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千年爐火煉黑砂(圖)

2021-01-11 天津日報

  雅安滎經的山水自然是美的,在川西,哪一處風景不美?車行山間,重巒疊嶂,草木繁盛,到處都是青山綠水,勝景佳境,讓人心曠神怡,耳目一新。但滎經留給我深刻印象的還不是這些,而是一種物件,一種平凡普通的砂器──黑砂。至少有三四十年,我沒再見到這東西。久違了,古樸厚重、粗糲實用的砂器,那些與我們生活曾經息息相關的砂器,如同遠行的小舟,漸行漸遠,無聲無息地駛出人們的視線。

  車到滎經,但見千米左右長的一條街,店鋪林立、商戶雲集,櫥窗道邊擺滿了造型各異、大小不一的各種砂器製品,砂盆、砂鍋、砂罐、砂缽,林林總總,目不暇接,一下子把我的記憶帶回到幾十年前,仿佛時間倒流,穿越到了難忘的少年時光。

  印象中,我接觸過的砂製品只有兩種,烤餅用的炙爐和熬藥用的砂鍋。四十多年前,經濟落後,物資匱乏,人們生活困難,這兩件普通的器具,皆因物美價廉、實用耐用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炙爐是在煤爐上烤制食品的一種布滿小眼的砂質炊具。北方人愛吃麵食,特別是烙餅。當然,家裡烙餅,除了炙爐,還有餅鐺。餅鐺用鑄鐵製成,價格比炙爐要貴上好幾倍,那年頭,不是每家每戶都能置辦得起的。況且,用餅鐺烙餅得放油,不放油幹烙,餅容易粘鍋烙煳。

  想吃餅又不捨得放油,只有用炙爐。用炙爐烙餅省火省時,和好面,擀成圓形,貼在炙爐面上,餅靠爐膛裡的高溫慢慢烘烤而成。由於受熱均勻,烙出的餅外焦裡嫩,層多味美,香軟可口。在困難年代,用炙爐烙出的美味大餅,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中。

  當然,還有砂鍋──熬藥的砂鍋。我的印象中,從小到大,人們熬製中藥最喜歡用的就是砂制的藥鍋。也許是受熱均勻,保持鍋裡的藥效不變,比醫院藥房機器熬出的湯藥效果要好得多。可惜,將近四十年了,砂器似乎退出了市場,今日得見,如老友重相逢,往事隨風來,別有一番滋味湧上心頭。

  走近滎經砂器博覽園,入口處幾十米的灰色院牆上,密密麻麻掛滿了數百個砂器蓋子,在陽光的照射下,它們泛著幽暗的銀光,有的粗獷,有的細膩,仔細觀瞧,蓋子把手上大多雕有漂亮的裝飾圖案,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土和水為泥,泥經由工匠之手製成各種器物,陰乾成形的泥坯經過火的煅燒,誕生出一件件黑砂製品。當然,一件砂器的製成遠非這麼簡單,要經過採料篩選、和泥制坯、晾乾焙燒、還原上釉、出爐入庫等幾道複雜的工序,才能完成。滎經的制砂工藝,完全保留著傳統的手工作坊式生產,保證每一件砂器的原創性、獨特性。

  走進原始簡陋的燒砂作坊,正趕上難得一見的開爐時間。地炕上饅頭形的窯蓋帽慢慢揭開,兩位身穿特製隔熱服的窯工,手持帶鉤的長杆相互配合,將窯中燒好的器物一一取出。熊熊爐火中,一件件燒得暗紅的砂器已浴火重生,以新的姿態現身人間。在窯工挑出砂器進行還原處理的當口,我站在兩三米的窯炕前,熾烈的爐溫讓人不敢靠前。在一千多攝氏度的高溫燒制下,黝黑拙樸的泥坯發生了質變,煥發出新的生命。

  古人的聰明智慧改變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在先民的日常生活中,黏土燒制的陶器最先扮演著重要角色,各地早期的文化遺址都出土過大量陶器、陶片。我以為,砂就是陶的升級版,由陶變砂無異於人類器具史上的一場革命。滎經文化淵源深厚,制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代,薪火相傳,世代不熄,千年爐火,演繹著黑砂文化的經久傳奇。

  如今,在科技進步、物質豐富的現代社會,砂器在一些地方漸漸退出了生活舞臺,但可喜的是,古老而獨特的滎經制砂產業,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完整地傳承發展。其實,許多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因其不可替代的優點,最終還會回到人們身邊,就像四十年前,風靡一時、新鮮一時的吸塵器,現在大都被束之高閣,許多人家用得最得手的還是掃帚。砂器原始,砂器簡陋,砂器是尋常百姓最為常用的生活用具,得飽家常飯,衝寒粗布衣,知冷著熱糟糠妻。砂器看著不起眼、不高貴、不奢華,但是千百年來功不可沒,伴隨著人們走過了一個個平常的日子。

  原以為,過去人們之所以愛用黑砂製品,無外乎是因為它成本低,價格便宜,貧困年代,節儉成性的國人能省的則省,絕不亂花一分錢。一件當年塊兒八毛的砂器,現在也不過百八十塊錢,在生活逐漸富足的人們眼裡,這點錢實在是微不足道。其實,人們愛用砂器,不完全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更多的原因是砂器身上具有太多、獨有的實用功能。黑砂器皿耐高溫、抗腐蝕、不氧化、不變色,煮粥煲湯,溫度均衡持久,器具與食材不發生任何化學反應,確保了食物味道的鮮美和營養。用砂器儲物,可長時間保持食物不變質、不變味,即使是盛放熟食,暑天隔夜也不餿不壞。用砂鍋熬藥,保持藥性不變,更是人們的首選。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砂器看似簡單樸拙,卻質堅性優,功效明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滎經砂器除了工藝優良,品種多樣,它的取材至為關鍵,是用當地古城坪特有的高嶺土(俗稱白善泥)與白煤砂按比例燒制而成,黏土呈黃白色,土質細膩,黏性超高,可塑性強,沒有任何汙染和有害成分,白煤砂含硫量低,灰分少,這種獨有的材料決定了滎經砂器不可替代的優良品質。換作其他地方的泥土,再好的工藝和設備,恐怕也難以燒出如此上品的砂器。

  上天賜予滎經一片厚土,滎經人自會珍重。滎經的砂器並不局限在過去人們日常用的鍋盆罐缽等炊具、容器上,而是改良工藝、增加品種,成系列地研發出擺件、茶具等工藝品、收藏品,顏色、造型也變得更加豐富,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

  在博覽園的陳列室,我看到櫥窗和展櫃擺滿了砂器製品,人物栩栩如生、器物形態逼真,尤其是研發出的黑砂茶具系列,目前已與宜興紫砂齊名,贏得了「東有宜興紫砂,西有滎經黑砂」的盛譽。滎經砂器目前已經開始遍布巴蜀,走向全國。砂器,作為一種特殊材料製成的產品,經過滎經人勤勞智慧的雙手,實現了由粗糙到精美,由單一到多樣的華麗轉身,正在以全新的面貌點綴生活,美化生活。砂器成了滎經人展示本土文化、提升地方經濟的標誌性產品。

  記住砂器,就記住了滎經。一件普通的物件,敦厚質樸、低調耐用,飽含著堅守傳統的歷史溫度,記錄著滎經人開拓進取的胸懷。擁有砂器的滎經是一塊福地,可以相信,滎經人不會辜負上天的厚愛!

  本版插圖  張宇塵

相關焦點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天津海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面向全國公開選聘...
    版權說明:天津日報報業集團所屬10報2刊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天津日報報業集團,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保護。所有關於天津日報報業集團及其子報子刊內容產品的數位化應用,包括但不限於稿件籤約、網絡發布、轉稿等業務,均需與天津日報報業集團商談,與天津日報報業集團有互換稿件協議的網站,在轉載數字報紙稿件時註明「來源-天津日報報業集團-XX報」和作者姓名,未與天津日報報業集團有協議的網站,謝絕轉稿,違者必究。 天津日報報業集團法律事務部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七六·朝陽(圖)
    陸鴻書老師,津南北洋村人,是天津歌舞團的資深演員,上世紀三十年代,他就演過中國最初的話劇「文明戲」,由他負責選拔聲樂考生。天津相聲大家蘇文茂老師負責選拔曲藝人才。高尚敏老師,姓高,但其人個子不高,卻幹練而又勤快,曾是音樂學府培養的管樂高材生,由他遴選器樂專長的人才。招30人,竟有700餘人應試,但少有合格,實際錄取有限。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鼓樓燈光秀今晚為城市慶生(圖)
    負責此次投影秀的技術團隊天津智信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張心平告訴記者,今年的投影秀相比去年,最大的不同也是亮點之一就是技術上的升級,「這次對比去年,設備會是一次比較大的升級。單臺投影從32000流明提升到了40000流明,從一面投影提升到了三面,三面都有線陣音響,氛圍燈光還是去年的2倍量,無論聲音還是畫面,都比去年更具震撼力。」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三裡地(圖)
    誠斯言也,天津就有兩個八裡臺,最初的命名真的因為是某個八裡嗎?不然,那只是一種不精確的估摸。三裡也是人們的一個常用單位,三裡和八裡都是習慣說法,只是對於距離的模糊表示。  三裡地,是我小時候的一個概念。一說三裡地,就是指的那一條路。我父母和我老姑,都愛提起那三裡地,似乎是對於過去下鄉歲月的緬懷,而言語裡當然也把它視為畏途。  三裡地要走多遠?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紅樓無限情(圖)
    我的童年  「根基」與生長環境  民國七年,歲在戊午,夏曆三月初四辰時(西曆1918年4月14日上午八時左右),天津鹹水沽西頭周家生了一個孩子。此孩子排行第五,乳名曰魁(也寫作奎),這個孩子,就是現在執筆自敘的我。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隔「屏」會面話商機
    坐在洽談桌前,面對電腦,就能向「千裡之外」的供貨商了解最新的商品信息,昨天,天津市貿促會和韓國釜山經濟振興院在我市舉辦天津—釜山消費品經貿視頻洽談會,我市29家外貿企業和32家韓國企業的代表在「雲端」會面。  「產品有哪些國內外認證?」「主要功效有哪些?」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讀其書想其人(圖)
    這位陶先生侃侃而談,興致勃勃地詳敘了昔年在上海目見曹雪芹小像立幅橫卷兩件珍繪的軼事:那是民國二十二年的春天,他在上海蔣君家看見壁上有一幅條幅,畫心二尺餘長,記得畫的是曹雪芹行樂圖。陶先生說,此畫面結構情形尚歷歷在目中,大致為右下角一石,右側一木,石後一案,雪芹倚案微側面坐……陶先生云:畫中雪芹圓臉,胖胖的,光頭,有小須,眉梢微垂。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扽紙繩與飛錢夾
    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天津老百姓的日子還相對傳統、樸素,比如那時候去商店買塊布料、買些點心,售貨員會用張草紙(色灰黃,俗稱馬糞紙)包一下。包裝紙上常印著門面圖、店名、地址、電話,有的還隨時事印上鮮明的大字口號,權為廣告。筆者收藏多樣類似的故紙,時代感凸顯。
  • 天津:文化產業謀跨越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說,按照城市定位和地理文化特徵,天津將以山、海、城、鄉「四帶多點」進行布局,建設中心城區都市文化產業帶、濱海新區開放型海洋文化產業帶、北部山區休閒旅遊文化產業帶、區縣民俗文化產業帶。 抓大項目 抓好項目 在天津空港經濟區,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成立的天津國家數字出版基地一期工程已完成。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雷雨》《雷雨·後》會津門觀眾(圖)
    本報訊(記者 翟志鵬 攝影 姚文生)今年是戲劇大師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昨日,由曹禺和萬方分別編劇,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拉卡斯卡德執導的《雷雨》《雷雨·後》以連臺戲形式在天津大劇院演出,為觀眾講述了熟悉而新鮮的「雷雨」故事。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科技創新助力東麗下好「先手棋」(圖)
    通過建立科技型企業成長檔案,跟蹤輔導、定期培訓、爭取政策,依託東麗科技金融對接服務平臺及智慧財產權專業服務平臺,東麗區為企業提供多樣化科技服務,用足用好市高成長初創企業專項投資政策,助力雛鷹企業快速成長壯大;鼓勵支持瞪羚企業以上市為目的進行股份制改造;推動科技領軍及領軍培育企業實施重大創新項目、建設創新平臺,培育一批高價值專利組合。
  • 塑造中國黑砂品牌 弘揚滎經黑砂文化
    ,作為「滎經第十一屆鴿子花生態旅遊節」系列活動之一,滎經縣將以本次比賽為契機,進一步做好砂器產業文章,塑造「中國黑砂」品牌,傳承弘揚黑砂文化。  此次比賽,由中國西部陶藝文化中心、四川省美術家協會陶藝專委會、滎經縣黑典黑砂藝術館主辦,滎經縣古城黑砂產業技術研究院承辦。  大賽活動主要包含了黑砂藝術設計創作營、黑砂主題攝影展以及黑典黑砂藝術現場創作大賽等內容,創作和比賽為期三天,影展將持續到5月中旬。
  • 我慶幸, 在這裡與你相遇---寶安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深圳報業集團系列報刊 Shenzhen Daily 深圳都市報 深圳青少年報 寶安日報迄今已在《工人日報》《羊城晚報》《詩潮》《佛山文藝》等全國一百多家報刊發表散文、詩歌400多篇(首)。現為廣東省湛江紅土詩社社員,光明新區作家協會會員。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華北之殤1928──1937(112)
    此舉名義上是取「清靜安居,與世無爭」之意,而實際寓意則是「靜觀其變,靜待時機」,以圖東山再起。  總之,出了宮了,來到了天津這個花花世界,從玩的角度,溥儀是很高興的,但是一想到他的「使命」,一想到被轟出宮的侮辱和出宮以後的種種屈辱,復闢當然是他的熱衷了。  最讓溥儀受不了的,最讓他下決心復闢的事件,要數孫殿英盜墓這個事兒了。這是蔣介石北伐軍幹的「好事」。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一封家書,勝卻人間無數(圖)
    1959年,豐子愷幼子豐新枚考入天津大學精密儀器系,後來又去外地工作,父子間開始長期通信。日前,豐新枚之子、豐子愷研究會會長豐羽將搜集整理的家書與47幅豐子愷畫作「恩狗畫冊」結集為《豐子愷家書》,由「活字派」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聯合出版。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煙 火(30)
    外地人不懂局,把天津的嘎巴菜叫「鍋巴菜」,其實嘎巴是嘎巴,鍋巴是鍋巴,在天津不是一種東西;二閨妞她爸出外賺了點兒錢,回來就開了這個「焦三仙嘎巴菜」。叫「焦三仙」,有兩層意思,一是二閨妞她爸就叫焦三仙,鋪子的字號也是自己的名號。另一層,「焦三仙」也是一味中藥。但說一味,其實是三味,焦麥芽、焦山楂和焦神曲。這三味合成一味,有消積化滯的功效。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煙 火(27)
    鐵匠鋪裡的女人   李鴻章到底比他的老師曾國藩心眼兒靈透,也更了解天津人,一來就打定主意,對外跟洋人裝傻充愣,用他安徽合肥的老家話說,就是「打痞子腔」,不好好兒說話;對內,則安撫天津百姓,儘量大事化小。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與時俱進大花臉
    1988年12月,《曹操與楊修》來天津參加全國新劇目匯演,一炮打響,譽滿全國,被譽為「新時期中國戲曲裡程碑式的作品」。此後,尚長榮又成功推出新編京劇《貞觀盛事》《廉吏于成龍》,奏響了「尚長榮三部曲」,奠定了他在京劇界的重要位置,拿下戲曲界諸多頂尖獎項,成為當代最負盛名的淨角藝術家。如今,年屆耄耋的尚長榮,還像年輕人一樣精力充沛,演出、講學、寫書法、拍京劇電影,樂此不疲。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魯班工坊建設與發展成就2020
    統籌管理項目建設  實現規模化  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魯班工坊建設。為更好地協同魯班工坊項目建設各方力量,天津市不斷加強項目建設的頂層設計與統籌管理,專門成立了由三位市領導任組長,市教委、市外辦、市財政局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天津市魯班工坊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各部門力量、合力推進魯班工坊建設。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維爾古斯譯清照詞(圖)
    他在鄉下上小學,後來跟隨父母先後在青島、上海、天津生活。  維克多天生聰明,有語言天賦,他不僅從小會講俄語,後來學會了漢語,說話帶山東口音,而且學會了英語和日語。他在中國生活了近二十年,高中畢業後從事口語翻譯。1947年回到列寧格勒,應瓦西裡·阿列克謝耶夫院士邀請,到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擔當漢語口語教師。因為沒有大學學歷,在任教的同時,進修大學課程,業餘時間從事文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