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眼中尷尬的上海人:自帶優越感,上海人自己卻也不是完美的

2020-12-15 尋歷史真相

」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司馬遷《史記》

01

如今有一種現象叫做「地區歧視」,雖然從字面上來說有些不尊重人,但是每個地方的人確實都有相似的特徵。就拿上海來說,在外地人眼中,上海人非常的精明,有時候甚至斤斤計較,而且十分瞧不起外地人。著名作家餘秋雨也抱有相似的看法,或許正是上海紛繁複雜的文化孕育出上海人這樣的性格特點。

02

在外人眼中,上海本地人看不起外地人。作家餘秋雨就覺得上海人這種心態其實有一些奇怪。上海人骨子裡面有一股傲氣,這正是這股傲氣讓他們看不起外地人。然而每個地方人們的性格或多或少都受到文化的影響,上海也是如此。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上海並沒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在近代中,上海也成為很多列強的租借地,因此西方文化曾經在這裡交融。

03

也許是過早地接觸到西方文化,上海人在內心深處有一種文化的優越感。而這種優越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可能轉變為一種傲氣,讓上海人看不起其他外地人。而且在外地人眼中,上海人其實並沒有什麼優越感可言,能夠明顯感覺到的是上海人非常講究,有時候甚至斤斤計較,甚至外地人稱之為窮講究。

04

上海在古代被稱之為華亭,比如明朝進士徐光啟就是華亭人也就是現在的上海人。徐光啟是一個十分精明的人,也許他的性格對於上海人性格的形成有些作用,後來徐光啟去世之後,他的後人居住在上海,而且古代十分看重宗族,一個宗族大多在一個地方生活,因此有了徐家匯這個地名。

05

在近代,上海又是西方文明的傳入地,在這裡中西方文明開始相互融合,這也造成上海文和其他文明有著很強的複雜性。上海本地人更早地接觸西方先進文明,也許正是這種文明的融合,讓上海人的性格帶有一定的矛盾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上海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有更多的外地人在上海安家落戶,也許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但是上海是個十分開放的城市。

06

因為文化的差異性,每個地方的人都有明顯的性格特點。對於外人來說,只有尊重並了解當地的文化特點才能對當地的人有更深入的認識。雖然人們覺得上海人斤斤計較,但很少人深究背後的原因,當我們了解上海文化的複雜性之後,自然會接受上海人這樣的性格特點。

07往期精彩文章

宋朝杭州災民沒錢買米,範仲淹:米價再漲一倍,結果控制了局面

國外斷崖發現中國漢字,內容被翻譯後,專家激動道:總算找到了

跟裹腳一樣的女性惡習:束腰和黑齒,一個擠壞器官,一個嚇哭小孩

索尼不想得罪鰲拜,孝莊問:你孫女幾歲?索尼:臣與鰲拜勢不兩立

37年前,17歲少年用「穿牆術」盜10億文物?行動前在停屍房練膽

08參考資料

《史記》、百度百科等

題/餘秋雨眼中尷尬的上海人:自帶優越感,上海人自己卻也不是完美的文/尋歷史真相-Winner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

相關焦點

  • 再訪南京:上海人 你該有怎樣的優越感?
    我是久居上海的人,自省難免會有些「大上海」的想法,認為上海總是好的。那種莫名的優越感經常襲來,我猜想不僅我有,可能不少象我這樣的上海人也都有。但是仔細想想,就知道這種想法實在要不得,危險得很。   今天下午和南京珠江路科技街工委書記陳寧偉聊天,我問他,在珠江路的街口看見「北有中關村,南有珠江路」的宣傳牌樓,真能這樣並列嗎?
  • 誰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上海人?最高等級的上海文明在哪裡?
    餘秋雨認為華亭人是最早的上海人,而明代進士徐光啟是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上海人。而今天上海市那某種素質可以在徐光啟身上找到一些蹤影。 餘秋雨認為,《上海縣誌》中所記載的一家豪華國際賓館,華亭賓館,這家賓館所在的地方就是當今的上海的原址。所以說上海舊名華庭。
  • 點評餘秋雨:是我的「晚輩」,他假裝是個文化人
    知道王朔的人也知道他很真實,人們愛恨王朔,他愛的是他個人的才華,他討厭的是他說了所有人們不想說的話。在他自己的編劇圈子和編劇圈子裡王朔的人太多了,餘秋雨就是其中之一。在一次採訪中,王朔先生談到了餘秋雨,他說餘秋雨的東西是傳統文化的瓊瑤,他用瓊瑤的方式解釋傳統文化。
  • 餘秋雨,一代文化名角,怎就墮為同行公敵?韓寒:這人太油頭粉面
    然而好景不長,當這波文化狂潮退去之後,人們意外地發現,餘秋雨好像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完美,他在散文中的一些錯誤以及為人處世上的破綻,讓他成為了圈內的公敵。一向以毒舌著稱的韓寒在說起餘秋雨的時候絲毫沒有留情面,直接說,「這人太油頭粉面」,餘秋雨究竟做了什麼成為了同行公敵?
  • 新上海人是什麼意思?有上海戶口是否算上海人?
    上海文化是什麼是很有意思的,要說土著我想真上海人在松江,我們現在這些所謂市區內高貴的上海人在人家眼裡那也是新上海人。一個城市的文化由人決定,上海作為移民城市本來沒有什麼自身文化,現在有的文化的是以前洋人那套混雜了江浙文化的混合體。那麼現在更多不同地域的人來了,文化應該去融合新移民而不是排斥他們。某些市區土著守著破房子的秘制優越感也不知道是怎麼來的,一天到晚看不起這個說人家新上海人。
  • 新上海人是什麼意思?新上海人算是上海人嗎居住在上海的哪裡?
    新上海人就是外地人別忘了自己的根流的是哪裡血,可是不是上海人那又怎麼樣?難道你不是上海人就過的比上海人差了嗎?新上海人完全就是自取其辱的說法,難道自己是哪裡人就不能說了嗎?我的觀點就是上海人就是上海人,外地人就是外地人,但並不意味著外地人就比上海人差了。     才才     本人是 正宗上海人,三代都是上海籍,有發言權。
  • 餘秋雨攜新作《門孔》亮相上海書展談記憶文學與中國文脈
    餘秋雨攜新作《門孔》亮相上海書展談記憶文學與中國文脈  8月18日下午,餘秋雨攜新作《門孔》亮相上海書展,與知名評論家、中南傳媒集團董事長龔曙光對談記憶文學與中國文脈。  據悉,餘秋雨新書《門孔》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系餘秋雨至今所寫的全部單篇記憶文學的結集,特別收入新作多篇,餘秋雨著述八百多萬言,但他坦言:唯有寫作這本書時,一次次擱筆哽咽。  《文化苦旅》插畫增訂終極版此次也一併亮相上海書展,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苦旅》是在舊版《文化苦旅》的基礎上增補、修訂而成。
  • 臺北到上海:新上海人
    根據《遠見》大上海獨家調查,已有六成三的新上海人開始安家落戶。  上海達彼思廣告總監葉國偉,有一次去機場接太太,先後看到7個朋友走出來,朋友個個嚇一跳,「你怎麼知道來接我?」他只能尷尬地傻笑。  浦東機場,現在成了臺商機場。「在浦東機場,一半人揮揮手對我說:嘿!我來了;另一半則揮揮手說:對不起,我不玩了!」
  • 法國姑娘到中國留學,看到上海的發展直言:我的優越感蕩然無存
    法國人其實一直都有一種自豪感,當然她們確實有這個資本,畢竟法國其實一直都是首時尚之都,因此總會有屬於自己的自豪感,但是自豪久了,這種自豪感逐漸變成優越感,而優越感其實跟自豪感是不一樣的。自豪感是對自己國家感到驕傲,而優越感則是在對比後,產生的一種偏負面的情緒,一種比較看不起對方的情緒。這個法國富婆就是擁有這種情緒,一方面是因為法國作為發達國家的實力。另外一方面,就是很多外國的媒體對於其他國家的一些不實描述。
  • 上海人對外地人評價,安徽人脾氣差,江蘇人精明,浙江人這三個字
    上海是我國的一個大都市,其經濟繁榮,人口眾多。上海在中國眾多城市排名中是屬於第一位置的,難怪也是外國人眼中的「東方明珠」。上海人口眾多,除了擁有上海本地人口之外,還有其他大部分是來自全國各地省份的人。其中,安徽浙江蘇州這三個省份的人到上海謀求發展以及合作是最多的,主要一個原因就是這三個地方離上海近,經濟自然也是輻射到了這三個省份。因為經濟貿易的關係,上海人接觸這三個省份的人多了,慢慢也形成了對他們評價的定型。我們來看看,在上海人眼中,對這三個省份的真實評價吧!
  • 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切交由時間
    餘秋雨身邊有個司機跟了他好多年。後來,司機因為要照顧年邁的母親,經濟捉襟見肘。餘秋雨得知後,給了兩個方案:一.餘秋雨給找全上海最好的醫院;二.司機母親晚年的所有錢餘秋雨來出。事情的最後是,餘秋雨不僅幫司機找到了養老院,他還承擔了全部費用。餘秋雨的朋友評價他,說他身上有江湖氣,他其實很願意幫人忙的。
  • 餘秋雨:《門孔》真的是我寫的
    餘秋雨  餘秋雨緬懷謝晉導演的散文《門孔》曾在網上引起轟動,感動無數讀者。昨天下午,餘秋雨「記憶文學」結集《門孔》在上海書展首發,吸引了上千「餘粉」圍觀。  昨天的會場座無虛席,餘秋雨說,很多讀者關心他的近況,藉此機會他想告訴大家,過去他是三分之一時間在上海家中寫作,三分之一在北京帶博士生,三分之一在國外考察,現在大多數時間安靜地在家做自己的事情,「我連手機都沒有,所以找我很難。」接著他又補充說,馬蘭就是他的手機。
  • 不是所有的上海老洋房,都價值過億,上海人:小時候幾乎都住過
    上海,中國的一線城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上海的摩天大樓鱗次櫛比,上海的房價在國內也是首屈一指的,以前當我們說起上海高房價的豪宅時,大家一定會想起像湯臣一品,東郊壹號這樣的頂級豪宅,但是在繁華的十裡洋場,這些豪宅在某些「古董級」房子眼裡,實在遜色不少。
  • 在上海人眼裡,只有這些地方才是真正的上海
    在中國最發達的城市就是上海,很多人都對上海充滿了敬仰,能在這個城市生活,是很多在上海打拼的人的夢想。很多人可能已經實現了在上海買房,有的也獲得了上海的戶口,但是在上海自稱上海人的時候,卻被人嘲笑,因為在上海人眼裡,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叫上海。
  • 芥川龍之介《上海遊記》:100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中國
    夜色旖旎,紙醉金迷,1921年的舊上海異常喧囂。這個年代的不眠夜,有大都會的商人、政治家和軍閥,也有充滿著腐爛,惡臭的地下過道中吸食鴉片的人,他們慵懶的身子往牆壁一靠,眼中布滿渾濁。熱鬧程度相當的,還有秦樓裡的妓女們。
  • 上海人掛在身上的小白花,被稱為上海的味道,遊客:香水不香嗎?
    這種被上海女性掛在胸前的白色小花叫做白蘭花,據說長期以來上海女性對這種花情有獨鍾,不過現在這種花不是特別常見,普通的花店裡根本沒有,公園裡也曾有這樣的花,但是你在上海城市裡的各個地鐵出口處,你會發現總有幾個上了年紀的老奶奶提著花籃在賣這樣的花,消費者大多也是上海本地人。
  • 餘秋雨錯把「樂」讀成「lè」,引來萬人批評,他的實力究竟如何?
    就拿我自己舉例子吧,有一次小朋友看見耗油,但是她不認識這個字,於是就問我這是什麼字,我脫口而出「犛油」,說完之後我自己都尷尬了,為了不教壞小朋友,我連忙給她說剛才是我說錯了,它不是「犛油」,應該是「耗油」。
  • 上海,不再是上海人的上海
    不同於傳統房企通過中介渠道的拓客方式,這些開發商們,主要都靠自己的銷售團隊,而非傳統中介。而這些開發商,無一例外,都來自本地:每一個,都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這其實很奇怪:中介帶看在售樓處其實經常見到,的確也是不錯的銷售方式。但這些老上海們卻更偏向於最初最純粹的本源:靠自己。
  • 餘秋雨憶《門孔》寫作往事 曾一次次擱筆哽咽
    餘秋雨透露,謝晉曾給他說,他的兒子阿三長年因病在家,「為什麼眉毛那麼稀疏?因為他每天在家的門孔裡面等我回來。他只要醒了就在門孔裡看,眉毛全部磨光了。」《門孔》這篇文章在網上流傳甚廣。最近這篇文章也被餘秋雨收集在一本叫《門孔》的散文集中,8月18日在上海書展上首發。餘秋雨說,自己寫書有八百多萬言,但唯有寫作這本書時,一次次擱筆哽咽。
  • 為什麼有優越感的人總是自我感覺良好
    每每總是很疑惑,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莫名感覺良好,莫名有些優越感?他們甚至不明白他們不經意表現出來的優越感有多麼的讓人厭煩!曾有個很好的朋友,她會在失意時安慰你,鼓勵你,也不會想著佔你便宜~你送東西,她的回禮總是比你的貴點,多一點!真正讓人感覺如沐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