏音為博巴。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內訌分裂瓦解,互相徵伐持續400多年,公元十至十二世紀,佛教逐步深入到藏族社會的各領域,其上層與當地首領關係密切互為利用,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社會體制。公元1244年蒙古宗王闊端與西藏薩加派活佛薩迦班智達舉行了涼州會盟。公元1271年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元,西藏地區成為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至此正式納入中央直接管轄。
  • 藏族服飾的等級劃分
    藏族服飾作為社會文化範疇,它必然受到等級觀念的影響。自西藏古代各部族中私有制明顯出現之後,不同經濟地位的人們在服飾上就有所體現。   歷史的發展促進了西藏社會的進步,生產顯示出新的繁榮景象。各部落之間的來往、交換不斷增分散局面成為共同的要求。當時雅礱部落首領囊日論贊之子松贊幹布完成了建 立統一政權的歷史使命。
  • 玉樹在京舉辦旅遊文化周 展示特色康巴藏族文化
    玉樹在京舉辦旅遊文化周 展示特色康巴藏族文化 2015-04-28 15:15:04,為向北京市民展示悠久燦爛的康巴藏族文化,展示獨具特色的三江源旅遊資源,玉樹文化旅遊宣傳周今天在北京開幕。
  • 各個時期的主流文化
    三皇五帝時期的自然崇拜及各氏族圖騰崇拜。夏商時期的祖先崇拜、上帝天命及巫史文化。周代時期的官文化(禮樂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及後期秦政法家、雜家文化。漢初時期黃老文化,到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今文),黃老之學和諸子文化淪為在野文化逐漸形成了民間文化,以儒(古文)、墨、道(方士、方家)為主體,東漢時期儒學的庸俗化、神化,讖緯文化、古文儒學興起,「歲在甲子,黃天當立」,正是這一時期上層文化與民間文化在歷史發展方向上的激烈對撞下的表現形式。
  • 地名故事(24)臨清戴閘:現存元明兩代最完整的運河古閘
    臨清戴灣閘是現存元明兩代最完整的運河古閘。  僅存的一座石獸目前存放在戴灣鎮文化活動中心。  戴灣閘,跨越歷史久遠,是京杭運河山東河段保存最完整的閘段之一,是研究運河文化的主要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文物價值。2006年,「京杭運河臨清段」被國務院命名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清運河段上的戴灣閘、二閘等古遺存名列其中,為元明兩代保存最完整的兩座運河閘。  戴灣鎮地處臨清市東郊古運河畔,歷史上是明清時期運河漕運重要的商埠碼頭之一。
  • 「木碗裡面看乾坤」——藏族文化的結晶木碗不得不說的歷史
    可以想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無可計數的滇茶就是用馬(實際上是騷子)通過此古道源源不斷運送到沿途西藏各地,直至拉薩。跟隨著馬幫的,還有馬幫用來喝穌油茶的酥油碗一一藏族木碗。根據文獻記載,處於藏彝民族遷徙與茶馬古道重要地段的迪慶,至遲在唐代以來就是多民族匯聚之地。
  • 藏族手工藝及其開發前景——根秋登子 白瑪英珍
    公元七世紀,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贊幹布時期創製了現今通用的藏文文字,把佛教文化引入了西藏。從天竺和中原為首的許多民族地區引進了生產技術和工藝品加工技術,在拉薩的紅山上修建了藏王宮和公主殿共999間規模宏偉的布達拉宮,大昭寺、小昭寺和拉贊棟石窟,首次用青銅工藝鑄造佛像稱之為藏王首創銅像。
  • 藏族--民族服務
    藏族先民的一支羌人,早在兩漢時期即從採集過渡到種植農耕,在黃河上遊的大、小榆谷開墾了大量的田地,並培植了高原寒冷地區的農作物青稞、粟豆等,還發明了"二牛抬槓"的耕作技術。從宋朝開始,定居青海東部農業區的藏族,由開初半農半牧逐漸過渡到以農為主,歷經元、明、清、民國,直到現在,一直從事農業生產,其生產發展水平,與當地漢、回、土、撒拉等民族已完全一樣。
  • 藏族古近代十大宗教人物候選人,看三世班禪、蔣揚欽哲仁波切排名
    1, 東巴釋羅:創立雍仲本教,並推及青藏高原;雍仲本教是古象雄文化的傳承者 。象雄文化是中國西藏的本土文化,它包括了醫學、建築學、聲明學、因明學、佛學、以及天文學、哲學等浩如煙海的文化體系。是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先祖文明智慧的結晶。東巴釋羅是其創始人,並將其發揚光大。
  • 藏族邦典、卡墊織造技藝藏文化的奇葩
    原標題:藏族邦典、卡墊織造技藝藏文化的奇葩   人民常用的毛織圍裙在藏語中稱為「邦典」,具有裝飾、耐寒等功能。西藏山南貢嘎縣傑德秀鎮是藏族圍裙的主要產地,因而有「邦典之鄉」的美稱。 2006年,藏族邦典、卡墊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鄭大華:論民國時期西學東漸的特點
    比如,西方哲學雖然自戊戌變法時期起就已開始傳入我國,但真正對西方哲學進行全面系統的介紹,則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及其之後。「這一時期學術界對西方哲學的輸入,較之以前,有兩個極為顯著的特點。這就是:第一,規模宏大,西方哲學的所有流派,幾乎於同一時期一併湧入中國;第二,全面系統,超出了以往零星稗販式的介紹。」
  • (文化)藏族導演松太加:用電影藝術講述普通藏人的生活
    新華社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9月29日電(謝宇智)在剛剛結束的第67屆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上,中國藏族導演松太加的新片《拉姆與嘎貝》是唯一一部入選主競賽單元的中國電影。松太加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講述一個關於藏族人民生活的「樸素的故事」。
  • 青海藏族文化博物館的唐卡,其作者歷時27年,只為這一個作品
    今天上官將為您介紹青海藏族文化博物館。我覺得這是西寧市非常值得去的一處地方,他是了解藏傳佛教和藏族人文歷史的一個很好的去處。青海藏族文化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幅全長618米,寬2.5米的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這是一幅巨型的唐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