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0 13:41:52 [編輯:nicolelee]
前段時間去參加Fpd China,在展會上遇到一位臺灣行業內的資深人士,談到了一篇關於《臺灣為什麼偏偏選擇Micro LED?》的文章,諮詢到在線君。作為一直追蹤Micro LED的在線君,今天來跟大家談談這個"一廂情願"的問題。
並非"一廂情願"
在這次展會期間在線君參加了SID在上海大學的一場關於Micro LED的學術沙龍,出席的有LED外延晶片的國內企業三安光電、乾照光電,有國內面板龍頭京東方和在做Micro LED的大陸臺灣企業及機構(具體企業名稱暫不透露)。
根據在線君從會議上了解到,目前LED晶片外延企業已經在研發布局,目前大陸在外延這塊Micro LED可以達到15um,而在Micro LED顯示上國內除了高校中山大學劉召軍團隊,目前大陸企業新廣聯也做出了樣品。對於Micro LED的發展,這次大陸反應的速度比以往的技術要快很多,由此可見,該技術並不是什麼臺灣的一廂情願,而的確是一項很有前景的技術。
因為除此這次會議得到的消息外,今年2月27日,Micro LED布局資深企業Mikro Mesa與重慶惠科攜手打造了兩岸首座Micro LED面板實驗室誕生,以及康得新投資擁有多項Micro LED專利公司Ostendo,這都是大陸在加速在布局Micro LED,不是臺灣一廂情願的佐證。
數據來源:美國專利局 LEDinside整理
另外布局Micro LED的還有許多國外的大型公司和初創公司目前正在為顯示應用開發micro LED技術:從諸如Nichia或Osram的LED製造商到像夏普這樣的面板製造商,以及諸如蘋果或Facebook/Oculus等等這樣的企業。
所以說雖然Micro LED是臺灣參與動作最大,但說成「一廂情願」是不對的。
也很難心如所願
雖說不是一廂情願,但臺灣也很難心如所願。由於Micro LED參與者和戰略的多樣性,首先面臨的就是一個複雜而沉重的專利環境。
目前臺灣在Micro LED專利的布局實際上也並沒有太多的優勢,LED端還是由日亞、歐司朗佔主導,轉移還是x-celeprint、蘋果luxvue,而顯示製造上論規模跟大陸市場相比也沒有太大優勢。
對於Micro LED的發展,如果要實現大規模Micro LED顯示的製造,必須要將包含LED製造、顯示製造和技術轉移與組裝這三個主要的不同的專業知識和供應鏈結合在一起。臺灣目前LED製造和顯示製造有一定的基礎,但是轉移仍然沒有什麼優勢,這或許是成立微轉移聯盟的原因吧。
要想在Micro LED上取得優勢,那需要建設一個全面的Micro LED顯示器供應鏈,並且供應鏈的參與者必須要找到合作的方式,並確定最有效的製造方法。而這個不再是某一家企業可以推動的,這需要三個環節的企業聯手,這一點當前臺灣走的Micro LED路線是值得一提的。
雖然路線正確,但因為Micro LED產業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而這個空檔期的面板主導性產品OLED臺灣完全沒優勢,臺灣企業如何支撐到Micro LED顯示的到來。作為未來Micro LED供應鏈的核心環節面板,面板地位逐漸式微並且沒有新的產品過渡,這對於臺灣發展Micro LED並不是一個好的兆頭。除此之外,大陸LED產業也是有目共睹,不論在面板還是LED上大陸規模性的企業相對較多,這對於後續建設供應鏈有著先天的優勢,並且以後隨著大規模使用,價格軟肋會在臺灣企業中表現的更為凸顯。
再看國外,目前Micro LED的推動者是sony和Apple,臺灣目前無論是現在技術水平還是未來的規模化優勢都不是很突出。而且被認為Micro LED最佳方案的QD,臺灣卻還達不到大陸,所以雖然目前臺灣推動熱度最高,但是困境卻是最大的。
未來企業格局走勢
與傳統顯示器相比,Micro LED顯示的供應鏈複雜而冗長,每個過程至關重要,有效管理每一個方面將是具有挑戰性的。沒有一個人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似乎不太可能實現完全垂直整合。
所以未來表現的或許是,小公司可以匯集不同的技術來服務於類AR/MR市場,但是對於大量消費者應用程式,如手機或電視,只有主導OEM的強力推動才能夠實現供應鏈。
而對於蘋果公司將會擁有其獨特的市場定位,也是最有可能的候選人,因為其具有足夠的槓桿和財力,可以將所有合作夥伴聚集在一起。除了蘋果這個第一候選人外,像Facebook也有很大的機會,旗下虛擬實境公司Oculus已經收購了InfiniLED,而InfiniLED在Micro LED領域也有多項專利和很大的布局。
而對於LED製造商來說,Micro LED的低缺陷要求和高解析度特性意味著需要新型潔淨室和光刻設備的大量投資,這一點可能更適合於CMOS廠。
至於傳統的顯示屏製造商,將以綜合方式來製造成品面板,並將成品面板交付給OEM廠商。而隨著Micro LED不斷發展,他們將反推成為組件供應商,或者說可能只提供一個TFT背板。
而這些走勢對於當前的臺灣並沒有太大的優勢,首先當前的臺灣Micro LED發展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而大陸企業已經紛紛在布局,不敢說處於同一水平,但是相差也沒有面板LED當初大陸發展時的那麼大;其次,如果臺灣的Micro LED技術高於大陸很多,跟以前LED和LCD一樣,最後的發展還是會跟LCD和LED的現在情況一樣。所以對於臺灣發展Micro LED優勢並不明顯。
在線君認為Micro LED要想拉開距離,未來更多的還是專利上的競爭,這也是當前在大家基數還不夠高時,大陸布局Micro LED尤其需要考慮的一點。(文/LEDinside Skavy)
如需轉載,需本網站E-Mail授權。並註明"來源於LEDinside",未經授權轉載、斷章轉載等行為,本網站將追究法律責任!E-Mail:service@ledinside.com
如需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LEDinside官網(www.ledinside.cn)或搜索微信公眾帳號(LED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