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手工藝及其開發前景——根秋登子 白瑪英珍

2020-12-26 佛教在線

一、藏族手工藝的發展歷史

我國考古學家在西藏定日縣蘇熱地區發現的石器,經科學鑑定距今有五萬年。阿里日土縣和黑河發現的吐蕃早期巖畫群距今有上萬年的歷史。1982年在昌都卡諾遺址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罐、缽、盆等具有各種紋飾的陶土手工藝製品。據《青史》和《藏史綱要》記載:大約在公元前1800年十二個小諸侯國之後的一千多年裡,雪域人由於當時生存的需要逐步掌握了劍、弓箭、拋石器等武器類;斧和刀等生產工具;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具;馬、牛、羊等的馴養工具的製作技術;青稞、麥子等穀物的簡單種植技術所需要的農具以及氈子和皮子的服裝加工等技術。

公元前360年聶赤贊普統一了衛藏各部落,從該贊普執政以來大力推廣農耕技術,促進了犁和耙、鋤等農用工具的加工;推廣冶煉技術掌握了木炭、煉爐等冶煉工具材料的製作;大力推廣本波教,促進了本教中祈福、禳災、驅鬼、星算等所需道具祭品的加工;從遊牧轉入定居興建宮殿和民房,掌握了打土牆,木材和石材加工等建築技術;掌握了糌粑、麵粉、酥油、奶酪、人生果和肉類的加工技術;青稞酒和酸奶等的發酵技術;食用油的提煉和奶酪等的製作方法;茴香和花椒等佐料的簡單配料等食品加工技術,單鈴和鼓等樂器的加工技術。

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有了新的追求,促進了男女服飾的加工技術,本教的禳解術和對神的上供供品,對鬼類的下施施品,對亡靈的替代財產品,以及靈器和護籬品的製作也十分普及。

公元七世紀,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贊幹布時期創製了現今通用的藏文文字,把佛教文化引入了西藏。從天竺和中原為首的許多民族地區引進了生產技術和工藝品加工技術,在拉薩的紅山上修建了藏王宮和公主殿共999間規模宏偉的布達拉宮,大昭寺、小昭寺和拉贊棟石窟,首次用青銅工藝鑄造佛像稱之為藏王首創銅像。在這一過程中,藏王親領並參與手工藝品的加工,派天生聰慧的青年們到周邊各國學習先進的工藝技術,極大地推動了雪域工藝水平的向前發展。

公元755年至780年間赤松德贊按著《俱舍論》的宇宙形成學說建立了桑耶寺,為了使外來的文化本土化吸引雪域群眾,在藏民族中廣泛尋找形象最好的作為模仿對象塑造佛菩薩像,按藏式、漢式和印度式三種不同的工藝建造和裝飾桑耶烏則大殿、造型各異的四方塔,雕刻奇妙五石塔和功德石碑,用青銅工藝鑄造大量的佛像稱之為藏王二代銅像。

公元815年至836年藏王熱巴巾修建吉祥九層宮,請印度的工藝師到西藏鑄造大批梵式佛像,稱之為藏王三代銅像。將以佛教造像工藝為主要內容的各種手工藝推向了新的高潮。公元836年至841年朗達瑪滅佛,藏族手工藝者們失去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在這以後的六十多年裡除安多東部和康區少部分地區外沒有了工藝活動。

公元906年拉慶貢巴繞色的十弟子從青海東部返回衛藏各地開始了重建寺廟重振佛教的活動,藏族工藝隨之復甦。

公元970年前後藏王朗達瑪四世孫德祖滾在阿里扎達建造了規模宏大的谷格王朝宮殿群;996年拉喇嘛益西威建託林寺;1056年種敦巴建熱震寺;1073年款·滾卻傑波建薩迦寺,藏族工藝有了新的更大的市場空間,藏王宮殿建築風格與佛殿藝術相結合的建築及其裝飾,佛像、佛經、佛塔、佛教供品、法器、樂器、密宗壇城等藝術造型在雪域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形成並推廣開來,民間的生產用具、手工藝工具、生活器具、服飾和裝飾也日趨豐富。

公元1182年誕生了一位文人工藝大師薩迦班智達,他在薩迦寺親手鑄造的鎏金銅製普明文殊像,其造像的莊嚴、裝飾工藝的精美至今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前來觀瞻。

從這時開始,藏族手工藝迎來了以黃金為材料進行創作的黃金時代,金碧輝煌的寺廟建築群猶如雨後春筍般地建設發展起來,公元1357年宗喀巴大師在青海塔爾寺誕生,他在拉薩修復大昭寺,1409年建甘丹寺,給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佛像製作純金寶寇等報身服飾,創立了大昭寺祈禱大法會和規模空前酥油花會,推動了酥油花工藝的發展。

1416年降映曲傑扎西巴登建哲蚌寺;1419年釋迦也失建色拉寺。

公元1427年曲傑繞登帕建造了塔殿合一,塔內設108個佛殿,各種佛像10萬餘尊的江孜大白塔,其造型的壯觀和精美程度勘稱世界精品。

1436年一代藏族工藝大師唐東傑波在西藏昂仁縣誕生,給後人留下了佛像、佛經、佛塔、建築、橋梁、船隻、雕刻、戲劇服飾、面具、道具等的眾多藝術精品。

1447年一世達賴喇嘛更鄧珠巴建扎什倫布時,大師親自參加手工藝創作的同時聘請了大畫師門唐巴、鑄造工藝大師那唐·曲雄他、雕塑大師多波切。

1580年第三世達賴喇嘛瑣南嘉借建理塘長青春科爾寺,1588年建塔爾寺;公元十七世紀以後,雪域高原進入了手工藝人才輩出的世代,據史料記載:1690年迪斯桑傑嘉措擴建布達拉宮聘請了著名畫師隆扎·丹珍洛布等257人,石匠380人,木工160人,雕刻工藝師258人,泥塑、裁縫、金銀加工、寶石、鑄造、皮類、編織等的各種工藝師270人;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具有傳奇色彩的藏族著名女鑄造工藝大師貢日卡卓瑪·洛絨曲珍。1704年嘉木漾阿旺尊珠建拉卜楞寺;1729年德格土司登巴澤仁建德格印經院,這些寺廟從殿堂內外的裝飾到室內的供品法器無一不是以金銀等珍貴材料用頂尖級的手工藝加工裝飾而成的。

公元十八世紀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時期,藏族的手工藝業已形成規模而成為一大行業,為此,噶廈政府在拉薩組建了手工局。該局有完整的組織機構,嚴格的官位設置、管理辦法和管理權限。在技術等級方面設:勒參巴(相當於五品官)、仲義(只享受待遇沒有職務)、大師傅、小師傅和普通員工的等級,各崗位的職責、工資級別、賦稅和工作時間都作了詳細規定,藏族手工藝開始走上了規範化管理的軌道。

1915年第九世班禪卻吉尼瑪在日喀則扎什倫布寺建造高26.2米,號稱世界最高的彌勒佛鎏金銅像,工程之大,耗資之巨,工藝要求之高,是繼重建布達拉宮、建造五世達賴喇嘛靈塔以來第二大藏族手工藝的創舉。

1954年開始修建羅布林卡新宮(永恆不變宮)。康區在拉薩做生意的富商們在自籌資金的基礎上依靠群眾捐贈打造了純金寶座。無論是園林的環境布局、建築設計、室內的雕刻裝飾、壁畫、陳設、紡織和裁縫還是寶座的鏨工、鏤花、寶石鑲鉗工藝都是一流的,是藏族手工藝水平的綜合體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族政策的光輝重新照到了青藏高原,藏族手工藝也和其它文化一樣開始復甦,在改革開放的推動和市場的引導下正在向產業化方向邁進。

二、藏族手工藝的種類

(一)精神文化類

壁畫類:牆壁畫、布底壁畫(間畫)

唐卡類:淡彩畫唐卡、重彩畫唐卡、黑色唐卡

硃砂唐卡、金底唐卡、彩金唐卡、墨底描金唐卡、刺

繡唐卡、堆繡唐卡、半立體堆繡唐卡、珍珠唐卡、針

織品唐卡、水墨畫唐卡、西洋畫唐卡

泥塑類:陶器式泥塑、撫泥式泥塑

鑄造工藝類:天然銅佛像器物、合金佛像、稀有金屬合金佛像器物、青銅佛像、純金佛像、純銀佛像、鑄銅鎏金佛像、鑄造法器、樂器

鏨打工藝品類:金頂裝飾、室內裝飾、法器、供器、鏨銅鎏金佛像

雕刻類:全雕、浮雕、裝飾雕刻、經文雕刻、印

板雕刻、寶石雕刻、擺設品雕刻

印版類:文字印版、圖畫印版、龍達印版

書法類:藏文80多種字體(常用13種字體)

書法、梵文和烏都爾兩種字體的書法

美術字體類:十相自在、八思巴文

佛塔類:如來八塔、噶當佛塔、樓堂式佛塔、塔殿結合式佛塔

樂器類:鼓、二胡、笛子、六弦琴、嗩吶、蟒號、金翅海螺、鑼、鈴

面具類:珊瑚面具、鎏金銅面具、氈制面具、漆

皮面具、布層面具

壇城類:立體壇城、布畫壇城、彩沙畫壇城

其它類:酥油花、擦擦、凸紋泥漿畫、象徵性圖案、天鐵、雷鐵、天珠、天成佛像、掘藏佛像等神密工藝

(二)生產生活類

建築類:宮殿、民居、碉樓

交通類:鐵索橋、石木橋、船隻、索道

農具類:犁、耙、鐮刀、鋤、篩子、背兜、簸箕

牧具類:奶桶、皮囊、拋石器、套繩、牛腳索、貯

藏櫃、掃雪棍、皮火筒、曬毯、馱鞍、火鐮

武器類:寶劍、弓箭、火藥、土槍、矛、盾牌

車磨類:酥油桶、木碗、糌粑盒、麵杖

編織類:蒸籠、馬牛項飾、彩線繞器、竹編盒、竹編筐

紡織類:氆氌、卡墊、腰帶、毛料、毛毯、氈子、毛被絮

裁縫類:袈裟、俗裝、帳篷、掛飾、門帘、窗簾、布幔

文具類:竹筆、藏紙、粉簡、墨汁、毛筆、沙盤

顏料類:金、銀、硃砂、雲母、藏石青、石綠

藏香類:薰香、藥香、供香、天然香料

馬具類:馬鞍、銜勒、鑾鈴項飾、馬墊、馬籠頭

首飾類:金花、銀盤、琥珀頭飾、嘎吾、天珠、珊

瑚項飾、針線盒、小刀、金銀器腰飾、戒指、耳環

獵具類:獵槍、駑器、網器

陶器類:壺、罐、火盆、薰香爐、酒具

炊具類:鍋、盤、盆、勺、瓢、吹火箱、茶桶、石臼、手磨

家具類:箱子、柜子、桌子、茶几、床、法臺、書架、佛龕

皮具類:皮箱、皮袋、皮包袱、牛皮筒、皮繩、搭連、皮靴、皮墊、皮袍子

工具類:鑄造、打制、木工、泥工、雕刻、制陶、車磨、印模、印刷、紡織、裁縫、食品加工、釀酒、皮類加工等的工具

三、藏族手工藝的幾大特點 

(一)規模宏偉。在建築藝術方面,公元前200年間,出現了西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其後昌珠寺、小昭寺、大昭寺、桑耶寺等星落棋布的著名雪域建築群拔地而起。其中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號稱世界第二大宮殿,始建於公元七世紀,重建完工於1696年的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市中心的紅山上,建築淨高117.19米,東西長361米,大小殿堂房屋999間,遠遠望去建築氣勢宏偉狀麗,宮頂金瓦和眾多的頂飾寶幢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宮內收藏著數不清的珍寶的藝術品,形成世界佛教文化的寶庫。布達拉宮是雪域獨特的建築風格、佛教理念和藏族手工藝相結合的產物,是雪域建築藝術的結晶。它的成功之處在於,從外觀設計看是雄偉壯麗的藏王宮殿,從內部構造設施看是金碧輝煌的藏傳佛教殿堂,從密宗的角度看,是結構嚴謹的無上瑜伽部立體式壇城。是一座集中體現雪域能工巧匠們聰明才智和藝術才能充滿神奇色彩的雄偉建築。

(二)價值連城。僅一座五世達賴喇嘛的靈塔——莊嚴世界大金塔而言,直接在塔身上用的黃金為3720公斤,據專家估計:塔殿內其它裝飾供品的價值相當於塔身所用的黃金價格,塔身所鑲鉗的寶石是黃金價格的3倍,塔內裝藏的文物是黃金價值的20倍以上,有的文物是無價之寶。另外,靈塔本身和供品裝飾等工藝製品都是出自藝術大師之手,靠一般的技術是做不到的,也不可能讓普通的手工藝者加工如此昂貴材料。因此,其技術含量、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三)精神文化產品。藏族手工藝自從松贊幹布引進佛教文化開始就適應了佛教藝術品的製作,因此,藏族手工藝的創作和所生產的產品有著佛教造像作為主體內容的特點。就佛像而言,用藏族傳統工藝製作的佛像,是舍利子所受佛祖的教義為依據,藏族傳統工藝理論的開創者門拉頓珠、宗喀巴大師和米旁大師等許多賢者聖人的造像理論作支撐,用珍貴的材料進行創作而成。因此,其結構準確、造型美觀莊嚴、栩栩如生,獅座光的裝飾珠光寶氣、璀燦奪目。如果再按規範裝藏,舉行開光大典做成富有加持力的藝術造像,對於信仰佛教的人群來說其吸引力就不僅僅是一個有經濟價值的工藝品了。

(四)保存持久。藏族傳統工藝品市場經久不衰的另一個價值是:就唐卡和佛經而言,以藏族獨有的傳統工藝,用金、藏石青、石綠、硃砂等珍貴礦物質顏料和多種寶石粉經特殊加工繪製而成,可以做到經久不退色,不變質。藏紙具有質地柔軟、輕、不蟲蛀、不腐蝕、不粘合,書寫所用的金汁、銀汁不氧化,在任何氣候條件下都保存長久。

(五)裝飾性強。根據雪域人民喜愛色彩豔麗、裝飾華貴的審美特點,藏式宮殿寺院都有富麗堂皇的室內和室外裝飾,佛像法器的裝飾、帳蓬裝飾、唐卡裝裱、法幢和柱面幡等掛飾;有琳琅滿目的供品擺設;金翅海螺和金嗩吶等樂器裝飾;人體美化的金銀首飾;就生活用具最普通的碗、壺、食品盒、茶桶、小刀,甚至針線包和趕牛羊的拋石帶和鞭子都有特定的裝飾習慣及其名稱,可以說裝飾工藝在藏族生活中無處不在。

(六)實用性強。公元十七世紀迪斯桑傑嘉措主持完成了四部醫典的八十幅掛圖,在藏醫的教學、診治、研究中沿用至今;藏族建築、陶器、鐵器和銅器的加工;鑄造、雕刻、紡織、編織、木器加工、皮類的加工、縫紉以及烹飪、酒類發酵和藥膳等的加工工藝至今仍在廣泛使用。

(七)具有綜合性。很多藏族手工藝品既是高雅的藝術品,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就一部金汁寫成的經典而言,從信仰的角度看是一件神聖的供奉物;從藝術的角度看是一部價值連成的書法作品;書寫者必須具備很好的書法功底,畫插圖裝飾者必須有很高的繪畫技法;從手工藝的角度看,它需要藏紙的製作、打磨、染色;除黃金的提純、研磨外,還需要製作金汁不可缺少的牛膠加工和雲母的特殊處理;插圖的顏料加工和毛筆的製作,函籤和包裝綢布的裁縫,經書夾板的雕刻,書帶牛皮的加工和染色,金、銀或銅製的書扣鑄造,書封裝飾卷草凸紋泥漿的製作;鑲鉗寶石的加工等綜合性工藝。

(八)具有公益性。藏族手工藝向藝術型和使用型兩個方向發展,它不僅為藏傳佛教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為人民群眾生產水平生活質量的提高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公元十四世紀歷史上著名的藏族手工藝大師唐東傑布,他將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奉獻給藏族工藝事業,創作完成了大小泥塑佛像5000餘尊;用金、銀、綠松石、珊瑚、瑪瑙、琥珀、海螺等珍寶鑄造或雕刻的佛像100多尊;有一定規模的佛殿建築120座;用金銀、硃砂等珍貴材料寫成了18部《甘珠爾》、15部《丹珠爾》;建造了巴青曲委日大佛塔,高70餘米,內設108座佛殿,以造型壯麗的吉祥大佛塔為主的大小佛塔110座;建造了獨具匠心的58座鐵索橋;大船小舟118隻;木橋60座;創立了大眾喜聞樂見的藏戲團,成功設計了造型獨特的面具、道具和戲裝。給後人留下了眾多藝術精品,極大地方便了山區百姓的出行,豐富了普通百姓的文化娛樂生活。

(九)對外影響廣泛。藏族工藝及其理論影響到諸多的地區,如對吐蕃晚期敦煌莫高窟內的眾多壁畫的影響;十一世紀對西夏佛教造像全方位的影響;從元代薩迦世系時期開始形成的漢族、蒙古族、滿族等地,第八世和十世噶瑪巴時期以來在納西族、土族、門巴族、普米族、裕固族等諸多地區藏族手工藝技術的傳播。全國各地的佛教聖地都有大量的藏族壁畫、石刻,著名的藏式佛塔和藏式建築群。

四、藏族手工藝的現狀

(一)工藝品主產地和傳播區域。以西藏昌都地區的嘎瑪鄉和日喀則艾瑪鄉、孜東村為主的鑄造、銅器、鎏金工藝品加工;山南吉德鄉為主的氆氌、邦墊紡織業;以日喀則和江孜為主的卡墊、掛毯生產;以青海熱貢和四川德格為主的繪畫和堆繡的;以德格印經院為主的雕板印刷和藏紙加工;以西藏江達和白玉河坡為主的男女佩飾品、法器、供品、樂器和鐵器的製作;以拉薩泥木縣和甘孜絨壩為主的陶器加工基地;以雲南中甸和四川稻城為主的木碗和木製器皿的車磨加工;近幾年來德格宗薩辦起了十一所藏族手工藝培訓學校,成為了當今藏族手工業的主要傳播地。藏區各地的手工藝品商販和眾多手工藝者匯聚於拉薩,使拉薩成為藏族手工藝的傳承、開發、製作和銷售的中心。除此之外,藏區各地還有不少以各地特色產品為主的民間手工藝小型加工基地。

在國外,泥泊爾、不丹、蒙古國等地有為數眾多的藏族手工藝品生產基地,按師徒的傳承方式這些基地既是生產地又是傳播地。除此之外,加德滿都喜慶工巧明等學校都是專門培養藏族手工藝人才的搖籃。

西藏大學、青海民族學院、四川民族學院、四川省藏文學校、阿壩州和綿陽兩地的國家級職業技術學校、塔爾寺工藝學校、甘孜嘉登兒童福利學校、拉薩彩泉福利學校等都開設了藏族手工藝課程,有的學校把該課程作為主課和專業技能課,藏族手工藝開始向專業學科的方向邁進。

(二)藏族手工藝的理論支撐。歷史上工藝大師們撰寫的工藝理論:十四世紀門拉東志的《如來造像度量經如意寶品》,宗喀巴大師的《造像度量寶鏡》,1690年前後迪斯桑傑嘉措的《除垢琉璃》,1880年迪瑪格西丹真彭措的《工巧明拾零》,1850年左右貢志雲丹嘉措的《知識總匯》,1903年米旁大師的《實用工藝隨筆》,其中不少書已正式出版。大型工具書《藏族手工藝大全》在國家社科基金和中國藏學中心出版社的大力幫助下,即將與讀者見面。

(三)開發手工藝產品的成功經驗。青海熱貢藝術開發公司採取以公司加農戶的方法生產旅遊紀念品,公司與手工藝戶之間訂產品、定時間、定質量、定價格,到時按合同驗收產品和質量,公司按預訂的價格給付費。雖然手工藝者賣給公司的產品價比市場價低一些,但他們不需要自己去找市場,銷路有保證,不需要花尋找市場、推銷產品所需要車費、住宿費和時間,因此,節約了開支。公司靠農戶的收購價和市場銷售之間的差價生存和發展,這可以說是一種互利雙贏的好辦法。當今世界藏學研究如火如荼,國際交流日益頻繁,來藏區文化旅遊、風情旅遊、探險旅遊的人越來越多。隨著物質財富的增長,人們的購買力在不斷提高,雖然生活必需品生產過剩,但對含有豐富文化特色的商品越來越被更多的人重視,顧客的喜愛程度有增無減,藏族手工藝產品開始成為藏區乃至其他多民族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

在國外,尼泊爾佛像法器為主的手工商品貼上TIBETAN的標籤銷往全世界,以精美的工藝,適宜的價格佔領了市場,年銷售額達12億人民幣,蒙古利亞烏蘭巴託的普·巴特爾手工藝開發公司生產蒙藏佛教文化用品開始行成規模,不丹也有不少從事藏式工藝產品的加工者,經濟收入十分可觀。在國內,雲南鶴慶新華旅遊村利用藏族的金銀加工工藝,帶動了整個這一地區經濟的發展。青海黃南土族地區家家戶戶從事藏族的繪畫、堆繡、雕塑等工藝品的製作,群眾生活水平有了極大地提高。在藏區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產品渠道的暢通,手工藝產品的市場也在逐漸擴大,藏族手工藝產品有著很大的發展和創收空間。

五、當前藏族手工藝開發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對手工藝的開發價值尚未行成全社會的共識,沒有放到應有的位置上進行保護、傳承和開發;二是缺乏高層次的管理和技術人才,產品生產多處在作坊式的自由發展階段;三是磁器、波紋寶劍和人造天珠等傳統高端產品技術早已失傳,現代工藝和產品對傳統工藝產品的衝擊大;四是市場上精品少、仿冒和粗製濫造的多,商品的競爭力弱;五是缺乏市場行為導向指引,盲目生產,產品生產以後再尋找市場是普遍行為;六是資金短缺,沒有得到政府財政的支持,生產行不成規模;七是生產成本過高、附加值低、手工藝者所得到的利潤有限,開發手工藝產品的積極性尚未真正調動起來;八是缺乏技術、市場等的研究人才,全憑生產者各自的技術和感覺,哪裡黑哪裡歇是目前藏族手工藝生產者採取的普遍生存、發展手段。

六、進一步拓寬渠道,推進產業化開發的思路

(一)提高認識。在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千方百計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尋找經濟增長點,擴大就業門路的時候,藏區的文化、旅遊、鄉鎮企業等部門應當對藏族手工藝的歷史積澱,可開發性、前瞻性和效益性有足夠的認識。

(二)組織班子。藏區各級政府的財政、文化、旅遊、鄉鎮企業等相關職能部門聯合成立手工藝產業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本地區手工藝的傳承、研究、生產、銷售的扶持和指導,負責區域和部門,個體和企業之間的協調,向上級部門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

(三)建立園區。緊緊依靠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文化的保護資金,在旅遊區等條件具備的地方,建立手工藝園區。有條件的園區內建立傳統工藝博物館、培訓點、研究室和生產基地,形成手工藝的展示、傳承、研發和生產合為一體的核心區,有手工藝加工的轄區村寨可作它的輻射區,納入到核心區的管理、指導和扶持範圍。

(四)產品開發。根據市場需求和各地的文化特色、技術優勢有選擇地開發兩大類:

文化產品:青銅佛像、金、銀、鎏金銅像、法器、供品、擺設、樂器、佩飾等鑄造和打制產品,唐卡、壁畫、裝飾彩繪等繪畫產品,法幢和豐滿纓珞等縫製產品,印板、石刻、寶石等雕刻產品,寶劍、純金飾品、金馬鞍等高檔收藏和奢侈品,精美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和藏香等饋贈佳品。生產和生活用品:氆氌和地毯等紡織品、篩子和牛馬項飾等編織品、服裝和帳篷等縫製品、茶壺和火盆等銅加工品、寶木碗和粘粑盒等車磨木具、箱子和柜子等木製家具,織布架和木工工具等手工藝用具,鐮刀和犁等農牧業生產用具,馬鞍和墊子等馬具用品,顏料、毛筆、竹筆、藏紙、畫布等書畫用品。

(五)擴大產業鏈。可以組建建築工程隊承包寺院大殿工程,加工、承包室內裝飾、家俱的生產、藏族飲食和滋補品的開發,在旅遊景區辦產銷一體的手工藝產品加工點。

(六)技術改造。抓住國家扶持藏區文化政策、依託青藏高原旅遊業,不斷設計推出新的旅遊文化紀念品。波紋寶劍的加工工藝、合金鑄造工藝等一批具有收藏價值的手工藝品生產,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利用現代技術和工具加工更加適用廉價的生產和生活用品來降低成本、提高產量。

(七)拓寬市場。加強手工藝產品的品牌建設,利用網絡等現代技術手段加大產品宣傳。除藏區外,在國內的納西族、門巴族、土族、裕固族、蒙古族地區和沿海、港澳臺地區,國外的蒙古國、印度的克什米爾、不丹、錫金和東南亞各佛教國家開闢新的更大的市場。

總之,政府應加大對這一行業的支持引導力度,把藏族手工藝的保護變成政府行為,產品開發變成市場行為,把傳統的手工藝變為文化產品,創造區域性品牌。

在做充分市場調查的基礎上,各工藝園區根據各自的技術優勢選擇具有地方文化特點,收藏價值、紀念意義、觀賞價值、便於攜帶、具有可創新性、前瞻性的商品和旅遊紀念品產品品種,進一步提高生產技藝,優化工藝產品結構,充份利用政府資金,利用國內外的生產技術培養專門人才,加大對藏族手工藝的研究和創新力度,不斷推出能夠代表藏族工藝水的優質新產品,從而成為優勢產業和藏區的一大新的經濟增長亮點是完全可能的。

結語

自從雪域高原有了人類,從吃野果充飢,用樹葉遮體的原始時代起高原人民就開始了簡單的生活用具等手工產品的製作。藏族手工藝技術發展到今天,積累了豐富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用品的製作方法,湧現了一大批經驗豐富的能工巧匠、設計師、文人畫師和工藝大師,形成了完整獨特的傳承方式,成就了諸多光彩奪目,氣勢宏偉的世界級作品。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時期,優秀的傳統工藝應當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

相關焦點

  • 黑土陶成為香格裡拉藏族群眾致富的看家手藝
    新華網昆明5月7日電(記者劉娟、李懷巖)利用當地特有的黏土,採用藏族純手工的技藝,一個個捏制而成的淡黃色「瓶瓶罐罐」經過一天的燒制後,變成了一個個透著油光的黑土陶工藝品……  從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縣前往德欽縣的國道214線維西岔路口,短短幾年間因暢銷香格裡拉黑土陶而發跡的尼西鄉湯堆村人,已在路邊建起了一排排專銷黑土陶的藏式建築風格房子
  • 功能染料及其在紡織染整上的應用現狀與前景
    功能染料及其在紡織染整上的應用現狀與前景 2006-11-01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前  言
  • 當大家都在沉迷康巴漢子的美色時,多少人會留意到藏族雪域精工?
    康巴,是指生活在藏東地區及其他使用康區方言的藏族人。康巴漢子,某種程度上,是對藏族地區俊勇男同胞的一種稱呼。▲(image:丁真)要知道,無論是外貌身材,還是性格、氣質,沒人能抵擋得了康巴漢子的魅力,所以一不小心容易令人沉迷美色,而忘了藏族還有那些蘊含著藏文化精髓的寶藏——「雪域精工(藏族的手工藝)」。▲ 藏族是我國 56 個民族之一,亦是中國及南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 當大家都在沉迷康巴漢子的美色時,有多少人會留意到藏族的雪域精工?
    ——「雪域精工(藏族的手工藝)」。 ▲(image:IG@norlha_atelier) 所以接下來,Uli 挑選了幾個我認為比較能代表藏族文化特色的手工藝/工藝品,希望在大家了解康巴漢子
  • 傳統手工藝的活化與傳承
    01.資源集中,改善惡劣生產環境,創造地標性鄉村場所  由政府主導成立生產合作社並建造新工坊,組織村民統一進行手工藝加工。建築一般呈開放式布局,合理布局功能流線,創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線性流動空間。在非生產季節,工坊的生產空間可以轉化為村民活動休憩、傳統手工藝展示場所。
  • 藏族密宗史之歷代藏族密宗大師
    他是藏傳佛教「前弘期」初期的一位著名藏族密宗大師,也是藏傳佛教史上最早正式出家的「七覺士」或「七試人」之一。由於雙重身份,毗盧遮那在藏傳佛教特別在寧瑪派中享有盛名。  公元八世紀,吐蕃王朝建成第一座正規佛教寺院——桑耶寺之後。及時在藏族青年中選定七名聰慧而意志堅定的男孩,並剃度受戒,作為第一批藏族出家僧侶,其中就有毗盧遮那。
  • 玉樹藏族自治州自治條例
    (1987年11月19日玉樹藏族自治州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1988年4月20日青海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批准 根據2005年11月26日青海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關於批准《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玉樹藏族自治州自治條例〉的決定》的決議修正
  • 這場傳統手工藝培訓課,織就了一道藍白相間的風景線...
    這場傳統手工藝培訓課,織就了一道藍白相間的風景線...這些作品,都是扎染手工藝培訓課的學員 自由創作的,而這堂手工藝培訓課,由三灶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
  • 廣州web前端開發前景怎麼樣?前端開發薪資有多少?
    廣州web前端開發前景怎麼樣?前端開發薪資有多少?下面和千鋒廣州小編一起來看看吧!Web前端開發前景怎麼樣?Web前端火了那麼久,現在學習還來的及嗎?網際網路行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更多的網際網路企業的崛起,更多的企業當然需要更多有些的人才,而前端開發近幾年一直是很熱門的職位之一,而且人才稀缺,更多的企業高薪招聘優秀的前端人才,所以,現在想要學習web前端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現在網際網路的大環境的發展如日中天,網絡已經深入到每個人生活的的各個方面。
  • 中國歷史故事:臺灣與藏族的體育活動
    在迎親的已子裡,新郎和迎親的隊伍跑到新娘家門口,待新娘家發出表示同意的喊聲後,新郎遞上聘禮,然後「搶」過新娘背上枕,跑。跑到舉行婚禮的廣場後,還要在歌舞聲中背著新娘跑上兩圈,再舉行婚禮祝福的儀式。然後,新郎背著新娘跑回家中,婚事才告結束。山地同胞的其他體育活動大多數和漁獵生活有關。他們精於射箭,又喜用鏢槍,十米左右百發百中。
  • 移動應用開發專業的就業前景如何
    首先,移動應用開發專業主要培養移動終端領域的技能型開發人才,在當前技能型人才普遍比較短缺的情況下,選擇移動應用開發專業是不錯的選擇,未來的就業前景也是比較廣闊的。從知識結構上來看,移動應用開發專業涉及到作業系統(Linux)、Java程式語言、Android開發、iOS開發(部分學校)、測試、Web前端、資料庫等課程,雖然不同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會有所區別,但是整體的課程體系還是比較統一的。從課程設置上來看,能夠初步為學生構建一個較為完整的移動端開發的知識結構。
  • 東莞EVA泡棉的廣泛應用及其樂觀的發展前景
    東莞EVA泡棉的廣泛應用及其樂觀的發展前景。東莞EVA泡棉產品廣泛應用於防凍食品袋、各種拉伸膜、夾心板(擠塑膜)、大棚膜、各種農業生產膜、高強度抗裂袋等。如果東莞EVA泡棉產品用作農膜。東莞EVA泡棉產品比PE膜、PVC雙阻隔膜具有更好的透光性、保溫性、滴水性、耐老化性、耐候性。東莞EVA泡棉產品保溫性好,夜間散熱少。
  • Unity3d遊戲開發培訓班哪個好?就業前景怎麼樣?
    很多小夥伴都想成為一名優秀的Unity3d遊戲開發程式設計師,就連小編我之前也是這樣想的,但那時候國內的遊戲開發培訓機構技術還不夠完善,也就這樣錯過了。如今Unity3d遊戲開發行業越來越火,機會就擺在大家面前,就看大家是否能夠抓住。
  • 玉樹文旅|玉樹構築「源、緣、圓、遠、願」五元素,成就藏族傳統...
    藏族服飾是藏族先民在順應和融合自然,適應生產生活,體現精神思想的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它能充分展示出人們對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熱情和追求。從自然屬性的角度來看,藏族服飾是先民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相適應的產物,它既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也受到物質生產的影響。因此,服裝的款式、質地、色彩等都是和當地的氣候有著直接的關係,更和當地的物質生產條件有著直接的關係。
  • 藏族的碉房和甘孜藏民的服飾
    在西藏昌都、四川甘孜發現兩處新石器時代的藏族先民的古建築遺址即是明證。1977年在西藏自治區昌都縣東南方向的卡若村發現卡若文化遺址。1988年在今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城東北方向、中路鄉發現中路古遺址。卡若遺址距今4000-5000年,發掘出31座房屋遺蹟,3段石牆、3個圓形的石圈圈,以及石器、陶器、飾品等數萬件。小金川河岸邊的中路古遺址距今3500-3700年,發現7處石砌房屋遺址。
  • 藏族--民族服務
    在青海的世居少數民族中,藏族是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民族。據2011年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全省藏族共有137.50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24.44%,約佔全國藏族總人口的1/5。主要分布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西寧地區和海東地區各縣也有一些散居。
  • 探究康巴安多地區藏族鍋莊舞的技巧特點(開題報告)
    ,而鍋莊舞不管是在藏族舞蹈中還是校園生活中都帶給自己無數的歡樂與融洽的氛圍,慢慢的便產生了對藏族舞蹈濃厚的興趣熱愛;所以決定深入對藏族鍋莊舞的研究。藏族有史以來就是一個跨界而居的民族,屬蒙古人種,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傳統。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藏族鍋莊舞也與時俱進地發展、衍生、產生了不同的傳承類別,承襲傳統。
  • 小麥怎樣走上藏族餐桌:西藏現代化與藏族飲食文化變遷
    長期以來,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閉塞的交通條件,藏族形成了與周邊民族大相逕庭的飲食習慣,由青稞炒制研磨而成的糌粑是藏族最主要的傳統食物,它具有製作簡單、攜帶方便等諸多優點。過去,藏族幾乎頓頓都以青稞為食,同時,青稞還被普遍運用到了從婚喪嫁娶到活佛轉世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手糌粑,一手酥油茶」的藏族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 義大利讓傳統手工藝保持生機
    影像中國核心閱讀製衣、皮具、鑄鐘、制琴……在義大利各地,人們時常能看到延續上百年的手工藝老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對傳統手工藝的存續造成挑戰。義大利政府還常年聯合博物館、行業協會等機構舉辦各類手工藝品展覽,例如一年一度的佛羅倫斯全國手工藝創意作品展、米蘭國際手工藝品展銷會等。這些展會促進了該國手工藝企業對國內外市場的開拓,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義大利人工成本高昂,傳統手工藝企業大多規模較小、經濟實力有限。
  • 四川人稱為「石爬子」的一種小魚,為何成了餐桌上的珍品
    伴隨著大魚的絕跡,很多極品的小魚也很難覓蹤跡了,其中在急流灘上、山泉水下的巖石縫裡就生長著一種樣貌如鯰魚的小魚,名字很恰如其分,四川人就叫它「石爬子」。此魚以扁平的腹部和口胸的腹面附貼於石上,用匍匐的方式移動。以食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為主。長不過十釐米,有點像鯰魚,全身無鱗,布滿黏液,長著一個寬寬扁扁的腦袋,腦袋上有一對很小很小的小眼睛,跟腦袋完全不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