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2020-12-15 古今那點事兒

唐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和清代的小說,成了今天中國引以為傲的文化瑰寶,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來源、文化創新的不竭動力,而這一切都以漢字為基礎。一字一詞,一詞一句,漢字成了中國文化特有的符號和象徵。今天,中國已在全世界88個國家,設立了282所孔子學院和272個孔子課堂,可見漢字的傳播之遠、影響之深。

從甲骨文、金文到大小篆書、隸書以及今日的簡體,漢字從未停止進化。它作為歷史的記錄者和生活的言說者,生生不息,演變至今,成為中華文明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回味歷史,漢字也曾經歷過一次「釜底抽薪」的重創,讓人今日憶起都不禁為之一顫。將視線切到十九世紀末,一大批仁人志士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意識到需「師夷長技以制夷」才能拯救中國。於是,從制度、藝術、武術以及漢字等方面,皆有進步人士提出改革。其中,漢字的改革不僅歷時最長,也最驚心動魄。

1930年,瞿秋白在魯迅、矛盾和丁玲等享譽文壇的作家支持下,創作了大量呼籲「漢字拉丁化」的文章。在這之前,南京國民政府在1928年還頒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以支持用拼音取代漢字。拼音已得到了政府和一批思想先驅者的支持,這時,即使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也無足輕重,可見,漢字當時的狀況已危如累卵。如果漢字被改寫,就意味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將全部喪失殆盡,也意味著我們今天要花比現在更長的時間才能重振文化實力。然後,有一個人,不聲不響地阻止了這一切的發生。他就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

趙元任是一位精通物理、數學和哲學等多門學科的奇才,但在語言學方面的造詣最深。他在美國留學多年,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深知拉丁文和漢字之間的差異和區別。但當一批前沿人士提出要改革漢字時,他深知自己寡不敵眾,並未進行任何言語上的反駁,而是悄無聲息地寫了一篇僅有96字的奇文—《施氏食獅史》,最讓人驚嘆的是,這篇文章全文只有一個讀音:shi。

用一個讀音創作一篇文章,且表達生動、行文流暢,恐怕只有漢字才具備這樣龐大而又驚喜的創作魅力。但一心只想著追隨西方現代化步伐的進步人士並未清醒地認識到漢字之美,實屬惋惜。趙元任的一篇文章,讓支持「漢字拉丁化」的人無可辯駁。他不僅拯救了漢字,也拯救了中華文明,更拯救了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必對支持「漢字拉丁化」的思想先驅者們過多苛責,因為,他們也抱持著拯救中華民族的初心,只是過於激進,導致南轅北轍。不過,也正是通過這次大膽試探,才讓國人意識到漢字之美,領略到漢字之魅,為國人真正樹立起了文化自信。

相關焦點

  • 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既然文字是思想的載體,那麼「漢字」就是中國落後的元兇!1930年前後,瞿秋白到上海拜訪了茅盾、丁玲等進步作家,又與「左聯」負責人馮雪峰會面,創作出一系列關於「文藝大眾化」的文章。瞿秋白在文章中提出一個觀點:為了將文藝大眾化,應當用「土話」進行寫作,並將「漢字拉丁化」。他的這一觀點,得到包括魯迅在內的眾多文壇大拿的支持。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二、成落後之「罪魁禍首」,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 眾所周知,清朝末年的中國貧弱而又腐敗,再加上西方的殖民與侵略,令中國人不得不開始反思導致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然而,五四遠動時,漢字差點被廢除了,這也是漢字最危險的一次。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觀察人們對人類幾大文明起源地的稱呼,可以發現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無論是「五大文明起源」還是「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之外,其餘幾者均要在名字面前冠上一個「古」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除了中國之外的幾處起源地上,最初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的原住民都已經不在了。
  • 趙元任:用96字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改成拼音,保住了中華文化之根
    因此學者認為,將漢字廢除,改用拉丁字母來代替漢字,是最為簡單的辦法:並且,只要這個方案可以得到推行的話,那麼,中國人只要一個月甚至一星期的時間裡,就可以掌握寫字的技能:當然客觀來說,民國時代的專家這樣認為倒也有一定的道理。所謂的漢字拉丁化,其實就是將漢字拼音化。這的確可以解決認字的時間成本問題。舉個例子說:當代的一個學前班的小孩,雖然很多字寫不出來,但可以用拼音來表達自己想寫的內容。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全篇只有一個讀音!
    而有一人,身為語言之父,也很提倡,並寫下一篇奇文《施氏食獅史》,全篇96字,讀音皆為「shi」(當時沒有聲調之分)。一個對於語言有著純粹情感的學者,為什麼也對廢除漢字持贊成態度呢?還寫下一篇奇文,作為回應: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
  • 漢字差點被「拼音化」,為何會遭到趙元任反對?他用96個文字證實
    正因為如此,漢語才成為了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漢字不僅在筆畫上稍微複雜,在讀音上也是比較難懂,英文上同一個音標註音的單詞可能會有一個到兩個,但是在中文上一個拼音衍生的漢字或許會到達十幾種甚至更多,或是說一個字有好幾種讀音,不同的讀音也代表它不同的意思。
  • 一篇96字的奇文,全文讀音都一樣,能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級沒問題
    這一篇96字讀音都一樣的奇文便是出自趙元任之手,名為《施氏食獅史》,全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
  • 專家建議將漢字拼音化,趙元任:你讀下這篇奇文,96字讀音全一樣
    漢字,也就是中文,這是韓愈的記錄符號。它跟英文、印地文、俄文都不一樣,但它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也是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字。到現在為止,漢字已經有了六千多年的歷史,從漢字中又衍生出西夏文、契丹文等等,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都曾受到過它的影響。漢字的數量沒有準確的記載,只是大概知道有十萬個,不過人們日常使用的只有幾千個字。
  • 瞿秋白曾提議廢漢字,全部採用拼音,趙元任用一讀音文章回懟
    但是其實在歷史上,曾有不少人主張廢漢字,原因是「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聽起來是不是感覺有些搞笑呢?實際上真的有過這樣的一段時期,參加的文人還很多。一起來看看吧!1)廢除漢字在中國被侵略之時,不少人對自己祖國的情況很是擔憂。
  • 96字的奇文,整篇文章讀音都一樣,可以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等沒問題
    這一篇96字讀音都一樣的奇文便是出自趙元任之手,名為《施氏食獅史》,全文如下: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 讀音都是「shi」,不過音調是不同的。這篇奇文屬於「文言文」,但即使是不具有文言文功底的人,也能看懂全文的一些意思,不過去聽,就算是具有文言文功底的人,也是聽不懂。
  • 民國曠世奇才趙元任,寫下一篇神一樣的文章,全文96個字讀音一樣
    這位大師就是趙元任。趙元任是語言天才,胡適被他的才能所折服,稱「比自己聰明一百倍」。前面提到趙元任有很多頭銜,可他最後卻以「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被後人所銘記。趙元任精通8種外國語言和33種方言,因祖父經常有工作調動,全家也跟著多次搬家。所以,趙元任從小就學了多種方言,比如北京話、保定話、山東話、常州話、常熟話、蘇州話、福州話等等。
  • 趙元任曾用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拼音化,讓其他學者無話可說
    看到一個漢字即使不認識,也不曉得讀音,但是,根據字體結構和偏旁部首,完全能推斷出這個字表達的意思,甚至猜出讀音,這是漢字最大的優勢。 另一種是「字母文字」,也叫拼音文字,主要代表有拉丁文和阿拉伯文。
  • 大師主張廢除中國6000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漢語本就難學,不僅涉及到漢字,更涉及到構詞組句,動不動還來個典故、俗語,甚至我們上學的時候,還經歷過被文言文支配的恐懼。 但是,無論漢語對外國人而言有多難,也不管你是否排斥文言文,都無法否認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其歷史文化價值難以估量。漢字的歷史到底有多久遠呢?現在一提起最早的漢字,很多人條件反射想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和「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漢字,作為一種符號與象徵,不僅承載著幾代人的故事,同時也是我國上千年文化的積澱。
  • 專家學者要廢除漢字,學霸寫2篇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種讀音
    專家學者要廢除漢字,學霸寫2篇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種讀音!漢字,又稱之為中文、中國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同時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迄今為止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 民國時有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才子寫下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加上當時西方文化的影響,有的學者還是堅決的西派人士,於是他們認為,中國根本不需要漢字,只要認識幾十個拉丁字母,知道拼寫,就避免了漢字書寫的難題。於是,在眾多專家學者的推動下,1931年制訂的「中國文字拉丁化」標準,拉丁化新文字開始流行,老百姓只要認識幾十個拉丁字母,就算沒讀過書的農民也會拼寫,十分好用,但有個人特意寫了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都相同,專家讀完清醒了過來。
  • 他寫一篇奇文,全文96字都是一個音,能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等沒問題
    中國5000年的文化之所以能夠永留存,就是因為文化的一代代傳承,漢字就是通過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然而,五四運動時,漢字差點被廢除了,這也是漢字最危險的一次,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所以有人提出了廢除漢字,提議使用拉丁化的新文字,也就是漢語拼音化。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
    不過後期卻有人提出了廢除漢字的提議,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而他則寫了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由於有人對專家所持有的的觀點表示極度不贊同,也無法用字母來代替,故而寫出了兩篇奇文,這兩篇文章中通篇都使用的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卻清楚地表達出了文章的含義,故而這兩篇文章一出現之後,世人關於廢除漢字的浪潮和呼聲也漸漸消除,漢字真正成為了國人心中的中國標誌。
  • 民國時期漢字險遭廢除,他用96字奇文力挽狂瀾,全文僅一個讀音
    漢字也是中國的獨特的一種文化景觀,漢字的發展一直沒有停止過。同樣漢字的存在,記錄了每一個時期的時代背景,記錄每一代人的故事,也讓這些一直流傳下去,亙古不滅。但是漢字也曾經差點消失在過去,也遭受過一次極為慘重的打擊。這件事如果成功,漢字就要在我們這一代之中消失,再也難以看見。