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切交由時間

2021-01-07 吳阿靜1

餘秋雨身邊有個司機跟了他好多年。後來,司機因為要照顧年邁的母親,經濟捉襟見肘。餘秋雨得知後,給了兩個方案:

一.餘秋雨給找全上海最好的醫院;

二.司機母親晚年的所有錢餘秋雨來出。

事情的最後是,餘秋雨不僅幫司機找到了養老院,他還承擔了全部費用。

餘秋雨的朋友評價他,說他身上有江湖氣,他其實很願意幫人忙的。確實,餘秋雨身上的標籤太多了,大眾對於他的評價也是多重化,以至於掩蓋了他身上最真實的一面。

對於大眾對他的評價,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不想下定論,一切交由時間。

對於餘秋雨,年輕一些的朋友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70、80、90後的朋友應該不陌生。就算你不了解他本人,也一定聽過他的代表書籍《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出版於1998年,之後風靡全國,從高級知識分子,到街頭小販,人手一本。

《文化苦旅》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脈絡。

書的火爆程度絕對是餘秋雨和出版社編輯始料不及的,這也讓餘秋雨意識到,原來不僅高級知識分子,普通大眾也同樣渴求文化的普及。

這讓餘秋雨下定了決心,潛心研究中國以及世界文化,挖掘傳統的不為大眾所知的文化根源。

隨後,1999年,餘秋雨跟著鳳凰衛視,踏上了埃及、希臘、以色列、伊拉克、伊朗、尼泊爾等地,穿越數萬公裡的危險地區,只為探尋多樣的文化以及生活風貌。他把途中所見所聞寫成了書籍《千年一嘆》。

接著,他又去了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所探尋到的人文歷史寫成書籍《行者無疆》。聽說在歐洲的中國旅人,背包裡都有一本《行者無疆》。

《千年一嘆》和《行者無疆》都是對國外文明的探尋,餘秋雨既表達了對古文明的讚賞之詞,也揭露了古今文化的衝突,同時還與中國文化做了對比,從世界觀的角度看待古今文明。

除此之外,餘秋雨還潛心寫出了一部《中國文脈》,這是一部風格獨特又適於普及的中國文學簡史。作者以宏大的歷史角度和嚴格的審美標準敘述了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作者和作品,也是對中國文化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梳理。

上述四本書籍是餘秋雨的著名代表散文集。根據前兩年統計,餘秋雨的書總銷量已經達到了420萬冊,像《千年一嘆》都再版了70多次。

餘秋雨,顯然已經成了中國文壇的經典符號之一。

余光中曾評價餘秋雨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金庸則把他和魯迅並立,說:「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賈平凹說:「這樣的人才百年不遇,歷史將會敬重。」

對於我們而言,為什麼要看餘秋雨?他的書不僅讓我們了解到中國以及世界不為大眾熟知的古文化,開拓我們的眼界,還讓我們的思想更加深刻。

或許,我們未必能去領略那麼多的地方,未必能夠親自體驗世界多彩文化,但是我們可以跟著餘秋雨的文字,領略絲綢之路、河西走廊、茶馬古道……這些壯麗景觀深厚的歷史與人文底蘊。

在餘秋雨的筆觸之間來回,你會赫然發現,這些你讀過的文字,最後都化成了你走過的路。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文化苦旅》,只需要38元,不過一包煙的價格,何樂而不為呢?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

相關焦點

  • 餘秋雨在德國租房被拒!房東:「你的心裡只有自己!」
    餘秋雨在德國租房被拒!房東:「你的心裡只有自己!」前段時間,一則故事在朋友圈內瘋傳。故事描述餘秋雨為了寫出《追尋德國》,特意前往德國,在社區獨自租房子住。德國人對待住房的觀念和華人不同,中國執意購房,而德國推崇租住。
  • 一切靠自己,不指望別人!
    如果有人給你依靠,你會選擇靠自己嗎?我不知道你會如何選擇,但我的選擇是,一切靠自己,不指望別人,因為我覺得,指望別人,不如靠自己!也許,指望別人,有人可依,有人可靠,就不用活得那麼累,但我深深地明白,沒有人能讓我靠一輩子,而且,靠別人,我得低頭,活得沒底氣,甚至還會失去尊嚴,這不是我想要的活法。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王朔的評價十分刺耳,金庸卻說他堪比魯迅
    那麼,作為作家,餘秋雨的水平到底如何?人們對他有哪些評價呢?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王朔的評價十分刺耳,金庸卻說他堪比魯迅著名的作家王朔就認為餘秋雨的作品不入流,對餘秋雨也多有揶揄,甚至說他冒充文人,並且說只寫散文,不寫小說,算不上作家。
  • 武志紅:為什麼愛評價對方?不是因為別人錯了,而是我們自己不對
    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現象,難道我們真的這麼喜歡評價別人嗎?真的對真實的感覺那麼鈍感?難道評價者真的在乎那些被評價者嗎?還真不是,武志紅告訴我們愛評價的真像:對別人太感興趣了!我們評價時的焦點總是對準別人,而不是自己,所以才有了褒貶。這也是我們愛評價別人最根本的原因。
  • 餘秋雨:以腳丈量絲路文化
    這位走得最遠的文人認為,絲綢之路的價值無與倫比,絲路文化的本性就是中華文明的本性 走近餘秋雨,宛若品味一場文化盛宴,享用一次文化饕餮。 從學術研究、教育行政到實地考察、隨筆寫作,餘秋雨經歷了不少徹底的攔斷和轉換,每次都是在別人認為狀態最好的時候離開,一遍遍地從零開始。
  • 讀餘秋雨《謝家門孔》
    餘秋雨是這麼說的:「他的藝術歷程可以分為兩段,前一段為探尋期,後一段為成熟期。探尋期更多的依附於時代,成熟期更多地依附於人性。」我很喜歡他的這個評價。一個人,只有經歷了前期的沉澱,才能在後期爆發出無盡的能力。這讓我想起了一個詞語,「大器晚成」,大約就是來形容謝晉的吧。謝晉是一個很有立場,也很有原則的人,他堅持自己的想法,不受外界的幹擾,並敢於提出自己的質疑。
  • 餘秋雨《文化苦旅》經典語錄5則:友情的敗壞,從利用開始
    在這裡餘秋雨先生,提出來新的看法,兩者其實是一個東西。天地間,任何的事物,都可以當做教化自己的知識,不一定只是手頭上的書本。我們要沉下心來,向一切事物學習。當友誼之間,夾雜上了利益之後,一切都開始變了味。3再也讀不到傳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龍飛鳳舞的楹聯。再也找不見慷慨的遺恨,只剩下幾座既可憑弔也可休息的亭臺。再也不去期待歷史的震顫,只有凜然安坐著的萬古湖山。
  • 羅素評中國:最強大的民族,卻有三大缺點;餘秋雨:一針見血
    因此要想真正的發展好自己的國家,應該多多聽從他人的意見。  於是在100年前梁啓超邀請了羅素來到了中國,離開前羅素告訴梁啓超他眼中的中國是最強大的民族,但是卻有三個大缺點:貪婪、膽小、冷漠。而餘秋雨在知道羅素的評價後表示羅素先生一針見血最知中國人的心。
  • 點評餘秋雨:是我的「晚輩」,他假裝是個文化人
    知道王朔的人也知道他很真實,人們愛恨王朔,他愛的是他個人的才華,他討厭的是他說了所有人們不想說的話。在他自己的編劇圈子和編劇圈子裡王朔的人太多了,餘秋雨就是其中之一。在一次採訪中,王朔先生談到了餘秋雨,他說餘秋雨的東西是傳統文化的瓊瑤,他用瓊瑤的方式解釋傳統文化。
  • 餘秋雨眼中尷尬的上海人:自帶優越感,上海人自己卻也不是完美的
    著名作家餘秋雨也抱有相似的看法,或許正是上海紛繁複雜的文化孕育出上海人這樣的性格特點。02在外人眼中,上海本地人看不起外地人。作家餘秋雨就覺得上海人這種心態其實有一些奇怪。上海人骨子裡面有一股傲氣,這正是這股傲氣讓他們看不起外地人。然而每個地方人們的性格或多或少都受到文化的影響,上海也是如此。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上海並沒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在近代中,上海也成為很多列強的租借地,因此西方文化曾經在這裡交融。
  • 女人,永遠不要指望別人,一切靠自己
    身為女人,莫不想尋得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卻猶如買彩票,要憑運氣。更多的時候,是如同網絡上廣為流傳的那段話「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細心保存。免我驚,免我苦,免我四下流離,免我無枝可依。 但那人,我知,我一直知,他永不會來。」
  • 願自己一切安好的心情語錄,慰藉忙碌的心靈!
    一、不要執著於讓自己痛苦的事,不要去惦記再也回不去的曾經。有些人,放棄得越早,未來就會越好。二、別忘了答應自己要做的事情,別忘了答應自己要去的地方,無論有多難,有多遠。三、在炫彩繽紛的世界,謝謝你曾荒度了我的年華,而我希望不要摧情你的歲月,只願意一切安好…四、一切隨心,一切隨性,一切安好,我不去管下一秒,我只在乎這一秒。
  • 別去想別人是如何評價你的,你的愛情需要你自己做主
    所以,你不要總去想那麼多,你最需要去做的事情也就是讓你自己快樂一點,這比什麼都要重要。別去想別人是如何評價你的,你的愛情需要你自己做主。你不要總是太去在乎別人的看法,不然你會好辛苦。01一個人如果總是在一段關係裡面去想著別人對自己到底存在著什麼想法,你不覺得這樣自己很累嗎?
  • 餘秋雨,一代文化名角,怎就墮為同行公敵?韓寒:這人太油頭粉面
    ——餘秋雨《燈下回信》記得前些年有段時間鬧書荒,友人推薦了一本餘秋雨的《文化苦旅》,這本書名噪一時,在保留了餘秋雨式的用詞華麗之外,還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和歷史氣息,怪不得這本書能夠風靡全國。在那段時間裡,餘秋雨成為了人人效仿的對象。
  • 從「門孔」感受一個不一樣的餘秋雨
    他不允許自己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因為爸爸每時每刻都可能會在那裡出現,他不能漏掉第一時間。除了睡覺、吃飯,他都在那裡看。雙腳麻木了,脖子酸痛了,眼睛迷糊了,眉毛脫落了,他都沒有撤退。」    因為阿三,餘秋雨突然聯想到,「謝導,你就是阿三。你就像你家阿三,在關閉著的大門上找到一個孔,便目不轉睛地盯著,看亮光,等親情,除了睡覺、吃飯、你都不放過。」
  • 外在的風景,總是潤了別人的眼,內心的豐盈,才是屬於自己的永遠
    無論生活中,你在別人的眼中有多少版本,那不重要,只要你開心,過好當下,做最好的自己就好。04別人再好,也是別人。自己再不堪,也是自己,獨一 無二的自己。只要努力去做更好的自己,一生足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為自己的夢想買單。
  • 佛說:你給別人的一切,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佛說:因果有輪迴,凡事皆有報,你給別人的一切,都會回到自己身上。1、施人與善,廣種福田人心都是相互的,你對別人如何,別人就會對你怎樣。想要別人對你好,先要去對別人好,想要別人關心你,就要先去關心人。你想要的一切回報,都是建立在之前的付出上,如果你希望快樂,先給別人帶去快樂,如果你想得真心,就先要給別人真心。
  • 餘秋雨錯把「樂」讀成「lè」,引來萬人批評,他的實力究竟如何?
    前段時間大家一直在說復旦大學的美女教授陳果走紅後在一次公開授課中將「耄耋」二字錯誤念成「毛至」的發音,視頻被傳到網絡,引起巨大爭議。就拿我自己舉例子吧,有一次小朋友看見耗油,但是她不認識這個字,於是就問我這是什麼字,我脫口而出「犛油」,說完之後我自己都尷尬了,為了不教壞小朋友,我連忙給她說剛才是我說錯了,它不是「犛油」,應該是「耗油」。
  • 水木筠子‖餘秋雨《門孔》溫暖人的荒漠
    讀完餘秋雨先生《門孔》這本書,我心中瀰漫著絲絲悲傷、感動,但更多的是溫暖,有親情、友情、愛情。以前我總在思考一個問題,寫作是自己個人堆積情感的輸出,寫什麼樣的文字才能打動別人、引起別人的共鳴?讀罷這本書,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門孔》是餘秋雨先生的一部人物回憶散文集,共收十三篇文章。
  • 畢淑敏:生命是自己的,無需別人說三道四
    剛剛坐上企業管理的那些日子,一心考慮旁人,一心想著把事情做好,卻忽略了身為BOSS和下屬之間的銜接人員,無論怎樣都不會得到從上到下的全部認可,也許自己的一句話就會招來埋怨,也許自己的一個舉動就會惹來他人的誤解,可能是BOSS也可能是下屬…… 那段時間,因為整日被「他人會如何評價自己」這幾個字深深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