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2020-12-15 梧桐樹邊羽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所以咱們就使用漢語拼音來標註發音,但是和英文不同的是,咱們的漢語拼音標註也是獨立的,只要不把他放在生字頭上,你也搞不清對應關係。不過相對於古人而言,這已經是很方便了。作為小學就掌握的拼音常識,就算遇到再複雜的漢字,只要有拼音,就絕不會讀錯。但是古人怎麼辦呢?

學習語言有共通性。大家還記得小時候咱們英語學得不好時怎麼辦嗎?咱們使用漢字標註英文單詞。就像那個笑話:「爸死」——「bus」;「媽死」——「mouth」。當然這只是搞笑,不過我估計大家都用過這種方式。而咱們古人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傳承漢字讀音,只不過用漢字標註漢字而已。

這也就是上面書裡面標註「切」的意思了。古代標註發音有兩種方式,「直切法」和「反切法」。直切就是用讀音相同的字標註,比如上圖中「暈」字,直切標註為「音運」,上方標註這個漢字音調為「去聲」,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光暈」的「暈」。

再看詳細解釋:「日月旁氣也,月暈」。再看左邊標註「禹慍切」,這個就是反切法。是用兩個漢字來注另「暈」的讀音。其實「慍」按理來說也可以直切「暈」字。反切法中兩個字,前一個稱反切上字,代表生字的聲母和清濁,「禹」即「y」,後一個稱反切下字,代表生字的韻母和字調,即「un,去聲」。這樣大家明白了嗎?

再舉個例子,下面那個「煙」字,直切法是用「焉」。左下角標註音調為「平」,這不就知道怎麼讀了,如果「焉」還不認識,那再看反切法。「烏前切」,聲母發「w」,韻母發「ian」,平音。大家會說這不對啊?「wian」是什麼鬼?這個是由於古音標註沒有今天精確,也沒有聲韻母之說,加上各地口音不同的一些問題,碰上這種情況,怕讀不準確,就要去問先生了。這也是為什麼古人言傳身教特別重要的原因了。不想咱們現在不管什麼文字,拿個翻譯軟體就能讀。

古人讀書識字,是有錢人才能幹的事情,請先生,讀私塾是免不了的。

圖片裡面標註的「平」,「去」就是字的發音。漢語拼音中一、二聲為平音,三、四聲為仄聲。古詩裡面只有格律詩對平仄有嚴格要求,古風,現代詩都沒有平仄要求,只要讀來順暢就可以了。

要學習格律詩的平仄關係,需要費些功夫,可以關注我看以前的文章,有簡答也有詳解,這裡就不囉嗦了。

相關焦點

  • 古代漢字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你看祖先們的方法有多巧妙
    古代漢字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你看祖先們的方法有多巧妙漢字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傳承的基礎,也是我們從小使用到大的文字,很常見也很重要,如今的漢字已經不僅僅是影響我們的文字了,它對全世界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如聯合國早在數十年前就將漢語確定為聯合國的官方語言,可見漢語已經是影響全世界的重要語言了。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數千年來,中華文化都是建構於漢字的基礎之上的,那方正的橫豎撇捺,空妙的字正腔圓,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部分都有厚實的履歷,它承載了漢辭晉賦,承載了唐詩宋詞,承載了明清小說,承載著我們所有夢想與遠方。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樣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數千年來,中華文化都是建構於漢字的基礎之上的,那方正的橫豎撇捺,空妙的字正腔圓,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部分都有厚實的履歷,它承載了漢辭晉賦,承載了唐詩宋詞,承載了明清小說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這些方法太高明了
    從小到大,我們都學習過古文典籍,認識和掌握了大量漢字,而使之得以實現的工具就是漢語拼音。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 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
  • 漢字讀音發生變化,不必大驚小怪
    教材中漢字拼音的更改,在近日引發熱議。許多字的「正確讀音」較以往有了變化,比如:「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不少網友認為,這樣改「是對文盲的妥協」。眾聲喧譁中,也出現了對文化傳承的擔憂。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然而,五四遠動時,漢字差點被廢除了,這也是漢字最危險的一次。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 在拼音沒有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我們還未進入幼兒園時,家長們就會教我們韻母表和字母表,進入幼兒園後我們就會學習拼音,通過拼音學習漢字,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開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那在拼音沒有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據史料記載,中國的漢字拼音運動,是從清末民國時候才開始的。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如何認識漢字的?老祖宗的方法讓人佩服
    而想要學習中國文化,就必須要精通漢字。我國漢字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最遠可以追溯到倉頡造字。經過多次的演變,才發展成為如今的漢字。現今的漢字看似簡單,實則非常深奧。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中國的漢字種類很多,比如多音字、形近字、近義字等等,想要徹底的區分他們實屬不易。現在的人們基本上通過拼音來認識漢字,這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
  • 警覺拼音輸入法對運用漢字能力的銷蝕
    唯獨中國的漢字「長生不老」,青春永在。 正如國學大師饒宗頤所說:「漢字是中華民族的肌理骨幹,可以說是整個漢文化構成的因子。」「造成中華文化核心的是漢字,而且成為中國精神文明的旗幟。」就「書同文」而論,幾乎可以這樣說:沒有漢字就沒有中華民族。同一文字的共同的歷史記錄、共同的文化傳承、共同的語言交流、共同的禮儀規制,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上的同一性和統一性。
  • 拼音出現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
    在世界主要文字之中,漢字是唯一一種指示會意文字體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語素文字是不表音的,也就是說,漢字和漢語發音是沒有關係的,這和拼音文字有本質的區別。所以,古代漢字能夠表示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等多種語言,但是,語素文字畢竟是語素文字,語言的語音該怎麼辦呢?沒有一套拼音系統,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古代朝鮮和日本等國,都出現了注音文字(就是韓國的諺文和日本的假名)。那中國呢?現在,中國有了漢語拼音,大陸都用這個。
  • 古代沒有拼音,那麼古代人們是怎麼判斷讀音的?
    大家都知道,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有了正式的一套拼音體系。我們現在遇到了一些不熟悉的字,都能夠打開字典,通過偏旁部首找到這個字,並且利用拼音知道這個字的準確讀音。但是我們現在所用的新華字典,以及裡面所配備的標音,這種方式方法用了才幾十年而已,那麼在拼音發明之前,尤其是在中國的古代社會,人們是怎麼確定一個字的讀音的呢?其實古人可聰明著呢,今天的故事,小編就和你聊一聊,沒有拼音的那些時光裡,古代的讀書人們是怎麼確定字的讀音的。
  • 漢字拼音讀音修改究竟誰說了算?這三個原則要謹記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網上熱傳。文中列舉了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古詩句,其中一些字的讀音發生了變化。比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不少網友感嘆,當初好不容易被語文老師糾正的讀音,現在又要被硬掰回去,都要「懷疑人生」了。
  • 古代沒有拼音,他們如何認識分辨生字讀法?不愧為老祖宗
    而中華文化之所以能這麼源遠流長,離不開漢字的功勞,是它將一件件故事文明記在紙上,傳承了下來。當然跟漢字一樣重要的,還有他的讀音,因為有人寫,也得有人會認。在現代,為了給孩子打好基礎,在上學前班的時候,都會先教聲母韻母表,以便以後正式開始認字的時候可以更加簡便,所以那26個字母可以說,隨便拉出來一個小學生都可以背的溜溜的。
  • 專家提議用拼音代替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而漢字的起源,相傳是倉頡所造。倉頡呢,他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當時因為部落聯盟之間的外交頻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後來便出現了漢字。我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如今普遍使用的行楷,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極富有生命力,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實際上,漢字的總體數量並沒有非常準確的記載,人們只是大概的知道有超過十萬個,然而,如今的漢語使用者日常所使用的漢語不過只使用了幾千個漢字而已!僅是百分之一便讓人頭疼不已,漢字的深厚之底蘊不言而喻! 然而,擁有如此底蘊的母語,作為中國人應該由衷的感到高興才對,為何卻曾有人提出過要將漢字廢除呢?
  • 漢字讀音要不要「較真」?
    其中提到一個新聞報導中常出現的讀音錯誤:「載人飛行」的「載」誤讀為三聲。其實,「載」是個多音字,讀四聲時,意思是裝乘、攜帶;讀三聲時,意思是記載、刊登。所以,「載人飛行」中的「載」應讀四聲。  為了規範漢字讀音,各類新聞媒體都開始利用微博等新媒體傳播易錯字的規範讀音。但一些網友認為,即使讀錯某些字也不會影響人們的溝通,所以不必苛求字音規範。
  • 漢字的讀音要不要改?我總結出了五大觀點,請大家對號入座
    一、堅決反對派 「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因循守舊,抱殘守缺,不能以順應社會發展之名破壞傳統文化之美。」 「對保留古音的漢字讀音隨意更改,不但直接破壞了古詩詞的韻律韻味,而且讓人難以理解其中的含義!」
  • 漢字讀音頻繁調整,語言發音不能一刀切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刷屏社交網絡,引起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引發了一場關於普通話讀音是否應該遷就大眾習慣的廣泛爭論。這篇文章列舉了許多已修改讀音的字詞——比如「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一騎(qí)紅塵妃子笑」……(在之前的此類古詩文用法中,「衰」讀作「cuī」,「斜」讀作「xiá」,「騎」讀作「jì」)。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網友讀到舌頭打結  留學生說是朝鮮語常見發音  試讀了這些「喪心病狂」讀音的網友個個「丟盔棄甲」,紛紛表示「讀完這些舌頭打結到現在就沒有解開!」有網友自我檢討說:「一個都不認識,小時候真是活該被老師打!」有網友感慨,「事實證明,拼音早就被咱老祖宗們玩兒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