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碰到過這種情況:自己經常用一個軟體打車,一開始可以得到一些優惠,但是後來就會發現這些優惠基本上沒有了,而且自己即使是走相同的一段路,每次付的價格竟然會不一樣。又或者是自己在網上購買了一件非常好用的商品,推薦給朋友購買時朋友的價格卻比自己低上不少。這個時候大家一定要小心了,因為你很有可能已經成為了大數據殺熟的對象,而大家也在不知不覺之間被迫花了很多冤枉錢。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這樣的對象,因為手機作為我們與外界相連的一個媒介,它不僅可以推薦我們的喜好,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之間就記錄下來了我們所有的生活細節。比如說我們搜索了一個什麼商品,馬上其他的軟體就會跟著推薦相同類型的商品,因為手機知道我們需要它,其它的軟體得知這個事情之後馬上就會為我們的購買製造機會。所以說對於我們的手機來說,我們是完全沒有隱私可言的,畢竟現在大多數人都非常依賴這個媒介,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必須通過它才能夠正常運行。
雖然說它為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不知不覺之間也埋下了一些隱患,比如說信息洩露,又比如說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主題——大數據殺熟。商家可以輕而易舉的知道我們所有的喜好,比如說我們老是用一個軟體購買東西,成為老客戶之後就很少能夠得到優惠券了,這是因為商家篤定我們已經成為了回頭客,不需要再用其他的手段來吸引購物。更過分的就是用不同的價格將商品賣給不同的顧客,如果一個顧客是第一次購買的話可能這件商品的價格會非常低,而如果這個顧客經常購買,那麼價格可能會高上好幾十塊。
最可怕的是這個過程可以在我們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因為手機上的東西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比較隱私的,很少會拿去和別人做比較,所以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已經被殺熟了。只有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比如和朋友分享愛用好物的時候才可能知道自己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說面對這樣的情況,消費者是處於相對劣勢的位置。
儘管近幾年有關部門一直在打擊這樣的現象,但是依然有不少商家在用這樣的手段掙取更多的錢財。那麼我們真的就什麼都不能做了嗎?答案當然不是,我們也可以做出一定的回擊。比如說購物軟體儘量多下載幾個一段時間在這一個軟體上購買,過一段時間就換一個。而外出打車時也可以多下載幾個軟體,下單之前可以多進行比較,哪一個更為優惠就選擇哪一個。同時如果自己非常想買一樣東西的話,不妨先把這件商品發給自己的朋友,讓朋友看看價格是否會更為優惠再下單。
殺熟現象非常普遍,我們也很難察覺,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只能做待宰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