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靈史

2020-12-22 瀟湘晨報

吹香亭位於嶽麓書院頭門北側、文廟照壁之外,有黌(hong)門池,始鑿於宋代,與飲馬池相對應。現亭為1984年修復。因池中遍種荷花,嶽麓八景之一的「風荷晚香」即取景於此。

麓山寺碑亭位於嶽麓書院內,用於安放保護麓山寺碑。亭為重簷八角亭,木柱鬥拱支撐,亭內建方形小屋,麓山寺碑就被封閉保護在屋內,遊客可從門窗外觀看古碑的真容。《麓山寺碑》世稱北海三絕碑,為唐代李邕撰。

嶽麓山的楓葉紅了,遊人如織,等一場雪。

一千多年前唐末五代,或許也是這樣的一個冬天。兩個和尚,一個叫智璿,一個在史料裡叫作「某」,進入「風華陵夷,習俗暴惡」的湖南,在長沙城停住漂泊的腳步,渡過湘江,來到嶽麓山。他們沒有投奔古剎麓山寺、道林寺,而是選擇在嶽麓山腳另起爐灶,建起一座簡陋寺廟。

他們常常漫步湘江,遙望對岸長沙城的萬家燈火。他們知道,嶽麓山,不過是儒釋道逃避現實的居所,拯救不了對岸的芸芸眾生,也拯救不了戰火紛飛的亂世,頂多,麻醉人心。他們也時常談起那個一生顛沛流離、漂泊湘江,依舊高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老儒生,滿是敬仰。

「士得屋以居,得書以讀」、「知識改變命運」成為兩個出家人的現世理想,他們割地建屋,供讀書人使用。經籍缺少,則派小沙彌翻山越嶺,到京師採購,像求取真經的玄奘。

兩個出家人不會想到,他們對於讀書人的善意,成就的是千年學府傳奇,「習俗暴惡」、「血性」的湖南人,在這裡鍛造、教化。經世致用、心憂天下、敢為人先取代「暴惡」成為湖湘精神的代名詞,書寫一部屬於湖南人的心靈史。湖南,從這裡走向歷史舞臺,也從這裡走向世界。

創辦學院 嶽麓書院位於長沙嶽麓山下,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唐末五代(公元958年)智璿等二僧辦學。

士的黃金時代,嶽麓書院應運而生

不遺餘力宣揚和實踐「知識改變命運」的,是宋朝太祖。

因兵而興的大宋,將武將視為威脅,杯酒釋兵權,「崇文抑武」,推行「文治」。宋太祖甚至立下「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碑誓。士人的地位空前提高,對遠道赴京趕考的貢士提供旅費補助,以往士人入京應考,費用均需自備,家貧道遠者無法赴考。在973年,宋太祖親自主持殿試,以對未來的高級別官員有一個直觀印象。宋太宗時,進士及第可以享受皇帝設宴的榮耀,宴設瓊林苑,皇帝賜詩作賀,後來成為定製。

生於憂患、長於憂患的大宋統治者,尊重士人的背後,堅信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難以掀起大的波瀾。

「崇文抑武」造成宋朝在軍事上的孱弱,也造就了「士的黃金時代」,嶽麓書院,在這個時代裡應運而生。

開寶九年 潭州太守朱洞,通判孫逢吉在唐末五代僧人智璿等基礎上「因襲拓增」創建書院,時講堂五間,齋序五十二間。

士人朱洞,一定切身感受過來自天子的熱情和殷切希望,十年寒窗,官至尚書。開寶六年(973年),朱洞出任潭州太守。彼時,官學未興,長沙士紳倡議建立書院,朱洞把目光投向了湘江對岸的嶽麓山,開寶九年(976年),在智璿辦學基礎上興建書院,「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千年時間裡,書院數次興廢,中開講堂、左右序列齋舍的格局卻保留至今。朱洞,被後世供奉為六君子之一。

同樣被供奉在嶽麓書院六君子堂的,還有朱洞的後繼者,李允則。

李允則沒有經過殘酷的科舉,蔭補入仕,卻堅信文教乃為政之本,相信知識的力量。

朱洞離任後,嶽麓書院很快冷落下來,「諸生逃散」、「弦歌絕音」。鹹平二年(999年),出任潭州太守的李允則擴建書院,「詢問黃髮,盡獲其書,誘導青衿,肯構舊址……請闢水田,供春秋之釋祭……」李允則恢復了荒蕪的嶽麓書院,也奠定了書院講學、藏書、供祀、學田的規制,嶽麓書院,學風昌熾,儒者王禹偁甚至把彼時的湖湘比作孔孟家鄉「洙泗」、「鄒魯」。

十幾年後,史料記載的嶽麓書院第一位山長,湘陰人周式,迎來了書院在北宋最高光的時刻。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趙恆親自召見山長周式。周式拒絕真宗國子監主簿的任命,堅持回山。周式帶回的真宗親筆題寫的「嶽麓書院」牌匾,讓嶽麓書院聲望更高,「鼓笥登堂者相繼不絕」。

周式不會想到,他向北叩謝浩蕩皇恩的宋王朝,會在百年以後倉皇南遷。嶽麓書院毀於戰火,卻又浴火重生。

延佑元年 別駕劉安仁,主簿潘必大重修書院,聘朱某、張厚相繼主院,吳澄作《嶽麓書院記》《百泉軒記》,建諸賢祠於講堂左側。

在一片廢墟中,等待兩個人的到來

嶽麓書院在北宋的榮光,隨著宋王朝百年難以釋懷的恥辱落下帷幕。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軍俘虜了徽、欽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戚等3000多人北撤,北宋滅亡。宋高宗一路南逃,到臨安才定下神來,建立南宋。宋室南遷,改變了湖南的戰略位置,湖南,成為重要的戰略腹地和交通樞紐、文化中心。戰火,也接踵而至,潭州自建炎三年(1129年)至紹興二年(1132年),戰火連年不絕,嶽麓書院毀於紹興元年的戰火,原址成為廢墟。

嶽麓書院,在一片廢墟裡等待,等待涅槃,也等待兩個人的到來。乾道元年(1165年),劉珙任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在一片廢墟裡重建嶽麓書院,邀請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持書院。

張栻,四川綿竹人,出生在嶽麓書院被毀的第二年,他大部分時光都在湖南度過,侍居父親張浚,輾轉於永州、潭州,離開湖南,已是而立之年。在他三十年的印象裡,嶽麓書院,一直是一堆寫滿屈辱的廢墟。隆興二年(1164),張栻再次回到潭州,帶著父親張浚的靈柩,還有父親「吾相國,不能恢復中原,雪祖宗之恥,即死,不當葬我先人之墓,葬我衡山下足矣」的遺願。

對於劉珙的邀請,張栻欣然應允。面對一味求和的南宋朝廷,張栻收拾起自己馳騁疆場的夢想,投身講學。他跟學生們說,學習的目的不是功名利祿,不是應對科舉,而在傳道濟民、治國平天下。也講起王朝的屈辱,淚流滿面。他堅信,有一天,在他學生裡,總有人會實現收復中原的夢想。

同樣如此教導學生的,還有遠在福建崇安講學的理學家朱熹。兩個書信往來不絕的「網友」,在張栻主持嶽麓書院的第二年,決定見面。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不顧眾人反對,踏上了前往潭州的路程,九月八日,到達潭州。這是朱張第三次見面,也是最後一次,是一場老友的久別重逢,也是一場激烈的思想交鋒。據朱熹侍行的學生範伯崇所說:「二先生論《中庸》之義,三日夜不能合。」兩人為學術問題面紅耳赤,卻又惺惺相惜。

來到潭州半月的朱熹寫信告訴好友:「敬夫愛我甚篤」。「愛」他的不只張拭,還有廣大的湖湘學子。二人在嶽麓書院和城南書院講學,據說嶽麓書院車水馬龍,後世誇張的說法是:學徒千餘,馬匹把門前的池水都喝光了,像一場明星見面會。當然,遠比一場演唱會影響深遠。朱熹的講學,開啟了不同學派在嶽麓書院自由講學之風。自由與包容,成為不容忽視的湖湘性格。

結束兩個多月的講學後,張栻邀請朱熹同遊南嶽,吟詩作賦,愜意非常。在一片風雪裡,兩人揮手告別,他們不會想到,那是訣別。紹熙五年(1194年),湖南安撫使朱熹再次來到潭州,物是人非,老友張栻,已逝去十四年。

朱熹,在渡口孤獨地等著前往嶽麓山的渡船,老友,不會再來了。

嶽麓書院第一批殉國、殉道者

鹹淳九年(1273),一個年輕人來到潭州,以湖南提點刑獄使的身份,他叫文天祥。南宋狀元郎早已沒有了少年得志的春風得意,反倒滿懷心事,憂心忡忡,登嶽麓山,訪道林寺、遊嶽麓書院。

理學先賢朱張,是必然要祭拜的。面對張栻,文天祥很難開口,他想說,張栻父子雪恥的心願已經完成,金,亡了。1234年,蒙宋聯合伐金,金國最後的都城蔡州陷落,金哀宗自殺。金哀宗的部分屍骨被帶回臨安,獻祭於太廟,百年國恥洗刷掉了。文天祥無法告訴張栻的是,收復中原的夢想,越來越遠。大宋迎來了更兇猛危險的敵人——元軍,襄陽陷落,長江防線失守,大宋危在旦夕。

德祐元年(1275年)九月,元軍兵臨潭州。嶽麓書院的山長尹谷、作為守城主將的李芾,與嶽麓書院、湘西書院的諸生在圍城之前搬到了城內。彼時的長沙城,「城中壯士皆入衛臨安」,只剩下兵丁四百五十人,老弱大半,再加上數百儒生。他們要面對的,是數以萬計的元軍。長沙城苦苦支撐,矢盡,廢箭磨光,配上羽毛;鹽盡,鹽席焚燒;糧盡,捕雀捉鼠。嶽麓諸生,「荷戈登碑,死者什九」。這是一場悲壯的守衛戰,潭州軍民,苦守三個多月。大宋自顧不暇,長沙城,註定等不來援軍。

除夕夜,尹谷聽聞元軍登城,留下了「吾以寒儒受國恩,典方州,誼不可屈,若輩必當從吾已耳」的遺言,朝著臨安方向望闕跪拜,全家人舉火自焚。李芾聞訊而來,以酒祭奠。李芾令部將處死一家老小,自刎而亡。城破,諸生追隨老師而去,自殺殉國。

他們是嶽麓書院第一批殉國、殉道者,卻不是最後一批。南軒(張栻)身後不衰的嶽麓之教,賦予湖南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

明末,又一殉國者

歷史輪迴,驚人的相似。

數百年後,兵事再次降臨長沙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農民起義軍呼嘯而來,幾乎沒有抵抗,長沙城陷落,吉王望風而逃。另一路農民軍,在次年四月攻陷北京城,崇禎自縊煤山。

消息傳到長沙,諸生朝北叩拜。84歲的吳道行,能做的只能獨坐深思,「有鬼相鄰」,悲傷都要小心翼翼。回想自己以秀才身份主事嶽麓書院十年,將書院王學末流,拉回到重致用之學的正軌,深感「皇恩浩蕩」,主亡,臣辱。

四月的湘江,春風和煦,對岸的柳條在風裡搖擺。嶽麓書院,對在湘江東岸等待渡船的吳道行來說,太熟悉了,這是他最後一次去往嶽麓書院了。老人渡河,到達嶽麓書院,此時的嶽麓書院,顯得靜謐而悲涼。在一陣悲涼裡,吳道行朝北叩拜,絕食而亡。

吳道行的學生王夫之,在嶽麓書院立下的宏願終究沒有實現。崇禎十五年(1643年),連續三年落第的王夫之終於中舉,當年的冬天,他與兄長王介之赴京參加會試。他沒有想到,農民起義席捲全國,北上的路被阻,大明王朝疲於應付。王夫之沒來得及沐浴皇恩,皇帝沒了,清兵入關,長驅中原,「大運傾覆」、「地裂天傾」。

王夫之在衡陽聽聞皇帝自縊,寫下《悲憤詩》一百韻,不過,他沒有像老師一樣選擇殉國,而是選擇舉兵抗清,募集鄉勇,出仕南明永曆朝廷。

只是,他極力想要守護和拯救的大明,早已無藥可醫。到處是黨爭內訌、搶權奪利、相互傾軋,他唯一能做的是隱居山林。不剃髮,著漢服,腳穿木屐、不踏清朝的土地。隱居山林的王夫之,埋頭經濟學問,總結明亡經驗,把目光投向更遠的未來。「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先知」王夫之均天下、反專制,關於國家、民族主義的先聲,是一聲驚雷,在數百年後,在中國大地上產生巨大迴響。

康熙七年 巡撫周召南重建書院並作記,禮殿、陛戟、廊廡如郡縣孔子廟,獨循舊制肖杏壇像,四子侍焉,門左右祀先達有功於嶽麓者為不同。

挽大廈於將傾,也埋葬了清王朝

學弟曾國藩是王夫之的小迷弟。他對老學長的評價是「寸衷之所執,萬夫非之而不可動,三光晦、五嶽崩而不可奪」。日記裡滿是對老學長的深情和崇敬之情,並刊印王夫之的著作《船山遺書》,大力推薦。

王夫之對於這個小知己的情感,大概十分複雜,一方面是知己難求;另一方面,曾國藩挽救了他不共戴天的大清。

曾國藩遠比王夫之幸運,雖然也屢試落第,卻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取進士,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官運亨通,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官居二品。官居高位的曾國藩,與老學長同樣要面對的是內憂外患。外患來自於更遙遠的地方,內憂在鹹豐元年(1851年)到達頂峰,太平天國席捲大半個中國,像兩百多年前王夫之面對的一樣。

只是,呼嘯的農民軍並沒有成為曾國藩前行的阻礙,反倒是平步青雲的雲梯。曾國藩後來的故事,成為湖湘人的勵志典範,嶽麓學子曾國藩組建湘軍,屢敗屢戰,克復天京,挽大廈於將傾,拯救了危亡的大清王朝,曾國藩因此到達作為人臣的頂峰。

曾國藩所面臨的外患遠比尹谷面對的元軍、王夫之面對的清兵強大得多。「師夷長技以制夷」,嶽麓學子魏源的主張成為洋務運動的先聲,以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為代表的洋務派,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以圖自強的「洋務運動」,一度讓人看到大清起死回生的希望。

後來的嶽麓學子唐才常,見證了這場幻滅。中日甲午戰爭,大清慘敗。唐才常與好友譚嗣同變法圖強的希望破滅得更快,「戊戌變法」不過一百天的時間,宣告失敗,譚嗣同血灑北京菜市口,維新人士紛紛逃亡,唐才常流亡日本。

1899年11月,梁啓超在東京紅葉館給唐才常送行,保皇派和革命派把酒相送,唐才常要回國興兵革命,為了摯友譚嗣同,也為了被囚禁的光緒,「勤王討賊」。1900年,回國的唐才常聯絡長江沿岸各省哥老會眾,在漢口聯絡武備堂學生,籌建「自立軍」,商定七月十五日,於漢口、漢陽、江西、湖南同時起事。他沒有想到被康有為坑了,康不發放海外籌款,起義一再延期。消息不通,在安徽大通的秦力山,按期舉事,孤軍奮戰,很快失敗。8月21日,決定再次舉事的唐才常被告發,當晚被抓。兩天後的凌晨,唐才常引頸就戮於武昌紫陽湖畔,留詩「七尺微軀酬故友,一腔熱血濺荒丘」。

抗日戰爭 1937年—1945年,大門二門被毀,文廟、御書樓毀於戰火。

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第二年,清王朝覆滅。對於曾國藩和唐才常,不知道是應該痛心疾首,還是感到安慰。那一年,湖南都督譚延闓成立湖南大學籌備處,改高等學堂為湖南高等師範學院。

撰文/本報記者唐兵兵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理學·湘學·嶽麓書院——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朱漢民談嶽麓書院的...
    本期的三篇文章,一篇是記者採訪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朱漢民的文章,探討了嶽麓書院與理學、湘學之間的關係,一篇溯源湘學經世致用的傳統,一篇探討了湘學代表人物張栻對仁禮關係的闡發,對於把握嶽麓書院的歷史地位以及湘學脈絡和主要觀點均能有所啟發。  光明日報記者 劉劍  記者:首先,請您簡要談談嶽麓書院和理學、湘學是如何「結緣」的?
  • 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1917年,嶽麓書院。這是句讚揚湖南湖北某地人傑地靈的話。也由於嶽麓書院的盛名,「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成為海內名句。「惟楚有材」,不僅反映了明代以來楚地人才輩出的實際狀況以及士人對這種狀況的高度讚譽,還是宋元以來,中國文化重心南移在文教方面的表現。
  •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舉行祭孔大典 這是書院「三禮三祭」活動之一
    2020年9月28日,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舉行祭孔大典,嶽麓書院師生和部分湖大師生參加,十餘位書院退休教師受邀現場觀禮。祭祀是中國古代書院規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嶽麓書院自北宋創辦之初就設「孔子堂」祭祀孔子及其賢弟子。後來因種種原因,祭孔大典被中斷。自2013年起,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恢復中斷百年的祭祀先聖的傳統,每年於孔子誕辰日舉辦祭孔大典。
  • 嶽麓書院講壇第321期:荀子的心論
    嶽麓書院 資料圖   紅網時刻1月2日訊(通訊員 夏金龍)1月3日(周三)上午9點,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特邀臺灣大學特聘教授陳昭瑛女士登上嶽麓書院講壇,開講「荀子的心論」,講座將通過介紹荀子關於心與知   【講壇信息】   主題:荀子的心論   時間:2018年1月3日(周三)9:00—11:30   地點: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內中國書院博物館報告廳   主講人:陳昭瑛(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主持人:陳峴(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助理教授)
  • 《王先謙全集》整理啟動儀式在嶽麓書院舉行
    7月9日,《王先謙全集》整理啟動儀式在嶽麓書院舉行。紅網時刻7月11日訊(記者 楊豔 通訊員 陳文韜)2016年,嶽麓書院與嶽麓書社共同啟動湘學大儒《王?運全集》整理出版工作,啟動儀式還歷歷在目。2018年7月,時隔兩年,嶽麓書院與嶽麓書社再度強強聯手,啟動「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王先謙全集》的整理出版工作。7月9日下午,《王先謙全集》整理啟動儀式在嶽麓書院舉行,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院長吳仰湘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鄧洪波教授等整理團隊,嶽麓書社總編輯曾德明、副社長馬美著等編輯團隊出席。
  • 嶽麓書院如此出名,原來都是因為這些人!
    求學嶽麓書院,從張栻研習理學。又多次向朱熹求教。紹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撫使,見書院荒廢,遂發布《措置嶽麓書院牒》,聘請黎貴臣與他共同主持教學和日常工作。朱熹曾作《答鄭仲禮》書,教導他「讀書固不可廢,然亦須以主敬立志為先,方可就此田地上,推尋義理,見諸行事。」深得朱熹學說之要理。 顧華玉 吳縣人,明代嶽麓書院學生。
  • 「三高四新」,需要些嶽麓書院的歷史文脈
    12月17日下午,由湖南省委宣傳部和湖南大學聯合舉辦的「嶽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理論研討會在嶽麓書院舉行,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嶽麓書院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將習近平總書記對嶽麓書院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
  • 嶽麓書院講壇第305期:董仲舒對漢代新儒學的構建
    嶽麓書院 資料圖   紅網時刻11月9日訊(通訊員 夏金龍)董仲舒是漢代新儒學的主要構建者。他吸納先秦諸子思想,結合時代條件,創造性地發展了儒家思想。11月13日(周一)下午三點,嶽麓書院誠邀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李宗桂先生登上嶽麓書院講壇,為我們精彩開講「董仲舒對漢代新儒學的構建」。
  • 嶽麓書院講壇第410期:辛德勇:我怎樣看海昏侯劉賀
    紅網時刻10月24日訊(通訊員 夏金龍)10月27日(周日)晚上,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特邀北京大學歷史系辛德勇教授講學,主題為「我怎樣看海昏侯劉賀」。講座將講述作者寫作《海昏侯劉賀》《海昏侯新論》等著作的基本思考和方法等問題。
  • 寓湘人物丨元代吳澄筆下的嶽麓書院
    吳澄與嶽麓書院結緣,是因為元延祐元年(1314)修葺嶽麓書院之後,66歲的吳澄應好友長沙郡別駕劉安仁之請,到書院講學,並撰寫《嶽麓書院重修記》和《百泉軒記》。這兩篇記文具體細緻描述了嶽麓書院當時的概況,包括書院唐開寶之初創,乾道年間重新修建,到元至元時增飾修繕,成為嶽麓書院元代辦學的重要史料。
  • 教授批嶽麓書院收費後:遭遇網絡謾罵,考慮申請信息公開
    澎湃新聞記者 蔣格偉嶽麓書院實景12月15日,一場有關於嶽麓書院收費相關法律問題專家研討會在湖南湘潭舉行,多位在湘的高校教授、律師及法律專業學生等50餘人受邀到場。在此之前,湖南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倪洪濤在網上實名發文稱,擁有「多重身份」的嶽麓書院收取門票行為缺乏合理性、合法性和必要性。
  • 「嶽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理論研討...
    總書記關於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策源地的重要論述,把嶽麓書院的歷史地位提升到新高度;總書記對「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全新解讀,把嶽麓書院的歷史文脈推進到新時代。12月17日,由省委宣傳部和湖南大學聯合舉辦的「嶽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理論研討會在嶽麓書院舉行。
  • 嶽麓書院對聯的十種氣度,名氣之外各具風格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是湖湘文化地標,一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對聯即讓它名傳天下,另無數學子心馳神往。嶽麓書院除了「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之外,還保存和匯集了古往今來與書院相關的眾多名聯、佳聯。這些對聯或狀物、或詠志、或說理、或勸學、或祀賢、或傳道,各有其不凡氣度,構成了書院精神的獨特載體,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 古城青春志|嶽麓書院:千年弦歌 青春不老
    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吳翰攝嶽麓書院御書樓。嶽麓山下,科創熱土。紅網時刻記者 賀衛玲 杜放 長沙報導如果要問現在古老書院中的頂流「網紅」是誰,嶽麓書院當仁不讓。嶽麓書院,自古就有各路先賢大儒前來「打卡」,朱熹和張栻更創下「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盛景,被後人傳為佳話。
  • 湖大版「黑桃2」是嶽麓書院
    本報訊 (記者 李卓 通訊員 程麗麗 王國光)校徽、校訓是「大小鬼」,嶽麓書院是「黑桃2」,東方紅廣場成了「黑桃A」……如果想記住湖大、師大,打一圈這樣的撲克牌就會印象深刻。中南大學大二學生張金鐘萌發創意,將河西高校的標誌性景點和人文事件印在54張牌上。昨日,記者見到了這位創意牛人和他的高校撲克。
  • 嶽麓書院講壇第431期:儒學的現代轉化與當代價值
    紅網時刻12月15日訊(通訊員 陳永豪)12月16日(周三)晚19:00,嶽麓書院講壇第431期將邀請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教授和武漢大學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會講,主題為「儒學的現代轉化與當代價值」,講述儒學在現當代的處境、儒學現代轉化的體現及其價值等內容。
  • 不負習近平總書記殷切期望,寫好新時代嶽麓書院大文章
    1917年「實事求是」被作為校訓題寫成匾額,懸掛在嶽麓書院。1918年,毛澤東寄宿嶽麓書院,這塊匾額必然會引起他深入思考,因為每讀務求甚解的毛澤東早在1914年入讀湖南第一師範後就讀過《資治通鑑》;而《資治通鑑》就包括《漢書·河間獻王傳》。
  • 愛晚亭建於1792年,是當時嶽麓書院院長創建,原名「紅葉亭」
    愛晚亭建於1792年,是當時嶽麓書院院長創建,原名「紅葉亭」長沙在古代被稱為潭州,別號星城,湖南省會,也是咱們大湖北的朋友和街坊。武漢距長沙約413公裡,高鐵1.5小時,普通列車只需3小時以上。武漢到長沙的火車行程十分密集,一小時內有幾回。
  • 周溯源:在「第六屆中國近代思想史暨嶽麓書院創立1040周年國際學術...
    本次會議的合作方、東道主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的領導、老師和同學,為此次會議的召開,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提供了周到的服務,對他們付出的辛勞和智慧,表示真摯的謝忱與敬意!      今年是嶽麓書院創立1040周年,也是湖南大學建校90周年,是大喜之年。我們合作舉辦這樣一次研討會,格外有意義。
  • 繼嶽麓書院後,湖南又一地標走紅,被稱為「中國城市第一湖」
    對許多人來說,湖南是個旅遊勝地,隨著「歡樂大本營」的興起和湖南旅遊業的發展,許多人選擇這裡作為度假地,但在度假期間卻不知如何安排,也許,你可以到當地的標誌性建築去看看。在湖南有哪些標誌性建築?對許多人來說,這裡應該是嶽麓書院、湘西吊腳樓等等,但還是有一些人選擇到這片紅紅火火的地標上看看,看看那個被稱為「中國第一城」的地方會是什麼樣子。為什麼這個湖會成為一個標誌性建築?這裡的優勢你都能聽到,位於湖南常德的柳葉湖,由於形狀酷似一片柳葉,故有此名,這裡依山傍水,既與洞庭湖毗鄰,又與太陽山相依,這是一個佔地面積達169平方公裡的地方,頗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