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南方多地正在遭遇洪澇災害。
汛情嚴峻!6月以來,全國共有433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09條超保,還有33條超歷史,目前,長江幹流監利以下河段及洞庭湖、鄱陽湖和太湖水位仍處於超警狀態。其餘大江大河水勢平穩。
7月13日,農業農村部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下半年農業農村重點工作。會議指出,要清醒認識當前農業農村經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對疫情、災情等密切跟蹤、科學研判,特別是高度關注自然災害對秋糧生產的影響。
很多受災地區都是主糧產區,而此時正是秋糧作物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也是一些瓜果蔬菜採摘上市期。很多網友擔心:糧食和蔬菜供應會不會受到影響?
面對這個問題大可放心,隨著我國防汛體系日益完善,農業生產正逐步告別「看天吃飯」。
△7月10日,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南潯鎮的楊華果園內,青年黨員志願者、婦女志願者組成的志願服務隊正在園內幫著搶收梨子。張斌 攝(「大國三農」視聽資源共享平臺供圖)
【權威分析】我國防汛體系日益完善,農業生產正逐步告別「看天吃飯」
據農業農村部統計,降雨累計造成早稻受災660萬畝,局部揚花期早稻遭遇「雨洗禾花」,影響結實率,但雨下一陣、停一陣,加上氣溫較高,對早稻灌漿影響有限。
農業農村部重點市縣農情專家諮詢組組長李茂松:
旱一片,澇一線。受地形、氣候等因素影響,洪澇災害呈條狀分布,易澇地帶多位於沿江沿湖低洼處。只要不是大江大河發生流域性洪水,不會對大範圍農業生產造成影響。從受影響作物看,早稻正處於灌漿成熟期,連續降雨造成倒伏、穗發芽等;一季稻正處於返青拔節關鍵期,積水容易導致病害發生。我國防汛體系日益完善,農田基礎設施不斷升級,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抵禦自然風險有了多重防護網,農業生產逐步告別「看天吃飯」。我國夏糧生產已經實現十七連豐,目前離秋糧全面收割還有兩個多月時間,各地只要加強田間管護,繃緊防災減災這根弦,一定能奪取全年糧食豐收。
△7月11日,村民在湖南省嶽陽市嶽陽縣筻口鎮一處農田裡收割倒伏的早稻。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田間現狀】搶收、搶排、搶管、補種或改種,可減少損失
早稻成熟的節骨眼上遇上大雨,江西省遂川縣雩田鎮種糧大戶郭唐生那叫一個著急,2000多畝稻子可泡不了水!「太陽一露臉,大農機就下地搶收,烘乾機馬力全開,一多半稻子已進倉。」在接受人民日報經濟社會部採訪時, 郭唐生算了一筆帳:「一些地塊的水稻倒伏或被淹,估摸一畝損失50來斤。跟去年比,損失不算大。晚稻已經播種,再過幾天插秧,咱就盼天公作美啊!」
7月13日下午,雨仍在下。地處長江下遊的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牛頭山鎮牛頭山村萬興家庭農場的300畝水稻泡在水裡逾一個星期。
「災區作物需要趕緊想辦法搶收、搶排、搶管、補種或改種,同時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和綠色防控,防止災連災。」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研究員孔令聰對受災田提出意見。在不遠處一片接近5000畝的稻田,只有田埂在水中隱約露出,這是當地種糧大戶陳新才等人集體流轉的稻田。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所博士許有尊站在沒膝的水裡,彎下腰撈起了漂在水面上的水稻苗仔細端詳道:「水稻根已經腐爛,基本屬於絕收狀態。如果能在7月25日前退水,還有改種的可能。可以改種補種秋雜糧和蔬菜作物。」
【市場動態】部分地區會出現蔬菜短期供應緊張和價格上漲
6月份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5%,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1.1%。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分析:「6月以來食品價格整體小幅上升,主要原因是多地發生洪澇災害,導致部分地區蔬菜短期供應緊張和價格上漲。」
△7月9日,市民在山東省棗莊市一家超市選購蔬菜。新華社發(孫中喆 攝)
【各地做法】安徽農業專家冒雨下田指導救災;湖南聚力排洪澇,搶時復生產
7月13日入梅以來,安徽省持續出現強降雨天氣,全省多條河流和多座水庫超汛限水位,城鄉內澇情況嚴重,防汛救災形勢嚴峻。農業科技專家紛紛下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業經營主體抗洪救災。確保災害發生後,能第一時間掌握災情信息,提出針對性的救災技術措施,深入災區指導生產,引導農戶科學抗災救災。
7月13日,湖南南縣鑫瑞祥稻蝦種養專業合作社技術負責人劉超軍向記者介紹:「這260畝今天搶排出來後,明天重新翻耕,後天就能搶種了。」該合作社核心區域有1400多畝稻蝦田、40多個塘口,這次連續暴雨,受淹面積達90%。
災情發生後,該合作社第一時間組織社員20多人,設置多處水泵、潛水泵日夜搶排漬水。為降低受災損失,合作社決定改種生育期較短的水稻品種。該合作社還與湖南溢香園糧油有限公司籤訂了改種水稻訂單合同,並由回收企業墊資供種。預計7月中旬前能完成受災田的改種工作。
目前,南縣黨委、政府為減輕澇害影響,已組織人力和設備,及時修整堤埂、搶排漬水。在確保防汛安全的同時,縣農技部門及時發布農情,督促指導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改種補種和生產自救,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工作人員在汨羅市白塘鎮磊石垸1號管湧隱患點檢查(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防災減災】及時搶收,做好田管,加快恢復生產;預警到位,提前防範,把握主動權
發生洪澇災害後,只要補救及時,管理到位,可以減少損失。洪水一旦退去,農民可加快洗苗、扶苗、及時施肥;旱地作物要及時開溝排水;出現絕收的,要及時補種、改種。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宋迎波:
做好果園、菜田溝渠清理和排漬工作,並及時採收成熟的糧食、水果、蔬菜;加強水產養殖巡塘,加固加高圍網,防止暴雨漫灌造成魚蝦逃逸。要注意預防因洪澇引發的次生病害。持續多雨寡照,可能誘發病蟲害滋生蔓延,比如水稻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蝨等,對作物生長發育造成一定影響。
農業農村部重點市縣農情專家諮詢組組長李茂松:
農民可提前在田地、果園開好排水溝,對蔬菜大棚等生產設施提前加固,及時組織田間作業人員撤離。
來源:農民日報
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