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成也「數據」,敗也「數據」。財務造假行為會進一步削弱中概股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形象。中資企業未來想從國際投資者、私募基金上拿到資本,或在國際市場上市可能會更難。
瑞幸一招「揮淚斬馬謖」,讓近兩個月投資者與渾水不斷發出的質疑終於實錘了。
美東時間4月2日晚間,瑞幸咖啡發布公告,稱其公司營運長劉劍及其部分下屬,從2019年度第二季度起就從事某些不當行為。在201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參與偽造交易相關的銷售額約為22億元,這幾乎是2019年瑞幸前兩個季度的營收總額。
該消息公告後,瑞幸股價一度暴跌近85%,並五次觸發熔斷機制、交易暫停。截至發稿前,瑞幸股價報6.12美元,市值約14.7億美元,在1月17日,瑞幸股價還曾達到51.38美元的巔峰期。
與股價同時縮水的是瑞幸投資者的錢包。美國證監會(SEC)對於處理財務造假一向嚴苛,等待瑞幸咖啡的將會是「巨額罰單」和來自投資者的「集體訴訟」。如果構成惡意證券欺詐,相關個人也將面臨刑事責任。
當晚,《中國企業家》詢問瑞幸咖啡及投資方愉悅資本對此事的回應,得到的回覆為「一切以公告為準」。公告中,瑞幸態度明確,稱會對該事件「深刻反思」,並已成立特別委員會進行內部調查,同時對劉劍和部分相關員工停職,以及終止與虛假交易相關的合同和往來。
在國內一些法律界人士看來,集體訴訟很有可能會導致瑞幸「傾家蕩產」或破產關門。哈佛法學院公司治理論壇發文稱:針對公司或個人違反證券法的行為,美國證監會(SEC)的民事處罰標準非常嚴苛,重者可能會被累計處罰至數百億美元。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告訴《中國企業家》,瑞幸咖啡的財務造假或有三種處理結果:
第一,瑞幸咖啡將遭遇大量集體訴訟;第二,相關負責人將面臨刑事調查,而這不僅是「被拎出來」的劉劍,瑞幸其它高層都有被調查、甚至被起訴的可能;第三,瑞幸或面臨強制退市乃至破產。
但在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張巍看來,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其它被告」是否知道數據虛假這一前提。且如今瑞幸自爆的目的也是為了與「責任人」完全撇清。「瑞幸的高管不在美國,公司資產也不在美國,美國法院判了也執行不了,只能要求中國司法協助,但中美之間也沒有引渡條款。」張巍告訴《中國企業家》。
此外,瑞幸財務造假將對輔導其上市的中介機構帶來影響。
從瑞幸咖啡IPO的中介團隊來看,不乏瑞信、摩根史坦利、中金國際、海通國際等知名金融機構。其中,安永為其審計機構。業內人士認為,瑞幸財務造假也將引發中介機構是否參與其造假的懷疑,但影響程度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此前被媒體提及較多的是安然財務造假事件。
資料顯示,2001年,安然爆出財務問題後被立案調查,調查結果顯示,1997年-2000年,安然財務虛增6億美元。隨後安然股價大跌,也因此不得不面對眾多的訴訟與監管部門的巨額罰單,安然最終以破產告終。
美國證監會對財務造假的處罰有多狠呢?當年上市公司、涉案人員和中介機構被處以造假金額20多倍的巨額罰款和最高刑期24年的懲處,直接導致為其做審計的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達信破產。三大投行花旗集團、摩根大通、美洲銀行因涉嫌財務欺詐被判有罪,向安然公司的破產受害者分別支付了20億、22億和6900萬美元的賠償罰款。
「在安然事件後,大家都非常謹慎,瑞幸咖啡的體量小很多,中介機構故意造假的可能性偏低。」張巍說道。
然而,ofo、樂視出現暴雷後,都出現了拖欠供應商貨款、銀行貸款、房東房租與員工工資等問題。在此之前,瑞幸咖啡就曾被曝出拖欠咖啡豆供應商貨款,出現資金鍊困難的問題,如今瑞幸的眾多供應商中包括不少上市公司,如:妙可藍多(600882)、吉宏股份(002803)、分眾傳媒(002027)、順豐控股(002352)等。
瑞幸會退市嗎?
業界認為,瑞幸財務造假事件,或將對與瑞幸關係密切的神州租車造成重大影響。
渾水曾懷疑,通過收購寶沃汽車交易,瑞幸董事長陸正耀從神州優車轉讓了1.37億人民幣到他的關聯方王百因。優車、寶沃和王百因延期支付超過12個月,將向北汽福田汽車支付59.5億人民幣。現在,王百因新成立的咖啡供應商在瑞幸總部隔壁。
瑞幸脫胎於「神州系」。招股書顯示,瑞幸咖啡董事長陸正耀為神州優車董事長,他持股30.53%,為瑞幸大股東。但如今瑞幸暴雷,擺在其面前的則是生死存亡的問題。
公告中所提及的關鍵人物劉劍則素來低調。
公開資料顯示,劉劍與瑞幸CEO錢治亞同樣來自於「神州系」。2008年-2015年,劉劍曾先後擔任神州租車車輛管理中心副總和效益管理負責人,3年後,劉劍又擔任神州優車集團的收益管理主管。2018年5月,劉劍出任瑞幸咖啡COO,2019年2月成為董事,在瑞幸早期的招股書中,劉劍分配到了47408股的認股權。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瑞幸承認造假,更多的促因是來自渾水發布的做空報告。
1月31日,做空機構渾水在Twitter發文表示,收到了一份長達89頁的匿名報告,這份報告列舉了瑞幸咖啡數據造假的「鐵證」。該舉報者稱,共派92名全職和1400名兼職調查員,收集證據,並在報告中附上瑞幸25000多張小票,並掌握了10000個小時的門店錄像,擁有瑞幸大量的內部微信聊天記錄。
報告認為,瑞幸在2019年三季度和2019年四季度,每店每日商品數量分別誇大了至少69%和88%。
雖然瑞幸在2月3日對該份報告給予否認,但這引發了美國證監會的調查和關注。與此同時,已有多家律所對瑞幸咖啡提起集體訴訟,控告瑞幸咖啡作出虛假和誤導性陳述,違反美國證券法。而該項集體訴訟已於2月13日在紐約南區地方法院立案。
據《券商中國》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共有158家機構投資者持有瑞幸咖啡股票,持股總數達4.6億股,持股達23.93%。而在2019年3季度末,僅有94家機構投資者持有瑞幸咖啡股票,持股總數也僅為3億股。這意味著,僅2019年四季度,就有64家機構新進入場。
從機構持股明細來看,瑞幸的投資者不乏美國銀行、瑞銀等國際知名投行。此外,在今年1月,瑞幸咖啡還通過瑞信、摩根史坦利、中金公司、海通國際證券、KeyBanc Capital Markets和Needham發行900萬美國存託股票(ADS),其中股東發售480萬股。如今這一行為是否涉及欺詐發行,或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燒錢擴張模式之「罪」
從瑞幸咖啡成立之初,不管是其高調「叫板」星巴克的打法,還是「網約車」一樣的高額補貼,都引起巨大的爭議。但不能否認的,是瑞幸對行業的貢獻。當然對於競品而言,這樣的「貢獻」所導致的價格大戰,也加速了行業的「洗牌」與小企業的「消亡」。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家》,瑞幸數據造假的行為,或會導致整個行業在資本寒冬中更難前行。
早前,在星巴克與瑞幸咖啡快速擴張門店、展開線上爭奪的過程中,同樣聚焦外賣咖啡的品牌「連咖啡」一度「命懸一線」。2019年2月,連咖啡在北京、上海等多地大量關店,兩個月過後,也正是在瑞幸成功遞交IPO的第二天,連咖啡宣布獲得新一輪融資。業內也有聲音將這筆融資稱為連咖啡的「救命錢」。
但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瑞幸咖啡真的難喝嗎?此前,更多業內人士向《中國企業家》表示,至少從咖啡豆與咖啡機的品質來看,星巴克、Costa、瑞幸、連咖啡的選品並無太大差異。且在瑞幸聯合創始人郭謹一看來,人們起初喝不慣瑞幸的原因,只是因為星巴克中度烘焙的口味更早教育了市場。
此前,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瑞幸發言人都稱其希望做「咖啡的平權者」。可以肯定的是,其高額的補貼填補了中國「20元咖啡」的市場空白,Pick up自提門店聚焦寫字樓人群,大力發展線上業務的打法也擊中了中國咖啡市場原有的痛點。可以肯定地說,在中國市場,瑞幸跑馬圈地的發展給予了星巴克一定的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星巴克數位化的轉型。
同時,在更多人看來,瑞幸咖啡想要用數位化技術提升門店運營效率的理念也不能說是「天方夜譚」。新零售專家鮑躍忠曾向《中國企業家》直言,在「新零售」的領域裡,盒馬、便利蜂與瑞幸咖啡最值得關注。當然,所有網際網路企業轉戰線下零售,都需要重視客戶的服務、不斷夯實傳統門店運營的基礎。
但繞不開的話題是,在瑞幸喊出「千家店萬家店」的口號時,中國真的有如此巨大的咖啡市場需求嗎?一些觀點認為,瑞幸咖啡只是高舉高打策略的又一案例。早前,「咖啡陪你」也有類似的口號,咖啡陪你在中國市場的門店已大量倒閉。
中國咖啡市場增長的迅速已無需多言,但在更多場景下,現磨即飲咖啡仍無法撼動雀巢速溶市場佔據主導的地位。且對於較為成熟的一線城市,原有的咖啡市場或已相對飽和,不久前,精品咖啡連鎖品牌GREYBOX COFFEE也被爆出多起的關店。如果說盒馬是需要長時間培育的項目,那麼瑞幸想要教育中國市場,這個時間周期一定更長。
那麼在這樣的前提下,網約車一樣「跑馬圈地」的模式一定較難跑通,在國內資本遇冷的前提下,瑞幸的確只能收割大洋彼岸的「韭菜」。從2019年下半年的諸多舉動也可以看出,瑞幸或面臨難關,小鹿茶的拆分與加盟模式的推出也顯得頗為急躁。
在更多人看來,與奈雪、喜茶相比,小鹿茶品類單一,沒有咖啡的加持,競爭力薄弱。且小鹿茶本身就是一個不太成熟的項目。不久前,瑞幸甚至在平臺高額補貼售賣電子產品,劍指拼多多,這樣的行為,讓人更多懷疑瑞幸現金流遇到問題。
其實在2020年年初,曾有接近瑞幸的人士向《中國企業家》透露,瑞幸在上海的所有門店已實現完全盈利。不論是否是數字遊戲,只要能保證產品質量穩定、不斷討好用戶、保證有足夠資金燒錢補貼教育市場,瑞幸的故事本還是可以繼續走下去,至少在相對成熟的一線市場,咖啡這樣的飲品還算是年輕人的剛需。
遺憾的是,瑞幸在成功打出品牌、燒出一定市場份額後,幾乎是在最好的時刻跌落,如果渾水報告為真,那麼不透明的資本運作也將被詬病。「項莊舞劍,瑞幸或意已不在咖啡、堅果。」
行至今日,這個曾經動聽的「中國咖啡故事」無疑按下了暫停鍵,瑞幸成也「數據」,敗也在「數據」。更為嚴重的是,這樣的造假行為會進一步削弱中概股在國際資本的形象。在沈萌看來,中資企業未來想要從國際投資者、私募基金拿到資本,或是在國際市場上市可能會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