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每個女孩都該有的勇氣

2020-12-20 餘爭

對於我而言,日記就是一個自己的知心密友。年少在外求學的日子裡,最興奮的時刻就是每日躺在冰冷的大通鋪上,拿著父親送給我的小手電筒,在日記中記錄下自己對於家人的思念。

那一本本日記至今還藏在父親給我做的木頭箱子裡,是一種回憶,也是一種紀念。回憶自己的青蔥歲月,記錄自己的青春腳步與成長。

當我讀到《安妮日記》的時候,冥冥之中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安妮是在寫自己的經歷,也在記錄自己的成長,更是給很多孩子在成長中的種種煩惱解惑。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遇見荊棘,我們也會遇見狂風暴雨,但唯有自己有一顆堅定的心,相信明天在向我們招手,你的內心一定會是燦爛無比。

安妮,聰穎健談,熱愛閱讀。1942年由於納粹當局捕捉猶太人的行為日益嚴重,安妮隨家人躲藏到了一個隱蔽的房間裡。在暗無天日的生活中,安妮通過日記排解心中的苦悶,抒發自己的感情。最後,在集中營中安妮和姐姐相繼死於傷寒。一個花季少女,悄然隕落。一個夢想成為作家的才女,遺憾而去。

父親為了完成女兒的夙願,把安妮的日記結集出版。在安妮細膩的筆觸中,看到了一個小女孩記錄下的憂慮、快樂、控訴和渴望,平靜的敘述中,引發人們對於戰爭的深入思考和反省。

安妮最大的願望是成為一個作家,這和我在日記中記下的願望是一樣的。我想像著自己在某個時空,和這個少女一起玩耍,一起歡聲笑語。說起《安妮日記》中的難忘情節,回想起來,每字每句都真切、熱情、憤怒、堅定,只能借來幾句談談。

(01)渴望友情

1942年6月20日,安妮在日記中這樣寫到:「確實是這樣,紙是有耐心的!除非我找到了一個真正的知心好友,否則我會不停地寫下去。不過我從沒有打算把這個硬皮日記本拿給別人看,除非有一天找到了知心朋友。」

類似的文字似乎也在我的日記中出現過,我覺得這是一種最真實的內心獨白,青春期的我們渴望友情,我們同樣是真誠友愛、害怕孤獨寂寞的女孩子。

平靜的敘述中,帶著一絲絲叛逆的味道,這就是懵懂青春中都會有的味道,直率而又真誠。

(02)快速成長

1943年7月11日,安妮在日記中這樣寫到:「親愛的吉蒂:今天又要聊講了無數次的「教養」問題了。現在,我盡了最大的努力,做到了樂於助人、和藹可親,所以大家對我的指責已由怒不可遏變成了和風細雨。有時我也明白,只要我虛偽一點,不要總是想到什麼說什麼,可能我會好過一點。」

安妮稱自己的日記為吉蒂,而我那時候是稱呼親愛的自己。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在緊張壓抑的環境中,安妮快速成熟起來。她深深知道自己如果虛偽一點,日子可能就會好過,但是她並沒有那樣做。她開始變得平和淡定。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會被周圍環境所影響。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有堅定的內心,並能夠明辨是非,摸著自己的真心,一路前行。

(03)責任擔當

1944年5月3日,安妮這樣寫到:「在人們內心的深處,有一種毀滅的衝動,有一種殺人和破壞的欲望,除非全人類無一例外地都經過一場蛻變,否則還會有戰爭。我們苦心經營、培養和種植起來的一切都會被砍倒、摧毀,然後又從頭來過!」

一個小女孩,就能夠一針見血的評判戰爭爆發的原因。安妮認為如果一味把戰爭歸咎於統治階級,就永遠也無法實現全人類的反省。人們只有從根本上反省,才能制止戰爭的再一次發生。

這篇日記帶有一定的責任感,讓人們嘆服。我也為安妮小小心裡的大責任心而震撼。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失去理性的思考,只有堅定才能使自己更加堅強,同時有責任,才能擔當。

《安妮日記》並不是只寫給孩子的書,更是寫給全人類的書。這是一部勵志的經典之作,隨意才會被世界各國公認為一部富有教育意義的偉大作品。它超樾了時代,超越了國籍,超越了各種限制,被翻譯成了70多種文字。

現在我的孩子也開始讀《安妮日記》,看著孩子津津有味地品讀,時而為安妮的文字感到興奮,時而感到憂愁,時而感到憤怒,時而感到信心百倍。女兒這樣對我說:「媽媽,我也要成為一個像安妮一樣的女孩。」我拍拍女兒的肩膀說:「你一定可以!」

相關焦點

  • 猶太女孩安妮15歲病死集中營 堅持寫日記(圖)
    紅色格子日記本  記下了小女孩的心事與夢想  到阿姆斯特丹,當然要去安妮·弗蘭克之家。  安妮·弗蘭克的父母原來是生活在德國的猶太人。1942年6月,安妮一家四口人,和另外一個三口之家一起藏匿起來,後來又有一個單身男子加入。這八個人在狹小的隱蔽所生活了兩年零一個月。  安妮13歲生日時,父母送給她一個日記本作為禮物。開始時她只是記下在學校發生的事和一些小女孩的心事。幾周後,她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一家轉入了地下生活。安妮覺得孤獨,她需要同伴,渴望陽光和新鮮的空氣。
  • 推薦書目-《安妮日記》
    同樣是蝸居,看看安妮小朋友是如何度過的,歡迎閱讀《安妮日記》。《安妮日記》是德國德籍作者安妮·弗蘭克十三歲到十五歲時寫的日記,是她藏身密室時的蝸居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
  • 《安妮日記》薦讀
    《安妮日記》薦讀《安妮日記》是我暑假的時候讀的一本書,這本書是安妮·弗蘭克在「二戰」猶太人大屠殺期間的日記。安妮·弗蘭克是猶太人大屠殺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她之所以著名,就是因為這本《安妮日記》。安妮13歲生日時收到禮物——日記本,她從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記錄下自己親歷的二戰。1942年的7月,納粹當局獵殺猶太人,沒法逃離,安妮全家只得搬進奧託公司秘密增建的房間。1944年8月,她們遭到告密被捕。被捕後,安妮飽受納粹分子慘無人道的折磨,1945年僅16歲,她感染斑疹傷寒不幸離世。
  • 安妮日記,她到底都經歷了什麼
    安妮日記,她到底都經歷了什麼讀過安妮日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相當令人悲傷的故事,全家人死於戰爭,唯獨一人存活,留下了這本寶貴的戰爭遺物。」安妮日記,打開這本書的時候,習慣性的翻到了目錄一頁,令我驚奇的是並沒有目錄,恍然發現這是一本日記,一本非常特殊的日記,心酸和莫名的痛苦感不知道為什麼蔓延了我的面部直傳我的大腦。這本書主要講了安妮和她們一家人以及另外一家人在隱匿屋裡生活的三年時光,日記反應了安妮心理成長的變化。
  • 《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
    安妮·弗蘭克1929年6月12日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她的父親奧託·弗蘭克(Otto Frank)是個商人,而她的母親伊迪絲留在家裡照顧安妮和姐姐瑪格特,安妮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她比她那文靜嚴肅的姐姐惹了更多的麻煩,安妮像她父親,喜歡給女孩們講故事,和她們一起玩遊戲,而瑪戈特更像她害羞的母親
  • 猶太女孩安妮15歲病死集中營 每天堅持寫日記
    1942年6月12日,在被德國佔領下的荷蘭阿姆斯特丹生活的猶太人女孩安妮·弗蘭克開始寫她的日記。那天是安妮的13歲生日,她開始有著寫日記的習慣,即是她與母親伊迪絲、父親奧託、姐姐瑪格特及其餘四人躲進父親在阿姆斯特丹的辦公室的一個密室。
  • 《安妮日記》|一本令人悲傷的日記,後世人竟懷疑它為偽作!
    這讓想起了十幾年前路邊賣舊書的老大爺,他賣的都是過期的《讀者》、《青年文摘》、《意林》之類的期刊,但凡有旁人說:「這書都舊的了,還賣啊?」他就會說:「只要你沒看過,對你來說,它就是新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哲理。所以對於這本書,不管它是「中小學生」讀物還是「嬰幼孩童」讀物,只要我沒讀過,都可以看看。對了,忘了說它的名字,它是《安妮日記》。
  • 走進納粹集中營少女安妮的內心世界《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是一本特別令人震撼的書,堅強樂觀、有主見、善良的安妮深深感動及影響世界人民。日記本是安妮十三歲時收到的禮物,她為自己的日記本起名為「吉蒂」,從那天起,安妮以書信的形式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內心糾結的安妮在日記中,安妮充滿了糾結,一方面希望自己不要和吉蒂吐槽太多負能量,另一方面又忍不住想吐槽。因為紙不會騙人,吉蒂是安妮最忠實的朋友。我們也常在日記中表示希望自己面對生活不順的時候,能夠積極面對,少抱怨,寬容待人,但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都不抱怨。
  • 研究人員破解《安妮日記》 隱藏內容重見天日
    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導臺媒稱,研究人員日前利用數字科技,破解了知名反納粹作品《安妮日記》中兩頁被作者安妮.弗蘭克以棕色牛皮紙黏住的內容。發現安妮想掩蓋住的日記內容是四則「葷段子」,還有她對性發育、避孕、賣淫的看法。
  • 安妮不是赫本演的公主,《安妮日記》,暴露了猶太人的秘密
    文|安林無論是當富豪還是搞研究,猶太人都非常在行。每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中,猶太人幾乎佔到了30%左右;而諾貝爾獎授予的近千人中,就有200多個猶太人,愛因斯坦、馬克思、弗洛伊德,這些人都是猶太人。猶太人為什麼會這麼牛叉呢?讀了《安妮日記》,也許就明白了。1.
  • 安妮日記讀後感:若無二戰,安妮會寫出更多作品嗎?
    安妮與《安妮日記》,圖源:百度圖片序言:開卷有益因為曾入選過中學課文,所以想必很多人都對《安妮日記》以及作者安妮·弗蘭克有些印象,有些人甚至是印象深刻,比如說記譯君。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所以,記譯君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感謝梅普·吉斯記譯君覺得,時隔73年後(《安妮日記》出版於1947年),依然能夠讀到一個小女孩寫於1941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的日記,仿佛身臨其境地了解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月裡,一個德裔猶太小女孩(指安妮)和她的家人,以及他們家的「鄰居」所經歷的點點滴滴,我們是幸運的
  • 《安妮日記》新增兩頁文字
    新華社海牙5月15日電  荷蘭戰爭、猶太大屠殺和種族屠殺研究所15日宣布,知名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當年所寫《安妮日記》中兩頁無法辨讀的文字現已被「破譯」。  根據研究所發布的信息,安妮日記本的第78頁和第79頁被褐色紙張粘貼覆蓋,原頁上的字跡被重重塗抹,一直無法辨識。
  • 安妮日記,黑暗時代的一段真實生命記錄
    那些戰火中的少年有的帶著驚怖長大了,有的永遠留在了歷史的縫隙中。  「我希望可以永遠保持著這張相片中的樣子,這樣我便可有機會到好萊塢了。1942年10月10日。」照片中的安妮·弗蘭克許下了一個願望。很不幸,這個生於1929年的猶太女孩終未躲過納粹的搜捕,她在1945年2月或3月因斑疹傷寒死於德國伯根·貝爾森集中營。
  • 男孩版《安妮日記》重現
    講述二戰歷史  一部《安妮日記》,讓眾多讀者通過13歲少女安妮的視線,目睹了納粹恐怖下猶太人在荷蘭的惶恐生活。如今,一部由一名同齡男孩記下的日記,則向人們講述了納粹鐵蹄下,生活在捷克布拉格的猶太人的悲慘命運。與《安妮日記》巧合的是,這本男孩版《安妮日記》,同樣是在作者遇害多年後,由其家人出版的。
  • 奧黛麗·赫本緣何對《安妮日記》無法釋懷
    赫本與《安妮日記》作者、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同年出生,後者卻沒能逃脫德國納粹暴行,16歲時死於納粹集中營。作為二戰倖存者,赫本憎恨自己比弗蘭克幸運,終身無法釋懷。童年陰影赫本1929年5月4日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1939年二戰爆發後,赫本跟隨身為荷蘭貴族後裔的母親來到荷蘭東部城市阿納姆附近的費爾普鎮。
  • 美國開始辯論《安妮日記》涉嫌色情 歐洲震驚
    【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加拿大小天王賈斯汀·比伯前不久參觀荷蘭阿姆斯特丹安妮·弗蘭克故居時,希望《安妮日記》作者是自己粉絲,被歐洲人炮轟。現在,美國又開始辯論《安妮日記》是否是色情書籍,讓歐洲人頗為震驚。
  • 完整版的《安妮日記》為何會成為西方校園的禁書
    30%的內容,其中有安妮對自己發育中身體的解剖式描寫,比如安妮在發現青春期自己身體的變化後,在日記中記錄了這種變化。 這位母親告訴當地媒體,這些文字已經讓她的女兒感到「不適」,而且學校有義務告知家長關於這些東西的性質,「對於七年級的男孩女孩來說,這些描寫太過於寫實而且相當色情」,她說「讓老師來講述這些本應是父母告訴孩子的事,真是太彆扭了。」為此,她發起了正式抗議,要求這種全本的《安妮日記》從該學區所有的學校下架撤出。
  • 《安妮日記》:「後屋」裡短暫如流星,卻粲耀宇宙的猶太女孩
    如果不知道《安妮日記》的背景環境,這就是很普通的一本日記,出自一位少女安妮,從十三歲到十五歲兩年間,她把身邊的事和自己的思想用與一位虛構的人物傾訴的形式記錄下來。但是,這本日記是處在二戰中被納粹統治的德國,猶太人遭到血腥迫害的時期。
  • 《安妮日記》:我想一直活著
    《安妮日記》是作者安妮·弗蘭克遇難前對密室生活和身心成長曆程的記錄。安妮·弗蘭克在過完13歲生日不久後,就跟家人開始了躲起來的生活。安妮一家和範·丹恩一家在朋友的幫助下,躲進了安妮父親曾經辦公的大樓的一處「密室」。
  • 你可能不知道的《安妮日記》
    這本日記銷售超過三千萬冊,並被翻譯成67種語言,也讓安妮成為全球公認的大屠殺受害者象徵。這本「日記」是安妮十三歲的生日禮物,它原本只是一本剪貼簿,但她收到後決定將它用來記錄日常生活。寫滿剪貼簿後,安妮將日記換到了兩本筆記本上繼續抒發情緒,共寫下超過360頁的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